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可能带着伤长大

我们都可能带着伤长大

我想跟你分享一件印象深刻的事。

几年前,我跟朋友一起到一个小餐馆吃饭。

席间,一名隔壁桌的小男孩在店里到处奔跑、大声喊叫,其他桌的顾客纷纷出言规劝却不见效果。

而带着孩子来的妈妈穿着年轻时尚,似乎没有注意孩子的状态,也不太理会其他客人的眼光,只顾着和同桌的姐妹们开心畅谈。

才过几分钟,小男孩在跑跳中失去重心,撞翻了朋友手上盛满热汤的碗,滚烫的热汤和着火锅料洒在我的牛仔裤上,也溅到男孩身上。

男孩吓着了,嚎啕大哭地冲到母亲身旁。

你们猜,母亲怎么反应呢?

赶紧检视男孩是否有烫伤?安抚男孩惊恐的情绪?还是向被烫得从塑胶椅上跳起来,抓着满是热汤的长裤不知该如何是好的我道歉?

不,都不是。

只见母亲高高举起右手,精致图绘的指甲迅速在空中划出五条锐利的彩色弧线。

“啪!”地一掌用力甩在小男孩脸上,力道之大,让他足足转了两圈后跌坐在地上,脸上堆满惊恐。

“讲了几百次怎么都讲不听!你把我弄脏怎么办?你怎么不去死!”年轻的母亲勃然大怒。

看见母亲的反应,所有人都张大嘴巴、傻眼愣住,却也没人敢开口说话。

在场的顾客或许在私下议论这位母亲的管教方式不当,或许归咎于小朋友太调皮,也或者只是拿来当作茶余饭后的话题。

总之离开火锅店后,这件事很可能不会占据任何一个人的记忆空间。对许多人而言,结束了这场饭局,走出了这间火锅店,一切仿佛船过水无痕。

我们都可能带着伤长大

但这件事情,对这个小男孩却可能有很大的影响。

先不论母亲管教疏漏之处,让我们把焦点放在这个小男孩可能受到的影响。

他难以意识到的是,自己虽然被热汤烫伤了,得到的却不是安抚与照护,不仅没有学到自我保护的方式,反而再一次受到伤害(被母亲甩巴掌)。

如果妈妈同样的教养方式持续下去,这个小男孩在成长过程中很可能会这样告诉自己:

##算了,反正我受伤也不会有人关心我。

##我被烫伤还不如妈妈的衣服被弄脏来得重要。我真是没有价值的人。

##我只需要对妈妈负责,只要妈妈开心,我和其他人的感受一点都不重要。

##父母关心的方式就是打骂,我之所以会被打骂,一定是我自己有问题。

##那些相信父母会无条件爱孩子的人真是蠢蛋,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对这个小男孩而言,比起热汤洒在身上的疼痛,脸颊上那犹如在伤口上撒盐的一巴掌,却可能让他更加难受。身体的伤会因为修复机制慢慢好转,但内心的伤却随着时间逐渐恶化。

如果妈妈的教养模式依旧没有改变,小男孩在内心所建立起“我是没有价值的人”的假设,将会在往后与母亲的互动中一次一次重复获得证实,然后形成难以撼动的负向信念。

然而,究竟是孩子不值得被爱?抑或是母亲在这过程中只顾着满足自己聊天的需求,却忘了提醒孩子、适时制止孩子,甚至在孩子受伤时没有给予适时的安抚与照顾呢?

这里是聆云心理,我们致力于分享贴近生活与工作的心理学知识,并提供专业的线上心理咨询服务。有兴趣的亲们可以关注我们(头条/VX:聆云心理)

一辈子影响着我们的“伤”

我们都可能带着伤长大

看完了上述的例子,我要邀请你重新检视一些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觉得再平凡不过的事情,看看你,是否会有些不同的感受?

##在学校被欺负,回家却被父母责骂:“你怎么这么笨?怎么不懂得要保护自己?真是没用。”

##当你感冒发烧,或身体不舒服时,却总是被父母嘲讽与责备:“谁像你这么体弱多病?你怎么不懂得照顾自己?看医生不用花钱吗?”

##每当家里生意清淡时,你就必须绷紧神经,避免因为任何小差错惹来打骂。

##不论你多么努力帮忙家务,获得好成绩,爸妈总觉得你还不够好,应该要更努力。

##当你因自己的优异表现雀跃不已时,爸妈笑你眼光短浅,警告你别太自满。

##当你开始长出自己的想法时,爸妈责怪你叛逆、不受教。

##当你想要专心忙自己的事情时,爸妈指责你太以自我为中心。

若你曾经历过上述某些情境,是否虽然感受到不舒服、不服气,却也不禁责备自己:都是我没用、太自私、不孝顺、是我不好(虽然你也不清楚自己到底哪里不好)才会惹得爸妈不开心。

这种不舒服的感觉累积太久、太多,就成了我们难以辨识,却一辈子影响着我们的“伤”。

在我们长大后,在亲密关系中,在人际交往中,在职场上,这些根深蒂固的“感觉”会时不时地跳出来,通过影响我们的情绪、思维、认知以及决策,最终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绊脚石。

如果你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太深太深,没法靠自己的能力去清理这些绊脚石,选择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会是一个有益于你的选择欧~

这里是聆云心理,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待生活与工作,分享能让大家幸福生活的心理学知识,同时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喜欢就关注我们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