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血戰鋼鋸嶺》和《紅海行動》中的艦炮威力差距這麼大?

清秋茗煙


鋼鋸嶺中出現的是406毫米戰列艦艦炮,而在紅海行動中則是76毫米艦炮,兩者口徑相差巨大,自然會有殺傷效果上巨大的差異。

鋼鋸嶺中出現的是美國依阿華級戰列艦,是當時典型的擁有堅甲利炮的大型戰艦,使用的是406毫米艦炮,這種艦炮最初是設計用來進行戰列艦對轟的,但是二戰中航母基本讓戰列艦對轟的場景難以出現。

因此當時美軍的戰列艦主要就被用來使用高爆彈進行對陸火力支援任務,畢竟其威力大射程遠,部署起來也比陸軍重炮更方便。一發常見的155毫米榴彈就能摧毀半個足球場,更何況406毫米這樣的大口徑火炮,給日軍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而在紅海行動中,出現的是中國海軍的054A型護衛艦。但是如今的現代戰艦基本都是以導彈作為主要武器的,僅僅裝備中口徑艦炮以及近防炮這樣的火炮,很少裝備大口徑火炮,畢竟火炮打的再遠威力再大也不可能比得過導彈。054A型護衛艦的主炮是76毫米艦炮,除了用於射擊海面地面目標之外,還能射擊一些低空低速目標,兼職作為防空炮。


前沿陣地


emmm,這位同學,你對艦炮的力量簡直一無所知2333333……

放兩張圖對比一下:

《血戰鋼鋸嶺》是二戰背景,在登陸前,一般由海軍特混艦隊所轄各型艦隻主炮進行火力準備,防守方可以享受從127毫米到406毫米口徑不等的艦炮大禮。以406毫米mk7艦炮為例,炮管是這個樣子的:

炮彈彈頭是這麼粗的:

《紅海行動》裡的護衛艦裝備的是76毫米艦炮,口徑才是人家的1/5不到,大小大概是這樣的:

要注意彈頭是前面那個黃色部分哦。

你跟人家怎麼比?怎麼比?

之所以出現這種區別,就在於時隔半個世紀,艦炮的作用已經發生了重大改變。二戰時期的艦炮,特別是戰列艦的大口徑主炮,主要用來遠距離打擊海上及陸地目標,比的就是管子粗。而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及導彈武器的出現,現代驅護艦艇一般不再採用大口徑主炮,而是通過提高射速和火控水平,實現對海陸空目標的連續和精確打擊。


深藍防務


一個是76毫米艦炮,一個是406毫米艦炮,威力不在一個層次

76毫米的彈丸重量估計只有6~7公斤。

406毫米的彈丸重量差不多1000公斤。

光看這個數據,威力相差太懸殊了。不知道高几個數量級。

至於電影裡面的爆炸效果,可能鋼鋸嶺裡面是以石頭為主,自然爆炸場景可能差點。紅海行動裡面是土質,爆炸效果好可能更驚人。

當然也不能排除電影為了拍攝效果,而採用的誇張的手法。

就事實來說406毫米艦炮,威力,那才叫恐怖

美國海軍“依阿華”級戰列艦裝備的就是406毫米艦炮,堪稱當前世界上最猛的艦炮,它能發射重達1噸的炮彈,射程達38公里,可用炮彈穿透9米厚的事。




一炮一條街沒有了


406毫米射擊鋼甲板


還有二戰中著名的”胡德“號英國皇家海軍的驕傲,標準排水42670噸,滿載45200噸;現代化改裝後滿載49140噸,在 海峽之戰中被“俾斯麥“上的一發380MM炮彈命中,爆炸彈片擊中胡德副炮彈藥庫,僅僅兩分鐘多一點,胡德沉沒全艦1421名官兵,僅有3人獲救。

胡德被命中時雙方相距約13600米,而且還是380口徑!!


多少知道一點


這位同學,你可能看到紅海行動臨沂艦轟擊恐怖分子的那一炮,造成了山崩地裂,從電影上看應該是造成了山體塌方,所以動靜那麼大。其實他只是一門76毫米艦炮,口徑並不大。打一個恐怖分子的幾個發射車也用不著特種高爆彈,我認為電影有點誇大。



血戰鋼鋸嶺那時候處於二戰時期,那個時候不能不提的,而且起了關鍵作用的:戰列艦。



這種艦,看了第一種感覺就是艦身上全是炮,恨不得把艦上全部裝滿炮。戰列艦的主炮口徑達到400多毫米,開炮的時候簡直地動山搖。當時支援美軍攻打鋼鋸嶺的就是這種戰列艦炮。二戰時期戰列艦還是海戰的主力,航母只是輔助作戰。

