03.04 抗戰時期,四川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風雨向陽花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日軍長驅直入,鐵蹄肆虐中華大地,中國軍隊奮勇抵禦,歷經鐵血悲壯,艱苦卓絕,全民族付出巨大犧牲。



有這樣一支隊伍,它裝備落後,卻鬥志昂揚。在血肉橫飛的抗日戰場上與敵人殊死博殺,英雄事蹟可歌可泣,蕩氣迴腸,它就是四川的子弟――川軍。

七七事變後,全民族抗日熱情高漲。四川省政府主席劉湘通電全國請戰。在國防會議上他激昂表示“四川竭力抗戰,所有人力、物力,無一不可貢獻國家”。

回川后,劉湘任第七戰區司令長官,整編川軍為22(總司令鄧錫侯)、23(總司令劉湘)兩個集團軍。鄧錫侯部赴山西前線;劉湘部參加南京保衛戰;楊森部參加淞滬會戰。川軍壯士浩浩蕩蕩奔赴抗日戰場。


抗戰中,共計有30餘萬(一說40餘萬)川軍出川抗日,四川向部隊輸送兵員達300多萬。從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到長沙會戰、常德會戰、桂柳會戰等,川軍幾乎無役不與,大型會戰幾乎打滿全程。川軍也付出巨大犧牲,64萬名戰士傷亡,饒國華、王銘章、李家鈺等多位川軍高級將領壯烈殉國。

淞滬會戰中,楊森部川軍第20軍裝備簡陋,同敵人浴血奮戰,該軍26師戰績驕人,同時損失慘重,全師將士大部陣亡。


廣德會戰中,145師師長饒國華率部面對優勢日軍血戰到底,最後彈盡糧絕,舉槍成仁,與廣德共存亡。

臺兒莊會戰之滕縣之戰中,122師師長王銘章堅守孤城,王銘章在作戰中壯烈犧牲,日軍破城而入,城內傷員拉響手榴彈,與城共亡,全師陣亡。滕縣之戰,戰況慘烈,悲壯鐵血!

常德保衛戰中,150師師長許國璋在常德外圍陬市一帶與日軍撕殺,身負重傷,全師幾乎全部陣亡,許國璋悲憤自戕。


豫中會戰中,36集團軍總司令李家鈺為掩護友軍撤退,遭敵伏擊,壯烈犧牲,他是抗日戰場犧牲的最高級別川軍將領。

整個抗戰時期,300多萬四川熱血男兒奔赴戰場,共赴國難,譜寫了一篇氣壯山河的英雄華章。參戰兵員、為國戰死人數四川位居我國省份之首。抗戰勝利,川軍功不可沒。川人不負國,川軍的無畏報國精神是人們心中的一座不巧豐碑。


歲月是一條河流


其他答案講的川軍貢獻已經夠多了,我來講個不一樣的。


在抗戰時期,四川供應了國統區一半以上的鹽,以及最多時佔到60%的國府財政收入。沒有四川提供的鹽,戰爭就沒法打贏。


可以說沒有四川的貢獻,中國人民在戰爭中連鹽都吃不起,精壯的戰士會變得疲乏無力。而且以鹽為主要原料的各種鹼對於石油、油脂、纖維、化學藥品、染料、鋁的製造等是必不可少的,


鹽還是化學武器、火藥製造原料的氯氣、芒硝的原料來源,所以, 如果沒有四川提供的鹽,老百姓吃不到鹽全身無力,戰士們的彈藥補給會更貧乏,而軍費更是會減少很多。


日本是個缺鹽的國家,而中國則是產鹽的國家。


抗戰之前,中國由於擁有很好的自然條件,於是成為世界產鹽大國,80%的鹽出自沿海地區,而日本雖然國力強大,但偏偏在鹽方面,國內生產連民用都不能全部滿足,工業用鹽更是必須全部進口。


為什麼呢?因為鹽田的開闢,一必須有平坦的海灘,二必須有充足的日曬,而日本作為海島國家,雖然不乏海灘,在日曬這一點上卻不盡如意,日本太多雨了。


日本平均年降水量約1700mm/年,約為世界平均數970mm/年的2倍,約為中國年降水量660mm/年的2.6倍。



所以日本侵華來中國搶什麼?一是搶糧食,二就是搶鹽鐵等礦產,隨著沿海省份的淪陷,國統區的鹽產量不斷下降,於是四川生產的井鹽逐漸挑大頭,到1945年抗戰勝利前夕,國統區的鹽有2/3是四川供應的。



閉家鎖的紅楓


1935年,四川遭遇大災,糧食欠收。川內多年的軍閥混戰至使民生凋零,民不聊生的四川民眾再無能力供養四川各大小軍閥的糧食給養和軍費開支,難以為繼的窘困局面迫使以劉湘為首的大小軍閥同民國政府展開了整軍談判。

