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李建成為什麼在鬥爭中失敗?

204950070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6月4日清晨,秦王李世民帶領秦府的一幫猛將,提前埋伏在玄武門附近的臨湖殿,等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上朝經過時,突然殺出,將兩人殺死,之後帶兵進入太極殿,逼迫唐高祖李淵退位為太上皇,奪取了皇帝的寶座,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

從“玄武門之變”時秦王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的雙方實力上來看,應該是李建成略佔上風。

秦王李世民由於長期作為唐軍主帥,一直在外征戰,身邊聚集了一大批智謀之士,特別是通過開設文學館,更是招納了一批智謀超群的人才,如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于志寧、姚思廉、褚亮、李玄道、許敬宗等人。同時,也在征戰中聚集了一批勇猛戰將,如尉遲敬德、侯君集等人。

李建成在大唐王朝建立之後,被立為皇太子。作為一國的儲君,沒有太多的機會親自帶兵征戰,經常是代替唐高祖李淵監理國政,將國事政務處理的井井有條,頗具治國的才能,深得李淵賞識。

按照“立嫡立長”的傳統,已居太子之位的李建成,佔盡了禮法的傳統高地,擁有了絕對的政治資源、人脈關係和輿論支持。同時,身邊了聚集了如魏徵和薛萬徹等文臣武將。同時,齊王李元吉也絕對支持太子李建成,李元吉雖然勇而少謀,但畢竟是三個皇嫡子之一,隨時能夠在皇帝李淵身邊,以第三方的身份進言,這也是一種無形的巨大政治資源。同時,好武的齊王身邊,還聚集一批死士,關鍵時刻可以派上大用場。除此之外,皇帝李淵寵愛的兩個妃子尹德妃和張婕妤,都與秦王李世民有矛盾,也都成了李建成的同盟力量。

那麼在實力上佔據上風的太子李建成,為什麼最終失敗了呢?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先發制人。

在雙方實力基本相當的情況下,誰先動手,誰就佔有先機,掌握主動權,正所謂“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齊王李元吉也看到了這點,曾多次建議太子李建成,先下手為強,替大哥殺了秦王,除去隱患。但是太子李建成始終下不了決心。站在李建成的角度,他是很難下這個決心,因為風險與收益不成正比。他本來就是太子,未來的皇帝,父皇李淵已經六十多歲了,已經不需要等太長的時間就可以坐上皇位。更何況,作為太子,他治國理政的才能有目共睹,也沒有犯什麼大的過錯,皇帝李淵對他也很看重,在李建成眼裡,他的太子之位並沒有實質性的威脅。雖然秦王李世民始終是個隱患,但在李建成看來,還是處於可控的狀態。如果因為了一個可控的隱患,為了一個本就屬於自己的利益,去冒殺頭滅門的風險發動軍事政變,顯然是風險和代價特大。

秦王李世民卻不一樣。按正常的形勢發展,皇位一定是屬於太子李建成的,他永遠沒有機會。但,大半個大唐的江山都是自己打下來的,他決不甘心只當一個秦王終老。所以,站在李世民的角度,唯有拼死一搏才有一線機會。正在這個時候,李建成藉著突厥犯境的機會,向朝廷推薦齊王李元吉統兵出征。太子和齊王將李世民身邊的謀臣武將,如尉遲敬德、秦叔寶、程知節、段志玄等得力干將,全部召至統兵元帥李元吉的帳下,對秦王府釜底抽薪。同時,太子府也傳出消息,李建成還謀劃借齊王出征的餞行儀式,埋伏死士將李世民除掉。對於秦王李世民來說,就只有提前動手一條活路了。

出其不意。

李世民選擇在皇宮的北門玄武門發動兵變,完全出乎李建成等人的意料。在太子李建成看來,皇宮禁軍衛士如林,戒備森嚴,單憑秦王府的一點人馬,想攻打皇宮,顯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且,李建成認為,李世民雖與自己有矛盾,但還沒到生死相拼的時候,李世民還不至於出如此下策、下如此狠手。

