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好了就停藥,盤點抑鬱症的幾大認知誤區

北京協和醫院心理醫學科主任、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委員魏鏡教授提醒公眾正確認知抑鬱症,培養就醫習慣。她說:“心病還得心藥醫是最大的誤區,抑鬱症需要專業治療。”

  

誤區1:抑鬱症是因為想不開

魏鏡教授說,抑鬱症患者處在一個很糟糕的生命狀態,我們不會對感冒的人、肺炎患者指指點點,但是對抑鬱症患者可能就會隨意猜想。

周圍的人會猜測是不是他家裡有什麼事,要不然就是想不開,甚至覺得這個人的人品有問題或者性格太怪異。這些看法都是錯誤的,是歧視。

  

覺得好了就停藥,盤點抑鬱症的幾大認知誤區

魏鏡教授表示:抑鬱症和感冒、咳嗽一樣,是人體機能出現問題而導致的疾病,並非只是單純心情不好。正常人的生命包括健康心理和健康身體,抑鬱會抑制心理和生理機能,讓人覺得無力、無望、無價值、無未來,生活變得毫無樂趣可言。

  

 

誤區2:熱心勸解能擺脫抑鬱

很多人認為,勸抑鬱症患者想開些就能助其解脫,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

  

魏鏡教授特別強調,“不要一味只是勸患者,有時家人、朋友的寬慰會越勸越糟糕”。患者在治療期間,抑鬱會使其生理和心理偏離常態,不能以常人的標準去要求患者。

  

覺得好了就停藥,盤點抑鬱症的幾大認知誤區

抑鬱症會顛覆患者的心理活動,使患者變得連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到,起床、洗澡這樣的事情都需要一個長時間的心理建設才能完成。

“想開點、多吃點、好好睡覺”這樣的寬慰,會讓患者感到更大壓力,喚起更多的“自責感”——“我真的糟糕透頂、這樣的小事都做不到” 。

這樣的勸說,如同勸肺炎病人“別咳嗽,咳嗽對你的肺不好”一樣,給患者造成的只是負面影響。

  

魏鏡教授鼓勵患者向周圍人敞開心扉,在責任、義務上獲得一些豁免,安心治病。

  

誤區3:覺得好了就停藥

抑鬱症的治療分階段,第一階段是急性期治療,一般能夠在三個月之內完成。醫生會盡量調整藥物的劑量、種類,以完全緩解患者失眠、沒有樂趣等症狀。

  

第二階段是維持期。症狀緩解後,患者需要鞏固治療,恢復大腦自主功能。抑鬱症有一個自然病程,大約1年—1.5年,患者不要覺得好了就停藥,一定要請專業醫生進行臨床評估和測定。

維持期內有可能降低藥物劑量,逐步在一年到兩年之內結束治療。一旦擅自停藥,效果就會下滑。

 

覺得好了就停藥,盤點抑鬱症的幾大認知誤區

 

魏鏡教授說,過去的抗抑鬱劑對心臟、植物神經系統、大腦認知和記憶都會有影響,現在的藥比過去安全度高了很多,藥物只作用於跟人的抑鬱情緒相關的神經系統當中,不是全部作用到大腦。

  

誤區4:抑鬱症會反覆發作

 

很多人認為抑鬱症不能根治會反覆發作,魏鏡教授說這個結論不正確。

  

只有少數抑鬱症患者會有復發,大部分人是單病程。抑鬱症沒有病根只是一個狀態,像我們得感冒一樣,感冒也沒有病根。

感冒好了,但可能過段時間又會得,抑鬱症也是這樣。現在醫學不知道抑鬱是怎麼開始的,但知道它的病程並可進行治療。一些特殊因素都會誘發抑鬱,如:壓力大、更年期、青春期、孕期、產後等。

  

魏鏡教授說,抑鬱症患者只有接受專業治療才能治癒,迴歸正常生活。早發現、早治療並堅持按療程完成治療,才是應對抑鬱症的最佳策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