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四皇子弘曆奉旨外出辦差遭到哥哥弘時追殺,為什麼不揭發?

老人頭侃史


《雍正王朝》後面的劇情裡,在雍正的皇子中也發生了三皇子弘時與四皇子寶親王弘曆的儲位之爭,說是兩人爭奪儲位,不如說是弘時在八王爺胤禩的教唆下,先是參與了八爺黨對雍正的逼宮,逼宮失敗後,又準備通過行刺弘曆,以剷除這個競爭對手,但是最終均以失敗告終。

劇中,弘曆與弘時在潞河驛相見,兩人肩膀靠肩膀,家長理短聊了許多,絲毫看不出任何的敵意,也讓跟隨而來的李衛和圖裡琛大為疑惑。而弘曆拜見雍正,除了彙報了江南一行的情況,對於弘時的事,更是隻字未提,只是說了“請皇阿瑪不要再提這件事了,也不要追究這件事了。”同時為劉墨林的妻子蘇舜卿請旨封為誥命夫人,僅此而已。

那麼,弘曆遭到哥哥的暗殺,為什麼不揭發哥哥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弘曆一路回京,身邊李衛和圖裡琛的護衛,這兩個人必然是雍正派來保護自己的,並且這兩個人都是雍正最為信任的人,由此可見,雍正已經完全的知道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已經知道了這件事情的主謀和元兇,按照雍正的性格,自然會一查到底,追究到底,所以弘曆相信自己的老爹雍正能夠還自己一個公道,畢竟,雖然雍正還是堅持用遺詔繼位的方式確立繼位人,但是滿朝皆知弘曆就是未來的皇帝,雍正對於弘曆的事情必然會上心去做。

其二,弘曆知道此事是針對於他,但是此時並沒有直接的證據指向這就是弘時所為,而最後也是因為回來的殺手被滅口,派去滅口的人害怕再被弘時滅口,這才讓雍正掌握了弘時主謀的證據,貿然的揭發弘時就是兇手,不僅不能為他人所信服,也必然引得弘時為了自保而採用更為過激的行為,這樣對於雙發乃至雍正都不是好事。

其三,弘曆非常清楚雍正繼位前“九子奪嫡”的慘烈,也非常清楚雍正並不想看到他們兄弟之間為了奪位也經歷一場血雨腥風,康熙臨終前曾告誡雍正要“善待你的臣民,善待你的兄弟,不到萬不得已,不要傷害他們”,這麼多年雍正也是這樣做的,不到最後一刻,並沒有對八爺黨下手,雍正知道弘時為了皇位準備傷害自己的兄弟已經非常難過了,弘曆則不想雍正因為兄弟之間的相互仇恨而更加傷心,他這麼做也是為了讓雍正能夠寬心。

其四,弘曆也是在雍正面前為自己加分,也是讓雍正能對自己放心,畢竟,雍正還有五皇子弘晝,如果弘曆一門心思的要至自己的哥哥弘時於死地的話,那麼雍正對於弘晝未來的安危會非常的擔心,這樣對於弘曆來說也不是一件好事情。

所以,既然雍正已經發現了事情端倪,已經有了處理這件事情的主意,弘曆也就沒有必要去再火上澆油,相反,此時的寬容不僅會讓雍正寬心,更是會讓雍正放心的把皇位交給自己。


雍親王府



《雍正王朝》皇四子弘曆巡視完河南,帶劉統勳,河南組織秀才罷考鬧事的秦鳳梧等人回京,當時秦楓梧覺得天陰太早,卜了一卦,卦上顯示不吉利,就勸弘曆等人天亮了再走,遭到弘曆決絕,結果在途中不小心上了賊船,等辛辛苦苦結果了船上的幾名悍匪後,幾人慌忙棄船走陸路,來到一片玉米地,眾人都以為可以歇一口氣的時候,從玉米地裡又鑽出來一群土匪,就在大家絕望的時候,當地一個村裡的一群村民拿著鋤頭,鍘刀等農具和土匪廝打起來,救了弘曆等人一命,原來這些村民是弘曆早期在浙江救過的一群逃荒的農民,經過弘曆幫助回到河南原籍,今天剛好碰上,結果救了弘曆等人。在審這些人的過程中,得知這些土匪是京裡一個太監來指揮的,這下大家都明白了新一輪奪嫡的大戲上演了,大家都沒人敢吭氣,但弘曆心中雪亮。這時弘曆也收服了這些土匪的一個頭目鐵頭蛟,也將此人帶會京中準備使用。