以前的戰列艦炮可以海戰,也可以對地支援,所以“船堅炮利”。攻擊敵人的重工事。所以威力巨大,以摧毀為目的。但現代戰爭,如果發生海戰,雷達可以搜索幾百公里就可以發現你,然後用導彈招呼你,或者用艦載機去跟你打招呼,所以艦炮的威力已經大大減弱,雖然現在艦炮還沒有到了被取代的時候,但口徑是越來越小,用來防空,警告,打海盜。



大口徑炮的戰列艦已經退伍了。現代艦炮的威力是比不上以前的,定位轉變了。


夜晚的雨聲265


不請自來,因為這個提問雖然小白,但是確實還是有點技術含量的。

首先要說明的是,鋼鋸嶺的艦炮和紅海行動中的艦炮,雖然都叫艦炮,但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鋼鋸嶺負責炮擊的戰列艦編號是63,是密蘇里號,採用了輕量化的MK7型406毫米50倍口徑主炮,注意,是406毫米口徑!

看看這個粗細,個子不太高的同學都可以爬進爬出了。

而紅海行動中的艦炮,是054A型導彈護衛艦主炮,是一門中國國產的PJ26型單管76毫米隱身艦炮。注意,76毫米口徑!

大概也就是跟成年女性拳頭差不多粗細吧……可以說真的沒多粗。

這兩個口徑到底差多大?我做了一張圖,不太精確,不過大家看個意思大概夠了。

在口徑既是正義的時代,76毫米大概只能做防空炮。連副炮都混不上。

要知道密蘇里的副炮都是152毫米口徑的!

這裡有一張知乎上扒下來的圖,大概能說明各種口徑炮彈的威力。

最大的那個坑是406的,最小的是76的,比較直觀了。

那麼,為啥口徑差這麼多,看起來威力相差卻沒有那麼多呢?

這裡有兩個原因:

1、首先我們看看裝藥量

密蘇里的406雖然炮彈又大又粗又恐怖,但是裝藥量有多少呢?高爆彈重862公斤,裝藥量……70公斤!

沒錯,這麼大一發炮彈,裝藥量差不多隻有總重量的零頭。因為需要足夠厚的外殼來對應發射時巨大的G力。

這70公斤裝藥,就算裝的是二戰時期的鈍感炸藥,也不會比裝藥量只有兩三公斤的76毫米炮威力小,準確滴說,應該至少大一個數量級。

2、然後我們看看精準度

沒錯,精準度!

很多人都覺得炮不都是很準的嗎?這個可不能想當然,軍事電影裡瞎演也就算了,實際情況完全不是一回事。二戰時,以炮擊命中率高著稱的英國艦隊圍攻俾斯麥一戰,在脾斯麥已經失去動力的情況下,打死靶,兩膄戰列艦發射了大約400發炮彈,命中率不過10%。

從二戰到現在,雷達火控系統的出現,讓艦炮的命中精度提升了數十倍!命中率都是80%起,054A主炮甚至可以做到對空射擊首發命中!

這意味著什麼呢?比如30公里的一個固定目標,按照二戰戰列艦的炮擊精度,可能需要10發炮彈才能消滅,還很可能造成誤傷,而現代艦炮,一發就夠了。

總結一下,我們看到紅海行動中054A在三到五千米距離上一發命中懸崖,活埋了恐怖分子,這並不意味著054A主炮威力有多大,而是可以精確命中懸崖上的薄弱點,造成了山崩效果。

如果換成二戰水平的戰列艦,一次齊射過去,估計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不過如果單炮射擊,估計恐怖分子能活到再打出一輪火箭彈的時候。

最後再補充一下,電影畢竟是電影,艦炮威力很多時候不是客觀表現的,還是要看導演和煙火師的功力,君不見,紅海里恐怖分子的迫擊炮也比變形金剛裡的威震天爆炸力還強嗎?

以上


大概是神


一個是戰列艦,一個是護衛艦,一個已經被歷史淘汰了,一個是為了保護淘汰戰列艦的新大佬的。

這麼說一個是以前的江湖大哥,一個是現在新大哥的小跟班。



對比下它倆的艦炮,都不是一個檔次的。

簡單說下,依阿華級戰列艦主炮口徑是406毫米,而我們的054A採用的是PJ26型單管76MM隱身艦炮,口徑相差近六倍,威力自然差別很大。

這個是不具備可比性的,兩種戰艦不是一個級別的,雖然戰列艦淘汰了,但戰列艦是二戰以及二戰以前的海軍之王,直到新大哥航空母艦出現,戰列艦才慢慢淘汰。

大哥就是大哥,就算是過了氣的江湖大哥,拳頭比新大哥的小跟班要大那是肯定的,但要較真誰比較厲害那就不好說了,武器代差,就要綜合考慮了。還是不說了,會被戰列艦擁護者打左臉,會被現代軍迷打右臉。


