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帶大的孩子和奶奶帶大的孩子有什麼區別?

唯美短句精選


回答:人格的建立與童年成長經歷有很大關係。

心理學研究表明,隔代人帶大的孩子,長大後勢必在生活習慣,性格,人格,三觀等方面,與父母帶大的孩子有所區別。

由於年代和文化程度不同,隔代人的認知程度難免與時代脫節,通過耳濡目染,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認知。

具體區別:

1:奶奶帶大的孩子在情感溝通能力上,明顯弱於父母帶大的孩子,由於父母環節的缺失,孩子在長大後,多數孩子比較獨立,或性格傾向於孤僻和偏執;

2:由於奶奶關注孩子的重點大多偏重於衣食住行,缺乏對孩子的普適的知識教育;

3:奶奶帶大的孩子,價值觀更傾向於物質,人生觀傾向於保守,世界觀有侷限性;

當然,有的隔代長輩更擅長孩子的教育,但替代不了父母。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在親情環節上不可缺少的。

以上幾點,只簡單的說了下對孩子影響的幾個關鍵,實際生活中,各家有各家的情況,上面只是說明了兩種家庭情況下,對孩子的影響。


河西尋鹿


看到這個問題,我就想起一件事,在我們小區,有一個小寶寶,本來是媽媽帶著的,後來他媽媽出去打工,把他交給爺爺奶奶帶。

開始還好好的,可是沒過多久,孩子就因為一場意外,離開了這個世界。據說是吃了不該吃的東西。至此,這個媽媽一直處於深深的悔恨之中。

雖然我說的這件事可能有點極端,但也恰恰說明,奶奶帶和媽媽帶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當然,我並不是說奶奶帶不好,我們小區有很多都是奶奶帶大的孩子,他們一樣跟活潑可愛。但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只要看到我家寶寶下樓,那些鄰居都會說一句,還是媽媽帶大的孩子好呀!

最後,我想說,不管是奶奶帶大還是媽媽帶大健康長大才是最重要。

如果您贊同我的觀點,記得點贊、評論或轉發分享噢。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愛笑寶媽歐丹丹】,瀏覽更多育兒文章。

愛笑寶媽歐丹丹


奶奶是潮童殺手!反差太大我承受不了!我兒子呢,我女兒呢?還我兒子!還我女兒!

出於某種不知名的緣由,皮膚疾速變黑

有的還呈現了“高原紅”,就是《新聞聯播》裡邊窮困地域經常看到的那種!

看起來總覺得有皴裂!

天氣冷的時分,衣服共同的特性是十分保暖!但也十分難看!

而在天氣熱的時分,又走向另一個極端!褲子直接沒了啊啊啊!

三天!兩天!一天!最短只需半天!白富美變黑窮挫!公主變村姑!王子變青蛙!

最後奶奶發話了——


霓媽剁手日記


這個我有親身經驗,因為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大寶和二寶相差兩歲,非常累人,這個時候就特別需要奶奶的幫助!大寶是奶奶帶大的,二寶是我帶的,奶奶帶大的孩子跟媽媽帶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看圖片就知道圖一是媽媽帶大的,圖二是奶奶帶大的,媽媽給孩子穿的衣服乾淨整潔,臉蛋洗的白白的! 奶奶帶的孩子衣服可能是親戚家小孩不穿的,回來給孩子穿上,基本奶奶看的孩子都是從土堆裡出來的,鞋子穿反也不去理會!


還有媽媽帶大的孩子比較愛說愛笑懂禮貌,帶他去跟別的小孩子玩比較開心,奶奶帶的比較淘氣,動不動就愛發脾氣,出去以後愛跟別的小孩搶東西!

可能現在年輕人工作比較忙,但是有時間還是要多陪陪孩子,不要讓他們覺得我就是奶奶帶大的,跟媽媽沒關係,什麼東西都沒有親情珍貴!