一,回到京中弘曆原來準備想向雍正告狀來著,結果在驛站弘時來接弘曆,非常熱情,弘曆心軟,想告狀的心就懈了一點。

二,這時恰逢孫嘉淦給雍正上書“親骨肉,罷西兵”的摺子,要求雍正善待自己的幾個兄弟,不要趕盡殺絕,這事給弘曆也有很大的啟發。

三,弘曆,劉統勳幾人在家裡商量這時如果給弘時上眼藥,弘時肯定會反擊,自己從河南帶回來的鬧事秀才秦鳳梧沒有給雍正上報,放在私邸準備使用,這在當時就是窩藏朝廷重犯,犯大忌的,還有悍匪鐵頭蛟也沒有上報,這也是私養武士,也是違例的,弘時肯定會在這些事上做文章。

四,中間的牽頭太監沒有抓住,就是說沒有確鑿的證據,弘時肯定不承認,兩人都是兒子,弄到最後雍正怎麼想,會不會想到黨爭上去,再說這麼大的事河南巡撫肯定會向朝廷上報的,借別人之手不是更好嗎,這樣雍正一看弘曆這麼大的事都沒向皇帝叫屈,不是更體現弘曆的包容四海的皇帝心胸嗎。

所以綜合考慮,弘曆放棄向雍正告狀的念頭。


追風131078297


因為弘曆的政治水平已經到了喜怒不形於色的地步,他已經清楚這個皇位說什麼都是自己的了。他現在要做的不是去和弘時爭奪皇位,他要做的是儘可能多的收買人心,儘可能多的博取父皇的好感,繼續穩固自己在雍正心目中的繼位人形象。所以他一不檢舉,二不揭發,反而求雍正不要徹查。而反觀弘時,計謀與城府都與弘曆都相差的太大了。

在八爺黨和隆科多被徹底整肅之後,弘時背後的勢力已經基本上完全倒下。他現在只有最後一條路可以走,那就是暗殺弘曆,做困獸鬥,這樣自己才有機會繼承大統。可是弘時為人太過陰險,他為了斬草除根,派人暗殺隆科多,卻不想隆科多將這些計謀統統告訴了雍正。

雍正皇帝又急又氣,氣的是弘時勾結八王黨,陰謀奪取政權。急的是弘曆命在弦上,弘時隨時都有可能暗殺掉弘曆。雍正急忙派圖裡琛赴江南保護弘曆,並囑託找到弘曆之後,讓其與李衛一起護送弘曆回京。而在弘曆回到京城之後,弘時做賊心虛,主動到潞河驛迎接弘曆,打探消息。

弘時一見弘曆,立刻裝成好老人模樣,先問弘曆可有大礙,又旁敲側擊問是否有活口留下。在得知沒有活口留下時,弘時心中暗自鬆了一口氣,又主動引導弘曆,讓他把這頂謀殺的帽子扣到山東官員的頭上。

弘曆是何許人也,那是打小在康熙聖主仁皇帝身邊長大的,城府之深又豈是弘時可比。但是弘曆卻一點都沒有點破,還看似傻乎乎的,像是信了弘時的話的樣子。還表示要送弘時一些好茶,還說弘時平時肝火旺,這茶喝了以後聽說能去肝火。

弘曆這話看似平淡,實則暗藏玄機。他的意思實際上是說弘時的肝火大,以至於對自己動了肝火,找人暗殺自己,自己不以為意,送他二斤碧螺春,給你去去肝火。這話滴水不漏,既警告了弘時,告訴他自己都清楚。又裝作什麼自己不會在意,在雍正皇帝哪裡不會落下一個氣量狹小的名聲。

而在雍正陛見弘曆時,雍正還沒說什麼,弘曆卻率先表示希望雍正不要追究這件事了。原因有二,一是不希望因自己興起大獄,二是更不希望因自己使皇帝和皇后傷心。這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弘時雖然殘害自己,自己卻不想因此廣泛的追查弘時一黨。二是若是徹查,那弘時必定是死罪,而皇帝和皇后自然是傷心的很。