當然,李建成更沒料到,玄武門的禁軍守衛常何,已經被李世民收買,成為了秦王府的人。當李淵的寵妃張婕妤派人給李建成送信告訴他,秦王府的人有異動,讓他當心時,他並沒有在意。齊王李元吉也勸他不如稱病,當天不去上朝,看看情況再說,李建成也沒有采納。所以,正是由於李世民的出其不意,太子李建成的麻痺大意,才成就了“玄武門之變”。

人才突出。

太子李建成雖然文有魏徵、武有薛萬徹等人,但有秦王府的人才濟濟相比,還是相差了很遠。“玄武門兵變”的成功,正是依靠了長孫無忌、房玄齡和杜如晦等智謀之士的精心謀劃,事發當日也正是尉遲敬德、程知節和侯君集等一幫猛將的英雄搏殺,也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如果不是這些突出人才的作用,單憑秦王府的八百宿衛,與東宮的兩千餘人的長林兵和齊王府的幾百死士相比,硬打硬拼,顯現秦王府的人不是對手。而反觀東宮,正是缺乏了秦王府中這樣的智謀之臣,沒有能夠料敵於先,沒有阻止太子深入險境,也沒有制定最壞情況的應急預案,才導致了最後的失敗。

綜上所述,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雙方在實力大體相當的情況,李世民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得益於先發制人、出其不意和人才突出三個方面的因素。


晨風曉月趣歷史


李建成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之一,這並不是因為他對歷史做出了什麼貢獻,而是因為玄武門之變。歷史上的玄武門之變是發生了四次,都在唐朝時期,只不過四次中,僅僅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成功了。從李淵起兵開始,天下就陷入紛爭了。

此時的隋朝走向了滅亡。與楊家有親戚的李淵沒有選擇救援隋朝,反而是選擇了起義。起義之後,李淵征戰天下,不斷的進行戰爭,在這樣的情況下,李淵建立了唐朝。不可否認的是,唐朝建立之後,讓百姓走入了一個太平盛世。

這個盛世就是貞觀之治。李淵在位期間,對天下的貢獻不大,在當時來說,李世民才是唐朝非常厲害的皇帝。之所以會有唐太宗李世民,就不得不說玄武門之變,假如沒有玄武門之變,李世民肯定是不能夠登基的,因為他不是嫡長子。

玄武門之變的發生,讓李世民成功的走向了皇位。不可否認的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李世民揹負了罵名,畢竟弒兄殺弟不是什麼好事。玄武門之變中,李建成和李元吉失敗,兩人被李世民處死。總的來說,李建成是嫡長子,按理說不應該失敗。

那麼為什麼身為嫡長子的李建成會失敗呢?總的來說有三個原因。致命錯誤導致失敗,結果讓李建成沒有了迴旋的餘地。在史書中,記載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關於魏徵的。史書記載了“建德敗,(魏徵)與裴矩走入關,隱太子(李建成)引為洗馬。徵見秦王(李世民)功高,陰勸太子早為計。”

其次還有更讓人起疑的,就是“太子敗,王(李世民)責謂曰:‘爾鬩(xi)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早從徵言,不死今日之禍。’王器其直無恨意。”讓人好奇的是,魏徵到底給李建成出了什麼計策?魏徵先是投靠李密,可是李密不用。

後來的魏徵選擇了投靠竇建德,在這裡竇建德仍然看不上魏徵。竇建德不重用魏徵,就找到了李建成。於是魏徵投靠李建成。在李建成這裡,魏徵建議李建成毒死秦王。“建成等召秦王夜宴,毒酒而進之,王暴疾,血數升,淮安王扶掖還宮。”

只是失敗了。魏徵的建議就是要李建成先下手為強。這是李建成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李建成沒有籠絡到魏徵。其次就是李建成錯誤的相信了李元吉。李元吉是一個武功不賴的練家子,在當時來說,他絕對不甘心做一個齊王。

李元吉多次的向李建成獻計獻策。李元吉的一再積極,讓李建成和李世民鬥爭很快就白熱化,結果李世民先下手為強。最終導致了玄武門之變的爆發。李建成信錯了李元吉,加速了他與李世民之間的矛盾。假如沒有李元吉從中作梗,那麼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可能就是另一個結局了。

