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之後,為什麼再也沒有了把持朝政的權臣?

非常茴香豆




但是,在隋朝之後,像霍光,曹操,司馬懿這樣高於皇帝的權臣幾乎是不存在了,像張居正雖然大權在握,但還是受皇帝節制!(除非是郭威,趙匡胤這種,兵權在握,但那樣一般都是主少國疑,而且他們都很快取而代之,所以不在其列。)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四個字,中央集權!



中央集權是中國兩千年封建歷史,從秦朝到清朝,所有朝代都在做的一件事兒。

像秦始皇的郡縣制,漢武帝的推恩令,隋朝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內閣,清朝的軍機處,都是為了在加強中央集權。通俗點兒講,就是提升皇帝的權力!



而為何在隋朝後就很少出現霍光式的大權臣了呢?

那自然就是這三省六部制了!

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



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這一套制度直到清末還在使用(後面各朝各代對三省六部制有微調,但都是萬變不離其宗)。

這樣套官職有什麼用呢?兩個字,分權!



三省六部職權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牽制和監督,不僅效率高,還能分化官員的權力,使其互相監督。

比如,三省分工使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三,三省的長官大都品級較低,這就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

當然了,除了這個原因以外,還和社會結構的發展有關!



在隋朝之前,大家士族在主導社會,家族勢力過大,往往會影響皇權!比如那些專政外戚,比如東晉王導兄弟,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家族勢力。



而隋朝之後,隨著科舉制度的開啟,寒門子弟上升的大門被打開。選官不再只問門第不問出身,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情況大為改觀,門閥大族勢力被削弱。

所以,別看隋朝短命,對後世影響可不小!

我是白話歷史君,請多關照!


白話歷史君


隋朝之後,權臣也是大有人在,不過隋朝確實對於君主集權這一千百年來的難題做出了幾個針對性的措施。

注:大多數人認為隋朝短暫且暴虐,其實隋朝的兩任皇帝,隋文帝與隋煬帝都是內富雄偉之才,且做出的許多政策與決斷,謀了當世或是後世之利好。

多個後世不明的苦衷,成了小說黑化的緣由。




第一,三省六部制。

我們大多數人所瞭解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其實三省六部制是隋文帝所建立,到了唐朝完善的實行出來。

隋朝建立後,廢除了原來的六官制度,建立了新的中央官制。設決策機關【內史】、審議機關【門下】、行政機關【尚書】三省,尚書省下則設【吏、禮、兵、度支、都官、工】六部,執行具體的行政事務。



三省同為名義上的宰相,相互牽制,相互約束,實現了權力的分割與君權集中,並且共同決策有利於決策的正確性,完善性。

三省六部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同時也為隋唐之後的封建權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第二,抑制關隴貴族。


隋文帝的政策——


宗親增強:

雖然楊堅的上位是受到了關隴貴族的支持,但楊堅並不想做決策受限的皇帝,那樣於國於民都不是好狀態。

所以楊堅想要擺脫“關中本位”,自己掌握權力。所以便大肆分封楊氏宗親諸侯王,很大的加強了楊氏種族。



②政治政策:

其實三省六部也算是隋文帝抑制關隴貴族的一個政治改革,不只管制,還包括選官制度,由於九品中正制已經走向反面的方向,貴族們掌握了上升的途徑,大大增強了貴族的權利。

所以隋煬帝廢除九品中正制,建立了【科舉制】的雛形。同樣,科舉制也是到了唐朝完善。



③均田令的經濟政策:

隋朝之前,世族大家掌握著大量的土地與農田,而農民多是依託於世族的田地耕種,使得國家的糧食經濟命脈掌握在了貴族手中。

隋文帝一上位就頒步適應了均田令,使得農民脫離貴族,也使得貴族放開對於國家經濟的掌握。

④改革府兵的軍事政策:

關隴貴族為軍事貴族集團,貴族多有大量的武裝力量,使得隋文帝覺得皇權非常不安定,於是令解除私家武裝。




那麼作為接任隋文帝大業的隋煬帝,又在抑制關隴貴族的行為上做了什麼呢?