但如果弘曆真的想保全弘時,話說到這裡就該停下,可是弘曆偏偏又說起了那個因自己而死的劉墨林。劉墨林與蘇舜欽,才子佳人,本是佳話。劉卻因自己而死,怎麼看都是一大遺憾。這個時候提劉墨林,弘曆想的恐怕不是要救弘時,而是要假雍正之手除掉弘時。畢竟弘曆要學的是康熙,而不是雍正。

而在雍正接見李衛時,問詢李衛自己應該怎麼辦。李衛嚇得直磕頭,說這種事不是臣子所能明言。但是後來的李衛又用先帝的一番話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子,不是奴才斗膽敢說祖宗的不是,先帝爺千般都好,就是太寬容了。明知道他們八爺他們一個個心術不正,還一個個親王貝勒的加封,把這些難題都留給主子了

李衛早就活成了人精,他這番話的意思無非是勸雍正不要學康熙。要雍正不要把難題留給下一代,留給弘曆。雍正聽了以後,當即表示不管多難,自己都不會把難題留給下一代,留給弘曆。

如果說弘曆與弘時的城府與智謀有差距的話,那麼差距在那個昏昏欲睡的下午就已經拉開了。一個昏昏欲睡的下午,帝師鄔思道在給雍郡王的兩位世子傳授康熙的帝王術時,一個吵著要去廁所,另一個則聽話把康熙的書背了好幾遍。

而之後的圍獵大會上,弘曆憑藉這堂課脫穎而出,拿下了頭彩,也在皇爺爺心中留下了位置,之後的事情也就順理成章了。人生從來都不是百米賽,而是接力賽,弘時不懂這個道理。在那個下午,弘時其實就已經輸掉了皇位的戰爭,只不過他自己還渾然不覺罷了。

以上。


逆流時代


話說四皇子弘曆,奉旨督辦推行役稅改革之事辦得順利,不料回京途中,三哥弘時在八叔胤禩鼓惑之下欲加害弘曆,其間劉墨林替死,弘曆逃脫追殺。


弘時在驛河渡迎寶親王,加以試探。兩兄弟一見面,一個佯作關心問道: 怎麼聽說路上有人害你?一個裝作平靜,心中有一萬匹草泥馬奔跑過,面上雲淡風輕只說: 謝三哥惦記,在外當差哪能沒點風險? 弘時心裡石頭落地,怎料兄弟又送兩斤龍井消火從旁敲打:別以為你乾的好事,我不知道!

弘曆為何不揭穿他三哥?

一來父皇雍正經歷了九子奪嫡,對骨肉相殘是深惡痛絕的。(他實在不希望看到在下一代重演,才不立太子,以免公開立儲引起紛爭,實施將繼承人名字密藏於乾清宮匾額後之舉。)如果兄弟反目,惹得父皇生氣,自己失了溫厚之名。

二來沒有真憑實據,如果爭執起來,父皇臉色難看。同行李衛和圖裡深都是皇上欽點保護他的,可保平安不說,行刺之事怎瞞得住?不如裝不知情,點到為止,倘三哥知趣,給他個改機會,也顯得自己宅心仁厚之人。

者新政的實施,"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攤丁入畝,火耗歸公"這些政策的推行,是雍正最用心之策,自己實力擔當,完成父皇對己考察,繼承大統不二人選,更別說皇爺爺康熙親賜如意,早就欽點人選,弘曆帝王之資,心中早就有數深謀遠慮,怎能沉不住氣?


但是權利的誘感之下,弘曆並未就此罷休,見了雍正之後,假意"求皇阿瑪不要追究,兒臣不願見骨肉相殘之事”,一邊又求表彰劉墨林夫妻,以退為進,置競爭者於死地。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雍正終被其子城府極深的弘曆算計,為他掃除障礙,"窮廬"逼弘時自盡。

電視劇這樣演的,史籍上弘時記為"行事大不謹慎"被雍正"廢宗藉死",年反24歲的青年死了,是否被殺並不重要,想必自殺也是被逼無奈之舉。倒是弘曆繼位後,恢復了他的宗籍,以憫其後人。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政治鬥爭你死我活之慘烈,封建朝代歷史上不斷上演,難怪人皆嘆:無情最是帝王家啊!

