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院情」幸福的記憶——保山師專“小平房”記事



「保院情」幸福的記憶——保山師專“小平房”記事


保山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老校區位於保山城易羅池西邊半山上。20世紀90年代初,城市住房還未實行商品化,職工住房由單位安排。因為住房緊張,學校在老校區圖書館西邊,建蓋3排簡易石棉瓦房共 20多間,加上原保山師範學校農場修建的磚瓦結構房屋共4套,構成保山師專獨特的住宅小區——“小平房”小區。

「保院情」幸福的記憶——保山師專“小平房”記事


從1990年至1995年,分配到保山師專工作的青年教師,大部分入住小平房。小平房確實小,紅磚牆,石棉瓦,每間面積只有12平方米。室內陳設十分簡陋,配有“三木”傢俱:一張單人木床、一張抽屜木桌和一把靠背木椅。小平房確實大,它接納了一批一批大學畢業生,大家分到了宿舍,有了一個自由的天地,家的感覺油然而生,我們的人生、事業從這裡起步。

「保院情」幸福的記憶——保山師專“小平房”記事


「保院情」幸福的記憶——保山師專“小平房”記事


在我的記憶裡,先後入住小平房的女教師有楊銳、周梅、餘麗、餘樹娟、羅瓊、楊文彬、楊亞敏等。男教師有字唐秋、李東、楊志穩、李明生、孔治有、李毅斌、宋琨、田學雲、馬曉龍(已故)。原保山師範學校農場修建的磚瓦結構房,雖修建時間較長,沒有衛生間,但面積稍大,一套有3間共30多平方米,4套磚瓦結構房成為小平房小區的“豪華”房。南邊第一套,入住的是數學系徐祖華老師,另外 3套先後入住段家開、孫興勝、張以航、李變秀、邢妍、尹康平、董盈紅、楊慶辭、劉有菊。楊正清(已故)從鄉衛生院調入學校成為校醫,全家擠在2間小平房裡生活。

「保院情」幸福的記憶——保山師專“小平房”記事


在物資相對匱乏而簡單的年代,小平房小區的教師歡聚在一起,工作方面經常交流,相互學習,生活中相互關心,相互照顧,親如一家人,小平房充滿了快樂,流淌著滿滿的幸福。

「保院情」幸福的記憶——保山師專“小平房”記事


「保院情」幸福的記憶——保山師專“小平房”記事


在教書育人方面,入住的大部分是青年教師,教書育人是首要的任務,大家忙於認真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做學生思想工作,生活忙碌而充實。在那個年代,還沒有使用電腦,也沒有互聯網,教案全靠手寫,查閱資料要到圖書館。因此,小平房的教師誰還在燈下備課、批改作業,誰到了圖書館,誰去上課了,其他的人都清楚。有時候,大家集在一起,對教學中的問題進行探討,甚至激烈爭論。青年教師任班主任,學生和教師年齡相差不大,有共同語言。小平房的南邊就是一字排開的三幢學生宿舍,當時學校沒有要求教師要到學生宿舍做學生思想工作,有時幾個青年教師一起到學生宿舍走走,與學生吹吹牛,學生非常歡迎老師的到來,師生就像朋友一樣交流探討。當學生到小平房班主任宿舍,很多青年教師就過去湊熱鬧,和學生交流、討論,師生之間建立了純真的友情。當時學校辦學規模小,只有600多名學生,因為交流頻繁,學生大都認識老師,青年教師認識大部分的學生。2017年本科教學合格評估,學校對畢業生進行跟蹤調研,我到麗江市、香格里拉市和龍陵縣調研,當年經常到小平房與教師聊天交流的學生,對小平房的青年教師當年發生的故事,如數家珍,對學校、對教師充滿深深的眷戀。

「保院情」幸福的記憶——保山師專“小平房”記事


「保院情」幸福的記憶——保山師專“小平房”記事


「保院情」幸福的記憶——保山師專“小平房”記事


在生活方面。學校領導十分關心青年教師的成長,杜少美、董家富、張修道等到小平房和青年教師拉家常,瞭解青年教師的所思所想。辦公室主任莊偉,下班之餘到小平房和青年教師打打撲克,下下象棋,聊聊工作生活,其樂無窮。

「保院情」幸福的記憶——保山師專“小平房”記事


「保院情」幸福的記憶——保山師專“小平房”記事


小平房青年教師的生活簡單,有時無聊,就吆五喝六,每人騎一輛自行車(當時的摩托車是奢侈品),下山進城耍一耍,吃吃燒烤,喝喝啤酒,轉悠轉悠,然後回到“山城”。遇到週末,三四個人待在某個教師的房間,用遊戲機連接一臺黑白電視機,玩當時最酷的遊戲“打坦克”,那是智力和體力的較量,第一組失敗,第二組接著打,玩得盡興,通宵達旦。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大學畢業,婚姻是大問題,成家才能立業。住在小平房的男女青年,誰誰處了對象,交了異性朋友,其他的同事都要幫襯著看一看,“把一把脈”,聊一聊。但直到今天,我也沒有搞懂的問題是,入住小平房的男女教師,為什麼無緣到沒有一對成為“一家子”。

「保院情」幸福的記憶——保山師專“小平房”記事


居住在小平房小區的徐祖華、楊正清家庭,在生活方面十分關心青年教師。徐老師有3個孩子,為供孩子上學,家庭負擔較重,經過學校同意,在小平房東邊第一間,開了一個小賣部,青年教師到小賣部購買日用品,都享受進貨價,學生到小賣部購物,徐老師及其家屬,熱情服務學生,經營的小商店只有微薄的利潤。徐老師是數學系教授,是計算機“易通碼”輸入法發明人,在1996年曾獲得北京國際發明博覽會銀獎。徐老師對學術孜孜不倦地探索和創新,深深影響了小平房的青年教師。青年教師到學校食堂打飯,帶到小平房就餐,因兩排石棉瓦房面對面,中間有四米寬的通道,大家集在小平房的中間走廊,邊交流邊用餐,徐祖華老師和楊正清醫生把家裡醃製的鹹菜,或者煮好的特色菜,送給就餐的青年教師品嚐,兩位年齡稍長的老師就像父母一樣關心關愛青年教師。

「保院情」幸福的記憶——保山師專“小平房”記事


回憶我們的走過的路,轉眼20多年如白駒過隙,當年居住在小平房小區的小清新們,現在已是“五十而知天命”的年齡,有5人成為教授(周梅、邢妍、尹康平、楊慶辭、劉有菊),有15人先後任處級幹部,成為學校跨越發展的中堅力量,我想,這與我們是保山師專人有關,與居住在此的教師廣泛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共同奮鬥有緊密的聯繫。(段家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