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靠天吃飯”到能源大省 福建成中國東南沿海重要能源基地

从“靠天吃饭”到能源大省 福建成中国东南沿海重要能源基地

2017年3月2日,由福建送變電公司承建的湄洲灣第二電廠500千伏送出工程全面完工,該工程刷新福建省內500千伏電壓等級難度最大、時間最短的建設工期紀錄。作為福建省重點工程項目,該線路工程的建成,將填補福建電網的電力缺口,滿足莆田、泉州地區負荷發展需要,有利於減輕福建南北輸送通道的潮流輸送壓力,提升福建電網整體防災減災能力。王東明 攝

中新社福州12月14日電 (記者 龍敏)在許多海外閩籍鄉親眼裡,改革開放40年帶給福建的顯著變化,一個是“路”,步入了高速時代;另一個是“電”,不再“靠天吃飯”。

在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崇儒畲族鄉,崇儒500千伏變電站正源源不斷地為當地輸送著電能。這是福建電網版圖上的第23座500千伏變電站。

攤開福建電網地理接線圖,一個形成“全省環網、沿海雙廊”500千伏主幹網架的堅強智能電網,已成為福建經濟社會發展的引擎。官方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1月,福建電力裝機已達5756.2萬千瓦。

然而,改革開放之初,由於歷史、財力、燃煤供應等因素的制約,1978年福建電力裝機容量僅128.75萬千瓦,發電量40.74億千瓦時,社會總用電量29.49億千瓦時,人均裝機容量、用電量比全國平均水平都少一半以上,電源、電網規模在全國處於倒數水平。

“供電幾乎是‘靠天吃飯’,三天不下雨,就被迫大範圍拉閘限電。”1977年入職福建安砂水電廠高壓試班的許新生,對當時的缺電窘境記憶猶新。

在許新生的記憶裡,那時,企業每週停產三天開工四天是常態,供電緊張時對居民生活用電也分片實行限電,每家每戶都常備著煤油燈、蠟燭。他說,電力供應不足成為當時經濟發展的瓶頸,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不便。

回首40年電力滄桑變遷,國家電網福建電力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李學軍告訴記者,風能、光能、核能、天然氣等清潔能源重大項目相繼落地,福建電網實現了從弱到強、從孤立到互聯,不再“靠天吃飯”。

對此,茂泰(福建)鞋材有限公司董事長丁子虎深有體會。他說,公司建立初期,受制於電力供應不上,只能採購柴油發電機以滿足生產;而今,電力保障越來越好,可以敞開來生產,每年電費達2000萬元(人民幣,下同)左右。

作為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示範工程,福建省福清核電站5號、6號機組正處於安裝階段。福清核電站總投資近千億元,規劃建設6臺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機組,目前1-4號機組已投入商業運行。

在福建,規劃建設六臺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機組的寧德核電站也已有四臺機組投入商業運行。寧德、福清核電機組的陸續投產,讓福建電網邁入清潔安全的“核時代”。

中海油與福建共同投資建設的LNG秀嶼接收站投入商業運營,中石油西氣東輸三線入閩,使福建成為全國唯一可同時享受自內陸與海上雙迴路天然氣供應的省份……一個個重大能源項目帶動下,福建加速邁向能源大省,成為中國東南沿海重要能源基地。

福建農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戴永務指出,清潔能源佔比高達55%,使福建由昔日能源自然儲備“小省”蛻變為清潔能源“大省”。

綠色、環保、生態,成為福建這個中國東南沿海能源基地的靚麗標籤。作為中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綠色發展的底色也更加亮眼。(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