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是太子,有父皇李淵和弟弟李元吉還有魏徵等大臣的支持,為什麼還會敗給李世民?

網翼飛龍F


李建成和李世民圍繞皇位的這場兄弟之爭其實從他們的父親李淵太原起兵之時就埋下了伏筆:作為父親的李淵無疑是幸運的——有李建成、李世民這樣如龍似虎的兒子守護著老李家的大唐江山;然而作為皇帝的李淵對誰也不會放心的——在皇權面前親情往往是脆弱的。偏偏李淵既是一位父親,又是一個皇帝,所以兒子們能力強對他而言:可就不一定完全是好事了。作為皇帝的李淵必須想方設法在幾個兒子之間搞平衡,像利用朝臣互相牽制一樣讓幾個兒子彼此制約。正是基於這一理念他將李建成立為太子,與此同時又讓李世民統兵征戰於外。

在大唐王朝的開國戰爭中逐漸形成了太子李建成輔佐父皇李淵治國理政,二皇子李世民率領並將征戰四方格局。與此同時李建成和李世民在長期的互相牽制過程中矛盾越積越深,隨著李世民在征戰過程中收攬了大量人才和人心,事實上他已威脅到李建成的太子地位。這時豈止李世民自己生出了取而代之之心,他手下的將士無不想擁立自家主子登基以換取自己的榮華富貴,這時的李世民已成為一個政治利益集團的代言人。李建成方面自然也不會坐以待斃,李建成面對李世民的威脅勢必會強烈反彈——無論這威脅是來自李世民主觀上想取而代之的意圖或者僅僅只是李世民的地位已構成了客觀上的潛在威脅。在這樣的局面下無論李建成或是李世民其實都沒有任何退路,因為一旦對方登基那麼勢必清算自己。這時二人的妻兒及部屬勢必會在一旁煽風點火,因為一旦對方登基後展開清算行動勢必牽連到他們。

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這場皇位之爭中二人各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李建成的優勢在於他是父皇李淵明立的太子,就法統而言由他繼位名正言順,與此同時李建成在朝中也有自己的一批支持者,這其中就有題主提到的魏徵。需要注意的是: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支持者大體上是兩個涇渭分明的群體——由於在大唐王朝的開國戰爭中李建成長期輔佐父皇李淵治國理政,所以他的支持者多是朝中文臣;相比之下李世民由於幾乎親身經歷了李唐開國的歷次大戰,所以他的支持者多為武將。然而隨著國家局勢的日益安定李世民的優勢呈逐漸削弱的趨勢——畢竟在和平年代李世民在武將群體中收攬的人才和人心是不足以同李建成的法統抗衡的。事實也的確如此——在使用各種司空見慣的宮廷政治手段展開諸輪鬥法後李世民發現:自己根本無法撼動李建成的太子地位,這時他只剩一條路——就是利用自己殘存的威望迅速發動一次以軍事武力作為後盾的政變,否則真到了天下大定之時自己將徹底失去和李建成對抗的資本。事實上這時的李世民已是走投無路之際被迫孤注一擲,然而李建成身為合法的太子自然不會那麼急迫去發動一場政變——畢竟這樣做的風險實在太大,若非走投無路是沒人敢輕易嘗試的。

李建成最大的錯誤就在於:他忘了他身處的是一個由亂世向盛世過渡的時期——儘管在這一時期李建成的法統優勢日益佔據上風,但李世民在長期戰爭中積累的人望優勢也依然不容忽視,然而他們低估了李世民在危急關頭採取斷然手段的決心,始終熱衷於通過牽制平衡的宮廷政治手段對付李世民。這時的李世民深知:如果自己按對方設定的遊戲規則玩下去註定被玩死,於是索性把心一橫發動了玄武門事變。儘管李建成在朝臣中也有相當的威望,但他的支持者手中沒有兵權,這就是一大致命的缺陷,畢竟槍桿子裡出政權,尤其是在一個天下尚未大定的年代這點顯得尤為重要。當然李建成作為李淵明立的合法太子是獲得了父皇李淵的支持的,而李淵手中顯然是有兵權的。事實上玄武門事變時大唐王朝的朝臣和軍隊依然是聽命於李淵而不是李世民的,就雙方的絕對實力對比而言:李淵完全足以碾壓李世民。然而由於事出突然李淵根本不可能調集足夠的部隊前來護駕,於是在絕對實力上呈劣勢的李世民在玄武門事變發生的一刻在禁宮之內形成了局部兵力優勢。這時李淵就算想召喚正規軍前來救駕也無法穿越李世民的包圍圈,那年代又沒手機可以通知外面。被李世民這一突如其來之舉打蒙了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當場被李世民的軍隊格殺,這時的李淵還能如何呢?儘管他還有其他兒子,但均為庶出且大多年幼,不足以安定大唐天下;在開國過程中表現突出的就是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個兒子,如今李建成、李元吉已死,也就剩下李世民堪當大任,如果李淵和李世民強行對抗無非不過就是父子徹底反目,鬧個兩敗俱傷,那麼這江山是否還姓李怕就難說了。在這樣的局面下李淵明智地選擇退位——以放棄自己個人權力為代價換取李家大唐王朝的生存。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李建成是太子,有父皇李淵和弟弟李元吉的支持,有魏徵等大臣的擁戴,按理說在繼承皇位的問題上毫無疑異,穩操勝券,可最後落得喋血玄武門的下場。究其原因,還是李淵、魏徵等人誤了他。


