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對工業互聯網誌在必得,如何啃硬骨頭?

11月22日,在製造大省廣東的雲棲大會上,阿里雲對外發布飛龍工業互聯網平臺,該平臺立足廣東,輻射粵港澳大灣區,幫助廣東打造新能源、電氣裝備等八大工業互聯網產業集群。飛龍工業互聯網平臺瞄準了廣東製造業從勞動力密集型走向ABCI(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和IoT)驅動的轉型。


阿里巴巴對工業互聯網誌在必得,如何啃硬骨頭?


阿里雲多年潛伏,佈局工業互聯網經年

阿里雲由此正式進軍工業互聯網,然而事實上,這只是阿里雲在工業互聯網的動作之一。 阿里雲在工業互聯網的佈局,甚至可以從2012年說起。

2012年,“互聯網+”概念尚未出現,但電商這個核心業務已經讓阿里巴巴自然而然地向製造環節延伸。作為中國B2C電商巨頭,阿里巴巴每天都在跟各種製造品牌和工廠打交道,在觀察大量消費行為數據和與製造汽車深入溝通後,阿里巴巴總參謀長曾鳴就提出:“B2C標準模式是傳統工業經濟時代的運作模式,未來電子商務的商業模式核心是C2B,只有當C2B大規模興起的時候,整個商務的全鏈路才會徹底地被互聯網重構。”

從B2C到C2B,本質是商品生產邏輯的改變,前者是基於經驗的規模化生產在消化庫存,後者是基於數據的個性化定製而按需生產,兩者模式最終的影響都是製造業,特別是庫存。

而當時間來到 2016年,在對C2B進行了四年的探索過後,阿里巴巴馬雲就在某一次的演講中用高度凝練的語言第一次將製造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以及零售間的關係進行了梳理和總結。當時,同樣是在雲棲大會上,馬雲提出了影響互聯網下一個十年甚至二十年的“五新”,除了最廣為人知的新零售外,其中還提到了“新制造”和“新能源”,新能源是“數據”,馬雲說未來機器吃的不是電,而是數據。基於數據,製造業將從規模化和標準化,走向智慧化、個性化和定製化,再結合新零售,將庫存消滅。

“新制造”是產業角度的趨勢,“工業互聯網”是技術角度的融合,工業與互聯網結合才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減少庫存,實現新制造,而新制造的終極目標則是C2B定製。


阿里巴巴對工業互聯網誌在必得,如何啃硬骨頭?


一朝風起乘勢而上

在馬雲提出“新制造”的這一年,正是工業互聯網從探索期駛入快車道的時間點。當工業互聯網成為行業共同的認知時,阿里巴巴已領先行業五年左右。阿里巴巴落地工業互聯網的重任,由負責阿里技術在各產業落地的阿里雲來負責;而“ET工業大腦”則是阿里雲在工業互聯網上的核心落地平臺。

當然阿里雲絕不是口頭上說說而已,協鑫光伏等傳統制造業在那一年也是運用ET大腦等技術提升了1%以上的效率,比如協鑫光伏通過阿里雲ET大腦,從數千個影響切片良品率的生產參數中定位到60個關鍵參數,並據此調整生產參數曲線,提高了1%良品率,每年節省上億成本。

今年工業互聯網開始進入深水區,一直是世界“製造工廠”的中國製造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方面貿易戰後中國會更多地進口,會加大對世界的開放,更多“特斯拉”會進入中國,給本土製造業帶來威脅;另一方面,中國製造一直面臨的產能和外貿過剩問題也需要解決,所以刺激國內消費提檔升級,把以往的出口商品落地內銷成為了解決當前困境的一大利器,當然要走這一道路必然依靠智能製造。

就在去年底,我國發布了《關於深化“互聯網+先進製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強調了以工業互聯網為抓手,大力實施“中國製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明確將工業互聯網作為中國製造2025的主攻方向,這份行動綱領讓我國工業互聯網從“普鐵時代”進入“高鐵時代”。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率先佈局的阿里雲自然繼續走在行業前面。今年6月阿里雲成為浙江省工業互聯網戰略“1+N”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和行業聯盟的“1”;7月,阿里雲與製造巨頭西門子達成合作,後者製造服務MindSphere將部署在阿里雲上;9月,阿里雲在重慶發佈飛象工業互聯網平臺,計劃5年內助力重慶4000家制造企業實現“智造”,3年內接入100萬工業設備;11月,阿里雲在廣東發佈“飛龍工業互聯網平臺”,這不是阿里雲第一次在廣東佈局工業互聯網,去年11月阿里雲就在廣東成立了工業互聯網雲平臺。而從工業互聯網的實際落地場景來看,各種落地場景可謂琳琅滿目,從這一點來看,工業互聯網將會是阿里雲的一大重心。

當馬雲提出“五新”時,許多人甚至許多傳統制造業企業家,都表示看不懂,然而兩年後,所有人都發現,新零售已經成為現實,被行業接受。同樣,製造業這一看上去十分“水泥”的行業,也在技術的影響下發生著劇變,阿里巴巴在其中扮演推動者的角色,工業互聯網正在全面落地,而這一切的起點都可以回到2012年,曾鳴對“C2B”的趨勢預測,以及阿里巴巴基於此的堅定佈局。


阿里巴巴對工業互聯網誌在必得,如何啃硬骨頭?


