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下一個五年,全球都在關注這十個人

人工智能的下一个五年,全球都在关注这十个人

人工智能的下一个五年,全球都在关注这十个人

足夠大的技術輻射效應,正在將人工智能推向全球經濟發展的制高點。足以比肩歷史上其他幾種通用技術所帶來的變革性影響,例如19世紀的蒸汽機、20世紀的工業機器人和21世紀的信息技術。

人工智能在上一個五年的發展得益於什麼?其下一階段的發展程度取決於什麼?近日,《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聯合數易創研發起了一個針對人工智能行業相關從業者對下一階段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調研,調查結果顯示出了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三大熱點和下一階段的趨勢預期。

與此同時,我們多維度收集、梳理及多角度評選,遴選出“全球最受關注的十大AI領軍人物”,上榜的領袖人物包括了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亞馬遜創始人兼CEO傑夫·貝佐斯和谷歌CEO桑達爾·皮查伊等。

人工智能的下一个五年,全球都在关注这十个人

三大亮點:

硬件化、數據化、商業化

本次調研樣本總量為200份,其中,企業職員樣本量為89份(佔樣本總量44.5%),公司管理者(經理及以上)為70份(佔樣本總量35.0%),政府職能部門職員為41份(佔樣本總量20.5%)。職位涉及高管、產品、技術、市場營銷、運營、銷售和相關專業教師。200位受訪者中,人均工作中涉及的人工智能領域達到1.6個。其中,智能語音技術涉及最多,其次是自然語音處理技術和計算機視覺技術,這與目前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細分市場成熟度相匹配。

第一大亮點是,人工智能硬件產業極大發展。

過去五年,全球最受資本市場追捧的人工智能項目主要集中在:智能機器人、自動駕駛以及智能安防,這三大領域都是以硬件產品為核心,在機器人、汽車以及攝像頭中植入算法後,能夠極大改善甚至顛覆原有的傳統行業。

在語音識別技術領域,智能音箱成為主流落地產品,從智能音箱延伸出的智能家居也逐漸普及。2018年11月12日,美國科技市場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發佈《2018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音箱市場報告》。報告顯示,全球智能音箱出貨量第三季度達到2270萬,創歷史新高。這個季度,中國的百度改變了全球市場格局,市場佔有率猛增至8%,排名全球第四。

接受本次問卷調查的受訪者認為,智能手機是人工智能產品的主要應用入口;其次是智能機器人和智能電視。人機交互體驗升級是促進人工智能行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其次是5G即將商用和消費者接受度大幅上漲。

第二大亮點是,中國是世界上數據量最豐富的市場,也提供了大量圍繞數據的創新機會。這是中國的獨特優勢。

大數據是人工智能的靈魂。由於不少人工智能公司仍然以開源數據庫(例如Imagenet等)為主要數據資源,這在公司發展初期,能夠快速起步,驗證技術能力,但在實際應用中,開源數據庫提供的養料有限,構建有行業獨特性的數據庫的能力,是接下來人工智能企業的重要目標。

第三個亮點是,和美國注重基礎科研相比,中國人工智能產業注重技術和應用結合。

過去幾年,人工智能在金融、汽車、健康、安防、互聯網服務、零售、企業服務、教育、工業製造等多個領域全面落地開花。

我們的問卷列舉了17個人工智能應用,受調研者對下一階段發展前景最為看好的領域前四分別為:手機及互聯網娛樂刷臉解鎖、公共安全領域大數據研判、醫療健康領域醫療影像分析和交通出行領域智能車載。

十大AI領軍人物

我們遴選出了十位領袖型全球企業家,他們在全球AI發展的關鍵時刻和關鍵領域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排名前五的依次為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亞馬遜創始人兼CEO傑夫·貝佐斯和谷歌CEO桑達爾·皮查伊。

他們並非全球科技公司擁有最高技術能力的人,而是一群使用想法、洞察力、行動,對公司和行業發展產生實際影響力的關鍵人物。

蘋果公司CEO庫克的入選,印證了本文前述調查觀點——智能手機是人工智能產品的主要應用入口,其次是智能機器人和智能電視。庫克接管蘋果以來,不僅將蘋果帶入了美股第一個市值過萬億的公司時代,也將人工智能作為蘋果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石。

