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毕节扶贫成果丰硕 山乡巨变乡民“追梦”忙

低矮破旧的泥砖房不见了,一座座漂亮整洁的居民楼拔地而起;破败的乡容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的乡村美景;“面朝黄土背朝天”已成为历史,人们乔迁新居、学习技能,为了美好的明天“追梦”忙……2018年12月,恒大集团帮扶毕节整三周年。在当地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恒大集团实施一系列“精准扶贫”措施下,乌蒙大地已然脱胎换骨,迸发出了盎然生机……

因地制宜开展产业扶贫 贫困群众持续增收

2015年12月至今,恒大投入110亿元精准帮扶贵州省毕节市,其中重中之重就是产业扶贫。经过与当地党委政府、中药局、合作社等部门技术人员共同研究讨论,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水源等条件,恒大决定因地制宜帮助毕节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

说干就干。在帮助当地发展丹参、天麻、魔芋、前胡、金银花等中药材产业的同时,恒大引进了一力制药、香港恒畅等中药材上下游龙头企业,借助其在种植、管理、加工、销售上的优势,建立了一整套种子供应、技能培训、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等产业化体系。

恒大毕节扶贫成果丰硕 山乡巨变乡民“追梦”忙

毕节百里杜鹃管理区玫瑰基地喜获丰收

目前丹参的市场价格是每公斤在15至17元。恒大大方扶贫公司产业二部中药材组陈枫给记者算了笔账:“如果一户家庭种了3至5亩的丹参,毛收益就有4500元,减去成本,还能有3500至4000元的纯收益。”陈枫说,跟丹参相比,毕节天麻、魔芋的收益更高,如果天麻收益好的话,每一户贫困家庭一年可产生7000至8000元的收益。

通过用产业带动贫困户入股分红、务工增收的精准扶贫模式,恒大有效帮助了毕节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事实上,中草药材只是恒大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扶贫的举措之一。针对乌蒙山区独特的生态、气候,恒大投入57亿元,帮助毕节打造出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蔬菜瓜果基地和肉牛养殖基地,帮助20万户、70万贫困人口发展蔬菜、肉牛以及中药材、经果林等特色产业,为每个贫困户配备至少两个产业项目,并引进上下游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帮扶模式,实现“供、产、销”一体化经营。

就业扶贫授人以渔 十万毕节贫困户搭上脱贫“快车”

“我们夫妻俩通过参加恒大集团吸纳就业培训,都已经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一个月能有5000元收入,这搁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阳大平,贵州毕节大方县凤山乡沙坪村白拉垮组村民,过去和妻子张兴珍靠在家务农、在工地打零工谋生,有活干的时候,一个月能赚四五千,没活干,连续几个月都赚不到一分钱收入,长年收入微薄、入不敷出。他们的生活在2017年迎来巨大转机。这一年,夫妻俩被确认为恒大集团吸纳就业培训帮扶对象,通过参加恒大集团组织的吸纳就业培训,很快在恒大集团援建的马干山蒙古风情园找到了工作。

恒大毕节扶贫成果丰硕 山乡巨变乡民“追梦”忙

吸纳就业

阳大平在马干山蒙古风情园做水电工人,主要负责电路维护、水源供应等,每个月能拿到3000元的收入,妻子张兴珍是清洁工,每个月收入2000元,强度不大、工作轻松。现如今,阳大平、张兴珍夫妻二人加起来每个月有5000元的收入,不仅工作稳定,收入不低,还统一购买五险,一天两顿饭菜;大儿子张尧也拿着恒大集团资助的“恒大大方教育奖励基金”,凭借优异的成绩考进贵州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活;小女儿在凤山中学读初一,懂事乖巧、勤奋好学……跟过去相比,阳大平、张兴珍感觉到一家人现在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阳大平一家只是恒大帮扶毕节贫困户脱贫的一个缩影。目前,恒大已帮助毕节全市培训107323人,推荐到当地产业就业和异地就业72189人,人均年收入4.2万元,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在贵州毕节,越来越多的贫困户通过恒大集团精心组织的吸纳就业培训,学到了工作技能,走上工作岗位,找到了人生方向,纷纷开始对生活产生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走出深山贫瘠的土地 贫困户告别贫困勇“追梦”

奢香古镇——占地1200亩的新型社区,是恒大集团帮扶毕节市大方县的易地搬迁帮扶项目。截至目前,包括奢香古镇和50个恒大新村已安置5000户搬迁贫困户,2万多名世代深居老山的贫困人口已经逐渐尝到幸福的滋味。

陈朝会,是2万多名搬迁群众之一。2017年7月,她从距离大方县城近50公里的大山乡新坝村走出,搬到了奢香古镇。她是三个孩子的妈妈,父亲去世多年,与酗酒的丈夫分居四五年,年逾古稀的老母亲又体弱多病,突发疾病,看医生的钱都要赊账。

“以前哪有存款?地里收的玉米一年不到500斤,自己吃都不够。”所有的生活重担都压在陈朝会的身上。去年,她在恒大的帮扶下,离开了深山,参加恒大组织的就业培训,并很快古镇物业管理处为她安排了保洁员的工作。陈朝会说:“有这么好的机会,有了稳定的收入,只要自己肯干,一定能翻身。”

恒大毕节扶贫成果丰硕 山乡巨变乡民“追梦”忙

恒大援建的新农村里,孩子们欢乐嬉戏

现住在恒大35村,81岁的田德友老人告诉我们,他至今都还记得搬离旧家的那一天是2017年农历六月初六。到那一天为止,他在毕节市大方县东关乡半冲村生活了81年,和小儿子及老伴挤在一间50平方米的土墙黑瓦房里。恒大为了搬出来的贫困户能够安心,并且脱贫致富,恒大和大方县政府合作,为每户配建2个蔬菜大棚,并通过引进龙头企业的形式,以每个大棚900元的租金,对农户的大棚进行流转,由公司统一经营管理,进行火龙果和草莓种植。用他的话说,“以前没有收入,如今在家中坐收分红。”

以务农为主、靠打零工为补贴的阳大平也有着这样的“翻身”经历。阳大平夫妻俩被列为恒大集团吸纳就业培训帮扶对象,通过恒大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如今在恒大集团援建的马干山蒙古风情园找到了工作。他现在是一名水电工人,主要负责电路维护、水源供应等,每个月能拿到3000元的收入,妻子张兴珍是清洁工,每个月收入2000元,两人的收入已经完全能够满足家庭生活了。

曾经的贫困人口,如今的新农村村民。从向贫困低头,到重拾希望,讲起这些年的变化,乡亲们说也说不完。大家都说,没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没有恒大集团的帮助,就没有他们今天的幸福。如今,走出深山的乡民们怀抱着对生活的美好期望和梦想,用双手创造着更美好的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