(學有境,思無涯。元元金沙江邊的小閒魚,默默做著大海的夢,期待您的關注點評。)

元元的天下


誰說沒揭發的?在雍正面前,弘曆一邊“求皇阿瑪不要追究”,一邊“兒臣不願見骨肉相殘之事”,你覺得他在說誰,雍正會聽不懂嗎?欲語還休,似說未說,撓的雍正帝怒火中燒。



接著弘曆又大張旗鼓地要求表彰為他擋箭而死的劉墨林蘇舜卿夫婦,一邊假哭一邊偷看雍正的表情,你覺得他要幹嘛?弘曆心機之深沉,遠超乃祖乃父,弘曆手段之陰辣,遠超乃叔胤禩和乃兄弘時。

正是在弘曆這種以退為進,咄咄逼人的情形下,雍正才堅定了親手除掉弘時,不留後患的決心。你看看,弘曆不直接說,可比直接拿著證據告狀還要厲害。兩次君前求情,不僅徹底讓弘時失寵,還一步到位,假父親之手,直接將哥哥送到了閻王殿。這又不得不說看起來陰險狡詐的雍正,在這部劇裡,其實心機沒有父親和兒子深,急躁才是其性格主要特徵,雍正這急躁的性格,成了弘曆砍向弘時一把鋒利的刀。

弘時再有罪也是皇子,所做的罪孽不會比八爺胤禩多,圈禁宗人府即可,何止於賜死?我們試想,如果弘曆當時是在老康熙面前表演,其拙劣演技將會一眼被老康熙識破,那會適得其反,弘時不僅不會死,可能連圈禁宗人府都不必了。


一部《雍正王朝》,涵蓋上下五千年官場智慧,越看越有味,越看越心驚。這裡是翰林院學士,答的不對,敬請批評。如覺得好,敬請關注本人,批評本人更多回答。


董狐筆


《雍正王朝》中,三阿哥弘時起初就知道皇位和自己沒什麼關係,可架不住八爺胤禩的蠱惑,跑去和弘曆去爭,在寶親王弘曆奉旨外出辦差時派殺手去追殺。在李衛等人的護衛下弘曆最終安全回京,可劉墨林卻為保護弘曆而犧牲。

弘時在刺殺陰謀失敗後,假惺惺的跑去潞河驛迎接弘曆。其實大家都明白迎接是假,主要是試探弘曆是否已經知道事情的真相。



弘曆早已經從圖裡琛和李衛口裡知道了全部真相,但面對弘時的試探,他假裝毫不知情,談笑自若間從容掩飾,沒有讓弘時起絲毫疑心,而且回京復旨也沒有向雍正揭發此事,究竟是為什麼呢?

從河南生員罷考一事就可以看出弘曆的智慧、心機、城府、手段等都遠在弘時之上,他之所以沒有向雍正揭發弘時,是有他自己的用意的:

其一、圖裡琛、李衛是雍正派去保護弘曆的,說明雍正已經知道了,再去揭發顯然多此一舉;

其二、雍正派李衛等去保護弘曆,並沒有讓他們告訴弘曆事情的真相,弘曆如果去揭發,無疑等於出賣了李衛和圖裡琛;

其三、弘曆雖然知道是弘時的陰謀,但刺客已經被滅口,沒有證據去揭發,不但懲治不了弘時,反而有可能讓弘時感到陰謀敗露狗急跳牆,進而採取更猛烈的行動;

最後、康熙朝的“九子奪嫡”歷歷在目,弘曆深知雍正對於手足相殘的敏感。不去揭發,就是向雍正顯示自己的寬容大度,顯示自己不願和弘時禍起蕭牆骨肉相殘,從而大大提高了雍正心中對他的好感。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弘曆的心機之深,弘時遠不是他的對手。


我就是三大爺


雍正帝沒想到,到了自己的兒子這一代,為了皇儲,還是發生了兄弟相殘的事情,看來權利是個好東西呀!

河南巡撫田文靜有奏摺來報,因為田文靜推廣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一事,得罪了讀書人,發生了生員貢院罷考。

學政與巡撫都上奏摺互相彈劾,婆說婆有理,沒辦法只有派寶親王弘曆領欽差命去河南順便體察民情。

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是雍正帝登基以來確定的基本國策,不能動搖,還有就是李衛在浙江也開始搞起來攤丁入畝,難度也不小。

