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丹青:品读著名画家卢虓山水画艺术


翰墨丹青:品读著名画家卢虓山水画艺术

【艺术简历】

卢虓,生于黑龙江哈尔滨。

2004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学习山水专业。2011年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专职画家,三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女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女美术家联谊会会员,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特聘画家,中国画创作研究院青年画院特聘画家。

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展,第五、第六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第六届北京国际双年展。


翰墨丹青:品读著名画家卢虓山水画艺术

《蒙山沂水之一、之二》68×205cm 纸本设色 2018年

教育履历:

201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

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

任职情况:

2008年——2009年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观察》杂志社

2012年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专职画家

2018年作品《浅山》入选第六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2015年作品《山外山》入选第五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上海中华艺术宫),作品《山间回响》入选“第六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美术馆)

2014年作品《春意阑珊》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天津美术馆)

2013年举办双个展“琴箫合鸣”(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道空中美术馆);

2011年作品《山水》入选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并获奖

2007年作品《九华印象系列》作品四张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十次新人新作展”(中国美术馆)。

翰墨丹青:品读著名画家卢虓山水画艺术

《浅山》210×270cm 纸本设色 2017年《浅水》210×270cm 纸本设色 2018年

初见卢虓侄,那是1987年,恰是我与其父卢禹舜和陈向迅、赵卫在中国画研究院举办四人画展。那时陈向迅年32岁,赵卫30岁,我27岁,卢禹舜25岁。以画相聚,以画作展,堪为画坛新生代,被誉为“四小龙”,我等有金兰之好,始兄弟相呼。禹舜弟生于东北,蒙白山黑水滋养,聪慧过人。画亦苍浑,笔墨亦精,所绘殆为冰川雪岭,风格突显。在展时,弟妹抱女儿来看望。见其女儿幼小可人,单名虓字,“虓”鸣也。亦属虎,与我儿同年。后闻虓侄喜涂鸦,乃受其父影响矣。

翰墨丹青:品读著名画家卢虓山水画艺术

《山外山》180×205cm纸本设色2015年

在遇虓侄时已入中央美院学国画山水,见其婷婷玉立,时而问学于我。虓侄喜石涛画,并研其师古而不拟古,取法自然之画旨。后考上我的研究生,更对石涛有了深入研究。我常对其言可多学些她父的方法,因禹舜弟的画技可谓独步画坛,气象空灵,天地浩瀚,笔墨自写。虓言:“其父让她在学习期间多学他师方法及长处,从中研究出自己的笔墨。”这可谓与我想到一处,我儿也在学画,也是在向他师学习也。虓侄的笔墨日渐成熟,其气度也具北方人的庞大之象,终以优秀成绩拿到了硕士学位。

陈平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翰墨丹青:品读著名画家卢虓山水画艺术

《暮霭生深树》138cm×70cm

卢虓虽是一位年轻的女艺术家,却有着沉雄博大的艺术取向,在她的画中,山石、林木无不幽旷醇厚、苍莽朴拙,观之有沉郁古厚之感。卢虓用笔偏于苍逸健硬一路,因而笔迹挺拔,气象洒脱;墨色随机而化,藉蕴深厚。她常在笔中用墨,勾中见皴,皴中运线,勾斫并举,点染交融,朴野苍茫中见率真。在《家园系列》、《印象·江南》、《写生系列》等作品中,卢虓将雅健刚劲的用笔与醇厚浓郁的墨色交汇呼应,营造出遥岑叠翠、崖古林高、云清风秀、漱石飞泉的梦境,在这里,萧散冲淡的禅境和幽润宁静的艺境交相辉映。可以说,卢虓把传统山水的理想化愿望,与当代都市人厌倦嚣世的精神诉求,高度地融合在一起,为自己艺术创作寻找到一个独特的叙事方式。

张晓凌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翰墨丹青:品读著名画家卢虓山水画艺术

《水天一色》136×68cm 2017年

卢虓的山水很大气。有时虽然只是一丘一壑的小品,云烟遮处,又似有无限生机鼓荡于笔墨之中。其父其师,都是当今中国山水画坛翘楚,又都是玄派山水大师,暗布迷云,巧施幽光,烟云明灭处,玄关重重,玄象叠叠,玄意冥冥,种种造境手段,竟都被卢虓小女孩习得。虽说尚无出蓝之誉,但观其笔墨,壮气或可超其乃父,秀气不遑多让乃师,又未可限量也。卢虓勉矣哉!