最後一個原因就出自李建成本身了。玄武門之變的前一個晚上,李建成知道情況有變,但他堅持參加次日的早朝。史書記載了“王乃密奏建成等與後宮亂”,意思就是說李世民向李淵告狀說李建成穢亂後宮,這讓李淵大怒。此時李元吉建議直接出軍攻打李世民。

可問題是,李建成此時犯了糊塗,李建成說了:“善,然不共入朝,事何繇(you)知?”,意思就是說,不上朝怎麼能夠解釋清楚裡面的事呢?現如今看來,李建成的這一個誤判,直接導致了沒有能力與李世民一爭高下,此後李建成在玄武門之變中失敗。

不可否認的是,李建成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太子。即使是李建成即位,對唐朝的江山也許不是壞事。換句話說,李建成即位後,在治理朝政方面不會比李世民差什麼,只不過玄武門之變中,李建成失敗,最終的他被殺身亡。以及李建成的家人全部被殺。


夢溪筆壇


應該說在武德年間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的鬥爭中,李建成是處於優勢的。他之所以最終失敗,與他優柔寡斷有著很大關係,他沒有預料到秦王集團會先發制人發動武裝政變。

李建成能力不凡

論能力,李建成也算得是一個合格的儲君。李建成是晉陽起兵的重要參與者。在起兵之前,李建成奉李淵之命攜家眷在河東老家留守,並四處結交豪傑。在眾人勸李淵起兵的時候,李淵遲遲拿不定主意,是李建成的到來最終使他下定了起兵的決心。

李建成治軍有方,文韜武略。平定西河是李建成出兵的第一仗,當時李建成帶領新招募的義軍攻取西河,他先是嚴明軍紀、整肅三軍,並且與將士們同甘共苦。他採取招撫手段兵不血刃就佔領了西河。在攻取霍邑的戰鬥中,李淵擔心霍邑敵將宋老生堅守不出,李建成進言說宋老生出身寒微,有勇無謀,可以引誘他出戰。事實果如建成所料,宋老生在唐軍的引誘下傾城而出,被唐軍圍而殲之。

李建成佔盡優勢

李建成在朝堂之上得到了武德重臣裴寂和封德彝等人的支持,在後廷有張婕妤、尹德妃等李淵寵妃的聲援;另外,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結成了攻守同盟,勢力大增。

再看看李建成的太子宮的班底。太子宮文有魏徵、王珪等人,他們均是後來貞觀年間的名臣;武有薛萬徹、馮立和馬三寶等將領,實力也是不遜色於秦王府。

李世民岌岌可危

與實力強大的太子集團相比,秦王勢力卻是岌岌可危。鑑於日趨激烈的太子與秦王之爭,皇帝李淵開始傾向於太子建成,對李世民的恩寵日益減少。在朝臣的諫言下,李淵開始逐步的剪除秦王府的勢力,秦王府的兩大智囊房玄齡和杜如晦就被逐出秦王府,武將程知節外放為地方刺史,秦王府的心腹僅剩下長孫無忌一人。

就雙方武力而言,唐朝實行“兵農合一”的府兵制,士兵平時務農,農閒習武操練,戰時出征,所以,除非面臨戰爭,由天子下詔,兵部頒令,將領才有權統率軍隊,否則即使是像李世民這樣的十二衛大將軍,平時手中也沒有兵權。而在長安,東宮和齊王府的勢力加起來要比秦王府強大得多。東宮曾私募長林兵兩千餘人,而齊王也一直在“募壯士,多匿罪人”,兩人兵力相加,總數應該不下於三千人。而秦王雖然也“素所蓄養勇士八百餘人”,但明顯處於劣勢,雙方一旦在京師開戰,秦王很可能會吃虧。

李建成優柔寡斷,李世民孤注一擲

齊王李元吉曾勸說太子建成趁早除去秦王,他說:“當為兄手刃之”。李世民隨從高祖前往元吉的府第,元吉命令護軍宇文寶埋伏在寢室裡,準備刺殺世民。李建成生性頗為仁愛寬厚,連忙制止了他。元吉惱怒地說:“為兄計耳,於我何有?太子宮的謀臣魏徵也曾勸說李建成要先下手為強,可惜未被採納。

