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面臨城破的情況,宋高宗可以跑,唐玄宗可以跑,為何崇禎就不跑呢?

577149781


當安祿山的軍隊兵臨城下的時候,唐玄宗跑到四川了,當金軍兵臨城下的時候,宋高宗跑到海上了,還被嚇得連生育能力都沒有了。崇禎面對李自成的農民軍的時候,選擇自殺了。當時南方還在大明的手裡,李自成也只是佔領了北方的一些地區,滿人還沒有入關,也只是在遼東而已。當時崇禎如果跑到南方的話,絕對是有實力東山再起,重新一統天下的。但是大明至少還控制了超過一半的國土,還有上百萬的明軍。為什麼崇禎就是不跑呢?

最大的原因還是和崇禎的性格有關,崇禎不能說是一個昏君,只能說是一個能力有限的人。不適合當一個統治者。崇禎生性多疑,對於大臣沒有完全信任的一個。在位十幾年換了幾十個首輔。平均一年換幾個,比日本的首相換的還塊。崇禎的性格多疑,猶豫不決,導致了能跑的時候不跑,想挽回自己的尊嚴,到跑不了的時候已經晚了。

而且大明立國兩百多年,真的是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崇禎不是一個昏君,自然知道一個君王的尊嚴,如果逃跑的話,那麼大明朝廷的尊嚴就將徹底失去了。

一開始的時候崇禎是絕對有機會跑的,其實崇禎當時也是商議過南遷的,但是當時反對南遷的人居然佔了大多數,當時有27位大臣19位反對南遷。崇禎馬上就猶豫不決了。本來一開始計劃的是崇禎難逃,太子留守,到最後都沒有走。這個時候崇禎就只能下令勤王了,吳三桂,劉澤清,唐通等人都是奉命勤王,這個時候大軍已經是兵臨城下了,崇禎想跑也跑不了了,而且一直到崇禎死的時候也只有唐通趕到了,這個時候崇禎是想把太子送到南京的,但是又有人出來組織了,如果太子難逃,那麼就會有損士氣,大臣還有老百姓會這麼想呢?崇禎又放棄了,這個時候吳三桂等人還不知道在哪裡呢?最後崇禎就只能等死了。

趙構還能讓大宋延續一百多年,如果崇禎難逃的話,那麼東山再起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當時崇禎一死,大明就失去了主心骨,投降的也開始增多,而且南明當時根本沒有一個人可以穩住南方,穩住大明的數十萬軍隊,內部也開始起鬨,內亂如果崇禎跑到南方的話,穩住南方,然後再圖北伐,恢復大明江山是非常有可能的,當時不管是李自成,還是滿清實力都還是沒有大明強的。滿清一直都只是在遼東一帶打打鬧鬧的,根本還沒有威脅到大明,李自成的農民軍也只是一群烏合之眾,沒有遠見。大明滅掉他們還是可以的。

只可惜崇禎猶豫不決,導致最後身死國滅,兩百多年的大明基業就這樣毀了。


小伍講歷史


崇禎這個人就是“軸”,好面子啊!

他要是有他祖宗朱元璋、朱棣的一半不要臉,大明朝估計現在都沒亡。

朱元璋沒發跡前,能一直裝孫子,給小明王當忠臣,後面一抹臉就殺掉,眼睛都不眨。

朱棣為了逃避建文帝的迫害,可以裝瘋,直接吃大便。當然,那大便是紅糖做的。

可是,到了崇禎這兒,什麼都是一本正經,不知道個變通。

打不過清朝,崇禎想和皇太極談和,可是又怕大臣們說他投降。扭扭捏捏的等大臣們自己提出來。他的如意算盤是,其他大臣不反對,就執行。有人反對,就治提出談和大臣的罪。反正,不能讓人說皇帝是個投降派,說他是趙構。

到了城破的時候了,還在磨磨嘰嘰,生怕別人說他是趙構,就知道跑。還在等人給他個臺階下,再走路。結果,大臣要不溜了,要不怕當背鍋俠。每一個勸他跑路的。一耽擱,想走也走不了了。


故紙匯


崇禎不跑,根本就不是因為視死如歸守社稷的壯烈情節,而是由於當時的各種原因沒跑成,以至於最後落到景山自縊的下場。

崇禎雖然勤政,但他是一個性格很有問題的君王,喜歡將自己的過失、責任推諉於臣下。這就導致大臣們不敢輕易提出一些具有爭議性的建議,鬧不好就會被皇帝甩鍋。

例如,崇禎十五年(1642),崇禎秘密派遣兵部尚書陳新甲與清朝議和,以便能騰出手應對農民起義。但是,陳新甲的和談情報不小心被家僕當成塘報洩漏了出去,這個消息剛剛傳出就震驚朝野。事發後,崇禎將全部責任都推給陳新甲,把他下獄處死。

