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是庸才嗎?

18876591485


“斑斑青史俱在,千秋功罪難評”,多少雄才大略和才華橫溢的英雄人物,在歷史的長河中蒙塵,甚至淪為後世的反面教材。公正的歷史在此時又是何其的冷酷,何其的不公!

由於受到後世篡改和《隋唐演義》等影視文學作品的影響,很多人都將大唐開國太子李建成當作是一個嫉賢妒能和荒淫無恥的敗類。甚至於,就連和他相濡以沫的妻妾也被塑造成了心繫李世民而被迫委身李建成的怨婦。

今天,本著努力還原真實歷史的態度,文史不假帶您走近李建成,走近這個傳奇的唐朝皇太子,走近這個已經被欽定為“唐宗”的人選。如果沒有李世民,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歷史或許會改寫。

李建成(589年——626年),唐國公李淵的嫡長子。在他出生的那年,當時的隋文帝終於消滅了南方的最後一個割據政權,徹底結束了南北朝以來長達兩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實現了國家的大一統。

對於這個長子,李淵顯得尤為器重,為他取名“建成”,有"建立功勳”“成就偉業"之意。而事實上,個人覺得李建成在自己短暫的三十七年生命中,也基本無愧於父親的期望。

隋煬帝楊廣繼位後,剛剛建立不久的隋朝,就因為他的好大喜功和剛愎自用而滿目瘡痍。雖然我並不認為楊廣開鑿大運河、發動軍事征伐等舉措有錯,但的確顯得太過操切了,以至於國家顯現出了越來越多的危機,甚至走上了不歸路。

而作為關隴士族的代表和隋朝的外戚,唐國公李淵儘管被楊廣一再猜忌,但還是委以了重任,統兵駐紮在北方的軍事重鎮太原。

眼見各地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和上層叛亂,李淵也有所心動。但是,缺乏果決力的李淵還是猶豫不決,顧慮重重,一直處於觀望狀態。

而此時的李建成卻敏銳的意識到,隋朝的滅亡已經是板上釘釘,絕對無可挽回。如果李氏不能趁機崛起的話,勢必要錯失良機,眼見別人改朝換代。

雖然長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關係歷來不睦,但在太原起兵這件事上,兩人卻出奇的一致。在兩兄弟,尤其是李建成的一再堅持下,李淵終於被說動,同意在太原起兵。但是,李淵起兵的同時,宣稱只是靖難,宣稱繼續擁護隋朝的統治。

李氏父子在起兵後,採納了文臣劉文靜和裴寂等人的建議,決心向西擴張,先行攻入潼關並佔據長安,以此為大本營號令天下。

攻入長安後,李淵擁立隋煬帝楊廣之孫楊侑為新帝,而遙尊遠在江都的楊廣為太上皇,改年號義寧,延續著隋朝在名義上的統治。

李淵也同時受封為唐王,李建成作為長子,被授予尚書令的職務。而隨著李氏在政治和軍事上的崛起,楊侑只得多次主動要求禪位,唐王李淵才假惺惺的同意受禪,在長安登基稱帝,改年號為武德,正式建立大唐,冊封李建成為太子。

之前,雖然李建成和李世民一直都磕磕絆絆,存在矛盾,但在事關李氏崛起的征程中,兩人倒也相安無事。

而作為父親的李淵,儘管知道兄弟二人的矛盾,但本著“相互制約”的原則,並沒有太過干涉,更沒有進行積極疏導。

雖然,兄弟二人基本上能力相當,各有千秋,在大唐的建立過程中也都功績赫赫。但是,本著中國封建傳統的“立嫡立長”制,李淵選擇李建成作為太子,本也無可厚非。

但是,野心勃勃的秦王李世民卻對此心懷怨恨,聯絡自己帳下的文臣武將,悍然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將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斬殺,時年僅三十七歲的李建成就這樣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此處,我們有必要總結一下李建成的一生,回顧他所取得的歷史功績,判斷一下這位太子究竟是不是廢柴一根,是不是庸才一個:

一、力主晉陽起兵

李淵對於起兵造反一事,雖然一直都有“賊心”,但卻一直沒有“賊膽”,表現得十分逶迤。

雖然說,作為隴西士族領袖和家庭首領,表現得謹慎一些並無不妥。但是,眼見各地起義不斷,多種勢力趁亂崛起,再多遲疑很可能就會坐失良機。為此,李建成多次對李淵進行形勢分析,促使他終於下定決心率軍起義。據《大唐創業起居注》記載:

