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城市規劃是什麼樣的?

涼嗖嗖11


古代城市,宋之前建設講究空間上市坊(集市攤點和居民區)分離,時間上按時開閉市,形狀上方方正正。宋朝以後,市坊的時空侷限被打破,而且出現大量的商業(手工業)名鎮“佛山鎮”“朱仙鎮”等。城郊和鄉村的“草市”更加普遍了。城市發展因素由政治、軍事導向發展出,以商業、手工業(經濟)、交通樞紐為導向。城市開始依山傍水的地方出現。形狀不再單調。


圖圖說歷史醬


我是學城市規劃的,所以對古代城市規劃多少有一些瞭解,我來給大家簡單分析一下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樣子。

城市的形狀

中國古代城市的平面外形大多數都是方的,或者接近方的,這裡有天圓地方的概念,也有方形的面積比較大,能夠容納更多的人口。


城市的級別

古代城市總體上大概分為三個級別:都城、府城和縣城,他們的區別最明顯的就在城池大小上還有城門數量上。

都城顧名思義就是國家的首都,中國古代比較出名都城有長安城、洛陽城、南京城和北京城等等。在規模上都城相對來說肯定要大一些,都城每面城牆都是是有三個城門的,每個城門都連接一條主幹道,把城市分割城一個個方格。


府城類似現代的市級城市,城門數為每面城牆兩個,城市被主幹道劃分成九宮格一樣。

縣城則更小一些,規模小了,城門數量也變成每面城牆一個城門,城市兩條主幹道把城市分成四塊,類似田字格一樣。

城市內部劃分

中國古代城市內部一般還有一個內城,縣城的是衙門,都城的是皇城,一般都在城市中軸線上,中間偏北的位置。城市裡面還分市和裡,市類似於現在的商圈,城市裡一般有東西兩市,屬於商業用地。裡是居住的地方,是城市裡百姓居住的地方,屬於居住用地。


以上就是我為大家簡單分析一下的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情況,如果你認為哪裡有不對或者有不全面的地方,歡迎各位到留言區留言指正,謝謝!

我是歷史白話君,關注我,讓我們一起回顧歷史,不忘昨天!

歷史白話君


功能分區

考古學發現,中國最早的城市出現在殷商時期。從封建專制角度分析,城市的作用在於防禦,是統治階級守衛財產和中央集權的場所,因此古代重要城市都有城牆、護城河等防禦體系。統治者居住在封閉的城郭內,需要有完善的社會結構和必要的物質保障,體現前者的是人員結構,承載後者的是功能分區。

古代城市有三大基本要素:統治機構,即皇宮、部員衙門等;商業區和手工業區;居民區。

中國最早的城市規劃出現在戰國時期,記載於《考工記》:

“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 面朝後市,市朝一夫"

可以看出,在中國古代更加追求對稱之美和方元之美,並且功能分區十分明確,並且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明確的功能分區成為城市建設的標準模式,學稱裡坊制。

漢代的棋盤式的街道將城市分為大小不同的方格,這是裡坊制的最初形態。開始是坊市分離,規格不一。坊四周設牆,中間設十字街,每坊四面各開一門,晚上關閉坊門。市的四面也設牆,井字形街道將其分為九部分,各市臨街設店。到唐代後期,在如揚州等商業城市中傳統的裡坊制遭到破壞。坊市結合,不再設坊牆,由封閉式向開放式演變,此外夜市也逐漸興盛。

裡坊制的極盛時期,相當於三國至唐。三國時的曹魏都城——鄴城開創了一種佈局嚴整、功能分區明確的裡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長方形,宮殿位於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盤式分割,居民與市場納入這些棋盤格中組成“裡”。

順應自然

中國古代建築多以木、石作為建築材料,造型精美、漆色考究,能夠完美的融合自然之美,符合中國人“天人合一”的傳統處世思想。

在中國城市發展史中,重要城市的落位無不與自然有關,依山傍水的長安(北瀕渭河,南依秦嶺,八水潤長安);橫跨黃河的洛陽;虎踞龍盤的金陵,無不體現出自然之博廣。在建築風格上,園藝氛圍濃烈,不同於西方古堡,中國古典建築習慣於融入假山、池塘和花木,對於自然的追求和嚮往可見一斑。

注重風水

中國古代的各種建築活動無不受到風水理論的深刻影響。古籍《尚書》和《周禮》中就有關於城市規劃和風水的記載。周武王認為洛陽是建立陪都的理想之地,對於這裡的形勢,他曾讚美道:“我南望三塗,北望嶽鄙,顧詹有河,粵詹洛、伊,毋遠天室。”

其實“天人合一”之道與注重風水一說是密不可分的。以最著名的劉伯溫卜地明皇宮為例,明朝開國之初修建都城,卜地於城東鐘山之陽,北倚鐘山的“龍頭”富貴山,並以之作為鎮山。而在設計階段,明城牆“北斗”的鬥勺位於通濟門和太平門之間,而這裡恰巧是燕雀湖。為此劉伯溫不惜填湖,也要把明故宮放在這個位置,就是從風水和城池設計的角度做出的選擇。


古代的城市規劃,經歷了從防禦設施到實用需求再到美學感受的發展過程,以自然環境為基礎,同時還融入了各個時代鮮明的特色,是中華古典文化傳世的無價瑰寶,值得我們去品鑑和研究。