北方突厥的入侵使得雙方的爭鬥從暗鬥走向了前臺

。李淵下令讓李元吉代替李世民率軍出征,李元吉藉機徵調了秦王府的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秦叔寶等一干驍將,同時抽調秦王帳下的精銳部隊,將他們全部編入了北征軍,太子和齊王要藉此機會徹底瓦解李世民的軍事力量。同時,兩人計劃在出徵餞行的機會將秦王殺害。

可惜的是,太子的密謀被李世民安插的東宮的線人獲知。沒有退路的李世民不得不選擇孤獨一擲,才有了玄武門之變那驚險的一幕。可想而知,如果是李建成率先發動兵變,那麼李世民恐怕也只能是坐以待斃了。

李建成的優柔寡斷使他錯失了一次次的機會,而李世民作為軍人的果斷促成了他一擊而中。


時光山人


李世民本身就是一個能力很強的人,他能夠聚攏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恭、長孫無忌、侯君集、秦叔寶、宇文士及、張公瑾、高士廉這些文臣武將,就足以證明他是一個具備王者風範的一代梟雄,後來的貞觀之治和大唐盛世也證明了他是一個雄才偉略的君王。這樣的人,在同時代中,不要說中人之資的李建成,就算是換做任何一個人,都不見得能夠輕易打敗他。在我看來,他敗給李世民是遲早的事,這從以下幾點就可以看出。

對人才的重視程度

《冊府元龜》:太宗初為秦王,徵求草莽,置驛招聘,皆自遠而至。

李世民劇照

武德元年,李世民就開始招聘人才,只是後來被李淵調走了,這其中就包括杜如晦,房玄齡說,“杜如晦聰明識達,王佐才也。若大王守籓端拱,無所用之;必欲經營四方,非此人莫可。”太宗大驚曰“爾不言,幾失此人矣!”這才留住了杜如晦。

李世民每次征戰之後,都會積極招攬敵方陣營的人才,唯才是用。尉遲恭、秦叔寶、虞世南以及李建成的舊部魏徵、馮立、薛萬徹等,先後都被李世民收至麾下。如果仔細研究,不難發現隋末唐初時期,幾乎一大半的頂尖人才都在李世民的陣營中,這種凝聚力簡直是令人驚歎!

李世民劇照

這些謀臣武將在後來的玄武門之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李世民能夠奪取天下的根本。

智勇雙全,謀略無算

毛主席曾評價:“自古能軍者無出李世民其右也。”

李世民用兩年多的時間先後平定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李世民不僅會用兵還知兵,常常身先士卒,與將士同甘共苦,他的奮勇殺敵的榜樣,激發了將士們奮勇殺敵的士氣,這也是他能夠常常取勝的一個原因。李世民能夠善待凌煙閣功臣,而沒有像其他皇帝一樣殺開國功臣,就是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戰功顯赫的武將,軍中威望無人匹敵。

我們姑且把玄武門之變看作是一場戰役,李建成將士約三千,李世民將士約八百,我們看看他是怎麼取得這場戰役的勝利的。

在李建成、李元吉商量著設伏於昆明池的時候,被府中李世民的眼線王晊獲知而告知李世民,李世民才有所準備。李世民掌握了先機,而李建成沒有,這是謀勝其一。

玄武門守門將軍城門郎常何,是關鍵人物,早年在魏徵的建議下,李建成收買了他成為自己的心腹,然而在這次事變中,卻倒戈於李世民。李世民成功收買了常何,而李建成卻以為自己掌握全局,這是謀勝其二。

李世民在守門將軍常何的幫助下,得以進入李淵的臨湖殿,利用八百將士控制住了李淵。李淵才是這場戰役的勝負手,只有控制住了李淵才不會讓李世民處於被動的局面。

李建成劇照

在這場戰役中,李世民料敵先機,處處壓制著李建成,論心機謀略,論殺伐果斷,皆勝一籌。

可以說,李世民不管是人才儲備,還是心機謀略,都完勝李建成,李建成是鬥不過他的。


管中窺古今


在李淵起兵反隋、奪取天下初期,李建成和李世民一起率軍東征西討,都建有軍功。武德元年(618),李建成被立為太子後,便很少統兵出戰。在文才武略上他確實不如李世民,所以建唐之後李世民擔當了平定天下的重任。這樣就使李世民建立了極高的威望,把握了軍權,還壯大了自己的勢力,開始覬覦太子之位。太子建成本來就對李世民非常嫉妒,在感到威脅後,擔心太子之位不保,於是就聯合四弟齊王李元吉,共同對付李世民。他們多次密謀,想殺害李世民,但沒有成功。最後,李世民經過周密準備,在玄武門發動軍事政變,李建成死於弟弟李世民的箭下。