兒等早蒙弘訓,稟教義方,奉以周旋,不敢失墜。

而且,當時的李世民還不滿二十歲,政治上和思想上尚未真正成熟。因此,作為成年長子的李建成,在策動李淵下定決心起義方面,絕對是首功。

二、軍事才能突出

在李淵起兵後,對於向東擴張還是向西擴張存在重大分歧,李建成旗幟鮮明的支持劉文靜等人的主張,向西攻取長安立足。

統一思想之後,李建成率軍先後攻取西河、絳縣和永豐倉等地,剿滅隋軍精銳數萬人。進而,通過潼關後成功攻破長安,建立了赫赫的戰功。

唐朝建立後,李建成作為太子,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協助李淵處理政務上。這樣,作為秦王的李世民才掌握了更多的軍權,先後攻取了東都洛陽,討伐王世充、竇建德等割據勢力。

但是,到了唐朝完成統一的最後一戰時,面對強大的劉黑闥,李世民接連吃到敗仗,使得唐軍士氣受損。

武德五年,李建成親自率部東征,採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策略,不斷安撫河北,徹底將劉黑闥平定,完成了唐朝的徹底統一。

在李建成的軍功面前,一向自詡軍功卓著的李世民,反而顯得非常乾澀。

三、積極網羅人才

作為一名成功的政治人物,能夠知人善任,網羅人才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本領。在唐初統治集團的核心人物中,李建成就非常善於招賢納士。

建國前後,李建成就招攬了許多人才為他出謀獻策,比如後世聞名的魏徵、馮立、馬三寶、韋挺、王珪等人,都是李建成太子府的屬臣,頗具韜晦之策。

在武德五年時,面對唐軍在征討劉黑闥時的困境,魏徵、王珪力勸李建成優待俘虜,善待百姓,逐步瓦解了劉黑闥在河北的勢力。據《新唐書·韋挺》記載:

隱太子遇之甚厚。

四、穩定政治局面

李建成被立為太子後,開始以國家政務為重,尤其首要任務就是儘快恢復穩定局面。而與此同時,高祖李淵也對他悉心進行栽培。據《舊唐書》記載:

每令習時事,自非軍國大務,悉委決之。

李淵在朝時,李建成協助他處理繁重的軍國要務;李淵統兵在外,李建成負責坐鎮“監國”,親力親為處理政務。

期間,李建成在制定律法、安撫百姓、改善民生、恢復農耕等方面,可謂是文治斐然。尤其是,李建成積極推行“均田令”,大幅度恢復農業,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一句話,對於唐初能夠迅速穩定局面並恢復生產,李建成可謂是助益良多,居功至偉。

五、個人品行高貴

在遍佈熒屏的宮鬥劇中,我們經常會聽到聖旨中有這樣的語句“某某某,人品貴重,身肖朕躬,必能克成大統……”。

如果說非要用一個詞語來形容李建成的話,那文史不假認為就是“人品貴重”。據《舊唐書·高祖本紀》記載:

任性真率,寬仁容眾。

《資治通鑑》記載:

建成性頗仁厚。

在封建社會中,深受儒家思想薰陶,對於一個君王而言,個人的能力都是第二位的,個人的品行才是第一位的。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率軍進入到皇宮,表面是在請罪,實則是向父親李淵逼宮。無奈之下的李淵,只得同意禪位於李世民,並在同年被尊為太上皇,徹底喪失了朝政大權。

李世民即位後,大肆篡改史書,空前提升個人形象的同時,不斷醜化李建成。在抹殺其功績的同時,還貶低其能力,甚至不惜汙衊其人格。

後來,李世民為表示自己對於兄長的愧疚之意,追封李建成為息王,諡曰“隱”,史稱為“隱太子”。

感慨中華文明五千年,風雲變幻數千載,許多歷史人物都被湮滅在了歷史的長河中。甚至,還被惡意的詆譭和抹黑,無辜揹負著千古的罵名,李建成就是其中的一位。


文史不假


這個我來回答下!

李建成還真不是庸才,能力是相當可以的,並沒有歷史書中說的那麼不堪!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所以難免有點惡意詆譭的意思!