弘曆的能力是不用質疑,這次去河南他帶了劉墨林,劉墨林這個小子還算機靈,差事辦的不錯,據說他已經隨寶親王弘曆準備回京。

朝廷有制度,出京辦差官員回京,或者外省來京辦事官員都要在北京南郊的驛站待命,等皇帝接見。

在皇帝沒有接見前是不可以回家的,否則視為大不敬罪。

這就是“潞河驛站”,這不是,弘曆回京定要在這裡等皇帝旨意,在這之前是不可以與其他官員見面的。

弘曆一干人馬剛到京郊,還沒有到潞河驛站就聽說三哥弘時已經在潞河驛站等候了。

弘曆這次外出辦差,事情還好,比較順利,只是在回京的路上遭到了據說是江湖上的人追殺。

劉墨林就是為了保護弘曆被兇手殺了,好可惜,通過蛛絲馬跡可以看出這事與自己的三哥弘時有關聯。

弘曆到了潞河驛站,見三哥像沒事人一樣笑著問;怎麼,聽說路上還有人要害你?

弘曆那是何等精明,也裝作沒事一樣:謝謝三哥惦記,在外面當差哪能沒一點風險。

不愧為天潢貴胄,說起話來滴水不漏,就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

弘時畢竟心裡有鬼,以關懷備至的口吻說,老四,不是為說你,你是千金之體,不要再微服私訪了。

弘曆話裡有話的對弘時說;三哥,你喜歡喝茶,這次我在杭州給你帶回來二斤西湖龍井,都是十三四歲的小姑娘用口銜下來的,不多呀!喝了也好去去肝火。

對於江湖追殺的事情,弘曆隻字未提,因為就目前看還不能確定也沒有證據證明就是弘時乾的。

因為前有父皇那一輩因為九王奪嫡鬧得像翻了天一樣,不想走到兄弟相殘那一步,何況沒有證據。

這二兄弟的一場戲演的眼花繚亂,讓在旁邊的李衛、圖裡深不得不佩服這個未來的小皇帝的城府之深。

李衛與圖裡深是奉了雍正帝的旨意前來護駕的,自然不必多言。

第二日,弘曆在養心殿見了父皇雍正皇帝,除了彙報去河南如何辦差、如何解決了公事以外,對於被追殺一事隻字未提,倒是雍正問了起來。

弘曆跪下說:請皇阿瑪不要再提這件事了,也不要追究這件事了。雍正帝看了看弘曆不置可否,因為雍正帝心理有數了。

作為一代帝王,他並且自己還經歷過了為了皇儲你死我活的爭鬥,估計雍正帝絕對不想這事發生在自己的兒子身上,那雍正帝會如何處理這件棘手的事,你怎麼看?

(以上圖片來自影視資料)

請關注《邸曉居MBA侃歷史》歡迎網友們一起互動、評論、討論、批評、留言必回覆!


日堯居k古史


《雍正王朝》裡,弘曆之所以不向雍正揭發弘時,其實也很簡單,主要原因有三條,第一,去刺殺弘曆的人都被滅了口,那麼就死無對證,如果說是弘時做的,那麼沒有證據,就有栽贓陷害的嫌疑了,

第二,弘曆知道是弘時乾的,也知道雍正也知道了這個事情,那麼此時,有說和沒說,都沒有什麼區別。

第三,康熙時期,為什麼大阿哥會被康熙所圈禁,原因就是大阿哥勸康熙帝殺太子,而且還說可以代勞,而十三阿哥說無情帝王家,骨肉相殘,也一直被圈禁,當然後來在張五哥的求情下,給放了出來。

而弘曆很清楚這一點,這個事情他不能提,否則會讓雍正以為,他也在勸雍正殺掉弘時,這個事情只能雍正自己想,自己去處理,別人連提都不能提,所以雍正在問李衛的時候,李衛也說其他事情,他都可以做,就這個是雍正的家事,他也不敢做。

而雍正問弘晝弘時那個時候說了什麼話,弘晝就說,好像也沒有說什麼話,他也記不清了,雍正就說,你不願意說,就算了。另外,十三爺是在臨終之前,點出了弘晝可信,而弘時身上有八爺的影子,這個已經相當明白了,也只有十三爺能說這句話,畢竟他都要走了。

那雍正知道不知道這些刺客是誰派出去的?當然知道,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有,在弘時安排人準備刺殺弘曆之前,雍正已從弘晝那邊知道了弘時在八旗王議政的事情了,另外隆科多也告訴雍正弘時要殺他,圖裡琛還向雍正報告弘時在抄八爺家的反常舉動。

緊接著,雍正就派圖裡琛連夜出去,去找李衛和弘曆,讓李衛帶著五百親兵護送弘曆回來,這個說明什麼,雍正已經知道,或者猜到,弘時要對弘曆下手了,弘曆自然也都知道雍正都知道這些事情了。

雍正為什麼親自去賜弘時自盡,原因也很顯然,這個事情只能由他去做,其他人連提都不能提,畢竟弘時在怎麼樣,還是雍正的親兒子。


歷史簡單說


這個問題還得從老八胤禩被抄家時說起:

抄家的時候八爺府上管家說弘時太狠了,但是後來的老八胤禩卻說弘曆更狠毒!