王鲁湘著名文化学者、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翰墨丹青:品读著名画家卢虓山水画艺术

《收获》136×68cm 2017年

创作札记

习惯了过度修饰措辞,唯恐没能表达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粗浅的认知,希望画笔可以代替语言。绘画对于我而言是快乐的事,做自己喜欢的事、可以伴随一生,已是无比的幸运了。

感谢绘画之所在:

选择国画,一部分的原因源于家庭对我的影响,但更多的还是自己的心之所向,似乎一切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我开始系统的学习绘画,接触到各种绘画工具与材质,仍对宣纸情有独钟。宣纸如同一部精密的仪器、忠诚的镜头,可以如实地记录下每一笔在纸间划过的痕迹,一丝一毫都逃不过它的眼睛,仿佛一面镜子可以照射出自己,这一切让我特别着迷。每一幅作品都像是开始一段一个人的旅程,创作的过程如同对待尊师般崇敬而耗尽心力,又如对待老友一般推心置腹而鼓足勇气,我坚信这是与我契合的一种表达方式。

翰墨丹青:品读著名画家卢虓山水画艺术

《希望》136×68cm 纸本设色 2017年

感谢责任之所在:

无拘无束是艺术家的特权,自由与理想就是艺术的代名词,创作是想象力的自由翱翔,不被禁锢的大脑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然而在那些年,我见到了太多的与年龄不相符的泛滥而廉价的自由,追求理想变成了放纵不羁,自由成了逃避责任的借口。

责任,充满分量的两个字,做起来并没有那么简单。我们生长在这样一个迅速变迁的时代背景之下,本身就是诞生优秀作品的基石,创作富有朝气的、反映当下、有正确价值取向的作品,是艺术家需承担的历史责任与社会责任;坚持保持无限的创作激情和敏锐的视觉,坚信文化与艺术同样可以推动历史的齿轮向前迈进。感谢这个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让我们的眼睛见证了这一切,让我们的画笔描绘了这一切。能够记录我们最美好的当下,忽然感到自己的责任感与成就感又加重了一分。

翰墨丹青:品读著名画家卢虓山水画艺术

《畅游》《酣眠》

感谢青春之所在:

学画,转眼已十余载,是我人生所走过一半的岁月。虽说对于画画的人而言,十年二十年,才只是踏入个门槛,但是求学、毕业、工作,我早已展开了一段又一段的人生旅程。

我曾以为我会永远生猛、永远不知疲倦,如今我更珍惜每一次在心爱的艺术品面前驻足的那份感动。

年轻艺术家,绝对不是指年龄,是提醒我们时刻回望走过的路,不忘初心。

如果我终究慢慢老去,希望我的作品可以永远年轻。

翰墨丹青:品读著名画家卢虓山水画艺术

《初夏》68×90cm 纸本设色 2018年

出品:若啃肉文化,参访人:曲音

曲:请简单介绍你的成长经历与学院教育背景。

卢:我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18岁读大学才是正式离开家乡来到北京,在中央美术学院读完本科和硕士,现在就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

曲:你为什么选择的美术专业,有什么关键人物或事物的影响吗?

卢:因为父亲也是画画的,选择国画一部分的原因确实源于家庭对我的影响,但更多的还是自己的心之所向,似乎一切也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但是其实我的父亲原本并不想让我学画,他一直说这一行挺辛苦的,也很不容易,怕我坚持不了会放弃。

翰墨丹青:品读著名画家卢虓山水画艺术

《清净世界》96×210cm 纸本设色 2016年

曲:你为什么选择了现在的专业方向或创作媒介?你认为你现在创作媒材的优劣势分别是什么?

