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者无地种,死者有田耕”, 这种现象该如何处理?

土地的确权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大多数村民们都领取了确权的证书,这样就能够确保土地和村民之间的权属关系更加明确。确权后村民们也能享受着多种福利,未来领取农业补贴、土地的征收、土地的流转等都需要用到该证件。

“生者无地种,死者有田耕”, 这种现象该如何处理?

只是有一些农村朋友并不是很开心,比如说小编有一个邻居,家里有5口人,却只有2亩地,媳妇和孩子都没有土地,这让他觉得并不公平。村里的谁谁,家里才不过3口人,却种植着8亩地,家里的老人已经去世多年,但这些土地还是没有被回收。

其实有这种纠结的村民们很多,他们很难理解为什么人去世多年了土地还能继续种植,反而那些新来人口却没有土地。这种现象虽然让人比较费解,但在我国是允许存在的。

那么,“生者无地种,死者有田耕”,这种现象该如何根治?其实国家早就提出了“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原则,也就是说土地是和户口相对接的,新生人口和外嫁女则会共同享受着户口名下的土地。

“生者无地种,死者有田耕”, 这种现象该如何处理?

一、“减人不减地”

我国的土地分配制度在1987年的时候开始,在1997年的时候签订了30年的二轮承包合同。在承包期间内土地是不会进行整改和变动的,除非村民自愿退出这部分土地,不然一直到了2027年都是属于个人承包所有。

就算在这个过程中,老人已经离开人世,但他名下的土地依旧会有家人继承并种植。近年来国家提出继续顺延土地30年的时间,这就意味着在2057年之间土地不会有大的调整,但允许局部的变动。

“生者无地种,死者有田耕”, 这种现象该如何处理?

二、“增人不增地”

多数的90后农村小伙并没有获得土地的分配,之后的00后就更别说了。这些人可能已经25岁了还是没分配到土地。但他们会享受着该户口下土地的分配,这样就解决了新增人口没有土地的问题,实际上该家庭的总土地并没有改变。

虽然村民们知道其中的道理,但在大家的心目中土地没有增加或减少,那势必会有一些家庭吃亏,也有一些家庭享福。村民们的焦虑国家也不是没有行动,在土地确权的过程中,土地的违规使用情况被重点清理。这些被清理出来的土地可以分配给那些新增人口,以解决他们的土地分配权。

“生者无地种,死者有田耕”, 这种现象该如何处理?

此外村里的四荒地、预留机动地也可以拿出来分配;如果有村民自动退出土地,那遗留的土地也会用来分配。相信在国家的协调与统筹之下,村民们不会为了土地的问题担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