他說的並沒有錯,弘曆確實是一個狠人,我們也舉了很多例子,但是為什麼他面對追殺自己的三哥弘時時,卻突然一改性情,而替他求情呢?

一、

弘曆的“大災難”:

圖裡琛半夜給雍正帝彙報,說自己的一個耳目反映被關押的隆科多那裡有情況,於是雍正帝一同前往調查。

這一查可不要緊,發現這背後竟然是弘時在搗鬼,大驚之下,雍正帝連夜命圖裡琛緊急江南救援。

楊角風又得講講這個圖裡琛,他簡直就是戲精的代表:

他在見李衛之前,是在門口不慌不忙地走進去的,可是見到了李衛以後,突然就慌了:

“去揚州了?遭了!”

然後喝茶也拿不住杯子了,自己這杯喝完,又把剛才李衛喝著的那杯茶抿了一口……

當然,他們這一行人及時趕到揚州,救了弘曆,隨後幾人回京。

到近郊的時候,圖裡琛是哪壺不開提哪壺,突然就來了一句:

“寶親王,待會兒到了潞河驛,你可千萬要壓住火!”

這一提醒可不要緊,狠人寶親王弘曆突然騎馬加速,李衛害怕了,倆人追弘曆,李衛擔心的是他們兩個要是打起來,會壞了雍正帝的章程,這句話是重點,我們待會兒會分析。

二、

弘曆為什麼不揭發弘時?(一)

這就印證了老八胤禩被抄家時對弘時分析的弘曆了:

“第一,精明不及弘曆,第二,狠毒不及弘曆!”

前面一篇我們已經見識過弘曆的狠毒了,那麼這件事上他又精明在哪裡呢?

前面圖裡琛和李衛都怕他見到弘時時會發飆,而實際上卻正好相反,兩個人還是好的不得了,還在一起分析刺客到底是誰呢。

見到倆人肩並肩走遠,圖裡琛和李衛都搖了搖頭。

其實弘曆的手段很高明:

我們分析一下,是誰讓圖裡琛連夜去江南保護弘曆的?

是雍正帝,當初隆科多供出弘時的時候,圖裡琛也在現場,也就是圖裡琛是知道整個事情的詳情的。

圖裡琛知道,那麼自然弘曆也就知道了,從他們快進京的時候李衛和圖裡琛的表現就可以看出,弘曆是知道暗殺者就是弘時的。

可是弘曆為什麼沒有找弘時打架?

就是因為他看到弘時還是自由身,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說,雍正帝本就知道弘時要暗殺弘曆,可是雍正帝竟然無動於衷,並沒有對弘時採取措施,那麼對精明的弘曆來講,必然不敢輕舉妄為,因為他要探雍正帝的底!

三、

弘曆為什麼不揭發弘時?(二)

他怎麼探雍正帝的底呢?

他先跟弘時寒暄了一頓,其實弘時一直都是忐忑不安的,他也想探探弘曆的口,看看自己派出的刺客是不是留了破綻?

當然,弘時派出的刺客還是可靠的,並沒有留下任何證據,弘曆也證實了這一點,說一個刺客也沒抓到。

隨後弘曆進宮面見雍正帝,雍正帝還沒說話,弘曆就巴拉巴拉說了一通:

“託皇阿瑪庇佑,兒臣平安回來了,請皇阿瑪就不要追究這件事了……”

一看雍正帝沒有說話,弘曆接著說:

“皇阿瑪聖明,兒臣實在不願因為這件事興起大獄,更不願因為兒臣,使皇阿瑪和皇額娘傷心……”

弘曆這通話還是非常有水平的,先是點題,多謝皇阿瑪庇佑,其實就是感謝皇阿瑪派人來保護我,言外之意,皇阿瑪早已知道是誰要暗殺我。

然後希望皇阿瑪不要追究,畢竟追究起來會興起大獄,會讓你們傷心。

看著雍正帝還是沒有開口,但是在不停地攆佛珠,弘曆又加了一句:

“只是劉墨林可惜……”

多麼高明的策略,先是表明自己心性善良,明明知道是誰要殺我,但是我不報仇,不記恨,而且懂孝道,不想讓皇阿瑪為難!隨後話題一轉,說了劉墨林可惜,目的就是激起雍正帝的怒火!

