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銅錢叫通寶,有的銅錢叫元寶?二者有什麼區別?

一德格天1


1,通寶是我國古代錢幣的一種名稱。起於始於唐高祖武德四年(621)鑄造的銅幣“開元通寶”。意思為“開始新紀元通行的寶貨”,於是有了“通寶”名稱。以後歷代沿用下來,“通寶”二字前面常冠以年號、朝代或國名,鑄於幣面。如南唐的“唐國通寶”、宋代的“太平通寶”、元代的“至正通寶”、明代的“大明通寶”、清代的“康熙通寶”等。錢幣形狀為外圓內方,其名稱多為四字楷書,分列於方孔四邊,這樣就出有兩種讀法。

2,以“開元通寶”為例:一是直讀為“開元通寶”,二是旋讀為“開通元寶”,這樣的意思也能說得通,意為“開始 通行的首要寶貨”。這種旋讀方式在民間頗為流行。

3,到了元代出現了以白銀鑄造的真正“元寶”,也是進入流通領域的貨幣,儘管形狀、重量與銅錢完全不同,但二者有完全相同的意思,即白銀“元寶”與銅錢“通寶”都是“通行的寶貨”,而且明清兩代在元寶通行的同時也通行銅錢,二者都是大家喜愛的錢幣,有意無意便將“元寶”與“通寶”聯繫在一起,但是一為銀錢,一為銅錢,這也可以看做二者的不同之處。

4,相同之處是什麼呢?跟大家賣個關子,其實各位讀者都知道的,那就是兩者可以互相折算,同是當時流通的貨幣,如我們現在的一元與一百元一樣,只是錢幣的面值與它代表的價值不盡相同罷了。

5,錢幣是評定國家盛衰與否的典型特徵,清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時期,國家繁榮昌盛,經濟發展迅猛,政治穩定,所鑄造的錢幣大多都很規整,文字美觀,錢幣厚重,規格統一,存世量也豐富,可見錢幣是一個國家最好的代言,錢幣愛好者收藏錢幣更多是從錢幣本身喜愛著那個朝代的歷史,反觀那個朝代,以此紀念。

6,盛軒國際有幸得湖北省造光緒元寶一枚,斷代/款識:民國時期,重量7.7g,直徑27.7mm;康熙通寶背“臨”一枚,斷代/款識:清代,重量3.7g,直徑27.4mm。其兩者材質不同,康熙通寶是七分銅三分白鉛(鋅)的黃銅材質,光緒元寶是紅銅95%、白鉛4%、錫1%配合。二者形狀造型也不同,清代的元寶是沿用明朝的制度,在清道光年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這個不平等條約後,中國本國根本還不起“洋錢”,於是清政府被迫使鑄造了中國最早的機制洋式銀元“光緒元寶”,俗稱“龍洋”。

7,錢幣的演變過程是有其歷史意義在其中,但不得不承認,他們的造型絕對是獨一無二的,都是經過精心設計,且做工精細,隨著錢幣收藏的大熱,自然也有造假的古錢幣鋪天蓋地而來,這需要進行認真的核實錢幣真假,但是,真的古錢幣的收藏

8,元寶通常有兩個含義:一是古代的銅錢幣名稱。元寶之名首見於五代。據《文獻統考。錢幣》介紹:後晉石敬瑭時期鑄造錢幣,因其年號為“天福”,所以把新鑄的錢幣叫作“天福元寶”。到宋太宗趙光義時期,每逢改元,一般都要鑄造新幣,新幣遂用新年號為“某某元寶”。

這在《宋史。食貨志下二。錢幣》有記載:“初,太宗改元太平興國,更鑄‘太平通寶’。淳化改鑄,又親書‘淳化元寶’,作真、行、草三體。後改元更鑄,皆曰‘元寶’,而冠以年號。”這是把銅錢稱為“元寶”的來歷。二是元朝忽必烈時期,以國庫銀子鑄成銀錠,作為貨幣流通,叫作“元寶”


天珠v傳奇


古錢幣中通寶最早源於唐代的開元通寶,通代表通行,通貨的意思,也有認為是讀法錯誤,認為是開通元寶的讀法,不過不管哪種讀法,都是錢幣可以在任何領域流通之意。

而古錢幣中元寶一詞在《宋史·食貨志下二·錢幣》提到:“初, 太宗 改元 太平興國,更鑄‘太平通寶’。 淳化改鑄,又親書‘淳化元寶’,作真、行、草三體。後改元更鑄,皆曰‘元寶’,而冠以年號。”

