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猴子的前世今生 文

孙猴子的前世今生 文/张勇

今天说说在百姓中很有名气的那只泼猴。有人叫他孙大圣,有人叫他孙行者,也有人叫他孙悟空,当然,最通俗的叫法就是孙猴子。

孙猴子从哪来的?《西游记》吗?是,也不是。《西游记》是历史上的一个真实事件,也就是唐朝初期,僧人玄奘到印度西行求法的事。最早记录这件跨地域的文化交流大事的当数《大唐西域记》,它是由玄奘口述、他的弟子辩机记录整理而成,与小说《西游记》关联甚少,却是地地道道的“西游”之“记”, 《大唐西域记》的主要价值在历史地理方面。玄奘的另外两个弟子慧立和彦悰写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基本写实,但也有些许神异化的倾向。与《大唐西域记》相比,它的叙事以玄奘的个人经历为中心,故事性更强一些。今本《西游记》(这里主要指明世德堂刊本)中“灭法国”“女儿国”的故事,孙猴子被压入五行山下等情节,都可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依稀看到一些影子。

南宋时刊印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最早以取经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其中的猴行者形象,就是《西游记》中孙行者的前身。流传下来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只是说话人的提纲,文字十分简略,共一万六千多字,分上、中、下三卷,第一节、第十七节缺失,所以不知它是怎样描写唐僧出身和西行缘起的。从第二节开始,猴行者就参加进来了。此后,一行七人,经过十几个国度,历尽艰难险阻,取回佛经。猴行者自称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化身为白衣秀士,主动前来帮助三藏法师取经,神通广大、有胆有识。在取经故事中,猴行者一直充当主人公,在取经路上灭白虎精、伏九馗龙。由于他的加入,三藏法师取经才得以圆满完成。在第十一节中,猴行者自述来历:他在二万七千年前曾偷吃蟠桃,“被王母捉下,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铁棒,配在花果山紫云洞。”南宋时民间艺人们刻画的猴行者,明显地表现出两个重要特点:一是有一定的反叛性,敢于偷王母的蟠桃;二是有神通,能够降妖灭怪。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猴行者参与取经,是主动行为;到了西天后,因为如来佛住的鸡足山阻山隔水,无法前往,猴行者便提出,全体取经人望山跪下,虔心祷告,“齐声恸哭”。而且,猴行者在谈及偷王母蟠桃的事情时,说自己“至今犹怕”,再“不敢偷吃”。路经王母池,吓得要唐僧等人“不要高声”。作品中关于猴行者的经历,即偷蟠桃——配在花果山——参加取经——上天成佛的叙述,已经为后来孙悟空的故事奠定了基础。

稍后一些,在“纯粹”的通俗文艺里,这个故事也开始被演绎,如传奇剧《陈光蕊江流和尚》、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二郎神锁齐天大圣》《西游记杂剧》等。于是,经过六七百年历史叙事和文学叙事的杂糅,加上通俗文艺的催化,到明初就有了《西游记平话》。《西游记平话》原书已经看不到了,但是在《永乐大典》里有佚文。在古代朝鲜半岛的李朝,有一本书叫《朴通事谚解》,多次提及《西游记平话》,还大段地抄录了里面的文字。其中最详细的是车迟国斗法的故事:车迟国有伯眼大仙,蛊惑国王兴道灭佛,他与孙行者进行猜物、下油锅等诸般赌赛,最后被孙行者除灭,而国王也回心向佛。这与今本《西游记》的车迟国一段十分近似。由此可见,《西游记》如同《三国演义》《水浒传》一样,不是哪个人一次性独立创作的,而是在相当漫长的时间里,世代累积,经过多人的增添删改,最后由一人整合写定的。

关于孙猴子的原型是谁,至今仍存有较大争议。有西域“胡僧”说,“猢狲”为“胡僧”的讹称。当时,西域地区普遍信仰佛教,唐僧在西域碰到几个胡僧是不稀奇的。老百姓有时把一些名字喊变音,把“胡僧”喊成“猢狲”,也是可以理解的。

又有唐代高僧“释悟空”说。释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车奉朝,公元751年随张光韬出使西域,因病在犍陀罗国出家,公元789年回到京师。释悟空较玄奘晚了40多年,但是他的出使地点也始自西安,在西域从事翻译和传教活动多年,留下了许多事迹和传说。有学者认为,在“取经”故事漫长的流变过程中,人们逐渐将释悟空的名字与传说中陪同唐僧取经的“猴行者”的名字联系并捏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孙悟空”的艺术形象。

另有“石磐陀”说。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锦池在研究取经故事流变的过程后得出结论,认为孙悟空的现实原型为《三藏法师传》中所载的玄奘西行最困难时所收胡人弟子石磐陀。张锦池教授的理由是:孙悟空之于唐僧和石磐陀之于玄奘:二者的向导作用相类;解决危难作用相若;行者身份相同;师徒间微妙关系相似;石磐陀乃胡僧,而胡僧与“猢狲”音近。

还有 “无支祁”说。“无支祁”是中国神话中的水怪。其形状像猿猴,塌鼻子、凸额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他的头颈长达百尺,力气超过九头大象。在元代戏曲家吴昌龄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中,出现了孙悟空的形象,且有“无支祁是他姊妹”语。可见孙悟空的人物塑造,已经借鉴了无支祁的形象。而无支祁的故事,广泛流传了八百年以后,吴承恩才加工整理了《西游记》。正像鲁迅先生说的,“明吴承恩演《西游记》,又移其神变奋迅之状于孙悟空。”宋元以来,禹伏无支祁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吴承恩的《西游记》问世以后,无支祁的形象,逐渐为孙悟空替代。

值得一提的是,鲁迅认为孙悟空源自淮涡水神无支祁;胡适却认为其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他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而且,他在印度最古老的史诗《罗摩衍那》中找到了一个神猴哈奴曼,认为这才是孙悟空最早的原型。

争论归争论,有一点可以肯定,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如此活灵活现,跟吴承恩曾执政新野,钟爱新野的猴戏有关。新野猴戏,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清康熙五十一年《新野县志》和乾隆十九年《新野县志》记载:吴承恩,贡士,安徽桐城人,嘉靖三十五年至三十六年(公元1556年-1557年)任新野知县。吴承恩在任新野知县的两年中,不仅德绩兼优,对新野的民间艺术研究也颇深。《西游记》第一回中刻画孙悟空的前身——仙石的形态,就是以新野现存的汉议事台为背景。也许,因为正是因为吴承恩对新野猴戏细致入微的观察,才有了神话力作《西游记》中招人喜爱的猴王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