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重男轻女的父亲,都会对女儿说,我是为你好……

终于在大银幕上看到睽违已久的《狗十三》了。《狗十三》是导演曹保平的作品,早在五年前,就已拍完,但一直到今天才正式在院线得以上映。不过不要紧,今天看来,电影的质感没有丝毫受损。

因为,里面的青春成长的疼痛,以及家长们威权的无所不在,现在还丝毫没有消减,仍然是现实。

每一个重男轻女的父亲,都会对女儿说,我是为你好……


1/3


张雪迎饰演的李玩,是一位初中女生。她的父母离婚了,她跟着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父亲再婚了。这是基本的家庭结构。

说是青春片,但它又与那种“残酷青春”的青春片有很大区别。李玩并不叛逆,成绩很好;父亲没有明显恶习,卖力工作卖力生活;后妈虽然偏心自己的儿子,但也送李玩礼物拉拢她;爷爷奶奶,一直在照顾孙女的生活……剧中人全都是普通人,道德品质并不比我们一般人更差。至于那种暗黑青春题材当中屡见不爽的堕胎、闺密互撕、死亡、出国等等激烈的表达,《狗十三》一概没有。

但为什么看的时候,还那么心疼?

电影演示了一个孩子是怎么样慢慢地磨去了她的棱角,怎么样长大的,仿佛是小猫剪去了指甲,指甲连着肉,它再也不能挠人了,但是,它也失去了锐气了。

每一个重男轻女的父亲,都会对女儿说,我是为你好……


李玩的父亲一出场,就强行把她喜欢的物理兴趣班改为英语。后妈送给李玩一只小狗,她给它起名“爱因斯坦”;好不容易才与“爱因斯坦”培养出感情,爷爷就把狗弄丢了,而且大伙还要联合起来欺骗她……

李玩积压的怨气爆发了。她疯狂地去找“爱因斯坦”,害得爷爷摔倒了,奶奶差点失踪,她则被父亲抓回来狠狠地揍了一顿,满手都是玻璃碴子,流了一身的血。然后,父亲一边抱着她,一边含着泪向她道歉,说他都是为她好。

每一个重男轻女的父亲,都会对女儿说,我是为你好……


李玩懂事地点点头。这是她的第一次妥协。

父亲本来说要带李玩去天文馆,却出尔反尔,还要女儿给他的领导敬酒;不仅如此,他还忽然给了李玩一个很大的惊吓:指着远处的一个2岁的陌生小孩说:你看,那是你的弟弟。

她微笑着,参加了全家人早就为弟弟准备好的生日宴会;所有人都是串通好的,所有热闹都是弟弟的,只有她,是局外人。

每一个重男轻女的父亲,都会对女儿说,我是为你好……


这是李玩的第二次妥协。

在一个成人的社交场所里,父亲的朋友强行要求李玩吃狗肉。连父亲和后妈,脸色都有点变了。但李玩,轻轻地说,谢谢。然后把狗肉吃下去了。

她再一次妥协了。

最后一次妥协,则是李玩与李堂在路上,看到之前走丢的狗“爱因斯坦”,但是,她假装不认识它了,催着李堂离开。可是,走到还贴着“寻狗启事”的小巷子里,她压抑不住地哭出来了。

每一个重男轻女的父亲,都会对女儿说,我是为你好……


每一次的妥协,就是磨掉自己棱角的过程;也是一步一步地让父亲更满意的过程。可她在这种成长当中,觉察出了深深的痛苦。

2/3


问题就在于,李玩的这种成长,是正向的吗?是让一个人更成熟、更健康、更理性、向理想越走越近的吗?

当然是否定的。

这哪里是成熟,只不过是在父亲强大的威权之下的服软而己。

李玩的父亲特别糟糕吗?也就一般人而己;在他身上,看到我们当中最普遍的一种父亲形象:努力工作,压力大,也因此有了不关心孩子的理由;

偶尔会抽风式地对孩子好,以弥补大多数时候对孩子的不好;

每一个重男轻女的父亲,都会对女儿说,我是为你好……


威权最重要:自己的旨意不可违逆,小孩的感受意见不重要;

迷恋于庸俗的社交活动;

知道自己正在伤害孩子,却强行要孩子理解这种伤害是为了她好;

每一个重男轻女的父亲,都会对女儿说,我是为你好……


说话不算数:因为不把小孩当作有独立人格的人,所以也不尊重她。

双重标准:对自己和别人执行不同的标准,对儿子和女儿执行不同的标准。

……

聪明而又敏感的李玩,已经认清了父亲的面目。她知道他的话不值得信任,她也知道,他不像他口口声声说的那么爱她,在乎她。

每一个重男轻女的父亲,都会对女儿说,我是为你好……


李玩被迫陪酒,一眼就看穿了那些人的口是心非;我就不信,那些成年人还看不出来;只不过,他们认为,学会“口是心非”是一件特别成熟、特别有面子的事。所以,当女儿咽下狗肉的时候,父亲还长抒一口气,感觉女儿拿到了进入成年世界的通行证了,成熟了,倍感欣慰了呢。

李玩的“成熟”,无非就是求生欲,掩藏起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换取在这个家的平静生存。不独父亲,爷爷奶奶,后妈,也并没有尊重过李玩。

每一个重男轻女的父亲,都会对女儿说,我是为你好……


看完这部电影,我益发理解了,什么叫“青春叛逆期”,不是孩子长到十三四岁时非要叛逆,不是这样的。孩子一开始就是独立的个体,有他们自己的喜怒哀乐;但年幼时无法独立生存,只能听从父母,也没有足够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但青春期的时候,他们长大了,试图向大人表达出“我也是个人,我也有我自己的想法”的时候,成人世界里就一片恐慌了:

你想不听话?你想反了?