經反覆磋商和討價還價後,雙方最終同意將四川軍閥地方武裝經整編後加入國民革命軍,接受民國政府統一領導和指揮。

經過1935年至1937年的川康整軍後,川軍由整軍前的167個團、28餘萬人縮減為改編後的113個團、16餘萬人,共計8個軍編入國民革命軍戰鬥序列,分赴全國各戰區抗敵。

為早日歡送川軍出川抗日,重慶民眾共募集200萬塊銀元作為軍費,以表達重慶民眾的抗日決心。同時,國民政府也撥備軍費200萬塊銀元,共計400萬塊銀元,作為川軍的安家費,一切就緒後,川軍經軍政部點驗人數在朝天門上船。

兵源徵召方面,據《抗戰期間各省歷年實徵壯丁人數統計表》的統計,抗戰期間,民國政府在四川省共徵召258餘萬人入伍。其中包括在重慶徵召的96餘萬人和其它省份適齡青年在四川應召入伍的40餘萬人(包括自願要求入伍的學生)。

除之前加入國軍的113個團16餘萬人是由川軍組成外,後期在四川徵召的106萬人和重慶徵召的96萬人經統一編練後分別補充到全國各戰區的國軍戰鬥序列。

中華民族為爭取抗戰勝利付出了巨大犧牲,抗戰勝利不是單獨依靠某個省的付出就能取得的,而是每一位中國人不惜生命以命相博換來的。


o天耀中華o


中國的抗日戰爭應當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應從1931年9月18日開始,至1937年7月7日,這一階段的抗日,主要是由東北抗日聯軍進行的;第二隊段應從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日本投降,這一階段是全民抗戰。中國人民在十四年的抗戰中,經過了浴血奮戰,終於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取得了抗戰的最終勝利。當然,勝利是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的,據統計,中國的抗日戰爭,全國付出了約3000萬人傷亡的代價及數以千億計的財產和物資的損失。這裡,我們就講述一下對抗日做出巨大貢獻的一省,它就是四川省。
抗戰時期川軍作戰圖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爆發,標誌著中國全民抗戰的開始。事件爆發後,第一個請纓抗擊日寇的是川軍將領、第41軍軍長孫震。7月10日、13日, “四川王”劉湘兩次通電全國,要求全民動員起來,與日寇血戰到底。8月初,劉湘在參加國民政府國防會議時再次表示:為了抗日,四川可出兵員30萬人,壯丁500萬人,糧食千萬石,並一再要求帶兵奔赴抗日前線。
1937年10月26日,國民政府任命劉湘為第七戰區司令,孫震為副司令,率領川軍軍奔赴抗日前線。川軍當時的裝備在國軍系列中可謂是最差的,他們抗著性能低下的“漢陽造”步槍,穿著草鞋,穿著單衣、短褲,揹著斗笠就奔赴了抗日前線。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僅僅四個月後,劉湘卻因胃病復發,大口吐血,搶救無效,於1938年1月20日在漢口病逝。
川軍沒有因劉湘的病亡而停住腳步,他們在各個戰場上浴血奮戰,創造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蹟,被人們讚譽為“無川不成軍”的美譽。
“死”之旗
在四川,父送子、妻送郎參軍的比比皆是。這裡舉一例子。一名老父,不願兒子在膝前盡孝,只要他戰場殺死,親贈“死字旗”,並在旗上題寫:“我不願你在我近前盡孝,只願你在民族分上盡忠。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在整個抗日戰爭中,四川軍民付出了極大的傷亡。據統計,八年來,四川出川參戰的士兵達350餘萬人,傷亡約64萬人(其中陣亡約26萬人),約佔全國抗日軍隊的五分之一,參戰及傷亡人數均為全國各省之首。第一批出川作戰的400餘位團級軍官幾乎全部犧牲,6位中將犧牲了4位……
可以說,沒有四川軍民的犧牲,中國抗日戰爭的結果不可想象。四川軍民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與完整,付出了巨大傷亡,同時,也做出了重大貢獻。
讓我們永遠銘記四川軍民,為他們感到驕傲。
向四川人民致敬!