李建成在唐初是文人勢力的代表,而李世民是武將的代表。在平定群雄時,倆人還是手足,可等到大唐建立後,李建成自恃太子,對李世民自然居高臨下,而李世民自感功高蓋世,對李建成這個含金量不高的太子,肯定是心有不甘。於是,倆人關係逐漸惡化,最後變成不可調和敵我矛盾。

做為皇帝又是父親的李淵,此時,鮮明地站到李建成的一邊,這不僅因為李建成是太子,更因為李建成得到了弟弟李元吉的支持,與大多數文臣的擁戴。李淵深知打天下靠武將,治天下靠文人的道理。儘管李世民在大唐建立中,立下不世之功,但在李淵眼裡,他不過是個武夫,根本成不了治理天下的英主。所以,他就開始不停的打壓秦王府勢力,以此消弱李世民對李建成的威脅。



李建成正是有了李淵的庇護,才會高枕無憂。可以說,此時李建成根本不會也不敢對李世民起殺心。至於史書記載,李建成給李世民酒中下毒,完全是李世民的杜撰,不過是為自己發動玄武門之變找的藉口而已。當然,李建成此時不殺李世民,不代表他以後不會殺李世民,畢竟,皇權的鬥爭向來都收是你死我活的血腥。

李建成陣營中,高人也不在少數,最傑出的代表便是魏徵。李建成能在與李世民明爭暗鬥中得到李淵鼎力支持,魏徵功不可沒。但魏徵行的是大道,他既無房玄齡的謀,也無杜如晦的斷,更不會用陰謀詭計置李世民於死地。這樣的人,在國家治理方面堪稱棟才,但在你死我活的爭權奪利中,實屬愚才,因為他缺少一戰定乾坤的狠與毒。



有李淵的支持,有魏徵到出謀劃策,李建成早已麻痺大意,戒心全無。所以,當李世民磨刀霍霍之時,李建成還矇在鼓裡,還沉浸在太子夢中,一點察覺都沒有。而當李世民誣陷他與後宮嬪妃私通時,他全然不知這是一場陰謀,和弟弟李元吉奉旨上殿欲與李世民理論 ,殊不知,這一去竟是一條不歸路。

李建成敗於李世民,不是他無能,也不是他善良。是因為他得到了李淵的支持,得到了魏徵等文臣的擁戴,從而被表面的勝利衝昏頭腦,最終招致殺身之禍。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李世民是棄子,結局肯定是死,李淵可能因為他跟太子矛盾大,平息矛盾,而殺了他,李建成當皇帝后,還是會殺了他,

所以李世民早晚是死,逃不脫的,秦王府的那些人,結局也好不到哪裡去,

你覺得大臣都是支持李淵或者李建成的,但實際上,支持李世民的也不少,

比如李績和李靖,李世民去拉攏他們,他們保持中立,但實際上,這個態度就已經是支持李世民的了,如果不支持,他們會告訴李淵。

在唐朝的四次玄武門之變中,凡是奪取玄武門的,都成功了,反之則失敗,看唐朝宮城的地形圖,玄武門位於正北方,居高臨下,只要控制玄武門,就能控制皇宮。

李世民拉攏了玄武門守將常何,再突然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用軍隊控制皇宮,這時候,即使站在李淵那邊的人多,誰敢跟李世民抗衡呢?

李淵當時就妥協了,哪個大臣敢站出來?