分析李建成失敗的原因,除了自身才力不如李世民外,李世民潛在的軍事實力也是李建成集團所不能比擬的。但是就京城內的軍事力量來說,李建成一方還是佔有優勢的,除了太子東宮本身的軍事力量外,還有齊王府的軍事力量支持,而李世民一方只有秦王府的兵力可以動用。這就是當政變爆發以後,秦王府的軍隊在戰鬥中節節敗退的根本原因。

李世民深知自己的弱點,因此搶先發動政變,奪取鬥爭的主動權。這種先發制人的策略,使李建成缺乏準備,事出倉促,因而在玄武門授首。李建成、李元吉被殺後,群龍無首,雖然兵力佔優勢,但當這些士卒知道首領已經被殺後,馬上作鳥獸散,完全喪失了繼續戰鬥的勇氣。

李建成之所以失敗,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即聽不進去正確的意見。事後,魏徵曾經對李世民說過,如果先太子早聽我的話,就不會有今日之禍了。可見,魏徵在政變前曾向李建成提出過具體建議,但被李建成所拒絕。此外,在政變前夕,宮中的張婕妤也向李建成通報了李世民將要發動政變的消息,也沒有引起重視。同時,李元吉也建議在這關鍵時刻,應該勒兵不出,以觀局勢的變化,但李建成自以為兵力雄厚,加之玄武門守將也是他的人,所以拒絕了這些正確的建議。所以說李建成個人素質不如李世民,也是其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愛上小豬豬


李建成失敗的原因就是優柔寡斷,沒有政治鬥爭覺悟。

李建成是唐朝的第一個太子,他在世的時候為唐朝的建立立下的汗馬功勞,最終沒有登上皇位,在史書上為了維護李世民的形象對於李建成多有扭曲,但不可否認李建成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

而對於玄武門之變,歷代文人都有很多看法。在我們看來,李建成是皇太子,軍功也不弱,而且還得到了李淵的支持,並且李淵還是開國皇帝,都知道歷朝的開國皇帝對於朝政都把握的非常嚴的,傳位二代基本不會出現問題,可就是這樣好的條件為什麼還出現了玄武門之變,最終李建成身死呢?

公元617年,李淵在太原起兵,為了完成大業,或者說為了完成前途未卜的大業,李淵讓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別聚集力量,分別組建了各自的團隊一起作戰。公元618年,李淵稱帝,立李建成為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封李元吉為齊王。

這個時候實際上大家的名分已經定下,可這個時候全國還沒有統一,大家還在四處征戰。而李世民恰好主要是軍事方面的統帥,而這也為他以後積蓄人才,建功立業提供了良好的機會。

公元621年李世民率軍圍困洛陽王世充,並且擊敗了援軍竇建德,逼迫王世充投降。就這樣,在獲取洛陽以後,李世民以此為後方,慢慢發展,逐步有了染指皇位的野心。而在全國沒有統一之前,李淵為了確保戰事順利,給了自己兒子比較大的權利,這樣讓以後兩個兒子之間產生矛盾埋下了伏筆。

李世民在四處征戰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人才,如尉遲恭、房玄齡、杜如酶、秦叔寶等等。而李建成的實力也不算弱,他文有魏徵、王珪等謀士,武有薛萬徹、馮立、馮翊等將領。而在李世民實力逐漸壯大的過程,也逐漸引起了李建成的猜忌,不管出於哪方面的考量,他都想削弱李世民的力量。

在這裡,李元吉不得不提一下,作為李建成的胞弟,我認為他還是有一定謀取皇位的野心的,但是能力和軍功上的不足讓他看到只有聯合自己的大哥李建成才能有更進一步的機會,而李元吉的加入更使得雙方的矛盾變得更加尖銳。

