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栽培技術「一」香菇的栽培技術(下)

接上篇:④裝筒時間安排在早晨和傍晚,儘量避開中午高溫時裝筒,以減少培養料酸敗的機會。

⑤自拌料裝筒上灶滅菌,力求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

⑥一般每次拌料1500公斤為宜。

3、滅菌以常壓滅菌為例,料筒進鍋堆疊的四周或中間留空隙,讓蒸氣流通,滅菌時要做到提溫快,用大火猛燒,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溫度提高到100℃,保持100℃期間要穩定,然後再維持18小時以上,如果料多要適當延長滅菌時間。滅菌結束後再燜三小時,溫度降到50℃時,取出料筒趁熱擺入接種室,並檢査料筒有無破洞,其方法是,視其塑料是緊脹或是

食用菌栽培技術「一」香菇的栽培技術(下)

松皺,若是松皺說明塑料筒沒有破損,若是緊脹說明己破損,見到料筒內有白霧就是料筒的破口處,應立即用膠布補好。

(五)接種與培養

1、接種接種室要求乾淨,密閉性好,接種前每立方米用36%甲醛17毫升,14克高錳酸鉀燻蒸10小時,燻蒸前將接種需要的菌種、接種工具、鞋、無菌包等裝入接種室內一起消毒,或用煙霧劑空間消毒。接種應在料筒降溫到28℃後馬上進行,並選擇在低溫時間內快速完成,動作要快,1000筒力求要在3~4小時內完成,接種時三人一組,一人負責搬料筒並排放到操作檯上,另一人消毒扎口即將料筒接種處擦上75%酒精,用錐形棒打穴,每筒在同一面上打穴三個,每穴深度2~3釐米,第三人負責接種,即將菌種掰成長錐形,將其快速填入孔穴中,菌種要填滿高出料簡筒,然後,迅速套上套袋。接種時應注意菌種瓶和工具、用具要用75%酒精消毒,以減少汙染。菌筒要輕拿輕放,以減少破損。

2、培養。 一般是接種與培養同室,接種後菌種擺放以#字形排列,每層4袋,疊放8-10層高,每堆間留一工作道,擺放結束後應通風3~4小時排溼,並調控溫度在22-25℃之間,10天內每天通風調控溫度,不要搬動菌筒,促使菌絲定植並快速生長。當接種口菌絲長到2釐米左右時,便可進行第一次翻堆,每層三筒,高8層為宜,播種口朝向側邊不要受壓,各堆之間留工作道,一是工作方便,二是通風散熱。第二次翻堆菌絲長至4釐米,將堆高降為6層排三筒,堆堆連成行,行行有通道,更有利於通風散熱。第三次翻堆菌絲基本上長滿12筒時進行,主要是檢查雜菌,若有汙染要及時清除。第四次翻堆是全部長滿菌絲,每層兩筒,高度3~4層,並給予一定的光照刺激有利轉色。

食用菌栽培技術「一」香菇的栽培技術(下)

3、接種後為使菌絲生長健壯要進行2次菌筒扎孔,第一次扎孔與第二次翻堆同時進行,首先將菌筒上的膠布揭去,再在菌絲四周1.5釐米處各刺2個孔,孔深比菌絲稍淺一點,不要刺到培養料上以防感染雜菌。刺孔後一是增加氧氣,二是激活了局部的菌絲,並加快了菌絲的生長速度。第二次紮在菌絲長滿袋10天,各扎20-40個孔,孔深以菌筒的半徑為宜,刺孔後48小時,菌絲呼吸明顯加強,菌筒內漸漸排出熱量,堆溫逐漸升高3~5℃以上,所以扎孔後培養室要通風降溫,防止溫度超過30℃,同時增加光照促進轉色

(六)開筒與排場

當菌筒在培養室內發菌40~50天,營養生長己趨向高峰,菌絲內積累了豐富的養分,即可進入生殖生長階段,這時每天給予30勒克斯以上的光照,再培養10~20天,總培養時間達到60-100天左右,培養基與塑料筒交界間就開始形成間隙並逐漸形成菌膜,接著隆起有波皺柔軟的瘤狀物並開始分泌由黃色到褐色的色素,這時菌絲已基本成熟,隆起的瘤狀物達到50%就可以脫去塑料袋進行排場。

