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藝人在臺上為了打人而打人?這麼想的人太小看傳統相聲了

聊傳統相聲,之前有期提到郭德綱郭老闆,被指蹭熱度,說實在的,寫之前我也想過有這嫌疑,但沒辦法,聊現如今的相聲,說到傳承傳統,發揚推廣,真正有能耐的相聲藝人,跨不過老郭,當然這不是說現階段除了老郭就沒有別的有能耐的相聲藝人了,比如少馬爺馬志明,田立禾田先生,楊少華老爺子、石富寬石先生,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了,另外請天津的相聲迷多包涵,我相信你們那遍地茶館、相聲園子,一定也還有其他不出名但有能耐的藝人。

相聲藝人在臺上為了打人而打人?這麼想的人太小看傳統相聲了

前些年有人說過德雲社的相聲沒法看,演員在臺上打人,拿著扇子敲腦袋,桌子裡那位都快哭了;還有人說演員衣衫不整,穿著布條就敢上臺,末了還得加一句,這樣的相聲,不規矩。不得不感嘆網絡傳播的力量,同時也很看不上那些為了博眼球,將一段完整的節目掐頭去尾、斷章取義的媒體、自媒體,如今觀眾對傳統相聲有誤解,其中一部分就是這些人造成的。

舞臺上打人,相聲門裡叫“打哏”,它是節目表演的手法、技藝,並不是目的,不是說演員有多大仇非得在臺上開打。

相聲藝人在臺上為了打人而打人?這麼想的人太小看傳統相聲了

比如《口吐蓮花》,典型的打哏段子,逗哏的說自己會戲法,捧哏的要求展示,之後拿捧哏的腦袋當鑼,扇子當鑼錘,請神過程中不斷敲鑼。解釋一下,敲鑼這部分並不是為了打人強行加入,有它的由來,初期相聲形成時,借鑑了三種其他門類的藝術,分別是評書、單絃、戲法,早期戲法藝人撂地演出時的的確確是敲鑼的,現在的《口吐蓮花》表演時是由捧哏演員自己敲腦袋,早期可不這樣,所以如今的表演方式已經是作出改動了,扇子也是特製的,打法也有講究。不單德雲社,許多名家都演過這個段子,比如前輩王世臣、趙世忠,這二位夠分量吧,能代表相聲吧。所以說,別把舞臺表演過分解讀,它只是藝人表演的一部分。

相聲藝人在臺上為了打人而打人?這麼想的人太小看傳統相聲了

再說個大夥也熟的老藝人,蘇文茂蘇先生,文哏代表人物,也使過《口吐蓮花》,四七年還是四八年,蘇文茂先生在天津演這段,捧哏的是北京相聲藝人黃鶴來老先生,演到敲鑼時,後臺演員即興表演,輪番上臺找詞,挨著個用扇子敲捧哏演員,最後黃鶴來先生急了,撂下一句“慘無人道”,憤憤然離場,臺下觀眾看不出演員真急了,連番叫好。加上這段,為了告訴大夥,傳統相聲的表演手法並沒錯,出了岔子是舞臺事故,演員的事,作為觀眾,犯不上把這些現象上綱上線,不瞭解具體怎麼回事,就先別急著下定論,少馬爺馬志明,代表作之一就是《拉洋片》,難不成他跟黃族民先生有過節?倆人關係好著呢。

相聲藝人在臺上為了打人而打人?這麼想的人太小看傳統相聲了

回到開頭聊的,德雲社演員臺上衣衫襤褸,上衣撕得跟布條似的。我想了想應該是說《武訓徒》,或《文武訓徒》,這個段子據說是早期相聲藝人臨場發揮現攢的活,沒考究,只是有這麼個說法,逗哏的訓徒弟,結果打了捧哏的,師傅假明白,徒弟真糊塗。換個說法,一幫人上臺圍著捧哏演員,做出連踢帶打的群毆動作,人群散去後,捧哏的要麼鼻青臉腫,要麼衣衫不整,不都是為了表現他捱打了麼?那麼會兒工夫是化個鼻青臉腫的妝快,還是脫掉大褂露出事先撕好的上衣快,不全是為了節目完善,舞臺效果麼?怎麼就想不明白無法接受呢?

相聲藝人在臺上為了打人而打人?這麼想的人太小看傳統相聲了

就聊這些吧,《武墜子》《拉洋片》就不細聊了,傳統相聲裡打哏的段子確實存在,也有許多名家大家都演過,作為普通觀眾,咱只看節目,欣賞的了就看,反之就不看,犯不上委屈自己,不必為捧哏演員叫屈,那是人家表演的技巧,謀生的手段。那些喊著要改良的觀眾,傳統相聲發展至今,所呈現出的本身就是經幾代藝人改良過的,再怎麼改,真正的藝人也不敢丟棄傳統,想想,內行都不敢說拋棄的東西,外行嚷嚷著要取締,這不是瞎胡鬧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