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網綜歷完“野蠻生長”階段,李誕們的網綜大生意究竟好不好做?

當網綜歷完“野蠻生長”階段,李誕們的網綜大生意究竟好不好做?

導讀:

作為市場上最成功的兩個網綜IP,《奇葩說》和《吐槽大會》分別走到了第五季和第三季。由於準確擊中了年輕受眾的興趣點,它們火得又快又直接,在收割流量的同時,冠名和廣告每年能帶來上億的收入。

但是,吸引流量的除了有內容本身外,明星也是必不可少的,考慮到明星的出場費,就足以讓網綜成為一門燒錢的生意。

更為突出的問題出現在米未傳媒身上,在《奇葩說》爆紅以後,他們籌劃了好幾檔綜藝節目,但是卻很難複製《奇葩說》的成功。第五季《奇葩說》開播以來,明顯遭遇了IP老化、觀眾斷檔的問題。在成功滿足了90後用戶的口味後,更年輕的用戶似乎有另外的喜好,然而米未傳媒還沒有找到它。

網綜捧紅了李誕等人,但是從《奇葩說》的發展來看,即便是非常專業的內容團隊,也要面臨捕捉新口味的挑戰。如何始終get到年輕人的興趣點,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

當李誕的個人感情生活都已成為網友的熱議,你就應該明白,網綜的造星及對整體流行文化的影響力,已經超出幾年前人們的想象。

自“網綜元年”2014年以來,網絡綜藝不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逐步逼近電視綜藝。幾年後的現在,當網綜已經歷完“野蠻生長”階段,“李誕”們背後的這門生意,到底好不好做?

《吐槽大會》剛躥紅,估值就縮水?

毋庸置疑,李誕躥紅是因為《吐槽大會》。

騰訊視頻季播節目《吐槽大會》於2017年1月8日首播,以網絡獨有的“吐槽文化”為切入點,每一期節目邀請一位話題名人,讓他們接受吐槽和自嘲。每個嘉賓扮演不同的火力點,遵守事先寫下的腳本,互相調侃糗事,假裝討厭彼此。

脫口秀藝人李誕作為常駐嘉賓,妙語連珠的吐槽與對形象無所謂的態度,讓人們迅速記住了他,今年年度金句之一的“人間不值得”便是出自於他。

更重要的是,他還是《吐槽大會》背後,這家以美式喜劇為核心生產力的內容公司——笑果文化的聯合創始人。

成立於2014的笑果文化雖然是一家年輕的公司,但在相繼出品《今晚80後脫口秀》《今夜百樂門》《吐槽大會》《脫口秀大會》之後,頗受資本青睞。

2016年9月,笑果文化獲得來自王思聰的普思資本Pre-A輪融資;2017年4月,笑果文化完成1.2億元A輪融資;隨後在2017年5月,又宣佈完成A+輪融資。至此,笑果文化總體融資金額已經超過2億元,公司估值也達到12億元

當網綜歷完“野蠻生長”階段,李誕們的網綜大生意究竟好不好做?

笑果文化不僅融資速度快,這幾輪融資背後的投資方也大有來頭,涵蓋多個知名投資機構,不僅有黎瑞剛的華人文化,且從各家的投資情況來看,包括華人文化、普思資本、南山資本等投資方在內,在首次投資笑果文化後,隨後均又進行過跟投。

與資本的熱湧相映襯的是《吐槽大會》的IP力量。以今年2月剛剛完結的《吐槽大會》第二季為例,節目播放總量超18.3億次,單期播放量最高為2.2億,微博平臺同名話題“吐槽大會”閱讀量達24.1億次。

數據顯示,笑果文化2017年營業收入1.82億元,淨利潤為1707.49萬元,笑果文化CEO賀曉曦曾在公開採訪中表示,《吐槽大會》第二季招商金額接近3億元,創下了喜劇脫口秀網綜招商的新紀錄。

然而,3月30日,遊族網絡發佈的一紙公告,卻揭示了笑果文化估值縮水近半的現狀。根據遊族網絡發佈的股權轉讓公告顯示,公司擬以600萬元轉讓笑果文化1%的股權,這意味著笑果文化的整體估值只有6億元,與一年前的12億元估值相比,縮水了近一半。與此同時,這次股權轉讓公告也第一次披露了笑果文化的財務狀況。