蓋世大英熊


【共享軍事知識,關注扶斬軍事】

用一個通俗易懂的比喻來形容二者的威力吧,如果把《血戰鋼鋸嶺》中的美國依阿華級戰列艦艦炮比作RPG,《紅海行動》中我國054A導彈護衛艦的機炮1130近防炮就是加特林 圖為054A導彈護衛艦

二者的差別在,一個是進攻的主炮,一個是用來做戰艦的最後一層防禦的近防炮,那麼對二者的威力有了大致的瞭解之後,我們具體瞭解下二者的性能。
圖為美國依阿華級戰列艦

《血戰鋼鋸嶺》中美國依阿華級戰列艦其艦炮是406毫米50倍口徑主炮,身管長度20.2米,有96條膛線,彈丸重1225公斤,內裝炸藥18公斤,初速762米/秒,最大射程42千米,射速2發/分鐘,在14.5海里的距離上可穿透381毫米的垂直裝甲,因為二戰時期的戰列艦並沒有導彈,所以只能靠著主炮進行攻擊。

圖為依阿華級戰列艦三聯裝主炮塔

《紅海行動》中我國054A導彈護衛艦的1130近防炮,裝有11個炮管,每個炮管使用30毫米口徑機炮炮彈,攜彈1280發,一次能夠鎖定48或更多個目標,最大火力為每分鐘11000發,即每秒約166發。 圖為1130近防炮實射畫面

兩部電影中的兩種艦炮一個口徑406毫米,一個11炮管,每個炮管30毫米,威力差距應該顯而易見。

您的每個點贊和評論都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我是扶斬軍事,喜愛軍事問題的朋友請關注我😄


軍史解碼


雖然都是艦炮,但是兩部影片中的戰艦是不一樣的,而且這些艦炮也是用於執行的任務也是截然不同的,自然會有很大的性能差異。

血戰鋼鋸嶺中,美軍衣阿華級戰列艦裝備的是406毫米艦炮,是當時主流的大口徑艦炮,僅次於日本大和級戰列艦的460毫米口徑艦炮。不過這種艦炮主要是用於和敵軍戰列艦的作戰,但是也能使用高爆彈藥進行對陸轟擊。這片中美軍從領航撤退之後,艦炮轟擊給日軍造成了不小的傷亡。而在二戰的作戰行動,尤其是兩棲登陸作戰中,戰列艦的艦炮是很好的攻擊武器。

而在紅海行動中,我軍的臨沂號護衛艦使用的實際上是76毫米的艦炮。不過如今的現代戰艦上,艦炮扮演的角色是很小的,幾乎就是一個配角。現代戰艦的常用武器就是導彈,艦炮已經不再是主要武器,而且為了節約空間,現代戰艦的火炮普遍沒有曾經的戰列艦那麼大,主要在100毫米左右,比如臨沂艦使用的76毫米艦炮,只能承擔有限的護衛、警戒、支援等等這樣的任務。像片中那樣打擊岸上敵軍車輛的任務,是完全可以完成的。


不過隨著技術的發展,現代戰艦的艦炮系統極有可能在未來再次出現,併成為主要武器。比如美國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使用的就是先進艦炮系統,裝備了兩座155毫米火炮。而未來電磁炮也極有可能開始成為戰艦的主要武器之一。


戰壕


我大概知道一點,將就著答兩句。

雖然鋼鋸嶺和紅海里都叫艦炮,但是他們的差別還是很大的。

鋼鋸嶺的艦炮是戰列艦的艦炮。

二戰時,由於沒有像現在這樣先進的導彈發射系統,所以戰列艦上的艦炮可以說是當是傷害最高的武器了。

以大名鼎鼎的密蘇里戰列艦為例子。



密蘇里級戰列艦主炮採用了輕量化的MK7型406毫米50倍口徑主炮,其使用的彈丸重122.5公斤,內裝炸藥18公斤。就連他的副炮都有恐怖的127毫米,而且還有20門!(十座雙聯裝)大家可以拿尺子比一下就知道有多恐怖了。

而紅海里臨沂艦上的艦炮只有76毫米,和遠古時期戰列艦相比就想個嬰兒和成年人。但是別小看這區區76毫米,這種艦炮的射速高達120發每分鐘。而且精準度很高,甚至可以反導。而且現代軍艦一般都是精確打擊,就算需要大火力也是有導彈垂直髮射系統的。所以紅海里的主炮當然不需要多大威力。