脫袋後的香菇菌絲體,稱為菌筒。菌筒不能平放在畦床上,而是採用豎立的斜堆法。因此,就必須在菇床上搭好排筒的架子。架子的搭法是:先沿菇床的兩邊每隔2.5m處打一根木樁,樁的粗細為5~7cm,長50cm,打入土中20cm。然後用木條或竹竿,順著菇床架在木樁上形成兩根平行杆。在杆上每隔20cm處,釘上一支鐵釘,釘頭露出木杆2cm。最後靠釘頭處,排放上直徑2~3cm、長度比菇床寬10cm的木條或竹竿作為橫枕,供排放菇筒用。

搭架後,再在菇床兩旁每隔1.5m處插上橫跨床面的弓形竹片或木條,作為拱膜架,供罩蓋塑料薄膜用。菌筒脫去塑料袋時,應選擇陰天(不下雨)無干熱風的天氣進行,用小刀將塑料袋割破,菌筒的2頭各留一點薄膜作為“帽子”,以免排場時觸地感染雜菌,排場時棒距5釐米,與地面成70-80°的傾斜角。要求一邊排場一邊用塑料薄膜蓋嚴畦床,排場後3-5天,不要掀起薄膜,形成床畦內高溼的小氣候,促進菌絲生長並形成一層薄菌膜。

食用菌栽培技術「一」香菇的栽培技術(下)

(七)轉色管理及促蕾

菌棒排場後,由於光線的增強,氧氣的充足增加,溫度溼度差的增大,4~7天內菌棒表面漸長出白色絨毛狀菌絲並接著倒伏形成菌膜,同時開始轉色,促其轉色的方法是:溫度調整在23℃左右,不得高於28℃,每天揭開薄膜20~30分鐘,加強通風,創造乾溼差促使菌棒與新鮮乾燥空氣光線接觸,經過14~15天,菌棒轉色結束。在菌棒轉色管理過程,如果管理不當會出現新的濃白菌膜,這是溼度大所致。可在上午9時至下午3點之間揭膜通風散去菌筒表面水分並增加光照,使菌棒表面晾乾,還有粘性再蓋薄膜,3天內不掀動薄膜迫使菌絲倒伏並逐漸轉色。菌棒轉色後形成一層具有韌性的菌膜,菌膜具有防止水分過度散發,

防止雜菌汙染的作用,但是菌膜偏薄時水分易散發,過厚的菌膜推遲出菇時間,影響栽培產量

菌捧轉色後,給予一定的乾溼差,溫差和光照的刺激,迫使菌絲從營養生長轉入生殖生長,將溫度調控到15-17℃之間時,菌絲開始相互交織扭結形成原基並長出第一批菇蕾即秋菇發生。

食用菌栽培技術「一」香菇的栽培技術(下)

(八)出菇管理

1、秋菇管理

秋季空氣乾燥氣溫逐漸下降,故管理以保溼保溫為主,菇畦內要求有50勒克斯以上的光照,白天緊蓋薄膜增溫,早上5~6點之間掀開薄膜換氣,並噴冷水降溫形成溫差和乾溼差,有利於提高菌棒菌絲的活力和子實體的質量,當第一批菇長至7-8成熟時應及時採收,採收後增加通風並減少溼度,養菌5~7天使菌棒乾燥,7天后採菇部位發白說明菌絲內又積累了一定的養分,再在乾溼交替的環境中培養3-5天后,白天提高溫度溼度蓋嚴薄膜,早上揭開薄膜,創造較大的乾溼差和溫度差,促使第二批菇蕾形成。由原基到菇蕾發生空氣相對溼度應調整在90%~95%之間。菇蕾長到2釐米大小時,可調整空氣相對溼度85%-90%之間,如果需要花菇就將空氣相對溼度調整到70%~74%之間,若菌棒無塑料膜保護,空氣相對溼度低於70%,則水分散發太快,影響產量。

食用菌栽培技術「一」香菇的栽培技術(下)