四、

弘曆為什麼不揭發弘時?(三)

在看雍正王朝時,很多人都認為皇位對弘曆來說是十拿九穩的,其實不然,沒到最後時刻,誰也不能確定皇位就是他的。

在康熙帝的兒子們身上就展現的淋漓盡致:

康熙帝在世的時候,最反感的也是爭位,哪個皇子表現的越積極,哪個皇子就離皇位越遠,用雍正帝自己對弘晝說的話就是:

“朕在你這個年紀的時候也是潛心佛法,與世無爭,是你皇爺爺非要把這重擔交給你阿瑪。”

不管是誰,自己還在位的時候,發現自己的兒子開始對自己的位置虎視眈眈了,換誰誰心裡都不舒服,更何況是皇帝!

所以,對於弘曆來講,他也不可以表現的太過,這也是劇中他一直積極的推動新政,除貪官,安撫臣民的方式來博取雍正帝的好感的原因。

如果弘曆一見雍正帝就哭哭啼啼的說弘時要殺自己,反而會引起雍正帝的懷疑,會給弘曆安上一個置自己親兄弟於死地的罪名,這是得不償失的。

從雍正帝派人來保護弘曆的那一刻起,弘曆就敏銳的捕捉到,本來是他跟弘時的奪嫡之戰,現在已經轉變成了弘時於雍正帝的戰爭了。

既然矛盾已經轉移到皇帝與兒子身上了,作為四弟的自己,何必趟這渾水呢?

後來弘曆為了確信自己的策略成功,而不顧雍正帝的感受,一再問自己的三哥去哪了?

直到圖裡琛暗暗地給他點了一下頭,弘曆就知道自己成功了,由此可見,他跟圖裡琛早已經對過暗語了!

相對來說,弘時就傻到家了,一切都搞得那麼盡人皆知,當著老八胤禩的面自己做主把人家門人和家奴發配雲南,還指望老八胤禩給他出好主意助他上位?

真是可笑至極,估計弘時中計後,老八胤禩會從心裡嘿嘿一笑:

“比狠毒,弘時你還是太嫩了!”

難怪弘時臨死前才醒過味來,大喊“八叔八叔,阿其那,阿其那!”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創作品,不喜勿噴!


楊角風發作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認識下八爺胤禩

1708年9月30日,相面事件案發,胤禩勾結張明德,意圖刺殺胤礽。11月14日,康熙主持召開民主測驗會,推選新一屆太子候選人,被削掉爵位的胤禩,居然壓倒胤礽全票當選。1712年9月30日,第二次廢太子事件爆發。胤禩跑到康熙那裡探聽口風,如果大臣推薦我怎麼辦,要不就乾脆裝病吧。

這三個看似沒有關聯的簡單線條,勾勒出了一幅讓康熙心驚肉跳的清晰圖像:一個以胤禩為核心,以胤禟、胤禵為羽翼,以佟國維、馬齊為爪牙的勢力集團,漸漸露出了冰山一角,佔據了帝國的政治舞臺。就是這個勢力集團,破壞了帝國的儲君政策,將做了33年太子的胤礽搞下臺,讓康熙的顏面無存不說,還將朝政拖入汙濁的泥淖。更加嚴重的是,胤禩過於強烈的結黨意識,嚴重威脅了康熙的地位和安全。1714年11月23日 “死鷹事件”能了壓死八爺的最後一根稻草, 1715年1月29日,康熙停發胤禩及下屬的俸銀俸米。此後,兩人的父子關係如薄紙一張,以至胤禩得了重病,康熙都懶得過問。


我們再認識一下雍正的三個兒子:

雍正繼位以後,他三個兒子弘時、弘曆、弘晝長大成人。

弘晝聰明絕頂,他看到父輩為了爭奪皇位而兄弟相殘,他選擇明哲保身,遠離權力。他一直裝瘋賣傻,甚至在生前多次為自己舉辦葬禮,這樣也讓他平安的度過一生。

而弘時剛開始也對皇位沒有什麼想法,而隨著年長,他和八爺親密的接觸,進而受到八爺的影響,他對皇位產生了一絲的幻想。而弘時的處境,又和八爺差不多,所以他就選擇和八爺一樣的道路,去爭一把,殊死一搏。於是他就選擇先下手為強,在弘曆奉旨外出辦差時,派刺客追殺!最後刺殺失敗。

