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粵語的宰相張九齡是如何與唐玄宗溝通的?

薛文康


首先,漢語從古至今是隨著戰爭、人口流動和外族影響而變化的,八大方言的概念是後來產生的,在古代,漢人都集中於黃河流域,語言都能互通。我們今天說的粵語、北方官話都是後來形成的,唐朝官話不等於今天的北方官話、普通話,其實更接近今天的南方方言。

中國古代北方一直受遊牧民族侵擾,多次被統治,語言發音逐漸背簡話,表現為聲調變少,入聲取消。同時。人口文化語言變動較大,大量貴族士人逃到南方,去五胡亂華、安史之亂、宋室南遷等,南方少數民族相對弱勢,幾乎都是處於被漢人統治的地位,對漢文化語言影響較小。今天的任何一種南方方言,如客家話、粵語、閩南語、吳語都比現在的普通話更接近古漢語。其中,閩南語又原來叫河洛語,就是中原遺民從中原帶來的,只是後來定居閩南了,才被叫做閩南語,客家話也是如此。把北方話的標準語定為全通通用語言,不是因為其傳承性,而是由於自金宋後,北方語言已經正式形成,逐漸形成後來的北方官話,而中國朝廷都在北方,所以佔的人口比率又大,所以少數服從多數。

宋室南遷後,南宋的文人回中原故土(金國統治)“採風”,發現當地漢人的習俗包括語言已經發生很大變化,可以說,從那時起,就埋下了後來的南北文化爭議的種子。北方說南方鳥語,南方說北方是胡語。今天我們仍然能看到在春節晚會上,小品節目拿南方方言作段子,其實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嘲笑古漢語的變種(因為南方方言也並不完全等於古漢語,所以可以說是變種吧)。

作為一個安徽人,我之前也很很多人一樣。對南方方言有點不健康的想法,自從學唱粵語歌,瞭解點粵語後,才發現很多形聲字在粵語裡成立,在普通話裡不成立,而且粵語聲調多,唸詩詞明顯比普通話要抑揚頓挫。而且,日語漢字音讀和韓語漢字發音似乎更像南方漢語方言,而與北方方言發音差別很大,要知道他們都是從中國古代的北方朝廷學的漢字。今天,只要研究語言,南方方言是語言學家跳不掉的,政治考慮和歷史傳承畢竟是兩回事。

說了這麼多,我是想說明,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對其他方言有偏見,不深入瞭解,睡也不知道什麼才是正宗,什麼又是變種。我本身也是順北方方言的,我算是為廣大南方同胞平反吧。我們還是要團結啊,都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幹嘛互相嘲笑呢。


逍遙滄溟


張九齡,唐朝開元年間名相,詩人。西漢留侯張良之後,西晉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出生於世代仕宦的家庭。不是百越原住民,怎麼可能說粵語呢,難道連官話也不會說?

張九齡的曾祖父張君政,曾任韶州別駕,祖父張子虔出任過竇州(治所在今廣東信宜縣)錄事參軍;父親張弘愈,曾為新州索盧縣(今廣東新興縣南部)縣丞。說白了人家的家世是在廣東做官的,不是籍籍無名被百越原住民同化的底層蠻人。

粵語是嶺南底層黎民的百越話,唐朝被貶嶺南的官員是聽不懂百越話的,唐代柳宗元:“楚越間聲音特異,鴃舌啅噪“唐代崔沆:“時循人稀可與言者” 唐代劉禹錫 :“蠻語鉤輈音,蠻衣斑斕布。”唐 韓愈 《送區冊序》:“小吏十餘家,皆 鳥言夷面。”


鐵蹄藍馬


他們可以用官話交流啊。官話。官話就是官方語言,自夏朝開始,由於那時候的古人主要活動在中原黃河流域,因此一直用洛陽地區的讀音作為官話,稱洛陽雅音。後來秦始皇一統華夏,由於版圖擴大,為了更加方便交流,將秦國小篆作為官方統一文字。從此以後,皇帝看奏摺便再也不用擔心看到各種各樣的文字了,而此時的官話也統一採用秦國的發音。後來,這個規矩慢慢沿襲下來,每個朝代的官員,在做官之前都必須熟練掌握官話,這樣在朝堂上就不至於互飆方言,與皇帝面面相覷了。到了現代,普通話成了中國的官方語言,每個人都會掌握,所以互相之間的交流基本沒有障礙


華夏史說


粵語本來就接近唐話,相信應該可以交流。



南粵後生


唐朝官話就是粵語,用粵語讀唐詩最押韻


用戶6810030606


用粵語!唐朝的官話與粵語一樣。


山青水秀人家


張九齡本身就是客家人,客家話本來就是唐朝官話。


查理斯通


發表這種弱智的問題……有何意義,一點價值都沒有..... 當時沒有留聲機 ,誰都無法考證以前說的到底是什麼方言。


振興大中華


這充分說明,那時就有了廣泛實用的普通話。這也充分證明,普通話是長期發展的,是人類聰明才智的結晶。普通話不可能在某一時刻突然產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