早安保定


啥都不說,直接上圖😄




Dongna


我是八爪媽咪,2歲男孩的媽媽。

看了一些回答,很多人說媽媽帶大的孩子和奶奶帶大的孩子的區別一是媽媽帶大的孩子潮,奶奶帶大的孩子土,二是媽媽帶大的孩子各方能力要略勝於奶奶。這確實是一部分存在的原因,但並不代表所有媽媽帶大的孩子都比奶奶帶大的孩子強。

由於帶娃的原因,經常接觸到一些老人帶娃,聊天過程中和平時交往中會發現有的爸媽帶娃還沒有老人帶娃帶的好。老人工作日帶娃,爸爸媽媽週末帶娃,週一那天老人帶娃就會特別痛苦。因為孩子爸爸媽媽要去上班,孩子不捨得跟爸爸媽媽分離,哭鬧半天,大人孩子都痛苦。不好好吃飯要吃零食,午睡不能按時入睡。老人表示一到週末好不容易給孩子調好的生物鐘節奏全部都亂套了,給孩子立下的規矩悄悄被打破了。每週週而復始去做這些事情,太心累了。還有的老人則表示,小兩口生下孩子後,孩子就成了老人的了,他們不管孩子的任何事情。老人不敢生病不敢請假,想稍微休息下都不行。曾經聽一個老人在廣場上控訴自己的女兒,外孫女都八九歲了,愛吃什麼不愛吃什麼通通不知道,孩子發燒了也不知道怎麼處理。自己回去了半個月,結果孩子生病給瘦了整整一圈,直到她回來悉心調理孩子才好轉。週末就窩在家裡打遊戲,從不帶孩子出去遛彎或旅遊。

所以,不見得所有媽媽帶大的孩子都比奶奶帶大的孩子穿的潮,帶的好。

但八爪媽咪在帶孩子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問題,老一輩帶大的孩子,他們在情感上更需要爸爸媽媽的陪伴。常常帶孩子出去玩,年輕輩的帶孩子的並不算太多。如果廣場上有年輕輩的陪伴孩子,ta身邊一定還會圍繞著其他的孩子,別的孩子會渴求有這種陪伴,哪怕那是別人的爸爸媽媽,他們也願意圍在身邊,感受那份來自父母的關愛和陪伴。他們的內心會有這樣一份情感的缺失,會更加小心翼翼的去感受,如果實在無法感受到自己親身父母的關愛和陪伴,他們會慢慢地將自己對那份情感的渴求封閉起來。

所以,不管是媽媽帶大的孩子也好,還是奶奶帶大的孩子也罷,誰帶的好就讓誰帶,但父母該盡的責任和義務一定要盡到,因為孩子畢竟是你們把ta帶到這個世界上的。

八爪媽咪,2歲男孩的媽媽。同你一起分享育兒的故事,也跟你一起探討孩子成長的話題。

八爪媽咪


我雖然還沒生過孩子,但是我身邊的例子比比皆是,爸媽帶和父母帶的如果不是特意去對比,也很難看出問題,但是真的有實質的對比,差距大著呢!

就拿我身邊的人來說吧~我侄女,今年4歲。只要我回家,我們天天呆在一起,白天爺爺奶奶帶著,有時候我們家也會幫忙帶,她爸媽做生意晚上才回家。天天吃飯的時候跑來跑去(家在農村,有的是地方跑),爺爺奶奶在後面追,不敢打,不敢大聲說。

有時候要上廁所,隨地大小便,雖然家長會把糞便收拾一下,可能在農村這是正常的現象,但是在外人看來是很不文明的現象。

天氣熱,別的家長把自己的女兒打扮的美美的,爺爺奶奶覺得太熱,把頭髮都剃光光。我常常開玩笑的:“你是小男孩子嗎?”

最近回家,我發現了一些現象,她模仿大人,學叫長輩稱呼,直接叫長輩名。

4歲的孩子正什麼都不知道,又模仿任何事物的年紀,卻偏偏在農村,別人當成玩笑的來教她。

媽媽帶大的孩子和奶奶帶大的孩子有什麼區別?