為什麼阿里雲可以這樣?

“早在多年以前阿里巴巴便以預測到了產業互聯網的發展趨勢,預測到雲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必定會給產業帶來巨大的變革和機遇,同時也會成為經濟轉型的重大爆發點,故阿里已經為這一變革做了六年的技術部署。”

產業互聯網的產業,意指各行各業,而製造業作為“一切行業之母”,自然也成為產業互聯網的核心。當然,製造業是產業鏈的最終端,要與互聯網結合涉及的產業鏈特別長,毫無疑問將是產業互聯網最難啃的骨頭,不過,製造業一旦實現與互聯網的融合,就是產業互聯網走向成熟的標誌。

正是基於這樣的判斷,阿里雲很早就佈局工業互聯網,如今更是將工業互聯網當成重心之一,給人一種死磕工業互聯網的感覺。在我看來,阿里雲也將成為中國工業互聯網的頭號玩家。

1、從動機來看,阿里雲佈局工業互聯網不只是因為雲計算業務,工業互聯網關係到阿里巴巴的核心戰略能否落地,阿里巴巴對工業互聯網誌在必得。

馬雲2016年提出的五新不是孤立、而是互為整體的:新零售驅動新制造,新制造依賴新金融,三個新下面都有新技術和新能源(數據)的加持。

“由於IoT、計算、人工智能的發展,新制造將倒逼整個社會進行改革。沒有互聯網的製造業沒有希望,沒有製造業的互聯網更沒有希望。未來的製造業一定是C2B,而不是B2C。未來的算法專家一定不是在互聯網公司內部工作,而是在車間裡面寫代碼。”

在車間裡面寫代碼,正是“工業互聯網”的形象描述,工業互聯網將在阿里巴巴五新落地中扮演關鍵角色,沒有工業互聯網新制造和C2B不可能成為現實。回看阿里巴巴2013年就開始的“淘工廠”以及承包生產線的舉措來看,從零售環節滲透到物流環節再到製造環節,是阿里巴巴多年來在努力的方向,工業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讓阿里巴巴這一夙願更快變為現實。正是因為此,可以說工業互聯網,阿里巴巴志在必得。

2、從能力來看,阿里雲多年來佈局的ABCI技術和構建的開放生態讓它可以啃下工業互聯網的骨頭。

工業互聯網不是簡單的互聯網技術與傳統行業的結合,理論上來說相對於很多產業互聯網而言,工業互聯網都會很難啃。一方面,互聯網依賴的技術很多,至少有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機器人、人工智能等等;另一方面造業距離互聯網不是很近,如何結合現在還要摸著石頭過河。


阿里巴巴對工業互聯網誌在必得,如何啃硬骨頭?


在工業互聯網關鍵技術上的戰略佈局

阿里雲對工業互聯網相關的各項關鍵技術都有戰略佈局。它是中國雲計算市場的絕對領先者,擁有飛天操作系統等核心技術,可以滿足工業海量大數據的存儲、實時計算需求;它是AI應用的推動者,基於數十個ET大腦將AI落地到城市、醫療、旅遊、金融、零售等行業,特別是面向工業的ET工業大腦已深耕兩年,將拓撲網絡、機器學習、圖像識別等技術應用於流程製造的數據化控制、生產線的升級換代、工藝改良、設備故障預測等方面,目前已經應用在協鑫光伏、中策橡膠、正泰新能源、攀鋼集團等數十個各自領域的工業龍頭的工廠中應用,應用經驗可謂十分豐富;

它已將IoT當成公司核心戰略之一,已在杭州、廣東、重慶等地落地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正是基於IoT技術,可以幫助製造業將生產線機器、原材料、工人、產品、物流和零售端實現全程連接,實現智能製造的同時獲取更多數據。

雲計算、IoT和人工智能也是阿里雲技術的三駕馬車。能夠證明阿里雲在工業互聯網上技術領先的是,2018年11月,阿里雲supET工業互聯網平臺獲第五屆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的互聯網領先科技成果,能夠入選這一成果的都是具有應用價值,同時在世界範圍內都具有前沿性的領先技術成果。

已成為“商業操作系統”,想要服務容納20億用戶的新經濟體的阿里巴巴,對工業互聯網誌在必得,在阿里的支持下阿里雲多年精心佈局工業前沿,且落地到實際應用場景和技術生態,如此看來阿里能夠啃下這一搶手的硬骨頭已經是沒有懸念的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