南朝四百八十寺


原因很簡單,李世民太過陰險毒辣毫無人性。無論是李淵還是李建成李元吉,都沒有預料到他會造反。

李世民利用親情,誘導父親兄弟,半夜偷襲,最終成功。。此人罪行十惡不赦(什麼是十惡不赦,可以查資料。),殺人無數,連自己最親近的兄弟也斬草除根,殺死兄弟的所有兒子和幾個女兒,霸佔兄弟妻子。後又殺自己堂兄,霸佔堂兄妻子。。

李世民的功績大半是吹牛吹出來的,把隋煬帝,李淵,李建成等等的功績強行安到自己頭上。歪曲歷史,把對手往死裡黑。也是從他開始,中國的史書可信度降低了很多。

他的一生就是罪孽的一生,從未停止作惡,連他自己估計都緩不過來了。。天天做夢怕惡鬼索命,這才出了“門神”的故事。

從古至今的卑鄙小人中,李世民覺得可以到前三位。。可悲的是世人居然歌頌這樣的人,五千年文明,什麼是文明??一個真正的文明就不應該對惡人有任何的縱容,不應該找任何藉口去為罪孽辯解,罪孽就是罪孽。。

一邊追求美好正義,一邊又使勁地為惡人洗白,冤屈好人,讓善良的人九死一生後流淚又丟命。而我們整個民族,都為此而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這個代價一直在延續。



木府木初


玄武門事變的發生前,李建成擁有父皇李淵、齊王元吉、以及朝廷內諸多大臣的支持,可以說是優勢明顯。但是玄武門事變時,優勢巨大的李建臣被殺身亡,反而是實力相對弱小的李世民成功了。這件事有著深深的背景。



唐朝內部權力分配

李淵起兵之初,李世民負責帶兵出征,權柄逐建增大,李淵為了平衡李世民,所以讓李建成負責朝廷內部政令。

這樣一來,整個朝廷的軍權傾斜到了李世民的手中,政權傾斜到了李建成的手中。基本上形成了李世民掌軍,李建成掌政的格局。

隨著李世民軍權勢力的提升,野心也在與日俱增,尤其是在621年,李世民被冊封為天策上將之後。但是整個天下趨於平定的時候,李淵的天平逐漸偏向了李建成。



李建成勝券在握

李世民在成立天策將軍府中之後,擁有了自己的決策團隊,形成了李淵、李建成之外的第三大勢力。

李世民的勢力之中,大部分是行伍出身,久經沙場。但是到了朝廷政治中,根本無法抗衡太子李建成,加上李淵認為天下大體已經穩定,所以極力的維護李建成,打壓李世民的勢力。



最終李世民的勢力逐漸被李淵和李建成打散,程咬金、秦瓊等人被調走,尉遲恭被多次陷害,整個秦王府上下也都是忐忑不安。而李建成在長安內擁有李淵的支持,還有大部分朝廷大臣的支持。

除了上述的政治勢力之外,李建成還私募了長安勇士2000人,召集了幽州精兵300人,還有齊王府700人。李世民的秦王府僅僅擁有800人,可以說李建成在長安的勢力遠在李世民之上。



玄武門事變

兩個人明爭暗鬥了幾年之後,隨著李淵徹底倒向太子李建成之後,李世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所以密謀除掉李建成。

事變前一天,李世民見李淵之後,密告李建成淫亂後宮,這時李淵召李建成第二天入宮對質。

第二天,李建成準備經過玄武門進宮之時,李世民埋伏在了玄武門處,突然發動襲擊,殺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

樹倒猢猻散,即便是李建成的衛兵前來救駕,看到了李建成的人頭,眾人皆散。這時已經控制李淵的李世民,掌握了大唐所有的權力。



李建成的失敗

首先、不得不承認李建成相比李世民優勢巨大。而李建成正是因為有了李淵、李元吉、魏徵等人的支持,反而過於大意,導致了他為人優柔寡斷的性格。

面對殘酷的政治鬥爭,李元吉曾經多次想致李世民於死地,永絕後患。但是卻因為李建成多次的優柔寡斷而失敗,最終讓李世民有了警惕、防範之心。



其次、李建成集團欺人太甚。李世民在外掌軍權,李建成便在內部打基礎,結交後宮妃嬪,討好父皇李淵。

有一次,李世民在外征戰,因為淮南王李神通有功,所以封賞了他幾十頃的土地。但是李淵妃子張婕妤的父親,通過張婕妤向高祖請求要這些田,最終李淵把這些田地賜給了他。

這件事等於把李世民的大將,緊緊的圍在了李世民的周圍,對朝廷產生了抗拒的心理。也為政變之時,軍隊作壁上觀埋下了伏筆。



再有就是李世民行事迅速果斷。玄武門事變前,李世民策反了一個關鍵人物,玄武門守備常何,利用這一點,李世民才能在李建成毫無察覺的情況下,埋伏在了玄武門,出其不意的擊殺了李建成

其次就是迅速控制了李淵,穩定了朝廷內部,完成了權力的交接。


我是越關


玄武門之變,李建成輸給李世民並不令人意外。

武德九年,是李世民最‘兇險’的一年。

這一年,他的父親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將他從洛陽召回了長安。

身處敵人的巢穴,李世民遭受了無數次來自李建成的政治攻擊。

先是李淵出爾反爾,收回了允許李世民在洛陽開府建牙的成命。

隨後勒令房玄齡,杜如晦等人‘不得再事秦王’,將程知節等將調離天策府。

之後幾個月裡,李世民被汙衊有‘異志’(這個還真有!),險些被廢為庶民!