①推行、發展、提升楊堅的制度。

比起父親楊堅,楊廣也是同樣的雄才大略。在繼位之後,推行楊堅的均田制、府兵制、科舉制。其中科舉制的開進士科,真正的使得人才能夠得到機會重用,也標誌著科舉制真正創立發展。

②大肆殺害關隴貴族重臣,重用士族。

如殺李渾等宗親三十多人。提拔虞世基、來護兒等山東與江南士族。



③遷東都。

隋朝由關隴貴族支持而開朝,定都長安,也就是關隴貴族的大本營,自然受貴族限制。

隋煬帝明確了這一點,便實行遷都洛陽的策略。不顧反對的遷都到了洛陽,跳脫出了“關中本位”,使得洛陽興盛,長安暫緩,且洛陽離山東士族、江南士族近,更有利於政策的實施,也使得洛陽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中心。

④開運河。

關隴貴族等世家大族一向掌握國家經濟命脈,而隋煬帝開運河,連通了南北方,大大促進了商貿、糧食等經濟的發展。無論在當世還是後世,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以上就是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為了抑制關隴貴族所實施的政策。而隋朝的毀滅,除了雄心萬丈的楊廣操之過急,不體恤百姓之外,關隴貴族的反抗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楊廣也被關隴貴族所殺。


望十安的酒


這個提問是有問題的。唐宋元明清,每個朝代的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程度的權臣出現,怎麼能說沒有呢?

封建社會的政治平衡,就是皇權和官僚權力的平衡。有人說宦官也是權力構成的一部分,實際上,宦官手中掌握的權利,是皇權的延伸,不能脫離皇權獨立存在。

一個朝代是否有權臣把持朝政,第一要看這個朝代是盛世還是亂世;第二要看帝王強勢還是弱勢。盛世之下更有可能出現的是奸臣而非權臣,亂世則有可能出現強勢的君主或權臣;如果君主強勢的話,自然不會有權臣的生存空間。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這些時代,怎麼可能有權臣的出現呢?而劉禪時期的諸葛亮,則毫無疑問是把持朝政的權臣。

那麼,隋朝有沒有權臣呢?隋朝歷經文帝,煬帝兩朝,國祚只有37年。文帝作為隋朝的肇建者,其才幹,能力不容置疑;煬帝好大喜功,驕奢淫逸,但是性格亦相當強勢。這樣的帝王,身邊出現分庭抗禮的權臣是難以想象的。

唐朝建立之後,高祖,太宗時期類似這種情況。特別是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首屈一指的雄主,權臣的生存空間和土壤在哪裡?李治雖然性格懦弱,但武則天卻非常強悍。同樣沒有強臣的空間。到了唐玄宗時期,才出現李林甫這樣的奸臣。

歷朝歷代的規律說明,只有主弱的時候,才有可能出現強臣。


建章未央


因為隋朝廢除了三公九卿制,改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長官雖名為宰相,但互相牽制。中書省取旨,門下省複核,尚書省執行,決定權在皇帝手裡。到了唐朝,多以地位官銜較低的中書或門下侍郎平章政事,宋朝則設樞密院以分宰相之權。明朝朱元璋甘脆廢宰相之職,直接由皇帝管理六部。明清兩代的大學士雖號稱宰相,實際上沒有辦事機構,沒有衙門,只是皇帝的顧問。就是說,從隋朝以後,以個別情況外,皇權徹底壓倒了相權,所以就不易出現權臣。另外從選舉制度看,從隋文帝楊堅開始的科舉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沉重打擊了門閥勢力,而出身中下層的士子通過科舉成為天子門生,對皇權的鞏固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陳老師224723857


有的,多的是,唐中期以後宦官幾次參與皇帝廢立,南宋時期宋理宗繼位初期權力都在大臣手裡,元朝丞相權力更是一手遮天,明朝宦官專權天下第一,王振,劉瑾,魏忠賢,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


歷史上的小劉



傻的有點壞


一直有啊!唐元宗朝李林甫,德宗時害死 顏真卿的盧杞。北宋的蔡京,南宋的秦檜,明代魏忠賢(太監),清朝多爾袞,……


文物陳列策劃設計樑子


應該說是唐以後吧,唐朝宦官能玩死皇帝。這在漢明兩朝以後無法想象的


北漂叔叔


一直都有權臣,搶了皇帝寶座的都有,其中最出名的宋太祖不就是權臣?


白火羽1


那是你孤陋寡聞 把持朝政的權臣多如牛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