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旅忻州,第十二站,河曲县——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

河曲,

位于晋、陕、蒙三省区交界,

素有“鸡鸣三省”之称。

九曲黄河十八弯,

弯弯曲曲终到海!

黄河,

在这里拐了一个弯。

河曲——便取“河千里一曲”之义而得名!

据《读史方舆纪要》,县城西濒黄河,恰当河之弯曲处,因名河曲。

山旅忻州,第十二站,河曲县——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

娘娘滩

山旅忻州,第十二站,河曲县——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

九曲黄河十八弯,传奇莫过娘娘滩。位于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的娘娘滩,是黄河中唯一一处有人居住的小岛,故而享有母亲河上“第一滩”的美誉,也被称为北方的小江南。娘娘滩四面环水,犹如一颗镶嵌在黄河中央的明珠,又像一幅覆盖在黄河中央的山水巨画,别有一番情趣。而黄河,也因娘娘滩的温良变得柔情万种。

山旅忻州,第十二站,河曲县——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

娘娘滩位于山西省河曲县城北7公里处的黄河河道中,面积约13公顷,东西长800米,是个“凸”形小岛。这里,住着为数不多的几户人家,家园田舍,房舍疏展,绿柳泛翠,如画中的田园,使人感到这娘娘滩上的另一番情趣。岛上人家,常年生活在这理想的环境中,犹如蓬莱仙境一般。

山旅忻州,第十二站,河曲县——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

娘娘滩|渊泉海 摄

娘娘滩上,建有娘娘庙。相传,汉高祖刘邦去世,吕后专权,将刘邦的妃子薄夫人及其子刘恒,贬于此,后来周勃、陈平铲除诸吕,又将薄夫人接回,刘恒继位,为汉文帝,这里就被称为娘娘滩,以示纪念。

山旅忻州,第十二站,河曲县——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

娘娘滩北隔河与内蒙古马栅村相望,南隔河水与河湾、娘娘口二村呼应。东望龙口峡峪中太子滩石岛昂首挺胸,傲然屹立于浪涛之中。两侧河面开阔,水流平缓。西看茫茫黄河,天水无际,咆哮千里,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山旅忻州,第十二站,河曲县——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

文笔塔

山旅忻州,第十二站,河曲县——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

山西河曲文笔塔,河曲县城标志性的建筑,位于河曲县城东五里大东梁,建于乾隆五十九年,称“文笔”,又称“状元笔”。造此笔意在“振东山之势”,以裨河曲风水。塔,原本为佛教圣物,从明代以后,塔的功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埋葬佛骨(舍利),变成了点缀风景、平衡地运、昌盛文物的建筑物。

山旅忻州,第十二站,河曲县——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

状元塔高31米,形似状元郎的如椽巨笔。高耸入云。据说日出黄河状元塔长长的倒影,穿越黄河,可以直达黄河对面的内蒙古的大口村。巧的是村口有一块巨石,恰似一个大砚台。所以每当日升时,山西状元郎的椽笔巨影,就想饱蘸了蒙古巨砚中的精气,开始书写黄河的又一页精彩篇章。

山旅忻州,第十二站,河曲县——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

文笔塔,旧称状元塔,传说是为了平衡地运的。清初河曲很穷,民谣说:“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捡苦菜。”为了翻身,县吏乡绅请来了堪舆家。相传这位先生走遍了河曲大街小巷,走不出要害所在。走到日落黄昏时,踏上了大河堤坝。突然见发现对面一条黑龙,虎视眈眈,正在吸吮河曲的精气。对岸的内蒙古大口村,位于一条形似黑龙的长沟沟口。地貌古怪,阴气习习,状如黑龙血盆大口。又如此异兽酣卧睡侧,河曲城焉能聚金生财?县吏乡绅决定在城头建塔镇妖。31米高的状元塔,不久就直插云天。椽笔倒影,又如一体条缚住黑龙的长索,越过黄河,镇在怪兽的头上,镇住妖气。说来也巧,河曲城在乾隆年建立了状元塔后。一年比一年兴旺,竟成了南来北往的晋商必经的水陆码头。

山旅忻州,第十二站,河曲县——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

西口古渡

山旅忻州,第十二站,河曲县——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

西口古渡位于河曲县城水西门和内长城之外,黄河东岸之上。沿岸巨石垒砌,顺河而下百余米长。河面宽约三里,彼岸右是内蒙古准格尔旗大口渡,左是陕西省府谷县之大汕渡,当为出河套之进口。西口古渡本名水西门渡口,历史上可追溯至汉。这里也是古时山西人“走西口”的必经之路。

