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的實力有目共睹,歐美處處防著它,為何國內的某些電信企業卻不用華為的5G技術?

科技之E


繼前陣子美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日本等等國家相繼圍剿封殺華為之後,英國的一大巨頭也將華為移出了5G計劃,甚至連4G也沒有放過。歐美日接連阻止華為,以“對它們安全造成影響”為由,讓華為被迫離開這些國家。

華為的實力有目共睹,歐美處處防著它,為何國內的某些電信企業卻不用華為的5G技術?

個人認為沒有什麼國內電信企業不用華為的5G技術,雖然傳言國內幾大電信商與諾基亞、愛立信等簽訂了5G訂單合同共建5G網絡,但並不表示華為就沒有機會了。前期也有電信商澄清,主要是以前3G、4G核心網由諾基亞等建設,所以5G核心網絡再次選擇諾基亞利於建設,但並不表示要排斥華為,今後還有更多的合作機會。

國家在通訊市場求開放,是有絕對自信的,華為的5G技術能力領先世界其他所有國家1-2年,英國人說現在5G真正的供應商只有華為,是發自肺腑的,美國人的打壓也絕對是出自害怕。只要國家給爭取到開放的環境,華為必定能所向披靡。


華爾街早餐


外行人就盯移動簽了諾基亞的單子,美國確實處處封鎖,甚至還想拉歐洲也參與華為封鎖。這個時候中國運營商簽約諾基亞,愛立信的戰略作用出來,沒有市場互換,中國的華為,中興歐洲的市場都會失去的。你沒看到華為在歐洲簽了很多單子呀。

中國的市場那麼大,中國運營商不會只用自家設備商的設備,都是按照比例分配的。華為至少會將近30%的份額。

通信涉及國家戰略,網友們不要瞎操心。這個問題的作者也是瞎帶歪網友

華為的通信設備的快速發展,如果沒有中國運營商的支持,他能發展得起來嗎,用腳趾頭想想。有些事情不要被表面所迷惑

想了解通信行業內的準確信息,請關注我,不要聽一些胡亂的信息

其實吧,杭州移動已經在和華為在試點5g了,諾基亞的進度還沒華為快。

大家想支持民族企業也很簡單,多買國產的手機,汽車,國產手機很多都做的挺好的,蘋果又那麼貴。至於通信設備,你們操心也沒用,國內的5g通信近萬億的市場,普通人是無能為力的

說汽車和通信行業,有個問題很有意思,在2000年左右,中國的通信與汽車行業都很落後,但是兩個行業的國家政策完全不一樣,通信行業,國家讓中國企業與外企公平競爭,結果呢,中國的華為和中興走向了世界頂尖水平,並且幹掉了很多通信公司。但是汽車呢,國家一直有關稅保護,雖然汽車行業也發展,但是與世界頂尖水平的差距還很大。所以支持名族企業不一定要很狹隘,要以開放的心態來,作為企業來說,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反正躺著就能掙錢,那我還去拼命努力幹嘛

我其實理解很多同學的支持華為的心情,有些東西沒有表面看得那麼簡單,因為和諾基亞籤合同是在進博會籤的,關注度高,其實表示的是中國與歐盟是合作的,並不是歐盟跟著美國走。華為在歐洲不是也簽了很多單子嘛。


華為程序員聊科技


第一5G技術不是華為的

第二5G現在國內正在測試階段 工信部 三大運營商 發改委都在測不同項目 中興華為愛立信諾基亞都有參加

第三按照4G遊戲規則,華為中興約佔75%~80%無線接入設備的市場份額,剩餘20%~25%份額基本有愛立信諾基亞分得

第四不要被狹隘愛國主義綁架,經濟是開放的,閉關鎖國是不可取的

第五愛立信諾基亞不是美國企業,有仇找美國企業報去

第六諾基亞在中國是央企,排96家國務院直屬央企第91號


樂視


5G科普一下,減少腦補文。(大家可以隨意轉載)