在業內人士看來,笑果文化12億元的估值是在增資時估算的,而6億元的估值則是此次股權轉讓時估算,二者在價格上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股權轉讓的價格過低,也會給上市公司的股東帶來潛在的影響。況且,現階段國內喜劇行業存在大量的需求缺口,尤其是人們每天需要面對工作和生活帶來的壓力,往往選擇觀看喜劇幫助自身放鬆心情,在此情形下,有清晰商業模式的喜劇內容產出公司更容易獲得市場與資本的關注。

行業人士指出,綜藝節目本身就是個“燒錢”的生意,《吐槽大會》之所以能收穫比同類型節目更多的關注,與明星帶動的流量不無關係。從吐槽大會的呈現形式可以看出,每期需要一位具有話題性的明星作為主咖,還需要多位明星作為嘉賓,僅這些明星的出場費就是一筆相當大的支出。然而,能為公司創收的入口主要還是廣告,以及少量的內容授權和商演收入,渠道較為單一。

據悉,笑果文化也在對公司業務架構和商業模式進行探索。笑果文化董事長葉烽曾公開表示,“笑果文化不是一家制作公司,而是涉及脫口秀全行業、全產業鏈的公司,一定要有頭部內容的帶動、編劇團隊和線下的演出。”

賀曉曦也曾透露,公司將在打造頭部內容的基礎上,完善在運營、商務、渠道等方面的能力,從單純的內容公司向全行業商業公司轉變。據悉,笑果文化目前已經成立了子公司笑友文化,在各地組建線下校園俱樂部、城市俱樂部,挖掘脫口秀新人,同時還成立了笑億廣告,主要負責商務廣告方面的工作。

“脫口秀是個新興的領域,沒有太多可以整合的資源,因此這個產業鏈條上的各個環節需要公司主動去完善、補足,特別是有營收拓展空間的線下佈局。”演出行業評論人分析指出,B端的廣告收入現階段可以讓笑果文化實現盈利,但是公司必須在C端找到成熟高效的變現模式,除了線下的俱樂部,還可將線上內容轉化成劇場演出的形態,甚至可以嘗試和政府、房地產合作作為商業體,來運營商業演出。

顯而易見,雖紅了一個李誕,以其身後公司為代表的國內綜藝生意,依然需要全行業的持續摸索與試新。

《奇葩說》IP老化

由李誕進行串聯,今年由他加入嘉賓矩陣、已生長至第五季的網綜《奇葩說》,已成為國內綜藝生意的經典案例與典型代表。

2013年,馬東離開了他工作了12年的中央電視臺,同時還帶走了央視最年輕的導演——央視綜藝節目《喜樂街》的總導演牟頔。牟頔帶著她的30人制作團隊來到了愛奇藝,出任首席內容官。

2014年11月,籌備了一年多的全網第一檔辯論類真人秀節目《奇葩說》上線,節目以高曉松和蔡康永擔任常駐嘉賓,各大具有點擊效應的名人明星出任單期點評嘉賓,加上每場十幾位“奇葩”辯手,共同組成“旨在以辯論的形式尋找華人華語世界中觀點獨特、口才出眾的‘最會說話的人’娛樂矩陣”。上線首日,節目點擊量24小時即破百萬。據悉,《奇葩說》第一季冠名總投入5000萬,創下當時互聯網綜藝節目的最高冠名收入。

2015年9月,馬東帶著牟頔、劉煦出走愛奇藝,創辦互聯網內容製作公司米未傳媒。劉煦曾於2005年至2010年任職搜狐市場,2010年至2015年為愛奇藝娛樂中心內容營銷負責人,負責《奇葩說》及多檔節目的商務運營。

因為《奇葩說》的巨大影響力,米未傳媒成立之初,即獲得由創新工場領投、娛樂工場(LP包括馬東、徐小平、王強等)跟投的天使輪融資。

2015年年底,米未傳媒宣佈2016年會與優酷土豆達成戰略合作,屆時會有數個新IP登錄優酷土豆平臺。也就是說,接下來無論是愛奇藝還是優酷土豆,都能看到米未推出的熱門IP節目。

2016年2月24日,米未傳媒對外宣佈公司已獲得A輪融資,投資方是基石資本,本輪融資估值高達20億元。

當網綜歷完“野蠻生長”階段,李誕們的網綜大生意究竟好不好做?

