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鹭、圆香、粗粮王……厦门农产品牌为何屡易主?


银鹭、圆香、粗粮王……厦门农产品牌为何屡易主?


◆银鹭八宝粥生产车间

台海网12月14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孙春燕) 曾经的厦门明星企业中盛粮油,如今正等待重组或并购,希望有实力企业或优质资金接盘,重塑这个品牌的辉煌。事实上,最近几年,厦门品牌被国际巨头,或实力资本并购的消息,并不鲜见。

从2011年至今,先有银鹭被雀巢收购六成股份、圆香被深圳上市公司康达尔全资收购,后是可口可乐买了中绿的厦门粗粮王,前段时间,厦门另一家民营农产企业又先后和两家上市公司传出收购“绯闻”。

如此看来,厦门做得有模有样的民营农产企业,好像很容易被易主的命运盯上?对此,多位经济专家认为,民营企业走到一定规模,通过寻找战略投资者,或扩大规模,或改变运营困局,或缓解资金压力,也不见得是坏事。

“联姻”雀巢 银鹭似乎并没过得更好

“银鹭花生牛奶,真材实料好滋味。”曾几何时,这个广告词背后是厦门人的骄傲,但最近几年,这个曾经的厦门明星企业,在市场上好像没了声音。

这一切,要从一场“联姻”说起。

2011年4月,雀巢公司在瑞士正式宣布,雀巢公司已经就获得银鹭食品集团60%股权签署了合资协议,银鹭公司董事长陈清渊将继续任新的合资公司领导,以后“银鹭”和“雀巢”两个品牌将共存发展。

正是这个“官宣”,拉开了厦门民企变身跨国公司的序幕。一个月后,商务部正式立案,5个月后,这场“跨国恋”正式成为现实。

据了解,银鹭集团成立于2000年11月22日,前身是同安一家村办罐头厂,被雀巢并购前,年可生产各种食品饮料、罐头60万吨,是福建省最大的罐头、饮料生产基地,是福建省、厦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年销售额约54亿元人民币。

但是,导报记者发现,被雀巢并购后,带着“国际范”的银鹭,并没有比并购前活得更好。

公开资料显示,被收购后,银鹭的业绩不断下滑,渠道也不断下沉到三、四线城市,直到今年年初业绩才有所好转。今年7月,有投资人因为嫌银鹭“拖后腿”,要求雀巢“卖掉银鹭”。

结缘康达尔 圆香黑猪加速圈地扩张

银鹭“嫁”给洋品牌后没多久,厦门本土黑猪肉品牌圆香,也找到了“人家”。

2013年年初,康达尔股份以4833万元正式全资收购了厦门圆香黑猪肉,成为当年,厦门、福建乃至中国农牧食品行业的首例并购案。

说起圆香,很多厦门人不会陌生,它是厦门有名的“猪倌”李明星一手养起来的,优良黑猪、牧草养殖、冷链保鲜、自产自销,价格比普通猪肉贵出近一倍。而深圳康达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农牧业上市公司。“嫁”给上市公司,有了丰厚的聘礼,圆香的发展之旅更加顺畅。

导报记者了解到,当年年底,被全资收购之后,有了充沛资金支持的圆香黑猪肉开始发力圈地,在闽西一带建成“公司+农户”的养殖基地,黑猪出栏量从1万头增加至数万头,扩张了包括福州、上海等多个外地市场。

“嫁入”可口可乐 粗粮王“傍上”世界500强

除了银鹭,厦门民企中绿旗下粗粮王也“嫁”给了国际豪门。2015年4月,可口可乐中国宣布,计划以4亿美元的现金全资收购厦门粗粮王饮品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

国际饮料巨头可口可乐,好像偶像剧中“霸道总裁”一样,看上了厦门粗粮王,为什么?有分析认为,厦门粗粮王拥有多个植物蛋白饮料的生产和销售业务,是中国饮料市场正在成长的一个品类,而植物蛋白饮料正是可口可乐的短板,收购粗粮王,相当于可口可乐打出了一张健康牌。

不过,对粗粮王“娘家”中绿来说,意义却有所不同。饮料曾是中绿粗粮王最主要的业务,这块业务贡献了中绿粗粮王总收入的78.9%,厦门粗粮王是其所有饮料业务的运营主体,出售厦门粗粮王100%股权,意味着中绿粗粮王彻底剥离了饮料业务。

如今,离开了中绿的厦门粗粮王,成为可口可乐饮料(上海)有限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负责“中绿粗粮王”饮品在全国市场的生产和销售工作,是一个集产、供、销一体化的综合性企业,目前在河北、湖北和福建布局生产工厂,并不断借助世界500强的管理体系和技术设备,进军一流品牌。

专家观点

厦门农产企业“受宠”有原因

厦门的农产企业,好像很容易吸引并购者并购,是这样吗?

在海西并购俱乐部理事长程亮看来,厦门的营商环境很适合农产企业成长,近几年厦门农产企业在政策的支持下,不仅自身成长性好,未来潜力也不小,对于并购方来说,这样的企业可谓优质对象。

他的看法得到了数据支撑,今年1-9月,厦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增效明显,全产业链实现产值631亿元,增长11.8%。其中44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18亿元,增长13.5%。在2018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中,厦门占据7席,位居全省第一。

此外,程亮还认为,厦门企业运营规范,管理理念先进,也是吸引并购企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并购已成解困或扩张第一途径

一方面,农产企业容易成为并购方的“猎物”;另一方面,厦门企业要实现扩张或解困,被并购正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第一途径。

并购专家刘文说,随着中国等新兴市场的崛起,外国巨头纷纷进入中国争夺市场。而国内企业要寻求更大的发展,必然要寻找出路,出售股权获得国际巨头的支持,不失为一种选择。

程亮也认为,企业之间的并购行为,根本目的是为了寻求发展,相比较内部扩张的缓慢和不确定,并购发展要迅速得多。

“其实被国际品牌并购,对厦门企业来说,并不是什么坏事。”程亮说,通过被并购,厦门品牌可以对接很多优质资源,获得更大发展,如果想把企业做强做大,或者快速摆脱困境,选择被上市公司或国企并购,是最佳的选择。

据厦门市农业局分析,今年,厦门现代农业产业链可以达到850个亿,到2020年可以突破1000个亿。不难预测,未来,将有更多厦门农产企业走进并购行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