2、冬菇管理

經過秋季出菇後,菌棒養分水分消耗很大,入冬後溫度下降也很快,主要是做好保溫噴水工作,一般不要揭膜通風,使畦內溫度提高到12~15℃之間,並且保持空氣相對溼度在8095%之間,促使形成冬菇,由於冬菇生長在低溫條件下,為保溫每天換氣應在中午進行,換氣後嚴蓋薄膜保溼,畦床乾燥時可噴輕水。菇體成熟後要及時採收,採收後可輕噴水1次再蓋好薄膜休養菌絲20天左右,當菌絲恢復後可再催蕾出菇。

3、春菇管理

菌棒經過秋冬二季出菇,含水量減少,為了使香菇產量增加,需要進行補水處理,補水方法有浸水法和注水法兩種,以注水法為例注水法補水,菇畦中的菌棒就地不動,用直徑2釐米的塑料管沿著畦向安裝,菇畦中間設總水管,總水管上分支出小水管,小水管長度在50釐米左右,上面安裝12號針頭控制水流。由總水管提供水源,另一端密封。裝水容器高於菌棒2米左右,使水流有一差落的壓力,在注水時菌棒中心用直徑6毫米的鐵棒插孔1個,孔深約菌棒高度的3/4,不能插到底以免注水流失,由於流量受到針頭的控制,滴下的水菌棒即能吸收又不致於溢出,一般15分鐘就能補水完畢。補水後蓋上薄膜,控制溫度在20-22。C間發菌,每天換氣1-2次,每次1小時,注水給菌棒提供了充足的水分,並同時增加了乾溼差和溫度差,6天后開始出現菇蕾而且菇潮明顯,子實體分佈均勻,當溫度升23℃以上時原基形成受到抑制,要利用早上低溫時噴冷水降溫,刺激菌棒形成原基再出一批菇,由於溫度的升高再加上菌棒養分也所剩無幾,菌絲衰弱,並且無活力,可告菌棒栽培結束。

食用菌栽培技術「一」香菇的栽培技術(下)

六、夏季林地香菇覆土栽培技術

夏季林地香菇於11月下句一翌年3月制袋,翌年5~10月出菇。每畝地大約種3萬袋。

1、場地選擇在遮蔭度好的林地內搭建菇棚,出菇場地要求地勢平坦、水源充足、日照少、氣溫低、排灌方便、交通便利。地勢較高的林地應做低畦,地勢低窪的林地應做平畦或高畦建棚對出菇場所進行除草、鬆土等工作後,用竹竿沿樹行建寬2.5m長20m左右的菇棚,用塑料布覆蓋,在棚上方覆蓋遮陽網予以遮光、降溫。每棚平整2個菇畦,每畦寬0.8m,中間為寬60cm的走道。

3、轉色脫袋覆土菌絲滿袋後,通風增光使其儘快轉色,約30~40天,菌袋有2/3有瘤狀物凸出,顏色變為紅褐色後,即可脫袋排場覆土。

般菇床為排水良好以地上為好,脫袋時,最好選擇在陰天或氣溫相對較低的天氣進行,排袋前,澆一次水,然後,灑上石灰粉消毒,再噴殺蟲藥殺蟲;邊脫袋邊排,菌袋間隔三公分,然後覆土,覆土厚度以蓋住菌袋為宜。澆一次重水,弓起竹弓,蓋上遮陽網或塑料薄膜。

4、出菇管理夏季林地香菇地栽管理的關鍵是降溫、通風、噴水保溼三項工(1)催菇

為保護菌筒,促進多產優質菇,這時應在畦面乾裂處填充土壤,否則會出劣質菇或底部出菇破壞畦面。菌筒排袋後採用乾溼交替和拉大溫差的方法催蕾,或在菌筒面上澆水2~3次,即可產生大量的菇蕾。澆水後立即用土壤填實畦面上的縫隙。

(2)前期管理

林地地栽香菇第1批菇一般在5~6月上旬,此期氣溫由低向高,夜間氣溫

食用菌栽培技術「一」香菇的栽培技術(下)

較低,晝夜溫差大,對子實體分化有利。由於林地氣溫逐漸升高,應加強通風,把薄膜掛高,不讓雨水淋菌筒。

當第1批香菇採收結束之後,應及時清除殘留的菇柄、死菇、爛菇,用土填實畦面上所有的縫隙,並停止澆水,降菇床溼度,讓菌絲恢復生長,積累養分,待採菇穴處的菌絲已恢復濃白,可拉大晝夜溫差、加強澆水刺激下一批子實體的迅速形成。