李建成是唐高祖李淵的長子,在李淵剛剛起兵的時候,李建成和李世民就是李淵的左膀右臂。兩人分別在河東和晉陽招募人才。魏徵就是李自成太子府的人才。

在軍事才能方面

李建成的能力完全不輸給李世民,甚至比李世民還強不少,在李淵起兵那邊李建成已經29歲了而李世民才19。那時候李建成就率軍平定西河,初戰告捷,後來又率軍攻入關中,霍邑之戰消滅隋軍兩萬,潼關之戰打敗隋朝名將屈突通,長安之戰又 李建成又是第一個攻入長安的。後來他又北上抵抗突厥,東征徹底平定劉黑闥勢力。大唐的江山至少一半是李建成大下的。

在做太子時期,堅持均田制度。

為百姓謀利,待人也很好,正因為如此魏徵等人才對他死心塌地。

而李世民野心太大,隨著自己實力的崛起開始謀奪皇位。玄武門之變就是徹徹底底的血腥叛亂。

在李世民奪得皇位後,自然會在史書中刻意貶低李建成和李淵,這就是所謂的成王敗寇!


登哥讀歷史


大家好,這裡是說文。

李建成,唐高祖李淵的太子,死於玄武門之變。

無論是從民間廣為流傳的《說唐》還是《隋唐演義》,李建成的形象都十分不堪,表現的既無能又猥瑣,似乎太子之位全是仗著長子的身份得來的。

然而真正歷史上的李建成真的如此不堪嗎?

翻閱唐史,李建成還是有很多成就的,在起事之時,有募兵河東,攻取河西,霍邑,攻克潼關,佔領長安

這些十分出色的戰績。

而在大唐建立後,李建成不但在內幫助李淵攝理朝政,在外多次擊敗突厥,而且出兵擊敗斬殺了劉黑闥。

可見,李建成雖然死的很窩囊,但絕非庸碌之輩。那為什麼民間流傳的李建成就如此不堪了呢?個人認為,除了唐朝官方對其的打壓,更多是對他在史書中的貶低。

目前史學屆有一部分學者認為,唐初時期的史書有過度美化李世民,貶低李淵和李建成的嫌疑。

當然這並非空穴來風,李世民時期,由宰相房玄齡修史。而宰相修史,不得不說是弊端百出。首先則是政治影響,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聽命於皇帝同時,又要調節百官關係,中間關聯錯綜複雜,這就往往會出現“為上者隱”這種史家大忌。

其次則是作為宰相,專業性和職業操守是值得懷疑的,李世民就曾向房玄齡提出觀看國史(歷代為了防止皇帝干預史書的準確性,所以當朝記載的史書都不能讓皇帝看

),而李世民不但看了,而且對自己在玄武門所作所為更提出了自己的論調。

所以,就目前來看,說唐初歷史完全不符合事實倒不至於,但多多少少是有違史官精神,給李世民殺兄篡位蒸媳(李世民在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後,不但將二人子女斬殺一乾二淨,還強娶了李元吉的遺孀)的暴行美化了不少,而且還編了瞎話。

譬如李建成下毒給李世民喝毒酒。如果真的想殺李世民,怎麼會放李世民輕鬆回到秦王府?又怎麼會毒不死呢?更何況短短數日之後李世民便生龍活虎的發動了玄武門之變,還親手射殺了李建成。


說文


歷史上的李建成絕非庸才,而且不僅不是庸才,還是非常有能力的人,李建成之所以被認為是庸才,主要在於李世民奪位成功後篡改了史書,外加後世評書演義都是為勝利者譜寫,大肆歌頌千古一帝李世民,所以對李建成抹黑比較嚴重。

李淵在登基稱帝時已經五十多歲,李淵對李建成極其器重且愛護有加,其實李建成頗有軍事能力,在李淵攻取長安前李建成和李世民是分率兩路大軍為李淵前鋒攻取長安,而登上長安城的第一位唐軍將士正是李建成麾下的將士雷永吉,所以說李建成有攻克長安的大功。

李建成在統軍方面還是比較有能力,但是李淵出於對李建成的愛護,不忍李建成在外冒險征戰,而且二兒子李世民又能征善戰,所以李淵把征戰的任務交給了李世民。

李建成則作為太子負責在中央處理政務,實際李淵在執政期間年事已高,他只負責決策一些大事,一般事務政務都是由李建成負責處理。

李淵本意是想讓李世民統軍在外征戰,他最初沒想過李世民會產生和李建成爭位,因為李世民從小是被李建成拉扯長大,且在大唐建國以前,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感情還是非常深厚,所以李淵壓根沒想過李世民會奪位,他的本意是,他本身已經五十多歲,這在那個時代算是很高壽了,他怕自己隨時掛掉,如果自己去世了,那麼李建成在內處理朝政,李世民對外征討,他們兄弟聯手則能縱橫天下。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殘酷,李世民在立下軍功以後,勢力日趨豐滿,已經不受李淵掌控,奪位也是理所當然。