歡迎關注公眾號“小方說歷史”
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
歡迎點贊和評論

小方說歷史1990


中國有兩句俗語:一是晚清時期的“無湘不成軍”;二是抗戰時期的“無川不成軍”。整個抗戰時期,四川共輸送了大約350多萬青壯軍人和8500多萬石的糧食,佔同期全國徵兵總人數五分之一和全國徵糧總數的三分之一,幾乎每五六個人就有一個四川人而且作戰勇猛,故有“無川不成軍”的美譽,足以印證四川為抗戰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了。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國難當頭,民國時任四川省主席劉湘主動向國民政府通電,極力反對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並主動請纓率軍出川殺敵。至此,川軍便置生死之制度外、轟轟烈烈踏入抗戰之中,轉戰大江南北,幾乎參加了所以抗戰中的大小戰役,傷亡慘重但越戰越勇。劉湘於1938年病發於抗日前線,並留下遺囑:“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中國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川軍誓死以日軍侵略者奮戰到底。


以下是抗戰中川軍參戰主要戰役一覽表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包括組織的遠征軍出國作戰,四川各地無數熱血青年都踴躍參軍、為國奮戰的熱情從未消減過,國民政府每年往戰場輸送的軍人川軍均居全國首列,成為了全國最大的兵源地之一。不僅是正面戰場,後方補給包四川人民百姓踴躍捐獻糧食、衣物等戰略物資,都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值得我們歌頌與讚揚。



賽門之略


一個扛著死字旗去打仗,一個只求盡忠與國,不求守家盡孝的軍隊,一支倍受嫌棄但是又不高屈服的軍隊,一支抗日戰爭出兵350萬軍隊,死亡60萬。財力物力不計其數的地方,那就是四川。

壯士出川,日寇不除,勿問歸期。四川男兒,什麼時候都是中國的脊樑。國破家亡,民族危機,死,有何懼?

對於川軍,他們的故事太多,太多。述說不完的,是那股血氣力量和拼死如歸的勇氣。

照理來說,四川是當時相對安全的一個地方。但是這卻沒有成為他們蝸居避戰的理由,國家命運面前,他們毅然選擇與之同命運共生死。




盛世打雜


穿草鞋,打綁腿,挎米袋,背上大刀斗笠,胸前掛手雷,斜端中正式步槍。這就是川軍的形象。


四川是抗戰的大後方,四川也是抗戰的大熔爐。抗戰時期全國大半江山陷落,四川作為大後方,出錢出力,可謂全國貢獻最大的省份。

四川是一個有著反抗壓迫傳統的地區,每當民族危難,四川就會爆發巨大的能量。四川曾獨自抵抗蒙古40年,四川也曾獨自抵抗清軍12年。蒙古騎兵、八旗精兵都是中國歷史上無敵的軍隊,但是在四川,他們無一意外遭受到重大挫折。抗戰時期的四川,更是國家興亡的最關鍵之地。


據不完全統計,抗戰中,四川承擔的財政支出佔全國%50,提供全國三分之一的糧食和50萬人次勞工。國家遷都重慶後,四川承受了遠遠超出自身能力的負荷。

四川為抗戰中提供350萬兵源,犧牲人數達到64.6萬人。參戰人數和犧牲人數都是全國之首。全國同期徵兵人數1405萬,四川佔全國五分之一還強。所以才有“無川不成軍”的說法。四川能為國家貢獻四大元帥,還有鄧大人這個元帥班頭,絕非偶然。

川軍轉戰7萬里,參與了28次大型會戰。不可想象的是,四川最多的參戰人數,被俘人數2.4萬,全國最低。像中央軍在安徽一次就被俘4萬人。川軍決不投降,血戰到底,付出了巨大犧牲。據統計川軍陣亡比例高達三分之一。

在淞滬會戰中,川軍將士僅2000人撤退到湖北,幾乎全部戰死沙場。在棗宜會戰中,川軍傷亡達到20萬,殲敵4萬。第一批出川抗日川軍,400多名團級軍官基本全部在前線陣亡,六位中將有四位壯烈殉國。

川軍用自己的鮮血與生命,發出永不做亡國奴的最強音。四川人民為抗戰忍受難言的煎熬與痛苦,表現出無畏勇氣和必勝信心。為了全國四萬萬同胞,四川貢獻出所有,哪怕只剩最後一人,四川也絕不後退。

蔣介石後來評價四川:“我川省同胞,尊奉國家至上和軍事第一之要旨,每年財政兵役所負擔之數量,均屬甲於各省。一切有關抗戰之工作,莫不有優良之表現。軍實資以供應,兵源賴以補充。”李宗仁在回憶錄提到川軍說:“抗戰八年,川軍的犧牲相當之大,抗日衛國之功,殊不可沒。”


鐵馬冰河戍輪臺


中國古代,安史之亂,唐明皇帶著楊貴妃逃往蜀中,才有了著名的“馬嵬坡兵變”,楊玉環香消玉隕;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我國同時與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交惡,開始以戰備為指導的極大規模工業遷移和建設,史稱“三線建設”。



而早在抗日戰爭爆發前期,蔣介石即按幕僚團和德國顧問的建議,選定四川作為將來抗日戰爭的堅守基地,也差不多有一次空前規模的“宜昌大轉運”,將重要工業企業和設備搬進四川,蔣介石甚至親兼四川省主席。