卢:我开始系统的学习绘画,接触到各种绘画工具与材质,仍对宣纸最情有独钟宣纸如同一部精密的仪器、忠诚的镜头可以如实地记录下每一笔在纸间划过的痕迹一丝一毫都逃不过它的眼睛,仿佛一面镜子可以照射出自己,像一个审视自己的过程

我最着迷的,还是中国画有着一个记录创作历程一样的功能。你看到一幅作品的时候会觉得它是一个时间的艺术。作者一次次的渲染、描摹、调整,最后就通过笔、墨、纸把时间凝结在了一个点上。

当然现在这个我自认为的、所谓的优势也在快速的消减。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了,我们有各种各样方式来凝结时间记录过程。

翰墨丹青:品读著名画家卢虓山水画艺术

《天堑通途》180×180cm 2014年

曲:你觉得对你影响最大的艺术家是谁?有哪些影响?

卢:喜欢大卫霍克尼的作品,喜欢他作品中的色彩和笔触。还有一位,虽然并不是画家的,山本耀司,他让我觉得所有的作品都在路上。

曲:你最满意你创作中的哪些部分?

卢:2016年我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宝宝,乳名有个浅字。所以在怀孕休养期间我创作作品《山外山》,以及后来宝宝降生,创作《浅山》和《浅水》。

这是送给他的礼物,也是自己进入到人生的一个新的阶段当中,对于生命、人生、孕育的感知。是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和创作体验。

翰墨丹青:品读著名画家卢虓山水画艺术

《清风》68×68cm 纸本水墨 2016年

曲:你最近的作品之前的作品从视觉上有了一些变化,你会用一些类似构成的错落处理方法去表现山水,你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方式呢?你是如何思考西方构成方式与中国“山水”图式的联系与区别的?

卢:平常外出写生,经常会把画完的写生作品贴满墙。偶然会发现作品全部拼接在一起,好像变成了另外一幅画,也很和谐好看。

所以创作《山外山》的最初想法其实挺简单就是想做一个作品的拼接每一个局部有一些笔墨和风格上的变化,又可以形成一幅整体的作品。

但是在创作过程中,确实引发了很多我对于构成、对于观察角度和表现形式的思考。

翰墨丹青:品读著名画家卢虓山水画艺术

《暮色》54×45cm 纸本设色 2014年

要说画面构成的“图式”,我觉得还是更接近中国画的,运用了散点透视和一个全知视角。参考了《富春山居图》和《千里江山图》。

中国画在我看来,是一个“黑白”、“虚实”、“阴阳”完美融合的艺术,像中国的八卦图。读懂阴阳虚实才能读懂中国画。

我一直觉得视觉和感知都是有欺骗性的,或许没有任何两个人看到事物所感知到的是完全一样的也未可知。所以在创作中我总想有意识地加入一点“视觉上的错觉”进入画面。

翰墨丹青:品读著名画家卢虓山水画艺术

《灵水村写生-1》54×45cm 纸本设色 2015年

现在的中西方绘画的界线在不断地模糊,材料不再受到局限,画面构成形式也非常多元,我自己也常常为了一些画面整体效果把几种视角放在同一幅作品中。感谢我的师长们,对我们都很宽容,没那么严苛,鼓励我们做很多不同的尝试。

这样改变在我看来也许是必然的。在过去东西方有着不同的观察视角和画面构成形式,但是我们现在接收信息和了解新鲜事物的方式太多,速度太快,我们看到的世界也不再是只有单一的一面。我相信这样的改变作用在中国画当中,也可以在虚实、阴阳融合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翰墨丹青:品读著名画家卢虓山水画艺术

《灵水村写生-2》54×45cm 纸本设色 2015年


翰墨丹青:品读著名画家卢虓山水画艺术

《写生作品》35×35cm 纸本设色2017年


翰墨丹青:品读著名画家卢虓山水画艺术

《写生作品》45×35cm 纸本设色 2018年


翰墨丹青:品读著名画家卢虓山水画艺术

《写生作品》45×35cm 纸本设色 2018年


翰墨丹青:品读著名画家卢虓山水画艺术

《写生作品》30×20cm 纸本设色 2018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