(3)中期管理

這期間為6月下旬~8月中旬,為全年氣溫最高的季節,出菇較少,林地地栽香菇靠自然氣溫生長,結合人為調控。中期管理以降低菇床的溫度為主,促進子實體的發生。一般加大水的流動量,並增加通風量,防止高溫燒菌筒。

(4)後期管理

這期間為8月下旬~10月底,氣溫有所下降,菌筒已經前期、中期出菇的營養消耗,菌絲不如前期生長那麼旺盛,因此這階段的菌筒管理主要是注意防止爛筒和爛菇。

10、採收氣溫高時,香菇子實體生長很快,要及時採收,不要待菌蓋邊緣完全展開,以免影響商品價值。採收時,不要帶起培養料,捏住菇柄輕輕扭轉採下,保護好小菇蕾,將殘留的菇柄清理乾淨。

食用菌栽培技術「一」香菇的栽培技術(下)

七、花菇栽培

花菇菌棒的製作、發菌管理與香菇棒式栽培的備料、拌料、裝筒、滅菌、培養等工序的管理方法相同不再祥述,有關技術見香菇棒式栽培。花菇菌袋規格,一般用22-25×55或16-17×65釐米的塑料袋。

(一)菇棚搭建

菇棚應選擇向陽,要有充足的光照時間。地勢高的地段,現介紹兩種棚的模式供參考竹木搭成五層栽培架,層距40釐米,有45條橫杆固定在每一層栽培架上架寬11米,兩行並排中間留工作道0.6米,棚體即是栽培架的外沿,上頂呈人字形傾斜狀,外披塑料薄膜,直抵地面可避雨保溫,菌棒橫擺在栽培架上,每棒間距5釐米。

2、一般1噸料建一個小棚便於管理。棚長6米,寬2.8米,頂高2.6米,菇棚二端用磚砌成,上底呈弧型,兩端山牆各留一個高1.8米寬0.8米的門,門二側設裁培架各1排分6層,層距3釐米,裁培架之間,設寬08米的工作道,工作道地面的一側設地下火道,牆外安裝爐灶,為提供溫度和調節溼度用,菇棚頂和栽培架周圍用塑料薄膜覆蓋,直抵地面並用土封嚴,薄膜上披草簾以保溫遮蔭用,架的床每層排列四條竹杆(或是木條),每層菌床排放二排栽培袋,袋距5釐米,每層菌床排42袋,每棚共擺放500個栽培袋。

(二)栽培季節

栽培袋在7月上句一8月上句接種,9月上句至中句菌絲長滿袋轉色後,11月上旬開始出菇直至第二年的5月份結束,11月份第一批菇生長較好溫度在15℃左右,優質花菇量大,春節前在菇棚內適當加溫,可收第二批菇,春節後在菇棚內可分別再收一次花菇,一次厚菇,一次薄菇即完成栽培週期。

三)栽培技術

現將菌棒菌絲長滿菌筒後的管理介紹如下:當香菇菌絲長滿菌筒以後的10-20天,原基開始形成前在菌筒上各刺20~40個孔,孔深以菌棒的半徑為宜,扎孔後48小時菌棒內菌絲呼吸明顯上升,筒內排出熱量增多,溫度提高3-5℃以上,要加強通風,使菌絲吸收更多的新鮮空氣,同時增加光照,防止溫度超過30℃,促進轉色,當培養溫度在18~25℃菌棒扎孔後的20天左右菌棒表面開始轉色,經過2個月的培養逐漸變成棕褐色為宜,在轉色過程中菌筒中出現黃水是正常現象應將黃水及時放出,防止爛筒或使菌膜增厚。

食用菌栽培技術「一」香菇的栽培技術(下)

1、上架催蕾與選蕾

①當菌棒轉色良好後,要適時上架分析當地的氣溫,旬平均氣溫在12-15℃之間,避開雨天,於中午上架最好。遇到低溫,乾溼差,光線刺激和振動,既可形成原基。原基形成後,給予光照和新鮮空氣和較高的空氣相對溼度(95%左右)這批原基就順利分化為菇蕾。