一時間,李世民彷彿變成了案上魚肉,任人宰割。

所有人都認為李建成將取得最後的勝利。

但在這一片光明的局勢下,李建成為什麼會陰溝裡翻船了呢?

原因只有兩點。

一、突厥助攻

武德九年,突厥大舉南犯(渭水之盟的前奏),朝廷需要一名將領帶兵北上抵禦。

而犯了事的李世民,當然不在考慮之中了。所以便是由齊王李元吉掛帥,趙王為副,統兵北上。

六月初四的那天,齊王李元吉出征在城外誓師,李建成去送行,給了李世民操作的空擋。

預謀已久

李世民並非善茬,玄武門之變是他預謀已久的事。

當時守玄武門的守將常何,是他兩年前就已經安排進去的。

關鍵時刻,幫李世民打開了玄武門。

而且,長安是李建成的地盤,然而政變之時,李世民居然可以在李建成的地盤上拉起五千人之眾。

這五千人,是憑空來的?還是化整為零,慢慢潛伏進來的?

因而,李世民在風暴中心絲毫不慌,反而有點像笑。

反觀李建成,優柔寡斷,坐失先機,輸了也正常。


道史仙


唐朝的局勢穩定以後,李建成被封為太子,李世民被封為秦王。朝中的政權在李建成手裡,而軍權去在李世民手裡。兩人雖未兄弟,但不合的事情早就眾所皆知。實際上唐朝的建立,李世民的功勞最大,而且他手下的武將們也都只認李世民,不認李建成。李建成覺得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自己的地位總有一天會被李世民搶去,那不如抓緊時機下手。於是決定暗殺李世民。但卻不知李建成身邊的侍從早就被李世民收買,李世民知道此事後告訴李淵,李淵不信,第二天傳召李建成進宮,此時的李世民早已經埋伏等著李建成進宮。最後李建成還有隨他一起進宮的李元吉在玄武門被李世民所殺。


李建成失敗的原因有三個:

一.雖掌握政權,但沒有軍權。

李建成的實力其實不弱,不過只是在政權上,李建成雖然在父皇李淵和弟弟李元吉還有魏徵等大臣的支持下成功掌握了政權,但實際的軍權掌握在李世民的手上,一旦開戰,李建成的軍隊肯定打不贏李世民的軍隊。一群只能吹噓的文官如何跟一群手拿武器的武官鬥呢,要知道,軍權的實力才能決定勝敗。

二.懂得收買人心

在反隋的時候,李世民就已經征戰沙場了,在軍隊裡,李世民十分懂得收買人心,跟手下的將領打好關係,在他手下的那堆人認為李世民為人仁義,有做君王的潛質。心裡早已經認定他是下一代的君王。反觀李建成,長期在父親李淵的身後,雖然跟同父親一起出入各種場合,但是沒有實際性的行動,自然武將們覺得李世民更加適合做君王。而且在一次李世民拉攏軍權的將領李靖和李績時候,李靖和李績保持中立,就已經說明了問題,古代是講究名正言順,李建成是太子,下一代額君王就是他,李靖和李績應該會告訴李建成加以防範,但是他兩卻保持中立,這就說明在他們眼裡李世民比李建成更加適合做君王。

三.智商謀略

李建成智商謀略遠不如李世民,早在自己部署殺害李世民的時候,自己的侍從早已經被李世民收買了。自己卻全然不知,雖然有動了殺害危及自己地位的李世民的心機,但遠不及的李世民的先見之明。早就安排了臥底等著這一天。而且在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明知道自己進宮也不帶多一些將領在身邊,反而遭到了李世民的殺害。


協虎戰爭史


中國曆朝歷代帝王家都會出現窩裡鬥現象,最普遍是立儲之事引發的一系列不平等心理導致的糾紛與血案。



當初,李淵帶著一群武將大臣打下江山,最終登基後要給幾個兒子分配不同的權力與責任,比方說,有的兒子武藝高強,有的兒子舞文弄墨,而只有一個名額,名正言順,被宣佈的太子是名義上接班李淵的一個重要角色。



那麼,兵權代表什麼?