一句話,自古以來,四川就是中華民族的“避難所”,這就是最大貢獻。

1、成都平原沃野千里,都江堰錦上添花。

抗戰爆發後,沿海和華中地區大量軍民湧入四川,據不完全統計一下使四川和西南地區猛增了近4000萬人口,軍隊、機關、工廠、高校、難民等林林種種,這麼多人要吃飯,沒有川中糧食的支撐如何得了。抗戰期間,四川徵糧佔全國總數的大約39%左右,許多地方為此都不得不實行一日二餐制度。



2、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蜀地天險,易守難攻,四川北部是米倉山和大巴山脈,兩座山外是漢中盆地,再過秦嶺才與關中地區相接,群山險峻,道路難行;東部必須通過三峽才與湖北相接。三峽東西延綿200餘公里,兩岸絕壁,有一夫當關之險。蔣介石將嫡系軍事集團的“陳胡湯”全部集中在四川周圍,胡宗南的第一戰區鎮守西安和秦嶺,湯恩伯所屬的五戰區堅守豫西,陳誠的第六戰區拱衛鄂西與三峽,使日本侵略軍望蜀興嘆,終八年不得進。

3、八年血戰,無川不成軍。 中國的抗戰軍隊中,約五分之一都是四川籍戰士,整個八年民族解放戰爭期間,出川抗戰的有340餘萬人,其中64萬血染沙場。其參戰人數之多,犧牲之慘烈,高居全國第一。川軍抗日足跡遍佈全國所有戰區,幾乎參加了所有的大型會戰,不勝枚舉。到1944年建立“青年軍”時,15萬參軍的知識青年裡就有4萬的川籍。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



4、奶牛擠出來的已經是血。

從1937年8月的第一次認購“救國公債”開始,國民政府又發行過“軍需”、“建設”等幾十種戰時公債,在川人踴躍認購的背後,是四川的財力已接近枯竭,直到1944年還在搞獻金運動,把大後方四川的這頭奶牛,從奶到血,幾乎榨乾。為了給弱小的中國空軍重新站起來的機會,四川還曾經發起了“獻機運動”,民眾捐出了壓箱底的財產。

5、生命鋪就的空軍機場。

從1943年起軍事委員會在全川趕修機場33座,以便中美聯合航空隊訓練與作戰,徵招近300萬民工參與工程建設,在缺乏大型機械的情況下,諸多機場都是用民工的血汗和生命築成的,這些機場的建成,使得1944年左右,終於奪回了喪失六年之久的戰場制空權。轟炸日本本土的中國和美國飛機就是在成都起飛的。



6、支撐全國抗戰的軍工基地。

抗戰爆發後上海鋼鐵廠、濟南兵工廠、金陵兵工廠、鞏縣兵工廠、廣東兵工廠等全部先後搬遷到四川,尤其是重慶地區,集中了槍炮、彈藥、鋼鐵、機械和化工大批企業,成為中國抗戰時期軍工生產的主要基地。中正式步槍、捷克式輕機槍、二四重機槍和鞏式長柄手榴彈等武器彈藥,成為中國軍隊最基本的抗敵裝備,無數川籍工人夜以繼日地奮鬥在武器生產車間裡,為防日機轟炸,許多廠房都建在山洞裡,其艱苦卓絕,無以為表。


度度狼gg


四川在抗戰時期於中國擔任的是一個大後方的角色,在南京淪陷後,國民政府必須遷都,而在這種情況下,四川軍閥並沒有因為軍閥間利益和矛盾而阻止南京中央政府入住四川,而是把重慶劃給中央做陪都,在這一點上,首先四川軍閥在大事面前還是懂得是非的,於國有功。



再者還有四川軍閥領袖劉湘,其身為四川最為強大的實力派,在日寇入侵之後,其便率領川系將領發表聲明通電全國,請纓奔赴前線抗戰,並且為川軍說道:“日寇一日未驅逐出境,川軍便一日不還鄉”。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多達二百多萬川中弟子奔赴前線,埋骨它鄉之人更是何止數萬。



其實川軍在前期抗戰中被很多人都看不起,從四川到晉豫前線,一路走來被很多高級國民黨將領所瞧不起,他們認為川軍士兵渙散,戰鬥力不高,而且裝備落後,是一幫烏合之眾,但是川軍在臺兒莊大戰中卻一戰成名,尤其川系將領王銘章,其死守藤縣,為臺兒莊大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使得國軍部隊迅速集結,為他們贏得了寶貴的時間,而王銘章也英勇殉國。



當然了,除王銘章之外,川軍還有一位集團軍總司令的人物也為國而死,他便是著名的李家鈺將軍,在豫中戰役中,其在撤退的途中光榮殉國,是繼張自忠後的又一位集團軍總司令。而八年抗戰,是全國人民共同努力才換來的勝利,當然了,四川人民是抗日的大功臣,我們應該銘記這段歷史!


西北老張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