孩子一直没有变,一直都想要一个“自我”,只不过小时候大人体力和能力上压制得住,青春期的时候大人压制不住了,爆发出来而己。但最终,孩子仍然是孩子,注定是要被成人用权力碾压的。

每一个重男轻女的父亲,都会对女儿说,我是为你好……


3/3


实际上,李玩作为“姐姐”的尴尬身份,与这家人重男轻女是密切相关的。

开始刚生下弟弟的时候,爷爷就说:李玩的名字是随便起的,这次是个男孩子,名字不能随便起了。重视谁不重视谁,一目了然。

每一个重男轻女的父亲,都会对女儿说,我是为你好……


一家子都围着弟弟转,给他过生日,2岁就让他专门去学溜冰;而喜欢溜冰的13岁的李玩,以前一次都没有去溜过冰。

李玩在认真复习的时候,父亲要她不要学习了,陪弟弟去公园玩;但实际上,没人需要她。

弟弟打伤了奶奶,没有人责怪他,父亲还哄着他;而李玩的无心之失,让爷爷的脚扭伤了,却被父亲打得很惨。

每一个重男轻女的父亲,都会对女儿说,我是为你好……


弟弟打伤了狗,狗咬了弟弟,结果大人不管李玩的哭泣,要把它送到狗肉店里。

弟弟甚至亲切地对姐姐说:欢迎你来我们家玩,我把爸爸给我买的玩具都给你玩……

因为弟弟的出生,姐姐成了边缘人。

父亲一直说“爸爸最关心你”“爸爸最爱你”。但李玩知道不是。父亲自己也知道不是;不承认而己。

每一个重男轻女的父亲,都会对女儿说,我是为你好……


这就像社会上最常见的一种家庭生态:女儿不愁吃不愁穿,还能受教育、上大学,但是,他们还是想要个儿子。他们会说,我们也爱女儿呀。但每个人都知道,对儿子的爱,才是核心,女儿只是瓜分得一点唾余。但女儿还必须接受这个现实,并得和别人一样,宠着这个弟弟。

另一方面,一个家庭,一旦重男轻女了,就意味着,它是不会尊重孩子的,孩子的性别决定了其工具价值;他们看重的是性别具备的功能性,而不是每个人独立的个性和真实感受。事实也是如此。他们虽然溺爱弟弟,但同样不尊重幼小的他的感受,更懒得花心思好好教育他。

每一个重男轻女的父亲,都会对女儿说,我是为你好……


现在看来,弟弟年纪小小的,有可能就已经长歪了,因为他只能得到无原则也无价值的溺爱。从小就没有学会基本的行为边界,不允许做的事(比如到处打人)可以随便做而不受惩罚;该有的个人自由(比如不爱喝牛奶、不想学溜冰),却一点都没有;他可以随意侵犯别人的安全,别人也可以强行剥夺他的自由,都可以。

很担心,以后他是被会“爱”他的爸妈强行送进网瘾学校的那种孩子。毕竟逻辑是自洽的。

在电影最后,李玩看着弟弟在痛苦地学溜冰,她大概明白了,逃不脱这个家庭的宿命的,并不是只有她一个人;她的内心,百感交集。

溺爱与尊重,本来就是两码事。

每一个重男轻女的父亲,都会对女儿说,我是为你好……


这个电影,为什么打动人心,就是因为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曾是李玩,甚至境遇还不如她。我们就是在一个父权制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她感受到的压迫,大家基本上都感受过。上一代人,不屑于平等;父子(女)之间,就是用权力关系来凝结的。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但是,小孩的痛苦,很多就是你们成年人人为制造的,你们于心何忍?“大人有大人的难处,你要体谅。”然而,大多数家长的“难处”,只不过是大人在欺负小孩之后,在对着小孩转嫁怒火之后,道貌岸然的说辞。他们不值得被原谅。

每一个重男轻女的父亲,都会对女儿说,我是为你好……


《狗十三》的英文名,是“Einstein and Einstein”,是两只狗的名字。曹保平有意在弱化戏剧冲突。但再平淡,我们也能读出故事背后,每个少年或少女被迫进入成人世界里的挣扎。李玩在寻找一个“平行世界”。可是,那个平行世界,她拿什么来抵达呢。


本文首发于公号:侯虹斌客厅(ID:houhongbin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