玄武門之變,其實是一場李世民先發制人的政變。在此之前,雙方其實已經勢同水火,而李淵對此確實優柔寡斷,視而不見。

而玄武門事變,同樣也是李世民放手一搏的結果,贏了稱帝,輸了都得變成歷史的塵埃。所幸的是李世民賭贏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被殺,不久後,逼迫李淵退位,李世民承繼大統。

而且玄武門事件並不是一個孤立事件,而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鬥爭的矛盾激化,集中爆發的後果。太子秦王“奪嫡之爭”歷經“劉文靜事件”,“楊文幹事件”,“玄武門之變”。

在玄武門事變之前,李建成和李世民都在找適合致對方於死地的機會。公元624年,李建成趁李淵將率仁智宮之機,聯絡慶州都督楊文幹,想殺死李世民。事未成而被人告發後,李淵囚禁了李建成。這次刺殺未遂讓李世民驚出了一身冷汗,隨即李世民注重李建成身邊的情報收集。

公元626年,李世民通過東宮的內線得知,李建成想通過突厥進犯邊境的事情,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藉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馬,趁機除掉李世民。在此危機情況下,李世民經過和手下幕僚商量決定背水一戰,先下手為強。

而促使李世民成功的一個關鍵人物是玄武門的守衛統領常何,正是他將大門關閉,讓李建成的援軍無法立即破門而入,而李世民在短時間內將玄武門內的李建成殺死,李建成的部下才散去。

總的來說,李建成失敗首先在於李淵在立國之前沒有很好的進行權力的分配,導致了李世民滋生了皇帝的野心,而李建成沒有在人才的使用到位,自己的親信不僅出賣了信息還成了幫兇,可以說,李建成的失敗跟他的用人失敗有很大的關係。

其實在整個奪嫡鬥爭中,太子李建成始終沒有對秦王李世民真正動過殺心,因為他知道李淵年紀偏大,只許熬到李淵老去,皇位自然是他的。

也因此導致他在與李世民鬥爭中,李世民總是佔據主動。在奪嫡之爭後期,太子李建成的勢力已經比李世民大了,並且李淵也是支持太子李建成的。

朝堂之上,很多文官武將,功勳之臣,都是保持中立,如果要說為啥李建成失敗的原因,我覺得還是李建成沒有預料到李世民會鋌而走險,沒有政治鬥爭的覺悟,優柔寡斷。


無心140102310


在李淵起兵反隋、奪得天下初期,李建成和李世民一起率兵東征西討,都建有軍功。武德元年(618年),李建成被立為太子後,便很少統兵出戰。在文才武略上他確實不如李世民,所以建唐之後李世民擔當了平定天下的重任。這樣就使李世民建立了極高的威望,把握了軍權,還培植了自己的勢力,覬覦太子之位。太子建成本來就對李世民非常嫉妒,在感到威脅後,擔心太子之位不保,於是就聯合四弟齊王李元吉,共同對付李世民。他們多次密謀,想殺害李世民,但沒有成功。最後,李世民經過周密準備,在玄武門發動軍事政變,李建成死於弟弟李世民的箭下。

分析李建成失敗的原因,除了自身才力不如李世民外,李世民潛在的軍事實力也是李建成集團所不能比擬的。但是就京城內的軍事力量來說,李建成一方還是佔有優勢的,除了太子東宮本身的軍事力量外,還有齊王府的軍事力量支持,而李世民一方只有秦王府的兵力可以動用。這就是當政變爆發以後,秦王府的軍隊在戰鬥中節節敗退的根本原因。

李世民深知自己的弱點,因此搶先發動政變,奪取鬥爭的主動權。這種先發制人的策略,使得李建成缺乏準備,事出倉促,因而在玄武門授首。李建成、李元吉被殺後,群龍無首,雖然兵力佔優勢,但當這些士卒知道自己首領已經被殺後,馬上作鳥獸散,完全喪失了繼續戰鬥的勇氣。

