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如其人,相由心生”這種說法對嗎?

紅黃綠燈區



這個問題把我們引向中國人的語言觀,下面我從三個方面來回答:

一、書法的審美感受

如同千人千面,每個人的性格都不盡相同,每個人在書寫過程中呈現的美感也不同,譬如是典雅大方還是樸拙方勁,是流美還是妍媚等等。


由於生活環境、教育背景的不同,人們會對不同風格的字形有所偏愛,正如不同的人喜歡的字帖或畫作也不同一樣。


譬如上圖黃庭堅的《諸上座帖》和梵高的《星月夜》畫作,竟然在線條的流轉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線條和空間無處不在,自然景色和生活場景中也包含了不同的線條和空間變化,書法和生活的關係本就十分密切,譬如王羲之的《喪亂貼》、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蘇軾的《黃州寒食帖》,都能體現出作者當時的際遇,作者在書寫的過程中,也將現實生活中最感人的力量帶到作品中,整個古代書法史,都是把書法看做是完成和表現人格的手段。


所以我們經常說:見字如面,字如其人,書品即人品。


書品即人品


漢代的楊雄說:“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唐代的張懷瓘也說:“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可見書法能夠很直觀地表現一個人的性格、氣質、修養、才情。

所以,我們看到那位史上最委屈的書法家趙孟頫,無論其書畫的藝術水平多高,哪怕日書萬字的努力,仍被眾多評論家貶斥為:奴顏婢膝,字中有奴氣,字中太諂媚。

相反,顏魯公的字,因其錚錚鐵骨,以身報國的正義之氣,備受後人寵愛。傅山說:作字先做人,高尚的人寫出來的字,即符合倫理觀念,也有美學意義的觀念,既可以用來作為倫理標準,也可以作為藝術標準。


寫字的一種內心精神的鍛鍊


項穆在《書法雅言》中有過一段具體的敘述:“初學之士,先立大體,橫直安置,對待布白,務求其均齊方正也。”在一筆一畫的初學階段,寫字已經是對內心精神的鍛鍊,寫字是字形的方正,也是內心的方正。


項穆將字形與精神緊緊粘附,認為技巧和修養不可分割,就像我們臨帖也是潛入古人的心靈生活,認識到古人的精神品格,體味點畫的產生基礎。


書法是所有人的功課,書法不是一味地摹古追今,不是簡單的複製或顛覆,而是知人知面知心。學書即做人,這是畢生的努力和追求。何況孔子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所以在《易傳》裡,“立象以盡意”,通過64組卦象給予無限解說。就算你努力地揮寫胸臆,礙於筆墨限制,也許還難以完全表達自己的心意呢,如此,字如其人,也是一項修煉了。


好了,今天的回答就到這裡啦,下個問題見哦~


國教童蒙學堂


從某種層面上來說,這種說法是正確的,就拿字如其人來說吧,如果你沒有那個恆心你肯定練不出來一手好字,所以,但凡是能夠練出來一手好字的,尤其是那種在書法界非常有名的字體,那這個人的恆心是不用懷疑的,至少在當時他確實能夠坐得住去做一件事情。

相由心生,從養生角度來看,人體是陰陽協調的,如果你身體哪一個器官出現問題,那麼相應就可以在臉上看得出來相應的反應,就比如說一個很簡單的現象,心火旺盛的人,一般在額頭上容易長痘痘,而且這些體內陰陽不協調的朋友做事情容易急,至少大部分的人都是這個樣子的。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那些會看面相的人確實是存在的。當然,也存在一種情況,那就是剛剛進入到社會上闖蕩的小年輕,非常容易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表現在臉上,當你和他們交流的時候,你就可以感覺得出來。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前半句又是不正確的,畢竟一個人的字體不好,也許是因為他並不是很在乎別人的看法,畢竟生活是自己的,並不需要總是看別人的臉色活,如果生活在那種一天二十四小時看別人臉色行事的環境中,尤其是在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面前這樣一直做,反而會更加壓抑。


阿飛談養生


先說字如其人吧,舉幾個大家都知道的例子:

1.書聖王羲之:王羲之的蘭亭序大家都熟悉,無論是精熟的筆法,還是淋漓盡致的閒情表述(就是藝術感情的抒發),幾乎都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王羲之的王氏家族在漢朝和晉朝都是很顯赫的貴族階級,只是到了東晉時期更加地位顯著,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家族深厚的書學薰陶。王氏為貴族,那個時候只有貴族和官員才可以研習書法,應該說更有條件練習。書法尤其注重陶冶情操,身為貴族的他四處跋山涉水,學習碑刻。而且他自己喜歡養鵝,並且從鵝的形態中領悟了相關筆法。他的小楷作品《黃庭經》就是他用字換鵝的結果。