一、思想觀念和教育觀念的不同

雖然思想觀念和教育觀念的不同,但我相信世界上的家人都是為孩子好的,這是毋庸置疑的事。但卻有很多的家長因為這事分歧大。

對爺爺奶奶來說,有關得孩子所有的事情都恨不得親力親為,一手包辦,不捨得教育孩子,導致孩子的任性和自我為中心。

爸爸媽媽則會引導和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更加註重講道理和孩子的理解。

二、飲食方面

爺爺奶奶帶,有時候飲食不節制,孩子想要什麼給什麼,想吃什麼多買什麼,孩子越胖看著越高興。覺得孩子白白胖胖才健康,但是我告訴你,合理的飲食才健康。

而爸爸媽媽則會換著花樣在給孩子健康的飲食和習慣,會著重於健康與否,因為知道,白白胖胖的孩子會給孩子以後迴帶來怎麼樣的影響。


客都美味


記得一位幼兒園園長曾說,一個孩子只需要入園一週的時間,她就能分辯出一個孩子是父母買的還是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以下統稱長輩)帶的。原因很簡單,那些由長輩帶大的孩子,無一例外都比較不守規則。



首先,長輩更加溺愛孩子。

俗話說,隔代親。長輩普遍比父母更加溺愛孩子。在老人的寵愛下,孩子一般變得比較囂張跋扈,動手的機率也相比父母帶的孩子大。這些孩子規則意識淡薄,壞毛病也較多。

而父母帶孩子,規則意識比較強,懂得遵守紀律。



其次,長輩更容易包辦孩子的事情。

相比父母帶的孩子,長輩帶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更差。例如,老人會喂三歲以上的孩子吃飯,會幫助大孩子穿衣服等等,基本孩子很多生活事情,老人都會代勞。如此,孩子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就變得比一般同齡的孩子差。

而父母帶的孩子,自理能力要更加強一些,很多符合年齡段的事情孩子都能自己做。



第三,長輩帶的孩子語言發展通常較慢。

長輩一般不喜歡說,也不喜歡運動,甚至有的老人會帶著孩子看電視。孩子無法得到更好的語言上的刺激,自然語言表達能力相比父母帶的孩子要差一些。

年輕的父母會經常對孩子說話,語言表達更加清晰,也更加適合孩子的模仿,孩子說話會比較流暢而清楚。



第四,長輩帶孩子,過度注意安全,導致孩子缺乏活力。

為了孩子的安全,很多老人選擇約束孩子,不給孩子發展自己能力的機會,導致孩子智力刺激不足,容易缺乏活力。

父母卻更加大膽,能夠引導孩子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刺激孩子的好奇心,滿足他們的求知慾等等。孩子表現出來的是活潑開朗且大方的特點。



不過,長輩帶孩子也並不是都是缺點,也有的老人很重視育兒理念,懂得控制自己對孩子的溺愛,那帶出來的孩子自然懂規則,講禮貌。而有的媽媽卻相當寵愛孩子的,孩子自然也可能成為熊孩子。

所以,孩子是否能成為一個好孩子,不在是奶奶帶還是媽媽帶,而在於帶的那個人是怎麼帶孩子的。


懶媽媽的育兒之路


有經驗的幼兒園老師很容易就能分辨出孩子是父母直接帶的,還是隔輩的老人帶的。

說幾個我身邊真實的例子。

1.隔輩老人帶的孩子總是看大人眼色

一個一歲多的小朋友,第一次參加早教班舉辦的活動,在場的孩子都在3歲以下,場地裡有很多讓孩子覺得新奇的東西,比如造型奇特的算珠、植物,還有很多蒙特梭利教具。

這個小朋友看到了喜歡的東西——一個木質蛋,一歲多的孩子已經會說話了,但是沒有辦法完全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當他想玩木質蛋的時候,孩子的表現首先是看自己的家長,用眼神詢問可不可以,等待家長同意後才開始玩。

因為家裡老人在帶孩子的時候,總是很多規矩,比如這個髒不能摸,那個髒不能放進嘴裡,殊不知這會讓孩子變得謹慎、膽小,無法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一切都等著大人來進行判斷,從一歲多就喪失了自主性。

2.孩子無意識地學習撫養人

這個孩子3歲多才開始上幼兒園,各方面發展都有點慢。老師第一次見面就能發現,第一孩子走路方式不正常,有點像企鵝橫著走;第二,孩子講話非常慢。

原因是,孩子在家一直是姥姥帶,而姥姥腿腳有毛病,走路就是橫著走。在孩子學走路的時候,姥姥沒有精力、也沒有能力跟孩子一起蹦蹦跳跳,於是孩子的大運動發展就滯後了,又因為長時間跟姥姥在一起,無意識地學習了姥姥的走路方式。