李建成之所以失敗,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即聽不進去正確的意見。事後,魏徵曾經對李世民說過,如果先太子早聽我的話,就不會有今日之禍了。可見,魏徵在政變前曾向李建成提出具體建議,但被李建成所拒絕。此外,在政變前夕,宮中的張婕妤也向李建成通報了李世民將要發動政變的消息,也沒有引起重視。同時,李元吉也建議在這關鍵時刻 ,應該勒兵不出,以觀局勢的變化,但李建成自以為兵力雄厚,加之玄武門守將也是他的人,所以拒絕了這些正確的建議。所以說李建成個人素質不然李世民,也是其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位愛電影的職工


李建成的失敗也挺無奈的,或者說是李世民運氣太好了。李建成當皇帝也不會是昏君,只是他輸了,沒有辦法。

李淵增強了李世民的力量

李世民戰功赫赫,可是李淵又不能立他為太子,只能通過其他方式封賞。金銀錢財自不必說,官職上封尚書令,以至於唐朝之後為了避諱,尚書令都虛置。天策上將,這是李淵給李世民開的特例,天策府可以自己招募人才作為天策府的官員,天策上將位在三公之上。李淵給了李世民自己選拔人才,自己任命的權力,這使得李世民的力量不斷增強。為之後與太子決戰做了鋪墊。

李建成下手晚了,過於仁慈

李建成是有機會除掉李世民的。李世民去李元吉府邸的時候,李元吉就埋伏了人,準備殺李世民,但是李建成當時心軟了,阻止了李元吉,最終導致了自己的失敗。

常何的倒戈是關鍵

不管前期怎麼樣,玄武門之變是最重要的。在玄武門之變中,助李世民取勝的就是常何。常何本來被李建成招募,這也是李建成敢進玄武門的原因,他覺得應該沒事。可是常何最終成了李世民的人,李世民是如何說動常何的,這就不得而知了。因為常何關閉玄武門,李建成的援軍進不來,使得李世民有時間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若是常何仍然幫助李建成,假裝投靠李世民,那麼贏的就是李建成了。在關鍵的位置有自己人是多麼重要。

李建成佈局有問題

要麼就快刀斬亂麻,儘早除掉李世民。既然李建成不選擇這種方式,那麼就不如好好當太子,不置李世民於死地。一開始不殺,只是不斷打壓,然後又起了殺心,這是整體佈局有問題。李世民雖然戰功赫赫,但是李建成也當了多年太子,李建成不搞事 ,不逼急李世民,等李淵駕崩,他就是皇帝。李世民再反,就是反賊,名不正言不順。兩種方式都可,但是李建成偏偏選了折中的方式,這是他佈局的問題。


未濟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我們來分析李建成失敗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可以歸納成李世民成功的的原因。


當然分析這一原因也不能僅僅只分析玄武門之變這一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利害得失,應該追溯以往,看一下這位唐朝第一位太子李建成的的成長軌跡。

公元618年太子李建成人生的一個分水嶺。 618年之前,李建成作為李淵的長子一直是李淵重點培育的對象,李淵是名門之後同時也深受中原文化傳統思想的薰陶,宗法制度觀念的恪守在他的心目中無法撼動,所以他對於長子的培養和期望遠甚於其他幾個兒子,其中也包括李世民。


於是,不管是他在滎陽、樓煩當太守之時,還是在領兵山西時期,它都刻意地去培養長子李建成,讓他領兵打仗,讓他結交名人豪傑,平復叛亂的時候也讓李建成一馬當先。李建成也不辜負李淵所託,成為家族中威望僅次於李淵的存在,這個時期他一直都是李淵認為可以襲封自己唐國公地位的不二人選。

公元617年,李淵被任命為太原留守,李淵特命李建成留守河東,自己率部赴太原接任。分析這個細節,我們就可以看出李淵對於李建成的信任和期望非常之大,他希望李建成在河東一帶自行培養實力,鍛鍊自己,真正樹立自己的名望,而不是依靠他來促成。 此時的大隋遍地烽煙,各地反隋起義如火如荼,駐守太原的李淵在是否起兵之間猶豫不決。這個時候,李建成奔赴太原加入到父親的陣營來勸說父親起兵,李建成的到來給了李淵下定決心起事的最大信心。