山旅忻州,第十二站,河曲县——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

渡口有禹王庙(俗称河神庙),创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位于西口古渡之中段,坐东面河,平面布局为长方形。主体建筑正殿及抱厅,附属建筑戏台,其结构形制相仿,斗拱为五铺作双下昂。西口古渡和禹王庙墨彩纷呈,与蒙陕隔河相望,素以鸡鸣三省而闻名遐迩,吸引来中外游人,成为塞北一大人文自然景观。

山旅忻州,第十二站,河曲县——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

龙口峡谷

龙口峡谷位于县城东北30余里处,两岸石壁陡峭,黄河夹持其中,河水至龙口喷搏而出,声若雷鸣,至梁家碛后,豁然开朗,展开了一片河谷平原,水流骤然变宽变缓,形似龙口,故名之。

山旅忻州,第十二站,河曲县——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

石经禅院

山旅忻州,第十二站,河曲县——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

石径禅院,在河曲县城东北25公里的石城村,创建于民国八年。 石径禅院东、西、南三面石圪梁环抱,依山傍水,有大小、上下院落三进。整体建筑全部为砖面结构,坐东朝西,寺庙东北开一小门,过砖砌小洞、自然石阶、独木桥和“悬空界”,便是黄河悬崖绝壁上通往弥勒佛洞的悬空石径,共长百余米。两岸百丈峭壁,俯然屹立。相传峭壁上存有大禹治水的痕迹。

山旅忻州,第十二站,河曲县——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

弥勒佛洞,坐落在一处三面环山的土塬上。是河曲古刹中的奇迹。它的大部分是两层共七排砖石砌成的拱形窑洞,内供如来佛、地藏王菩萨、财神、八洞神仙等塑像。弥勒佛洞的另一面缺口直接向黄河开放,垂直河面约有百丈之高,尽是峭岩倒挂、飞鸟难栖的绝地。谁能想像得到,正是在这绝地的腹部,天生出一个偌大的石窟,成了远近闻名的禅林胜境。

山旅忻州,第十二站,河曲县——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

海潮禅寺

山旅忻州,第十二站,河曲县——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

海潮禅寺位于县城南42公里处旧县的涧河之滨,又名海潮庵,有“晋西北小五台山”美称,始建于明万历(公元1573—1620)年间,占地20余亩,容十二座庭院,数十楼阁,整体布局倚山势而建为三层,以弥勒殿、观音殿、藏经殿三点为一线中轴,东有碾磨院、菩提院、九师塔院;西有十方院、方丈院、西花园。

山旅忻州,第十二站,河曲县——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

岱岳庙

山旅忻州,第十二站,河曲县——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

岱岳庙位于河曲县城关镇东6公里岱岳殿村西,据寺内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功德幢记载,创建于金天会十二年(1134年),后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物。

庙坐北朝南,建筑规模不大,自成格局,占地面积3250平方米。中轴线上分布山门、乐亭、天齐殿、后土殿,西侧便门内建龙王殿、灵官殿、地藏殿、圣母殿,东侧便门内建禅房、关帝殿、-殿、玉皇阁、包公祠等。道教与诸风俗神汇聚一宇,是一处具有中国民间诸神祟拜性质的庙宇。

山旅忻州,第十二站,河曲县——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

河曲县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山旅忻州,第十二站,河曲县——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

河曲民歌流行于河曲县及晋西北,辐射晋、陕、蒙三省(区)交界地域。由于地处黄河弯道,河曲历史上交通阻隔,土地贫瘠,旱涝无定,老百姓灾难深重。这一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形成了当地老百姓每年春去冬回,到内蒙古大青山、河套一带打短工、拉长工的"走西口"生活生产方式。由这种年复一年的离妻别子的痛苦人生中自然产生了咏叹人间离苦、别绪、思念、期盼的"走西口"民歌,当地人称之为"山曲"。

山旅忻州,第十二站,河曲县——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

山曲属山歌体裁。它形成于何时尚无确定,但在山曲基础上形成的"二人台",据考已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方志中就有明代河曲"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妇老尽歌讴"的记载,足见其歌唱传统的久远。河曲县历来以农耕为本,历史上十年九旱,饥荒严重,交通闭塞,逐步构成了传统民俗民间文化生长和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从而孕育和催生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河曲民歌这一珍贵的艺术品种。它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传唱与孕育期,久唱不衰。

山旅忻州,第十二站,河曲县——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

特殊的地理位置,厚重的历史文化,加上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使得河曲成为黄河岸畔的一颗璀璨明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