兵權對於皇權是極為重要的,或者說,李淵有意讓二兒子李世民外出作戰,以此磨鍊他帶兵作戰的經驗,而長子李建成留在身邊,與大臣們一同負責國家政務。 很顯然,這是不平等的,儘管表面上,責任與權利分化的完美。

李淵忽視了人性的陰暗面,圍繞在大兒子李建成身邊的心腹大臣,不少人都等著將來李建成即位後跟著風光。同樣,李世民身邊也會有這樣的心腹大臣。同朝為官,各為其主,這是古代仕途路的基本。



那麼,李世民不是一般的武夫,有勇有謀,加上手上有兵權,也是李淵的兒子,身邊也有一群為了李淵可以鞠躬盡瘁的大臣出謀劃策,所以說,歷史的突發事件,也是必然的,有所準備的。政治家庭的風波不過如此。強者居上。


莫小邪


李建成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從《貞觀政要》、《舊唐書》、《新唐書》這類書去看,李建成是非殺不可的,他勾結李元吉、排擠李世民、私通后妃、陰蓄甲兵等等,都是打算逼皇帝退位,而李世民卻是南征北戰,戰功赫赫,能團結各種力量,能虛心聽取意見,能從善加流。

這種絕對的反差招致很多人的反對,眾多歷史學家都認為李世民的臉上抹了厚厚的一層脂粉,李建成的背上則背了一口大大的黑鍋。

其實李世民不可能這麼聖人,李建成也絕非那麼廢柴,作為大唐第一位太子,他的能力是顯而易見的。

論軍事才能,晉陽起兵後,李建成也曾衝鋒陷陣,一馬當先,參與定西河、下絳縣、駐永豐、入長安等軍事活動,率先攻破長安的就是李建成部。

李淵定都長安後,李建成出征的次數很少,畢竟作為儲君,坐鎮中央才是最重要的,況且做皇帝首要的不是軍事才能,而是政治才能。

論政治才能,李建成留在長安協助李淵處理內政,也辦得中規中矩,並未發生什麼大錯,可見他是有很強的處理政務的能力的。而且李建成也網羅了魏徵、王珪等人才,可見他也是擅長招賢納俊的。

不過在開國時期,戰功的確是鞏固威望的好東西,李世民常年在外征戰,積累下來的威望不輸於太子李建成,並且天策府籠絡了一批文臣武將,天策府的號令能與東宮號令一樣,通行於大唐的各個州府,李世民的勢力也很強勁。

李淵是否站在李建成這邊不好說,他的確有心調節兩個兒子的爭鬥,但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權力都不小,顯然威脅到了李淵皇權的施展,他打壓李世民的行為也可以解釋為他自己的收權。

正是因為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勢力沒有絕對差距甚至李建成還佔上風,這才逼得李世民當機立斷發動政變,而李建成的性格較為寬仁,說不好聽就是優柔寡斷,在政變中身死,也就淪為歷史舞臺上的失敗者,只能揹著弟弟給他安排的鍋。


平沙趣說歷史


中國有句話叫“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李世民跟隨父親李淵馳聘疆場,南征北戰,可他不是長子。他的哥哥李建成是長子,被封為太子,並且能力出眾,手下有一批文臣武將保駕護航。李淵死後,太子李建成順理成章繼位是法定程序。皇位是唯一的,誰做在那裡,他人功勞再大隻能俯首稱臣。所以,等到太子李建成即位後,在起兵造反那就是謀反之罪。

出其不意從父親手裡得到皇位,儘管不是合法繼位,但總是從父親身上傳到了兒子手裡,是不太合法的繼承,性質似乎比謀反更能容易接受。

李世民是一位文治武功超群的人,在謀殺太子李建成前是做了反覆權衡的,再殺再鬥,都是在他兄弟們之間發生的,臣子們如果不是任何一個皇子的鐵保,是不會參與進來的,人家是家事,保不準皇上老爹傾向哪個兒子呢?

所以,有時候,外人儘管知道人家家庭內部出現矛盾了,也不便於插手皇家家裡的事情,鬧不好會連累全家性命。

正如後來李績說唐高宗立武則天為後那句話“廢立皇后是陛下的家事,何必要先問外人呢?”

因此,李世民取勝的原因我認為,一是出其不意,先下手為強。二是李世民儘管不是太子,能力超強,在朝中有目共睹,太子與弟弟之間的爭鬥,誰也拿不準誰勝誰負,不願意出來為之無謂犧牲。三是皇家內部弟兄爭鬥,門外人不願意過多參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