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吹過的東北“紅姑娘兒”

那些年我們吹過的東北“紅姑娘兒”


無論東北城鎮、鄉村,35歲以上的女士,都應該見過或直接玩過“吹紅姑娘兒皮兒”。那是在紅姑娘兒成熟的時候,挑選又大又紅的果子,撕開葉狀外衣皮(學名“宿存萼”),捋成一束,慢慢地從漿果上旋扭下來。然後用針在下圖紅果上黃色衣皮蒂處刺一個小洞,輕輕地揉捏紅果,讓裡面的瓤和紅果皮脫離並從小洞緩緩擠滲出(吃下),只留下帶蒂的紅果皮兒。這就是“紅姑娘兒皮兒”。接下來就是用唇、齒、舌配合,讓空氣充滿這個植物皮囊,再被擠出,通過震動,發出尖厲的“吧唧”聲,這就是吹姑娘兒皮兒

紅姑娘兒學名酸漿、掛金燈、戈力、燈籠草、洛神珠、泡泡草等,北方稱為菇蔫兒、姑娘兒,其果實供食用。它含有豐富的酸漿醇AB、酸漿果紅素、生物鹼、枸緣酸、胡蘿蔔素、酸漿果黃質、禾本甾醇、鈍葉醇、環木菠蘿烯醇,羊毛脂-8-3B-醇等微量元素。獨自食用、配合其他藥用植物食用,能治療很多疾病。

紅姑娘兒的藥用療效古已有之:《本草綱目》記載:煩熱,定志益氣,利水道。難產是服用,即可產下。可除熱,治黃病,尤其益兒童……《藥性歌括四百味白話解》中記為:酸漿苫塞,清肺治肝,咽喉腫痛、熱咳能安。《中草藥圖普》(70年代簡版)記為:紅姑娘治小兒百日咳、急性氣管炎、糖尿病(對注胰島素者無效)水腫,根煎劑治細菌性痢疾特效。

現代民間驗方:紅姑娘根煎劑對乙型肝炎有特效治療。用其與茶同飲能明目清腦、穩定血壓、降低血脂,久服無頭暈之憂。


當年我的媽媽和岳母都曾用紅姑娘的“宿存萼”煮水服用,以治療糖尿病,我曾好事喝了一口,額滴神啊,那叫個苦!和那個紅皮兒不同,除了個別紅姑娘兒果實也會有那種苦味道,大部分紅姑娘兒的味道是不錯的——酸酸甜甜,呵呵,一如當初我們遇到的真姑娘


附《本草綱目》上一個方子:用紅姑娘草為末,開水送服;以醋調和藥末敷於喉外,可治療熱咳咽痛。東北的冬季寒冷乾燥,若有熱咳咽痛的症候,不妨找紅姑娘兒試一試。


文字為“優雅的鬍子”原創,圖片取自互聯網,在此向原作者致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