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工匠搖籃”

南方網訊(全媒體記者 郭鼕鼕)12月10日上午,三角鎮迪茵湖畔,飄起了一陣冷雨。不遠處,在中山市中德合作職業技能人才培訓基地(以下簡稱“培訓基地”),模具專業的周巧欣正埋頭操作銑床打磨著工件。16歲的她,是中山市第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2017級學生,也是中山首批中德實驗班學員。

自去年9月正式開學以來,培訓基地與市內8所中高職院校進行合作,開展德國“雙元制”教育本土化實踐。“既是學生也是學徒,在校學習和企業上崗實現無縫對接,把需要工作的人培養成工作需要的人。”培訓基地負責人劉大力說。未來,培訓基地將繼續引進德國智能製造人才培養課程和教學體系,培養高技能複合型人才,努力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的“工匠搖籃”。

破解校企合作難題 推動“雙元制”落地

今年9月,經過多次協商和實地調研,培訓基地、南朗理工學校與木林森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為企業定向培養人才,首批招收一個班約30名學生。在此次三方合作中,木林森需要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並根據企業需求適時調整,定期還要派講師給學生上課。

“現在的職業院校普遍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但是,企業總會擔心投入成本培養的人才,畢業後無故流失或是成為同行業競爭者的員工。”中山市職教集團副總經理朱家良介紹,由此造成校企合作中存在“學校熱”“企業冷”的現象,這也是優化職業教育培養模式的最大障礙。

該如何激發企業開展深度合作的動力?2016年,致力於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緊缺適用型技能人才培育高地的中山,決定引進德國“雙元制”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採用德國“跨企業培訓中心”的理念,建設“中德合作職業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按照德國技能人才培養標準與課程教學,學生可考取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

2016年底,中山市政府籌集3億元,由國資委成立“中山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培訓基地建設主體,通過市場化運作,在職業院校體制外推動中山職業教育改革。“培訓基地承擔了德國‘雙元制’中企業的功能作用,既要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技術人才,也在最大程度上解決企業顧慮。”朱家良表示。

最終,培訓基地選址在三角鎮民森信息科技產業園,於去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建築面積約為1.3萬平方米。目前,培訓基地已投入3000多萬元購置近600臺(套)先進實訓設備,包括機械類的鉗工設備、普通車床、數控車床、立式加工中心,自動化生產流水線、機電一體化類和電子信息類實驗工具等。

以企業需求為導向 學員“上崗即可用”

“開展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目標就是培養企業技術工人的‘特種兵’,也就是高技能複合型人才。”2017年7月,有著30多年德國職業教育經驗的劉大力來到中山,被聘請為培訓基地的負責人。

同時,培訓基地通過社會公開招聘,從企業一線中選拔能工巧匠作為培訓師。目前,培訓基地的24名培訓師,人均擁有20年以上工作經驗,且全部經過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理念及教學方法培訓。“招聘的培訓師既要技術能力強,也要熟悉中山企業,‘雙元制’的本土化實踐就此邁出了一大步。”劉大力說。

平時,周巧欣會將自己做好的工件帶回家,給從事模具工作的媽媽瞧一瞧,常常因為做得不錯受到表揚。她說,基地裡的老師經驗豐富,除了講解專業的知識外,還會手把手指導一些小技巧,比如怎麼樣拿工具最省力、什麼樣的站姿最順手,還有如何保護自己少受傷。

作為學校與企業的紐帶,目前培訓基地已與市內5所中職和3所高職院校,開辦了21箇中德(實驗)班,共有學員566名。此外,基地開設了機電一體化、電子信息工程等6個與中山產業密切相關的專業,並與木林森等上市企業合作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使學生入校便具有學徒和學生的“雙重身份”。

根據教學安排,每學期學員約有1/3的時間在所屬學校學習文化課和專業理論課,另外2/3的時間在培訓基地參加實訓,每天進行8小時模擬企業生產練習,快速有效提升動手能力。兩年半後,學員們將利用最後一個學期的時間,到企業上崗實習。

“學校設備數量相對有限,但是在這裡實訓的時候,幾乎是每個人配置一臺機器,動手時間充裕。”17歲的劉俊陽是周巧欣的同班同學,經過在培訓基地一年多時間的學習,他已經能較為熟練地操控多個工位,還能自己設計加工組合工件。

“一人一崗,保證教學質量,讓在校學習和到企業上崗實現無縫對接。”劉大力介紹,培訓基地以企業用人需求為導向,建立起“跨企業,跨學校”人才培養模式,聯合行業龍頭企業、中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實訓教學、學生管理、就業發展等方面開展合作,為職教資源與市場需求精準對接提供重要平臺。“經過三年培養,學生將成為‘上崗即可用’的企業重要關鍵崗位能手。”

擬建設智能製造培訓認證中心

除提升學生專業技能以外,培訓基地還注重培養學生人際交往、問題解決、協調分析等社會能力。以做一個模具為例,學員能夠做好每一個環節,這是必備的專業能力。但是,當客戶要求在短時間內交貨時,每個人必須具備一定的團隊合作能力,參與團隊建設、進行分工協作、按時保質完成任務,這就是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

“德國‘雙元制’教育,就是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培養符合社會行為規範和企業生產需求的複合型技能人才,一個人會學習七八個工種,以滿足整個產業集群的需求。”劉大力介紹,“雙元制”教育模式強調在過程中考核,每天是否穿工作服、是否按操作規程做事等,都會被納入到日常考核中。而日常表現好壞,很大程度會影響學員獲得參加考試資格的機會。學員們在畢業後,除獲得本校畢業證書,還有機會獲得德國職業資格證書和國內中(高)級技工證書。

當前,培訓基地計劃加強與德國知名企業合作,建設智能製造培訓認證中心,引進德國智能製造人才培養課程和教學體系,圍繞“模擬仿真、教學實訓、生產設計”的目標,培養學生智能製造數字化柔性系統的設計、改造、運行、調試和維護能力,打造智能製造複合型高技能人才培養示範基地,推動中山乃至廣東省製造業向工業4.0標準轉型升級。

中山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澤透露,公司還計劃與國內外職業教育機構合作,在培訓基地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考培中心,負責區內國際標準職業資格考試任務及考前培訓,並承擔考官培訓,為推動大灣區職業教育良好發展提供專業標準、專業知識及專業技能的持續保障,努力打造珠江東西兩岸融合發展的高端職業技能人才支撐點。

■相關

中山擬引進德國應用科技大學

2014年5月,中山開始試點現代學徒制,是廣東省最早試點現代學徒制的城市。

2016年8月,中山市被教育部確定為首批全國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試點市(全國17個)。目前全市14所中等職業學校中有10所正在推廣現代學徒制,3所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都在推廣學徒制,包括通信技術、機械加工、電子信息技術、紡織服裝、印刷技術、汽車運用與維修、電梯技術和烹飪等中山產業發展迫切需要的專業。

“中德合作職業技能人才培訓基地也是實施學徒制的一種模式。”據中山市教育和體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大力推廣學徒制,中山對培養學徒的企業和學校給予補貼,每畢業一名學徒給予學校和企業各2000元的財政補貼,是全省甚至全國最早對學徒進行補貼的城市之一。

除現代學徒制外,應用科技大學也起源於德國,是培養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的有效途徑。近年來,中山大力支持引進德國兩所應用科技大學。記者從中山市教體局獲悉,目前已經簽訂合作辦學前期工作協議,校園規劃建設前期工作已經啟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