但即便如此,李建成在大唐裡政治資本依舊很高,他能拉攏到一大批人才,比如魏徵比如幽州總管羅藝以及慶州都督楊文乾和大將薛萬徹、馮立等等,實際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爭奪皇位期間,在政治資本上李建成佔優勢,李世民只有天策府的人才,而李建成畢竟是名正言順的皇儲,外加他能力也非常不錯,所以很多朝臣也都比較臣服於李建成,像一些和李世民關係比較近一點的地方實權人物,比如李孝恭、李靖、徐世績等大將,都是採取的中立政策,他們既不投靠李建成,也不投靠李世民,兩邊不得罪,保持中立態度,這也算是對李世民的一種幫助。

因為在當時的政治環境背景下,李建成佔絕對優勢,兩不相幫其實還是有些偏於李世民,所以李世民繼位後對這些像李靖、徐世績這樣的兩不相幫的人也是感恩戴德,對他們委以重任,高官厚祿。

李建成失敗在於他心慈手軟,魏徵多次勸諫李建成要心狠手辣,殺伐果斷,置李世民於死地,但是李建成始終不肯下狠心處置李世民,但是李世民卻處處對他下死手,最簡單的例子莫過於慶州都督楊文幹謀反一案。

楊文幹是李建成的心腹愛將,手握一方兵權,李建成本意是想送給楊文幹一些裝備,鞏固心腹的防禦力量,應該是出於提防李世民的準備,結果楊文幹被定為謀反,當時不明真相的李淵真以為李建成有謀反之心,痛斥李建成,並許諾李世民出兵討伐楊文幹,事成之後必立為太子。

本來楊文乾沒有謀反之心,被逼著被迫倉促起兵,李世民征討大軍還沒出發,楊文幹就被地方勢力消滅了,這算是處心積慮謀反嗎?

關於楊文幹謀反一案歷史上迷霧重重,主要在於李世民篡改了史書,我們後人很難看到真相,而從楊文幹謀反一案最後結果我們能看出一些端倪。

最後結果是太子建成東宮這邊一位幕僚受到處罰流放,更有意思的是李世民的天策府也有一位幕僚受到處罰流放,這個結果很明顯是兩邊各打五十大板的意思,說明了楊文幹謀反一案其中肯定是李世民一方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李淵最終幡然醒悟,也沒有再談立李世民為太子的說法,而李建成依舊受到李淵的信任和愛護。

李世民其實也很有能力,但是他的能力未必比哥哥李建成強很多,不過他比哥哥李建成更多一份殺伐果斷,心狠手辣的決絕的心態。所以李世民最後成功了,李建成失敗了,並且失敗的很徹底,不止身死,全家子女都沒得到保全,而且還留下了歷史的汙名,被後世人嘲弄,這就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歷史。

套用一句電視劇《貞觀長歌》中幽州都督羅藝的臺詞,當時羅藝為了替李建成復仇,在貞觀元年從幽州舉兵反唐,電視劇中羅藝懷念李建成說了一句臺詞“可憐了我那仁義無雙的太子爺。”李建成可以說就是毀在了太過仁義寬厚的性格上了。

電視劇中羅藝反唐歷史上確有其事,李世民繼位後為了拉攏李建成生前心腹愛將羅藝,對他賜以高官厚祿,但是羅藝內心很不自安,因為羅藝是李建成的鐵桿追隨者,在李世民登基前,羅藝傷害李世民很深,不止與李世民本人結仇,他和秦王府的舊將結仇結的都很深,李世民麾下的人才侯君集、長孫無忌、杜如晦等人都遭受過羅藝的侮辱,甚至家人生命安全都被羅藝威脅過。

因此李世民登基後羅藝內心非常不自安,他非常害怕遭到李世民和他手下人的政治報復,所以他搶先在豳州(現今陝西咸陽東北部)舉兵反唐,羅藝最初是幽州都督,後來回長安,又出任天節軍都統制,所以他最後並不是在幽州起兵反唐,而是在距離長安很近的豳州起兵。


