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加速“聚變” 未來監管將趨嚴格

近期,監管層對我國金融科技的未來發展頻頻表態。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殷勇12月8日在2018第二屆中國互聯網金融論壇上表示,將積極鼓勵各金融機構在京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建立內部孵化機制,共同提升金融科技能力。業內人士認為,這透露出我國金融科技未來發展的信號。

金融科技加速“聚變” 未來監管將趨嚴格

科技需求巨大

“面向未來,我們將遵循金融和科技各自的發展規律,更加關注金融和科技的有效結合,平衡好創新發展與風險防控的關係,積極構建健康有序、安全規範的金融科技生態,培育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金融科技產業。”殷勇表示,要夯實金融科技創新的技術基礎,鼓勵科技企業加強金融底層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積極穩妥推進創新成果在支付、徵信、風險管理、投資、交易、清算、登記、身份認證、反欺詐、反洗錢等領域的應用。積極應用金融科技完善供應鏈金融,拓展普惠金融服務場景,開發個性化金融服務產品,推廣綠色金融理念和實踐。

殷勇認為,應鼓勵金融機構在京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建立內部孵化機制,共同提升金融科技能力,併為人民銀行在京開展法定數字貨幣研究做好服務。

“中國對於金融科技的需求巨大,因為,它可以從根本上減少信息不對稱,提升獲客效率,解決風險控制問題。”度小滿金融CEO朱光在接受《上海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幾年我們利用科技在實際的金融場景中做了很多探索,發現人工智能技術對金融的改變效果明顯。在具體應用上,以智能獲客為例,通過智能技術獲取並識別網絡的客戶信貸需求,併為其提供相應服務,降低獲客成本。

同時,朱光進一步表示,金融科技的發展能極大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首先,金融科技可以解決信息不對稱;其次由於小微企業服務單筆金額較小,若傳統金融機構不能在成本上得以控制,則很難有動力和積極性,但金融科技可以提升服務效率,金融機構不需花費大量人力,便可降低服務成本。”

此外,朱光認為,金融科技還可參與中國的信用體系建設。“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金融科技的應用,可以加強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擴大信用記錄的覆蓋面,強化金融業對守信者的激勵作用和對失信者的約束作用。比如利用金融科技建立的信用模型,可在央行徵信數據基礎上,將風險區分度提升15%;行業監控和區域監控模型,可動態監測不同行業和不同地域的信用水平變化,有效防止用戶過度負債。”

在朱光看來,金融科技公司加上傳統金融機構,雙方共同發揮優勢,形成的金融市場體量是非常大的。“金融科技行業的真正模式是金融科技公司和傳統金融機構、商業銀行緊密合作,發揮雙方優勢。”

金融科技加速“聚變” 未來監管將趨嚴格

供圖 今日頭條

監管需更嚴格

不過,談及金融科技的監管,相關人士普遍認為,其未來應該更為嚴格。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透露,人民銀行在積極推進健全金融與科技融合下的互聯網金融和金融科技的長效監管機制建設。其中一個要點是,金融活動必須接受嚴格的市場監管。具體而言,設立金融機構、從事金融活動,必須依法接受准入管理;准入管理的主體、日常監管的主體和從業機構展業空間的範圍應該保持一致;要有責任明確的監管主體和清晰的日常監管規則。

潘功勝表示,要堅持監管規則的公平性,防止監管套利,不論對金融機構、互聯網企業還是金融科技企業,應按照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落實穿透式監管。此外,監管的政策取向、業務規則和標準應該大體一致,不應對不同市場主體的監管標準寬嚴不一。

“監管層的表態依然是對‘凡是金融業務都必須納入監管’這一原則的強調。”零壹研究院院長於百程對《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此前,監管方已經對此明確表態,無論是互聯網金融還是金融科技,都應按照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落實穿透式監管。

中國互金協會副會長、中國平安保險集團黨委副書記黃寶新指出,近年來,各國金融監管部門已紛紛成立新機構,專門研究金融科技的規範與監管問題,監管與發展不是對立關係,而是共同營造一種良性環境,監管需要繼續完善規則,改進方式,為新金融時代的到來和新金融體系規範化健康發展準備條件。

朱光對《上海金融報》記者指出,監管科技也是金融科技非常重要的課題方向,憑藉數據和技術,一攬子的監管科技解決方案正在完善。從宏觀方面,金融科技可以把握金融脈搏和金融地圖;微觀方面,金融科技可以打造風險監控系統、機構服務平臺,全方位刻畫企業畫像,評估企業運營風險,並對異常交易進行預警,搭建起監管和機構的溝通橋樑。“比如,目前度小滿金融與地區金融辦就已立案的數百家非法集資企業的實際經營地址挖掘展開合作。”朱光指出,未來還將聯合各地金融辦構建專項金融地圖,對轄區內相關金融機構進行標註,提高投資者對金融機構的辨識度等。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金融科技行業的監管都會比較嚴格,對於金融科技能力不足,或者僅試圖進行監管套利的企業而言,其未來發展將舉步維艱。只有真正具備技術能力,能夠通過技術提升金融業務效率、降低成本,滿足多元化金融服務需求的企業,才會獲得更大發展。”於百程告訴《上海金融報》記者,對於金融科技未來監管的重點,首先依然是劃定底線,對非法金融活動零容忍打擊;其次是推進目前的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理順行業秩序,實現優勝劣汰,風險出清;再次是在整治基礎上,完善監管制度,形成一套符合市場規律的監管體系。

記者 李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