蘋果手機的AI技術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用於照片應用和麵部識別的圖像識別技術;用於Apple music的聽歌推薦,通過對用戶聽歌記錄的學習來調整作出相應的推薦;AI芯片,瞭解用戶的使用習慣並作出相應的調整。

蘋果公司也是全球人工智能領域投資最為大手筆的巨頭,近年來投資了包括VocalIQ、Turi和RealFace等眾多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新企業。iPhone最新的面部識別Face ID作為解鎖方式,就得益於收購的面部識別廠商RealFace的技術。

微軟現任CEO薩蒂亞·納拉德在執掌微軟的幾年中,投入眾多資源用於雲計算、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創新技術發展,使微軟這艘大船昔日輝煌重現,成為全球雲和AI核心玩家。在人工智能方向,微軟擁有了一支規模高達8000人的AI軍團,被譽為AI人才黃埔軍校,各巨頭爭相搶奪微軟AI領軍型人才。微軟在納德拉帶領下重回巔峰,截至美股11月23日,微軟市值超過蘋果,成為世界上市值最高的公司。當日收盤時,微軟市值為7533.4億美元,蘋果市值為7468.2億美元,亞馬遜市值為7366.2億美元,Google市值為7255.2億美元。華爾街認為微軟將很快突破萬億美元市值大關。

百度創始人李彥宏是獲選的唯一中國面孔,他創立的百度是中國人工智能領域技術積累最深、佈局領域最廣的代表性公司。

李彥宏本人作為中國AI行業的啟蒙者,是一個十足的“體驗派”AI領軍人,他曾經乘坐無人駕駛車駛上北京五環,在中國社會層面極大地普及了無人駕駛觀念。百度從2012年開始涉足人工智能,當年12月李彥宏拍板牽頭搭建百度人工智能實驗室,網羅了一批全球AI大牛並在隨後的六年時間中不斷壯大研發隊伍。

6年來,百度AI一路走過了技術佈局、產品落地到商業化佈局不同階段。李彥宏作為百度操盤手,在戰略上保持了百度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連貫性和整體感。

在技術上,百度的研發觸角不僅在人工智能應用層,還深入到技術層和基礎研發層。在過去幾年,百度是全球科技巨頭(谷歌、蘋果、微軟、IBM等)在評判競爭對手實力時少數甚至唯一的中國選手。百度是唯一連續三年入選MIT“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的中國公司,2018年百度再度以實時語音翻譯領域“關鍵玩家”的身份入選。

在業務和產品佈局方面,百度Apollo與金龍客車合作打造的“阿波龍”客車開始量產,自動駕駛系統Apollo迭代至3.0版本;發佈AI芯片“崑崙”;“百度大腦”進入了3.0階段,成為百度商業化的重要AI賦能平臺,一旦AI大規模商業化,它將成為基礎設施,觸角將延伸到各行各業。李彥宏的戰略視角和百度的實踐,為中國公司在全球人工智能競技中找到了突破口和示範效應。

亞馬遜以電商起家,後又轉頭佈局公有云,引領了全球公有云浪潮。雲是人工智能的基石,電商是人工智能應用的天然平臺,所以,從前年開始,亞馬遜已經在電商和雲之後開始佈局AI,尤其是語音AI和深度學習技術。

薩蒂亞·納拉德和傑夫·貝佐斯都帶領了一個傳統巨頭公司從上一個時代成功跨入AI時代。

多位接受本次調研訪談的核心行業高管認為,人工智能下一個發展高潮,需要學界產業界領袖更積極、更務實的探索,以點帶面,形成勢能。

AI巨頭露鋒芒

這些巨頭在人工智能的佈局上也呈現出了兩個趨勢:一邊深度研究中層和底層技術,一邊將AI能力全面落地到業務。尤其在業務落地方面,巨頭有天然優勢,並走得飛快。

谷歌更大的野心在於塑造並主導“通用型人工智能”新秩序,今年11月,谷歌開始嘗試面向小部分Pixel手機(谷歌自有品牌手機)用戶開放AI預訂服務Duplex的測試,通過Google Duplex,用戶可以選擇預約功能讓Assistant自動撥打商家電話,同時報告用餐人數、日期和時間等信息。這個測試的意義在於,如果測試結果良好,這項AI服務將可以廣泛支持所有安卓手機。