②催蕾催蕾是在低溫下進行,白天將菇床外披塑料薄膜包緊,使棚內溫度比外界高3-4℃,夜間揭膜降溫形成較高的溫溼差,連續3天,已轉色的菌棒就陸續形成菇蕾長出。

③割袋選蕾花菇菌棒栽培,菌棒不脫袋,選用了內溼外乾的條件,有利於花菇的形成和發育,當菇蕾長到1-1.5釐米時用剪刀,將菇蕾四周塑料袋割2/3或3/4的圓型切口,塑料袋留在袋上不必剪落,讓菇蕾從割口處伸出袋外,同時有計劃留蕾去蕾,一般每隻菌棒留5-7朵為宜,並且要分佈均勻,割袋時要經常檢查菇蕾生長情況,做到及時割袋,過早割袋菇蕾抗逆性差,難成活;過遲割袋,塑料袋壓迫菇蕾易產生畸形菇。割袋後選擇適宜的溼度和溫度,培養至菇蕾直徑2釐米大小再進行花菇管理,栽培花菇,為了保持袋內水分不散發,並有利花菇發育,選用了割袋這一繁瑣而細緻的工藝,與一般培育香菇不同調節溫、溼、光,促成花菇。

①溫度的管理菇蕾生長初期將溫度控制在8-20℃之間,一般白天最高溫度在520℃之間,夜間溫度在8-15℃之間,這種溫度條件有利於花菇的生長髮育。當白天溫度低於15℃時,可將遮蔭物去掉一大部分,形成三分陰七分陽,增加棚內溫度,如果菇棚溫度超過20℃,白天增加遮蔭物使菇棚內溫度降低,並去掉栽培架外圍薄膜以利通風降溫。

食用菌栽培技術「一」香菇的栽培技術(下)

②溼度的管理溼度分為培養基含水量和空氣相對溼度,其中空氣相對溼度是形成花菇的關鍵,培養基水分適宜時可確保菌絲細胞內所積貯的養分。通過水的作用輸向子實體,培養基的水分在45-65%之間不會影響花菇的質量,而空氣相對溼度在74%以上,則根本不會形成花菇。當重量減輕15~20%左右時不需補水,減輕到20-30%的重量範圍時,要準備補水當菌棒重量減輕到30%以上時必須補水,否則,菇體長勢大減,產量開始下降,菇營破袋後至菌蓋達到2釐米一般2~3天的時間,空氣相對溼度應保持80-90%之間,當幼菇長到2釐米以上時,可將空氣相對溼度由80%在二天的時間內降到70%以下,並讓幼菇露在空間,幼菇長到3釐米以上,空氣相對溼度降到65%以下,並增加通風(乾燥空氣),當菌蓋裂開的花紋形成後,要求空氣相對溼度保持60%左右,不再大幅的上升,並有乾燥的微風吹動,直至花菇採收。

食用菌栽培技術「一」香菇的栽培技術(下)

③光照的管理幼菇長大到2釐米以上後要逐漸加強光照,在空氣乾燥的環境中菌蓋開始開裂,由三分陽七分陰,增加到五分陽五分陰,幼菇已形成花紋長到3~4釐米時,可調整到七分陽三分陰的光照,採收前的2~3天不遮陰,讓花菇直接在陽光下照曬,其花菇的白色部分能佔菌蓋面積的80%,可成為花菇中的極品。

食用菌栽培技術「一」香菇的栽培技術(下)

3、採收

花菇從現蕾到成熟所需時間,因品種和溫度溼度條件不同而有較大的差別,冬季溫度低、空氣乾燥,從現蕾到採收要在20天左右且質量很好,春季氣溫開始升高10天左右,就能採收,但花菇偏少,光面菇增多。花菇成熟後採收的原則是,達到標準及時採收,天氣下雨和轉暖時早採,為保證花菇的內優外美形狀,在菌褶尚未完全伸直邊緣稍內卷時採收為宣,如果在低溫乾燥的條件下,突然轉為高溫高溼,不及時採收,花菇的顏色就會變暗而且很快開傘從而降低了質量。

食用菌栽培技術「一」香菇的栽培技術(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