1:5G 主打頻譜是TDD,感謝祖國和中移動讓中國設備商的技術積累最強,全國70%以上的存量TDD基站都是中國設備商建設的,愛立信和諾基亞在TDD投入都不足,三星更是初哥在後面撿漏。

2:TDD大容量的核心還是基於MASSIVE MIMO,這塊是華為和中興在4G TDD 主推,5G非常順利進行著過渡。

3:中國5G牌照預計是19年下半年發牌,之前都會持續測試和評估各個設備商的技術和供貨能力。各位觀眾不用急,反正也沒有啥5G手機可買。。。。

4:韓國比原計劃提前4個月發佈5G是為了要名號,對韓國家長文化了解的人可以理解(4G也幹過)。。。不過,預計手機要明年下半年才會有少量型號,後年才會大規模上市。。。

5:美國今年10月商用的是私有的V5G,是老美閉關鎖國的又一嘗試,已經被中歐的5G在產業上幹掉,美國VERISON已經明確明年改成5G,終端全部回收。。。。。。

總結,最少在當今的通信領域上,中國已經是核心玩家,中國運營商和設備商都是在牌桌上游刃有餘。

大家不要瞎操心5G,爭取把其它祖國領域建設好。。。不行,還可以生個兒子練好足球⚽️。


手機用戶3280178913


感謝您的閱讀!

華為不是任人欺負的麵糰,它的狼性文化,從來沒有讓它怯懦過。而歐美日接連阻止華為,以“對它們安全造成影響”為由,讓華為被迫離開這些國家。

然而,華為的高級副總裁陳黎芳的一句話讓我們驚覺:

我們要正視美國的強大,看到差距,堅定地向美國學習……全體員工要有危機感,不能盲目樂觀,不能有狹隘的民族主義。



我們看到了一個真正讓人敬畏的企業文化,這才是真正的華為,不怕拒絕,不盲目樂觀。所以,我們見到了華為的實力,也看到了一個企業能夠獲得人尊敬的動力。

那麼,為什麼現在很多電信企業不用華為技術呢?我不知道題主值得是哪些?在我目前知道的,三大運營商都使用了華為的技術,即使它們也和諾基亞或者愛立信等簽訂了協議,但是他們也從來沒有放棄過支持華為的5G。

2018年12月6日,在2018中國移動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中移動與華為聯合發佈了全新5G CPE(用戶端的網絡終端設備)產品。而華為也壓之前和移動合作試行5G基站建設,等等。電信和聯通同樣和華為在5G上合作日久。

所以,並非沒有和華為合作,或者華為技術,華為的技術並非5G每一項都會涉及,沒有必要將這件事誇大。

但是,在未來的5G競爭中,我們還是需要勠力同心,砥礪前行,確實不能不支持自己國家的企業發展。


LeoGo科技


應邀回答本行業問題。

華為的實力有目共睹,不知道哪位通信業外的人士眼睛這麼差,看不到國內三大運營商和華為的5G合作項目?

可能有人又拿諾基亞和愛立信的百億框架協議說事兒,就讓你們知道下中國三大運營商的實力吧。

從華為的2017年年報上可以簡單估算出,華為2017年大概從中國三大運營商手中獲得了大概1500億的營收,看好了是,是1500億。

不要以為華為就是賣手機終端的,主業,大頭,利潤還是來至運營商,中國的三大運營商一直是華為全球前三的客戶。

再看看2016年的:華為在三大運營商處也有估算1300億的營收。

目前國內由於5G還沒有正式的牌照,只有相關的實驗項目,沒有具體的合同,一些協議啊,框架啊什麼的都沒有轉化成合同落地。

華為和移動的5G實驗項目:烏鎮5G測試項目:

華為和聯通的5G合作試驗項目:隨便打開個搜索到處都是:

聯通和華為的北京長途電話大樓5G試點:

電信和華為的5G合作項目:深圳電信:

從這裡都可以看到國內的三大運營商在5G相關試驗中一直都有華為的參與。

總而言之,國內的三大運營商一直都是中國通信製造業企業的堅實的後盾,也是這些例如中興、華為等企業出海的重要支撐,也一直在和華為在5G試驗項目中有著深度的合作,現在一些國內的媒體自媒體在不斷的散佈國內三大運營商5G拋棄華為的謠言,其實一直都被通信業內人士所恥笑。

以上個人淺見,歡迎批評指正。喜歡的可以關注我,謝謝!