老人一個人在家帶孩子,也並不知道要說什麼,說話的時候也總是慢吞吞,孩子的講話方式,也是因為無意識地學習姥姥講話。

老師見過孩子之後,馬上就告訴媽媽,要多花時間陪陪孩子。要不是老師提醒,孩子媽媽忙於工作,也不知道什麼樣的孩子是正常發展的孩子,根本沒有發現這些問題。

包辦,讓孩子無法自理生活

還有一個小男孩,2歲半上幼兒園,相較於同齡孩子,這個小男孩明顯矮小很多。上了幼兒園三個月,每天都哭。能感受到孩子的能量跟他的身高一樣,都沒有發展起來,太弱小了。

老師用了很多方法來安慰孩子,最終孩子還是不適應新環境,停止上幼兒園,回家了。

這個孩子每天都由爺爺奶奶接送,不自己走路,都是抱著。偶爾自己走路也必須抓著爺爺奶奶的衣角。

當然,並不是說隔輩老人帶孩子一定不好,但是有一些固有的缺點,一方面,老人愛護孩子,恨不得什麼都幫孩子做了,給孩子穿衣服、餵飯等等,使孩子喪失了自理能力;另一方面,老人又十分固執,必須讓孩子聽他的話,按照他們的要求做事,比如髒不能摸、高不能爬等等,限制了孩子的發展。

而父母自己帶的孩子相對於這些,孩子顯示的特徵不大明顯,但並非每個孩子都能完整地成長。育兒之所以成為一門學問,就是因為有很多知識和問題,需要大人們去學習和思考。



情緒教練;美國正面管教講師;高級兒童情商指導師;兒童財商講師


Annie媽媽育兒


我是鍾潔琳,華大應用心理研究員星級心理諮詢師。我們在一起直面兒童心理、家長育兒心理等問題。


大家要著急了,你說沒本質區別,那不可能啊?

你看這張圖,那張圖!審美觀完全不一樣!難道時尚與落伍我們明眼人區別不出來嗎?

大家不著急,的確圖片顯示媽媽帶夠靚,奶奶帶夠土。


這是由什麼決定的?審美觀

審美觀念又是一個時代的產物。誰又能保證時尚永遠不變?時代的審美觀念總是在推陳出新,往復重疊。

70年代的時髦與現代復古風圖片對比 我們能說70年代夠土?現代就夠時髦?

所以,媽媽帶大的孩子和奶奶帶大的孩子在時尚審美這一區域比較,沒有可比性,只是都是各自生存年代裡審美體現。如果硬要說有區別的話,只能說奶奶輩的人經歷生活的歷練(尤其是三年自然災害),,所以對需求的滿足來說,更偏向於實用性、舒適性。而媽媽這代人不再害怕於沒有資源生存下去,所以在需求滿足來說,更偏向審美觀念、自我實現的需求。

回到主題,媽媽帶的孩子和奶奶帶的孩子有什麼不同?

沒有本質不同,都是一個出於愛孩子的家長,只是每一位家長自身的特性所導致而體現出的不同。孩子是張白紙,你給它畫上什麼就是什麼,你給它展現什麼就會有不同的眼界。不一定說媽媽更會照顧孩子,也不一定說奶奶就更會照顧孩子。我見過生產3個月還不會換尿布的媽媽,也見過時髦的奶奶帶著孩子世界旅行開闊眼界。關鍵都是保持初心,一顆愛孩子的心,給孩子正面管教,博愛、感恩,培養一個人格完整的孩子。養育人自我不設侷限性的圈子而固步自封,而是不斷更新育兒知識,成為新時代的養育人。

媽媽與奶奶之間溝通也很重要,觀念有不同的時候,千萬不要固執己見,家庭不是法庭,非要掙個非黑即白的道理不可。佔了理,傷感情。委婉表達,中肯建議,相信民主的家庭都會接受。

總之,大家為了孩子好,一條心,孩子也會學會感恩與分享。


如果您有任何問題,歡迎關注我們的頭條號,私信留下聯繫方式,向作者提問或心理諮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