我們看一下刺殺過程:

河南巡撫田文靜推廣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一事與學政都上奏摺互相彈劾,沒辦法只有派弘曆領欽差命去河南順便體察民情。辦差結束回京中發生了刺殺事件,劉墨林被殺,弘曆和李衛逃脫:

朝廷有制度,出京辦差官員回京,或者外省來京辦事官員都要在北京南郊的“潞河驛站”待命,等皇帝接見。在皇帝沒有接見前是不可以回家的,否則視為大不敬罪。

關於這段電視劇是這樣演的:

弘曆見到了早已等候在潞河驛站的弘時,三哥像沒事人一樣笑著問弘曆:

怎麼,聽說路上還有人要害你?

弘曆裝作沒事一樣:謝謝三哥惦記,在外面當差哪能沒一點風險。

弘時以關懷備至的口吻說,老四,不是為說你,你是千金之體,不要再微服私訪了。

弘曆說;三哥,你喜歡喝茶,這次我在杭州給你帶回來二斤西湖龍井,都是十三四歲的小姑娘用口銜下來的,不多呀!喝了也好去去肝火。

第二日,弘曆在養心殿見了父皇雍正皇帝,除了彙報去河南如何辦差、如何解決了公事以外,對於被追殺一事隻字未提,倒是雍正問了起來。

弘曆跪下說:請皇阿瑪不要再提這件事了,也不要追究這件事了。

如果弘曆真的想保全弘時,話說到這裡就該停下,可是弘曆偏偏又說起了那個因自己而死的劉墨林。劉墨林與蘇舜欽,才子佳人,本是佳話。劉卻因自己而死,怎麼看都是一大遺憾。這個時候提劉墨林,弘曆想的恐怕不是要救弘時,而是要假雍正之手除掉弘時。

而在雍正接見李衛時,問詢李衛自己應該怎麼辦。李衛嚇得直磕頭,說這種事不是臣子所能明言。但李衛又用先帝的一番話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主子,不是奴才膽敢說祖宗的不是,先帝爺千般都好,就是太寬容了。明知道他們八爺他們一個個心術不正,還是一個個親王貝勒的加封,把這些難題都留給主子了。

李衛早就活成了人精,他這番話的意思無非是勸雍正不要學康熙。要雍正不要把難題留給下一代,留給弘曆。雍正聽了以後,當即表示不管多難,自己都不會把難題留給下一代,留給弘曆。

史籍上弘時記為"行事大不謹慎"被雍正"廢宗藉死",年僅反24歲的青年死了,是否被殺並不重要,想必自殺也是被逼無奈之舉。

弘曆繼位後,恢復了他的宗籍,以憫其後人。


弘曆為什麼不揭發此事呢?

第一,父皇雍正經歷了九子奪嫡,對骨肉相殘是深惡痛絕的。為皇族的面子!

他二人是親兄弟,都是雍正皇帝的親兒子,如果讓天下人得知兄弟相殘,他們皇族的面子往哪裡擱?這件事情公開,讓誰都臉面無光。

第二,沒有證據!

雖說弘曆被刺,但沒有實實在在的證據可以證明兇手是弘時,因為刺客都已自殺身亡。這樣揭發也沒人相信,弘時也不會承認,只會導致二人的撕破臉皮,爭奪皇位更加激烈,於自己也不利。

第三,都心知肚明!

同行李衛和圖裡深都是皇上欽點保護他的,,行刺之事怎瞞得住?

弘曆心知肚明,弘時心知肚明,雍正皇帝更心知肚明。他不用去揭發。也顯得自己宅心仁厚之人。

第四、擔大任永沉氣!

"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攤丁入畝,火耗歸公"這些政策的推行,是雍正最用心之策,自己實力擔當,完成父皇對己考察,繼承大統不二人選,怎能沉不住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政治鬥爭你死我活之慘烈,封建朝代歷史上不斷上演,難怪人皆嘆:無情最是帝王家啊!


我是美麗青春您真痘:如您支持我的觀點,請點贊和轉發。如有不同看法,請在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