小島知風


大家好!我來談一談對李建成的評價。我認為李建成是一個合格的太子,只是比李世民稍微遜色,但此人絕不庸碌。

李建成的功勞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在軍事上

李淵起兵之前,李建成奉父命在河東招募人才,而後李建成到太原助李淵起兵,隨李淵攻略西河,取霍邑,拒潼關,攻克長安。唐朝建立後被立為皇太子,協助李淵處理政事。李建成多次率軍打退突厥的入侵,擒斬與突厥勾結的劉黑闥,平定山東。

  • 至於政事上

《舊唐書.建成傳》說建成當了皇太子後,“高祖憂其不嫻政書,每令習時事,自非軍國大務,悉委決之”,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讓建成主持日常工作,學習做皇帝。而史書即使按太宗李世民定的調子多作改竄,也找不到建成此時在政事上弄得如何糟的話。相反,倒可以知道李建成在這方面的經驗至少要比李世民豐富得多。

  • 在人才管理上

李建成手下也有不少人才,只是沒有李世民“豪華”罷了。李建成謀士有王珪、魏徵、裴矩,武將有薛萬徹、羅藝、李瑗、韋挺和馮立。

王夫之和陳寅恪對李建成的評價都是很積極的。

王夫之:太原之起,雖由秦王,而建成分將以響長安,功雖不逮,固協謀而戮力與偕矣。
陳寅恪:然高祖起兵太原,李建成即與太宗各領一軍。及為太子,其所用官僚如王珪、魏徵之流即後來佐成貞觀之治的名臣,可知李建成亦為才智之人。

綜上所述,我認為李建成是一個合格的太子,此人絕不庸碌,能力與李世民是伯仲之間,只是各方面“資源”沒有李世民多而已。



在史書上確實把當時的李建成地描寫成是一個才能低下,好功惡勞的人。

但是大家別忘了,古代史書是勝利者寫的,對當時的勝利者都帶有褒義性,對失敗者當然存在一定的貶義,當時的勝利者李世民當然存在從史書記載上貶低李建成的可能!從而抬高自己!這是一種套路罷了!

李建成當時是太子,而李世民統領的瓦崗寨部隊也是戰功赫赫,所以李世民的聲望要高於李建成,但在這種情況下李建成仍為太子,難道唐高祖李淵不擔心那些大將心中不平嗎?唐高祖李淵也不是傻子,他這樣做絕對不是僅僅為了所謂的長幼有序!這說明了什麼?也就是李建成的才能一點不比李世民差,或者高於李世民!

雖然無法從史書上明確找出證據來證明李建成的才能,但也可以間接去窺探一二。但是大家知道魏徵嗎?魏徵一開始是跟著李建成的,在玄武門之變後,才跟隨李世民。魏徵作為一一代名士,自然知道良禽擇木而棲的道理。

如果李建成是庸才,那他為什麼要選擇李建成呢?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您!





Me兔九哥


李建成不僅不是庸才,而且是個大大的人才。若是當了皇帝,應該也是個不錯的皇帝。

李世民當了皇帝后,為了給自己塗脂抹粉,為了證明自己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合理性,拼命刪改史書,將李淵和李建成寫得非常不堪,好像大唐江山完全是李世民一個人打下來的。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雖然,留存於世的史書中,關於李建成的記載,非常模糊,是一個臉譜化的形象:無能,沒有主見,不為李淵所喜。但是,有一件關於李建成的功績,李世尼無法抹去。那就是平定劉黑闥。

621年七月,竇建德部下劉黑闥起兵反唐,李世民帶兵鎮壓,失利。唐朝換上李建成作為統帥。建成先是採用正確的戰術打敗劉黑闥,平定山東。隨後,採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整頓安撫山東,穩定了唐朝在山東的統治。

從這一事件,不難看出,李建成既有軍事才幹,又有政活手段,怎麼可能是庸才?只是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身為政治鬥爭的失敗者,想要在歷史上留下好名聲,不是很難嗎?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92400076890574235"} --}