傳統業務之外,谷歌在自動駕駛領域走得最快,研究最深,截至今年9月,加州車管所(DMV)向谷歌頒發的測試許可證車輛已有100輛,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路測規模。

微軟的人工智能落地也在兩個維度:一是將AI能力注入到微軟現有的每一個產品中,形成新的AI產品;第二是加速與產業、企業的結合。兩年前,微軟首次公佈了運行於Azure的AI認知服務,以API的形式為開發者提供易用的人工智能技術能力。兩年後的今天,微軟在應用服務領域走得更遠了,在全球推出包括語音、視覺、語言、機器翻譯等功能的24項服務,超過100萬開發者使用。這些能力可以被開發者廣泛應用到各行各業。

作為中國AI最具代表性的企業,百度最新數據顯示,AI驅動新業務強勁增長。基於對用戶興趣的深度學習、挖掘與洞察,百度產品規模效應凸顯。9月份,百度家族20多個App月活(去掉重複用戶數據)達到9.9億,同比增長28%。

除自有業務之外,百度在自動駕駛、城市和醫療等領域,也相繼落地一些業務能力。在最受外界關注的自動駕駛領域,近期,百度與中國一汽共同宣佈國內首個L4級別自動駕駛乘用車Apollo紅旗L4乘用車的量產計劃,這款車將在2019年底小批量下線示範運行,2020年大批量投放更多城市運營。

可以看到的是,巨頭們雖然基因不同,AI能力落地的重點方向也有所不同,但普遍採用了兩條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改造升級自有業務,一方面擴散延伸觸角,尋找新的藍海。

政策紅利中的下一輪增長

人工智能對經濟的影響取決於是否有足夠的資本、資源注入,幫助新的人工智能公司和人工智能研究獲取足夠的支持,政府導向此時顯得尤其關鍵

美國作為科技引領型強國,人工智能政策著力點在長期對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的影響和變革,對重要的人工智能領域,比如芯片、操作系統等計算機軟件領域以及金融業、軍事和能源領域,力圖保持其世界領先地位。

歐洲研究領域多涉及數據保護、網絡安全、人工智能倫理等社會科學領域。其中,英國的覆蓋面較小,聚焦硬件CPU、身份識別領域的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和人才培養;德國人工智能規劃與“工業4.0”戰略並行,著重在製造業等領域利用互聯網、人工智能技術。

日本在機器人、腦信息通信、聲音識別、語言翻譯、創新型網絡建設、大數據分析等領域已投入大量科研力量。應用領域,日本維持兩條主線:一是傳統的替代人力的機器人制造與應用,力圖實現日本國內的生產自動化、無人配送和大規模物聯網;二是解決日益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將人工智能應用於醫療健康、護理以及自動駕駛領域。

中國政府十分重視人工智能發展,從2015年至今,已經從國務院到省市自治區層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指導,包括“十三五”規劃、《“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和《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等。

政策的牽引作用明顯。到2018年10月,國內20多個省市陸續發佈規劃,確定了發展人工智能產業的目標和重點任務,各地政府制定政策的重點從人工智能技術轉向技術和產業的融合,關鍵詞也在“落地”。

政策的不斷完善,代表著頂層設計框架搭建完成,這一方面將為各國人工智能產業提供方向,也為人工智能產業整合行業資源掃除了障礙,提供了加速發展的有利條件。

施然 | 文

施然是《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特約撰稿人。

《哈佛商業評論》

編輯|張梓豪[email protected]

長按二維碼,訂閱屬於你的“卓越密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