很快,公元617年7月誓師起兵的李淵在11月便攻入長安,第二年5月,李淵接受禪讓代隋立唐。這中間幾個月的時間裡,李建成和父親李淵一路南下,攻城拔寨,入定關中,立下赫赫戰功。在李淵稱帝之後,李建成也順理成章地被立為太子。而正是這冊立太子成為了李建成人生的轉折點。

按照封建社會禮制的傳統思想,冊立太子意味著大統已定,如再有戰事,太子首要便是監國之責,而非統領之責。而此時唐王朝雖已建立,但全國尚未統一,中原地區以及東部地區還是處於群雄紛爭之中。而正是這個時期,給了李世民絕佳的表現機會,李世民頻頻領兵作戰衝鋒在前,攻克下一個又一個堡壘,成為了唐王朝統一全國的首功之臣。而太子李建成更多的是留守陣地,保障防線。

此時,雖然李建成是毫無爭議的國儲人選,但是李世民的崛起,尤其是後期他在軍事對比上的優勢已經慢慢凸顯出來。 再後來的事大家都已瞭然,在全國基本統一之後,內部鬥爭開始正式在唐王朝內部上演。此時,羽翼豐滿的李世民先發制人發動玄武門政變,殺死了太子李建成。


對比這些史事,我們不難發現,李建成失敗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跟他父親李淵是分不開的。李淵過早的冊封太子束縛了李建成的手腳,使他失去了培育自己實力的最佳機會。同時在後期太子和秦王的鬥爭中,李淵坐視不理,放任兩者的明爭暗鬥,給了李世民壯大的機會。

另外,李世民的強勢崛起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換言之,李世民的政治軍事才略在李建成之上,這使得他在唐王朝統一全國的軍事行動中立下曠世奇功,而李淵後來也深知這一點,但此時他已經無力阻止。


最後一點要歸結於李建成自己,在被立為太子之後一直到玄武門之變的前夜,雖然太子李建成在軍事力量上的對比要弱於李世民,但是在政治上的依靠李建成無疑是佔據上風的。身邊的謀士如雲,遍野中諸多大臣都是與心向之,但奈何李建成置諫言與不顧,一次又一次錯失扳倒李世民的機會,終釀成自己的身死江山逝!


小宋拾趣


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逼迫唐高祖李淵讓位於自己,是為唐太宗。從而為這場持續了幾年的奪嫡鬥爭畫上了句號。其實從整體實力上來看,李建成似乎更具優勢,他是嫡長子,又是太子,明正則言順,所以他在朝堂上有裴寂等老臣的擁護,後宮中有尹德妃張婕妤的支持,文有謀士魏徵,武有猛將薛萬徹,更重要的是他還和齊王李元吉達成了攻守同盟,但就是這樣好的條件他卻失敗了,為什麼呢?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他的性格太優柔寡斷。在和李世民持續幾年的爭鬥中始終不能下定決心,殺掉世民。齊王李元吉曾經勸說與他,除掉秦王。有一次李世民隨李淵去元吉府邸赴宴,李元吉直接埋伏了武士準備動手,卻被李建成阻止了,氣的李元吉怒道我這是為你打算,於我有什麼好處。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召見魏徵說,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魏徵直接說太子如果早聽我的,也不會有今日之事了。反之李世民呢,就果斷多了,從劉文靜事件到楊文幹事件他們的爭鬥一直在持續,而李世民等於一直被壓著打,但是李世民一旦下定決心,那就是一招致命啊。

第二,他的謀略也差強人意。在這場爭鬥中他們雙方都瘋狂的互挖對方牆角,而李建成找的是誰呢,是段志玄敬德這樣的大將,這些人都是李世民的心腹愛將,追隨世民作戰多年,對李世民是忠心耿耿,自然不會輕易被挖了去,而他這些行動,等於是明搶,李世民幾乎是立刻就能知道,反之李世民呢,他找的是建成陣營中的中下層人士,比如內侍王晊玄武門守將常何這些人不受重視但極其重要,又不容易被李建成察覺。事實上也正是因為王晊的告密,才使得李世民下定決心發動政變,又因為常何打開了玄武門的大門,才使得李世民佔盡了先機,為玄武門之變的成功提供了可能。所以說李建成會敗不是沒有原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