守仁看劇



血戰鋼鋸嶺這個電影的時間背景是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進行“沖繩戰役”。按照1945年的登陸作戰樣式,火力支援登陸部隊仍然採用美軍在:瓜島、硫磺島、塞班島……的那種樣式,就是由:艦載機+大口徑艦炮火力準備!也就是我們在“太平洋戰爭紀錄片”裡面看到的那樣,先是由包括陸基飛機轟炸(圖片裡有一架B24轟炸機),然後就是戰列艦等海軍艦炮持續不斷的炮擊灘頭陣地和淺縱深。二戰期間沒有導彈(末期有了也不能裝艦)軍艦仍然是根據排水量大小安裝不同口徑的艦炮,對海/對陸施以炮擊這樣的作戰樣式,而太平洋戰爭期間除了在“瓜島”發生了一次較大規模的艦與艦之間的炮戰之外,剩下時間美軍的戰列艦或者其他戰艦都用在炮擊陸上目標這樣的任務。


美軍在登陸戰過程中一般都採用127㎜→203㎜→406㎜艦炮對岸轟擊。由多艘戰列艦、重巡洋艦、驅逐艦組成編隊,航進至登陸場外海掩護登陸部隊…根據要打擊目標的堅固程度、面積大小程度使用不同的口徑艦炮進行火力急襲,根據美軍在先前“硫磺島戰役”……等登陸戰的總結經驗,支援火炮的口徑至少是驅逐艦主炮的127㎜,否則很難摧毀日軍精心構築的堅固工事!所以,我們看《血戰鋼鋸嶺》的時候部署在外海的美軍戰艦打過來的炮彈基本上都是大口徑炮彈,只有猛烈的火力密度才能消滅隱藏在工事深處的日軍。
美軍驅逐艦,除了擔任反潛、對空警戒(實則“炮灰艦”)外,還擔負使用艦炮支援登陸部隊的任務。

總體來說,美軍在二戰期間對陸進行火力打擊艦炮是主力,艦載航空兵由於滯空時間短、載彈量低……等等問題,他們的任務是空襲敵守備機場、營房、固定式炮臺這類任務,但是支援登陸部隊在時效性方面不如艦炮及時。

而,《紅海行動
》的時間背景是2010年代的事情,要比《鋼鋸嶺》晚了70年左右的時間,這70年時間軍艦的作戰樣式與二戰期間的戰列艦已經是大變樣了!現代戰艦的武器裝備主要是導彈,艦炮雖然依舊裝備,作戰樣式也沒改變,但主要職能已經讓位於導彈了!所以,在科技進步的條件下確實沒有必要再給戰艦上裝備203㎜以上口徑的艦炮了,就算是要攻擊堅固工事這樣的硬目標,也會使用高性能精確制導武器的導彈實施打擊,甚至用不著軍艦出手,艦載機一顆1000磅精確航彈就解決了,不行就用2000磅的!


《紅海行動》
當中我軍的軍艦是054A型,該級戰艦裝備了76㎜主炮和730/1130近防炮(30㎜),這兩型炮皆為輕型火炮,主要任務第一是防空 ,第二才是打擊陸上軟目標,比如:敵方迫擊炮陣地、輕型無重裝甲防護的車輛……而不是用它們打擊3米多厚的鋼筋混凝土永備性工事和重型坦克!而且,054A級排水量為4200噸屬於中型戰艦,要是給它裝備130㎜這樣大口徑的艦炮實在是勉為其難。就算是054A非要打擊陸上硬目標完全可以使用導彈打擊,而非艦炮。
730近防炮,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近防炮之一,性能與威力超過了美製“密集陣”620近防炮。

《紅海行動》當中,有一橋段是恐怖分子使用火箭炮襲擊停靠在港口接僑的我軍軍艦,被發現後盡數被我軍軍艦上的1130攔截……從作戰要求來說 :我軍目前所裝備的730/1130近防炮的主要任務就是攔截敵人發射的各種飛行器和火箭彈、迫擊炮彈這樣的目標,對岸攻擊根本不是它的主業。

時代前進,科技也在飛速的進步!海軍軍艦的作戰樣式和武器裝備也在變化,由導彈全面的替代了先前的大口徑艦炮,軍艦沒了大口徑艦炮反而是戰鬥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先前的406㎜等級的艦炮最多射程50㎞,而現在軍艦所使用的導彈射程已經到了1000㎞之外。

並且,登陸戰海軍支援武器方面也由艦炮近距離支援,變成了兩棲攻擊艦上的武裝直升機和航空母艦上的固定翼艦載機完成,現代化作戰飛機的滯空時間、攜彈量、精確打擊能力……以非二戰期間的艦載機可比!甚至還由於導彈化戰爭時代,軍艦再靠近海岸線進行火力支援也變得很危險了!因為,對方也有反艦導彈…弄不好自己回受到重大損失。

有鑑於現在作戰樣式的改變,使用艦炮為火力投射的方式已經不是主要手段了,所以我們觀看兩部電影的時候感覺艦炮對於岸上目標的打擊有差異。主要原因仍舊是口徑大小和彈藥威力,76㎜艦炮怎麼比得過406㎜艦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