以上說法,不難看出,王羲之是一個性情中人,屬於外向性格,但是卻深諳文化的內涵和意義(王羲之的書法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這裡,更具備適度張揚的氣勢,這就是個人性格的完美體現)。也許是貴族的家境,讓他很少有社會壓力與不愉悅感。那麼他的創作通道自然通達無拘束。也就早就了後來的很多經典書作,《蘭亭序》只是其中而已。

2.還有比如顏真卿,顏真卿曾經求師於張旭,學得筆法。創立了顏體。尤其是顏體大字,《東方朔畫贊》,頗有雄渾的氣魄與氣節感。這與他本人的性格更是分不開的。顏真卿的時代處於安史之亂時期。建中四年,淮西節度使叛變,朝廷派顏真卿去淮西傳達旨意,沒想到這一去,就再也沒回去,因寧死不降而被殺死。臨死都保住了忠貞的氣節。正是因為他堅強堅韌的性格,不屈不撓的精神,造就了萬古流芳的顏體。他的書法就是他本人啊。

3.如柳公權,屬於直言納諫的大臣,不畏強權的類型人物,他的書法之所以體現出比較強硬的骨力,也跟他個人性格有關。性格成就書法風格,非常符合藝術創作的規律。

4.最後在說一位,就是宋徽宗趙佶,他的瘦金體聞名天下,到了現代還有很多人在練習。瘦金體意為美其書為金,取富貴義,也以挺勁自詡。趙佶是一國的執政者,取富貴之定義加於自身,並且融入書法中,是難能可貴的藝術精神表達,雖然北宋國力孱弱,但是當時的經濟和文化在世界上是趨於首位的大國。自太祖杯酒釋兵權後,宋朝就已經確定了以文治國的大方針,所以,後來的被大遼滅亡一事也不能全部歸咎於他本人。我們只是藝術角度分析藝術貢獻而已。趙佶的才情與南唐後主李煜十分相像,都是皇族統治者,也都鍾情於藝術,最後因藝術亡國(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字如其人是一個褒義詞,如果書法家能達到字如其人的水準,那麼這位書法家就很可能達到了比較高的藝術水準了,人如果不能融入字中,又怎麼體現出妙鏡?就靠臨摹的極像?字如其人是書法的最終境界,也是別開生面的創新意識。當代書法家們應該好好思考這個課題,加以研究並推廣。


養身內調


不贊成字如其人,相由心生的說法。

字寫得漂亮,只是人的一個方面,一個特長,不能代表這個人的全部。比如演藝圈一些明星,流行寫書法、作畫,而且字畫已相當不錯,但人品口碑很差。甚至道德敗壞,偷稅漏稅,讓人不恥!

至於相由心生,就更不靠譜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這是老話哦!不可以貌取人,這是常理兒和原則!


hncszxj


只是一種說法而已……生活是無限靈活的,不可讓精神被固定的理念“困繞”。“字如其人,相由心生” 的理論是後天學來的,是一個可以被“虛飾”的概念。字寫得越“美”,人就一定“美”嗎? 相貌堂堂,心術就一定正嗎? 也有說:人不可貌相,虛有其表,華而不實,知人知面不知心…… 實際上所有外表都是後天“自己”的思想概念,真實的別人並不是外表所能展示的。固有“日久見人心……”的說法。 字寫得越“媚飾”,背後卻是一種虛的表現……就如“塞尚”所言:藝術是考驗一個人是否“對自己誠實”的工具……


大道忘言


"字如其人,相由心生",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一個人的字跡裡可以看出這個人的性格,能力,處事以及寫字時的情緒和心理等很多內容的。還有一個人的面相,大家都知道,一般電視電影裡面的壞人都長得壞人的模樣吧,看劇的人一眼就看出來了;還有FBI讀心術,也是有各種心理活動造成人的面相表現的情緒,舉止言談。所以是有一定道理的。


榴蓮助孕


字如其人,相由心生。這個論斷是由表及裡,從外在去推知內在。這好一比中醫的把把脈,然後在紙上畫畫符。這筆走龍蛇不一定一貼藥到病除,更何況大多藥方的字不敢恭維。宋朝四大奸臣之一的蔡京,他有個外甥叫蔡襄寫得一手好字,因為頗有臭名,後世人沒有人願學他的書法。《聊齋志異》裡有一篇(畫皮),貼上畫皮的女子可謂看上去挺美,其心卻毒如蛇蠍,生活中這種人不在少數。也就是說,這個推斷沒有普遍性。


搖籃曲573


唯心主義的觀點。字是練出來的,心是育出來的


龔金堂書法家


不完全正確,但有一定道理。書法和字跡可以反映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外貌長相可以刻畫一個人的心理屬性,但是,寫字醜的可以很帥很美,長得醜的也可以心地善良,自行品味。


雄關漫道真如鐵Fire


這個只是在形容或者代表一個方面。但是不會是全面更不是綜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