在南宋時期嘉定鐵錢中更有元寶、重寶,還有之、至、興、新、安、全、正、崇、萬、洪、真寶等各種錢名。

在中國曆代古錢幣中出最為普遍通用的是通寶、重寶、元寶三種記值方式。明代朱元璋避諱元字,所以在明代沒有元寶的記值錢幣。到了清代主要就是更多的用來記值來區分了。








古韻利州1977


古錢幣中通寶最早源於唐代的開元通寶,通代表通行,通貨的意思,也有認為是讀法錯誤,認為是開通元寶的讀法,不過不管哪種讀法,都是錢幣可以在任何領域流通之意。

而古錢幣中元寶一詞在《宋史·食貨志下二·錢幣》提到:“初, 太宗 改元 太平興國,更鑄‘太平通寶’。 淳化改鑄,又親書‘淳化元寶’,作真、行、草三體。後改元更鑄,皆曰‘元寶’,而冠以年號。”

在南宋時期嘉定鐵錢中更有元寶、重寶,還有之、至、興、新、安、全、正、崇、萬、洪、真寶等各種錢名。

在中國曆代古錢幣中出最為普遍通用的是通寶、重寶、元寶三種記值方式。明代朱元璋避諱元字,所以在明代沒有元寶的記值錢幣。到了清代主要就是更多的用來記值來區分了。




淨悟81608707220


唐之前,流通錢幣多以銖、兩來表示錢幣的重量,從秦半兩至隋五銖,貨幣的度量都是以二十四銖為一兩的二十四進制(秦朝規定,一兩為16克,一銖為0.67克)。

從唐朝開始採用新的度量衡,一兩改為40克,唐高祖武德四年,開鑄“開元通寶”錢,規定每文錢的重量稱為一錢,每十文錢重一兩,一千文錢則重六斤四兩;新的十進制度量衡便由此產生了。

新的度量衡,換算方便,適合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在錢幣鑄造的形制和重量上,開元錢成為唐代以後各代銅錢的標準。

從唐朝起,錢就不再以重量為名稱了,而改稱“寶”,單位為“文”

有稱“通寶”者,如開元通寶、宋元通寶、崇寧通寶、洪武通寶、康熙通寶等等

也有稱“元寶”者,如順天元寶、得壹元寶、宣和元寶、靖康元寶,咸豐元寶等等

“通寶”錢和“元寶”錢並無什麼特別明顯的區別,鑄錢的時候取名不同而已,在北宋錢中就有很多相同的年號錢即有叫“通寶”者,也有叫“元寶”者,比如宋徽宗宣和年間鑄造的宣和年號錢就既有“宣和通寶”錢也有“宣和元寶”錢,宋欽宗的靖康年間鑄造的靖康年號錢就既有“靖康通寶”錢也有“靖康元寶”錢,南宋的建炎、紹興、隆興、紹熙等年號錢都是既有相同年號的“通寶”錢亦有“元寶”錢。

至明代,由於為了避諱朱元璋的元字,所以有明一朝,都只有“通寶”錢,而無“元寶”錢了。

清初鑄錢沿用明制,在咸豐之前鑄造發行的都為通寶年號錢,直至咸豐年間,因為軍費激增,開鑄咸豐大錢才又有了“元寶”錢,規定當百至當千的大錢稱“元寶”,當十至當五十的大錢稱“重寶”,小平錢稱“通寶”。


愛發呆的林隱


古錢幣一般分:通寶,元寶、重寶。從唐代至清代都有,重寶比元寶要級別高,元寶比通寶要級別高。通寶是常見的,但是有的朝代沒有通寶,那是因為通寶二字和皇帝名字相有重字,所以那個朝代就沒有通寶。


河南錢幣收藏


通寶、重寶、元寶中國自唐至清末銅幣的一種名稱,早期沒多大區別概念較為模乎,甚至宋代還出現了至寶珍寶等,清代咸豐時有很大區別,當百以下稱重寶,以上稱元寶,小平稱通寶,當然寶福局除外因為它都稱通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