金十七


真實的李建成並非庸才,應該是這個樣子的:心裡善良、十分仁慈、特別有才能,心中寬廣。這些都是李建成的良好品德。

在能力上,李建成率兵一直跟隨李淵從太原出發,一路殺伐,打到了長安,他從沒有打過敗仗,可見李建成軍事才能不亞於李世民。

李建成當太子那段時間,他兢兢業業處理國家政務,在經濟上採取了很多措施,恢復農業的發展,提高生產力,百姓生活服務,為興盛的大唐崛起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其實有一位著名的史學家,他就是何木風,何木風研究唐朝歷史很久了,在這方面也有根深的見解,他寫了一本書是《太子李建成:被弟弟扭曲的準皇帝》,這本書中說:

作為李淵的長子,李建成在唐帝國未成時所立功勳是卓著的。可以這樣講,如果李淵沒有建成,就很難成為唐高祖。也就是說,有了李建成才有了後來的唐帝國。大唐創業之初,他禮賢下士,溫文爾雅,常能提出治國良策,。他一直得父皇賞識,被朝野上下愛戴,卻因居安而不思危,終被他的弟弟所殘殺……真正的王道,不摻半點虛偽的仁德,李世民永遠缺少這些,而李建成天生就具備。不然,他也不會有君子之心而血灑玄武門。歷史不能假設,所以我們只能嘆息地說一聲:可惜了一位仁者——太子李建成。



樂幽心屢止


回答李建成是否庸才前,要對正史和野史有一個辯證的看法,被譽為民國新文化運動先驅,左派作家魯迅曾說過,讀正史時還要讀野史,野史有時更接近史實!

因此評價李建成應從戰功,用人,謀略等方面分析:

第一戰功方面:

李建成,甘肅臨洮人,唐高祖李淵嫡長子,當時唐王朝的太子。

當李淵任太原太守時,李建成在河東老家替李淵看家護院,鎮守河東多次擊退突厥保護了家人及當地百姓,己初有成績!

其父李淵對起義舉棋不定時,李建成的建議是李淵造反的最好催化劑,李建成首次移兵進西河,九天時間奪西河要地,李淵高興說,如此速度,奪天下快矣!

為配合李淵的行動,李建成舉兵進關中,據潼關,奪長安,為李氏家族立下汗馬功勞!

隨後平山東,破劉武周,剿劉黑闥戰功顯著!

第二用人方面:

李建成文有王硅,魏徵,武有馮立,薛萬徹等名將,還有一個兄弟李元吉支持,至於李元霸史書未有其人。

第三謀略方面:

李淵起義多人勸進,未果,是李建成的建議讓李淵下最後決心,在很多時候李建建多在後方,為李氏家族做管理方面工作,治理地方,為前方籌略糧草兵馬,類似漢朝蕭何的角色,其能力和重要性可想而知!

至於後來,因玄武門兵變,而失太子之位,以招殺身之禍,由此各種描述都有:淫亂後宮,謀害二弟諸如此類,未必可信。

當朝太子缺少美人嗎?

己成為法定繼承人有必要謀害二弟嗎?

何況自己有三弟支持及父皇愛戴,同時自己團隊文武都有且才智過人。

歷史被成功者所記述,難免被修飾和篡改,這樣的事在歷史上屢見不鮮!

所以李建成應該是一個很有能力,雄才大略的人,至少不象有些史書記載那樣利令智昏的庸才!


狐羊樹


非常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李建成當然不是庸才 ,雖然他在和唐太宗李世民的政治博弈中,宣告失敗,而且被殺,但不能掩蓋他在李淵起兵時和李淵建立唐朝他穩定後方的功勞,

只是史書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所以在《舊唐書》等史料中,對太子李建成的形象並未太過於書寫,就連唐高祖李淵的功勞也有不少歸於太宗頭上。

李建成在李淵準備在太原起兵之前,便在李淵授意下,帶領家眷前往河東穩定局勢,並且暗中招兵買馬,結識河東豪傑之士。

李淵在太原起兵後,他也率領義士前往與李淵合兵一處,獻計斬殺了隋朝霍邑守將宋老生,最後攻下了霍邑,入主了關中,並且控制了長安。

而後李建成駐守蒲州防備突厥,因劉黑闥被李世民擊敗前往突厥,李建成聽從謀士魏徵建議,後擊敗劉黑闥,於魏州擒殺劉黑闥,平定山東全境。

在他當太子期間任用了不少名將賢臣如:薛萬徹,馮立兄弟,初唐名相王珪等,

最後他也因政治博弈中,被太宗李世民射殺於玄武門中,雖然他死得並不光彩,但也不能掩蓋他為唐朝建立,所做出的貢獻。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很榮幸回答你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