作為米未傳媒最為成功的IP,據米未傳媒數據顯示,《奇葩說》第四季總招商近4億,相比於第一季5000萬的冠名費,商業價值飆升,核心粉絲群超過1000萬;而早在今年《奇葩說》第五季招商之初,四席超級贊助席位即被搶佔一空,第五季的招商總額更是創下了奇葩系列的最高紀錄。至此,“奇葩”系列創下了總招商額15億的數額。

2016年6月6日,米未傳媒的音頻節目《好好說話》在喜馬拉雅FM上線, 一天之內,售價198元一年的課程便售出25731套,銷售額突破500萬。到了2017年3月,《好好說話》音頻產品獲得約16萬付費用戶,營收超過3000萬,同名書籍在京東單日銷售量突破13000冊,加印7次。

米未傳媒甚至還推出兩款產品,通過“米未小賣部”電商平臺進行銷售。一款是瓜子,另一款是手工皂。其中,“粑粑瓜子”這款脫胎於米未內容的瓜子一度賣斷了貨。據馬東自己在微博爆料,一個週末就賣了2萬罐,換算下來大概是4.4噸,還是用至少7倍於市場的價格賣掉的。

馬東給自己的定位是,不準備建立一個更大的生態,只把米未傳媒定位成一個基於內容邏輯的內容生產商。

2016年6月,馬東發佈了米未的發展體系——從價值內核和“有趣”出發,構建“XYZ軸”模型進行發展。X軸是米未的核心——內容生產,Y軸是通過內容產生的上下游業務,Z軸則是米未傳媒的投資佈局。

業內人士解讀,米未的內容生態是:核心創意所產生的知識產權價值向這件事本身的上下游來延展,不是靠橫向發展去做更多的內容,而是讓一件事情在縱向上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展空間。

作為被稱為“內地第一個敢說真話的綜藝”,在優質綜藝營銷基因與高商業價值平臺賦能下,《奇葩說》系列在品牌合作的形式和效果上屢登高峰,然而,作為米未核心的“內容”王牌,卻突然受到了質疑。

今年9月,被米未寄予著厚望的《奇葩說》第五季迴歸,新的賽制、新的規則、新的奇葩,卻沒能如期迎來新的觀眾。

第五季開播前,米未CCO牟頔一再強調,團隊需要摒棄自我膨脹和自嗨心態,“找回四年前的我們”。在《奇葩說》第五季籌備之際,馬東就公開表示,這一季《奇葩說》是拍給95後、00後看的,“我們希望吸引更多年輕用戶進來。”

然而,新一季選手“嘶吼式的辯論,撒潑式的表演,毫無邏輯缺乏營養的內容”,成了槽點。面臨IP老化、口碑下滑、用戶流失……的境況,如何獲取新的粉絲,俘獲當下年輕人的心,成了米未團隊突圍的重心。

事實上,成立四年,除了《奇葩說》保持穩定,米未試圖開拓的其它節目均不夠順遂。主打戶外健身的《拜拜啦肉肉》反響平平;《飯局的誘惑》到了第二季,也沒有了下文;《好好說話》項目過於小眾;馬薇薇主持的《黑白星球》在播出幾期後,便遭遇停播下架;而變種於《奇葩說》、反響不錯的《奇葩大會》卻在第二季同樣遭到了下架整改的命運。

不單單是米未傳媒,內容生產型文化公司現在與未來的競爭力,都是懂得改變與創新,理性地將培養新受眾與老受眾的效應進行權衡。

中國網絡視頻用戶已過了爆發性增長的階段,網生內容裡綜藝的消費者面臨激增的數量天花板,綜藝節目的數量已出現超過觀眾時間承載的徵兆,網綜深耕競爭的下一步,必然只能是適者生存。

文 | 郭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