尹禾


城市歷史說最古代的,很多已被深埋地下,破毀煙歿了。但一些城市規劃痕跡仍依稀可見。發掘出的例如意大利的龐貝,中國的蘭樓,南美洲的瑪雅...等。

當今仍存在而顯明可見頗多,我祇選一些例如: 1-意大利的翡冷翠(佛羅倫斯).2-法國巴黎市中心的Cite(即Notre Dame聖母院所在的第5區).3-中國廣州的西關一帶(步行街下是宋代明代的街道).4-中國雲南高原的大理古城與麗江。我不是歷史專家又習慣隨筆快寫鮮查考。據悉這些城市歐洲的有約五百年曆史(?),中國的是更早-千年以上的也有。

歐洲與中國,古代的城市佈局規劃有一個明顯分別。歐洲當時的貴族據地分治,他們各自用石建成堅固的堡壘,祇保衛家族和軍士家人等上層屬民住在裡面,平民則全部是散居在外。這些城堡的規模配合駐居人口,規劃最重視守衛的安全性。很多是建在山上高地上依靠天然地理的的守險難攻,水源自是最重要考慮。



意大利翡冷翠,有一條河貫穿其中。守護河兩端可保證水源充足。而在岸上抗擊來襲的水軍有優勢。城內地面必定全鋪砌大石以便騎馬運輸和排水流暢。城內馬路規劃故意狹窄,是以軍事考量-不讓龐大並排的騎兵軍士衝殺,較易守護為稀釋來襲者逐一獵殺也。歐洲人的民族性是愛聚居靠緊,從他們的餐療劇院公共場所的佈局可見。




巴黎市最古老當初是在聖母院所在的一個獨立小島名 La Cite,塞納河流至這兒分義繞過它再匯合成一,形成了一個天然的護城河。河面距離地面有達十米,而從河岸走上馬路面的梯級窄小,顯然是為抗擊從河攻上來的防守考量。塞納河面兩岸植樹少,而高出兩面的馬路面則密植大樹。軍事考量也。沿河漫步河畔兩岸盡是樹影婆娑幽逸古雅,恍惚走進中古時代歐洲這個文化文明顛峰之城。那種離世飄然情懷,當今多少國人願用心去體驗領略?





中國的城市相對規模大得多。是中國從古到今人口相比歐洲多很多。(五胡亂華+蒙古入侵時期人口大減是例外)。廣州的宋代明代古城已深埋地下看不出規劃。在北京路步行街入口處有兩塊玻璃蓋著二三十平方米的,祇讓人隔著窺探一下。想親歷中國古城該去雲南的大理古城/麗江...。在它再現代化之前逾早去體驗逾接近原貌。大理古城是沿山腰布局而下,是為保證清潔水源從蒼山積雪頂端流下。在厚石路面兩旁下面,每隔二十米一段雕空露出半米人探手可出觸及在下奔流而過的清水。









p.s.國人旅遊回來有投訴說這些世界名城路窄屋殘小家氣,不及咱們到處寬路大樓規劃新穎豪氣。須明白歐洲洋人極珍視保留過去他們祖宗包括外族入侵的人文歷史。城中多處故意不讓車穿越免影響原住民的生活質素與原生態-人性考量也。而中國人則喜歡大拆歷史古跡四合院...等等只為開寬高速路建立交路好讓駕車人容易穿越。而香港重視高地價政策賣地建屋的房地產收益,殖民歷史?可柝全拆可也。


眾人皆醒已改名我未醉


其實城池的誕生以及它的獨特造型和我國古代的社會背景以及集權影響有關。

因為我國古代長期處於農耕社會,所以在井田制以及皇權集中的影響下,所以我國的城池表現的形式大多都是四四方方的。

並且基於此呢,以單間為單位的房屋也應運而生的組成了小街區,一個又一個的街區自然組成了城池。

而且我國城池的建造多半都是極具對稱的,只要是依託於當初的秦皇統一度量衡的原因,於是城池都非常之規整。

並且根據城池所屬人身份的不同,城池本身的規格也被限制了。就像是諸侯所屬的在規模上肯定比不了皇帝所屬的,不然就是所謂的逾矩了。


獨解歷史


先秦分邑和野。所謂的“國人”通常便住在“邑”中,也就相當於城市。邑,集中了一個“國家”的絕大部分財富,基本都是依山或者是險要的高地修築而成。

古代的科學,也許比我們想象的要發達,堪輿,如今被認為是看風水的,但古代城市建設都離不開他們。而且朝廷裡還設有專門負責管建築的大工正,歷代皇陵的設計,可以證實他們的水平。


布衣煮酒


古代戰事較多城池面積不大,一般都採用圍而建之的原則,既可做戰事防禦也可以統一管理。所以基本都是城牆圍城池,且高於城內建築,祈禱保護作用。


御前小史官


分不同的時期的,春秋時代中國人建城都是有規矩的,要建成四四方方的方城,連開幾個城門都有要求


夏蟲欲飲冰


伍子胥規劃蘇州城,奠定了兩千年繁華之基。古城規劃,山水物華均納入考慮,將城市視為一個生命體,天人合一,使得城市成為人文環境中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