認同我的看法的請點個贊再走,再次感謝!


通信一小兵


華為在通信領域的實力都是有目共睹的,歐美處處防備著,為什麼國內得一些電信企業都不使用華為的5G技術?相信有很多朋友都想不明白,為什麼國內的某些企業還不支持華為呢?

華為再通信領域的實力確實很強大,然而國內得某些企業還沒沒有和華為合作。很多人只是看到了表面問題,比如說國內得電信企業簽了諾基亞的單子,而且美國也是處處封鎖華為。



這其實都是表現,通俗的來說,你不給別人一點甜頭,人家又怎麼會使用你的產品呢? 華為在歐洲還是簽了很多的單子,這就是市場的一種互換,我們在深層次的思考一下問題,如果華為初期的發展沒有國內運營商的支持還能發展的起來嗎?


大家可以再這方面多想一下。 下面我想到華為副總裁陳黎芳的一句話,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們要正視美國的強大,看到差距,堅定的向美國學習,而且全體員工要有危機感,不能盲目客觀,也不能有狹隘的民族主義”!我認為這才是真正強大的華為應該要說的話,正視差距,努力學習。

最後,對於華為為什麼被歐美處處封鎖,相信大家也能明白了,一個強大的華為,是會讓歐美所害怕的,而國內得某些電信企業也是在無形中支持華為的,大家一定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一起為華為加油,為我們的國家加油!!!


千帆辰


吹的過分,

5G商用其實已經在安裝階段。部分公司其實已經用上了,民用5G,暫時沒法上線,價格費用方面,暫時等確定,

通訊技術這是一個大平臺,華為在前幾,

技術和價格上面並沒有什麼優勢,

小單子用誰都一樣,

大單子招標的,是龍是虎一下子就出來了。

國內是同行襯托,有幾家啊

國外可是拼技術,

舉個例子,手機這個東西,如果市面上賣的是第一代,實際廠子裡最少是研究到第三代到第五代。

市場如果落後,對手競爭力科技差。第一代就高價,對手出第二代,他也跟著出2.5代,

技術新,產品老,產能高,質量也會好,性能符合市場就好了,

對手襯托你,只不過是,為了利潤最大化,

大佬直接提高几代,小魚小蝦會餓死,市場會動盪,這不符合資本家利潤最大化的理念,


oo75075726


5G普及後,帶來的是成千上萬的失業潮。知道歐美為何不怎麼網購,不願讓手銀支付嗎?中國無數實體店倒閉,無數人失業就是最好的例子。馬雲一個雙十一,剝奪了無數人的生存權


上古風雲69


這個有什麼感到奇怪的?中國、歐洲兩個地盤,國內劃一部分市場給歐洲企業,中國企業才能在歐洲市場有立足之地,這樣才能將中國和歐洲處於競爭與合作的狀況,若是中國的地盤給中國企業,必然歐洲的地盤給歐洲企業,這樣中國與歐洲完全處於競爭對立面了。同樣的市場份額,不同的處理方式,結果完全不同。美國採取的是完全競爭對立的方式,美國市場不讓中國企業進入,結果美國通信企業被歐洲通信企業和中國通信企業聯手幹掉了幾家,摩托羅拉、朗訊都是,現在美國沒有什麼通信設備企業了,剩下的高通等廠家都是芯片或元器件廠家,這些廠家原本就是美國的強項,但是現在也逐步遭遇挑戰。中國企業要不處於被歐美聯手的地步,必然要放開一部分市場,否則老美老牌通信設備廠家的下場就是先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