在跑路的問題上,情況也是如此。崇禎不是不想跑路,而是不想自己主動離開,他希望由大臣們請求他南遷,留下部分臣子代守北京,這就能避免背上拋棄宗廟陵寢的惡名。

例如,崇禎十七年(1644),左中允李明睿秘密請求崇禎南遷,崇禎帝自稱他心存“此志久矣”,卻因“無人贊襄,故遲至今”。由此可見,崇禎是很想跑路的。

可惜,經歷陳新甲事件的大臣們早已看透了崇禎的嘴臉,自然不可能上趕著送死。一旦崇禎南遷後,皇帝必定追究當時獻策之人。因此,無論是皇帝本人跑路也好,還是先讓皇太子南下監國也罷,這些設想最後都無法順利通過。

總而言之,不是他不想跑路,而是他把自己憋死了。


HuiNanHistory




宋高宗在金兵的攻擊下,嚇得跑到了海上,躲藏了好多天。當韓世忠岳飛等人擊退金兵後,才從海上回到了陸地。

唐玄宗在潼關被攻破時,急忙向四川逃去,結果被自己的太子給奪了權,只能被動當了太上皇。


那麼當李自成兵臨城下時,崇禎為什麼不跑呢?

當然有人說,明朝是皇帝最硬氣的朝代,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地,並且還是天子守國門,因此崇禎不能跑,只能陪同明朝殉葬,這體現了一個皇帝的血性和擔當。

這句話真的有道理嗎?



崇禎皇帝死的時候,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了大臣,說是大臣們誤了他的國,而他自己是一個好皇帝。

這個皮球踢的漂亮,直接反映這是一個沒有擔當的皇帝,明朝亡國也在情理之中,並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

我們在管理企業時說,要聽所有人的建議,最後乾綱獨斷,因為這是私有企業,最後的大主意一定是老闆親自來拿,親自來拍板。如果企業犯錯了,不管是什麼樣的原因,都只能是老闆的錯。

同樣,過去的國家是皇帝一個人的,如果國家亡了,也只能是皇帝一個人的錯。就算大臣們犯錯導致亡國,但最終決策是皇帝做的,導致亡國的人也是皇帝選拔出來的,最終 的責任也一定是在皇帝身上。

大臣們說不讓跑和不給李自成封王,是大臣們站在道德的高位和政治正確的高度上喊口號罷了,他們只是明帝國的打工仔,又不會替明帝國負責。

如果崇禎皇帝因為大臣反對而不敢做這些事,只能說這個皇帝不稱職。皇帝對自己的帝國不負責任,還指望哪些人對帝國負責任呢?



從戰略高度上來說,跑與不跑根本不是重點,重點是要保住自己的命和明朝的江山。

有時大踏步的後退,就是為了更好的進攻。如果面對一場必敗的戰爭,撤兵保全自己的實力也是最明智的選擇。

對於一個皇帝來說,選擇死是最容易的,活著並把責任擔起來才是最難的。

跑並不可恥,敢於捲土重來的才是真正的男人。

南明之所以滅亡,就在於小皇帝和內閣根本控制不了明朝的上百萬軍隊,因為他們沒有這個權威。

如果崇禎跑到了南京,重建政權,是絕對有能力控制這上百萬軍隊的,南明也不至於那麼混亂,保住半壁江山完全是有可能的。


甚至可以說,滿清統治集團和北方投降的漢人之間也是有矛盾的,只要南明政權自強不息,找準時機,利用滿清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重新殺回去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崇禎為了自己一點可憐的面子,選擇了一條錯誤的路,也是一條自己的不歸路,最終把明帝國也送上了一條不歸路。


新知傳習閣


一直以來明朝這個朝代一直是最受爭議的一個朝代,主要是明朝的皇帝都比較的另類,所以貶低明朝的人有很多。可是明朝又特別的有骨氣,是歷代王朝最有骨氣的朝代。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明朝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說會正題,為什麼崇禎帝寧死也不跑呢?

•“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顯示出了明朝的不屈精神。這樣一代代的影響,所以到了崇禎的時候,崇禎也不得不考慮到,還有眾文武大臣也會拿祖宗說事。雖然崇禎貴為天子,可是也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如自己所願,也要考慮到下面人的感受,和祖上留下的訓示。

•我們都知道當年朱元璋打下天下,是大封朱姓王。到了崇禎,全國的朱姓王成千上萬,各個地方勢力錯綜複雜,即使崇禎真的南遷,估計也控制不了地方的勢力,甚至有可能被架空權利,或者是丟掉性命的危險。和平年代,大家都尊崇一個王,可是到了天下大亂的時候,誰不向往最高權利的寶座,更不會全都死心塌地的聽從一個走投無路的皇帝的命令。

•崇禎皇帝臨死的時候說過,“諸臣誤我,文臣個個該殺”。說明當時那些大臣對崇禎的決斷肯定起了一定的作用,而且在李自成快要攻破城的時候,崇禎敲響大鐘召集大臣,竟沒有一個人來。可想而知此時的崇禎心中是有多麼的憤恨。我想這裡大臣肯定阻撓過崇禎南移的想法,原因只有一個。首先大臣們在京城的房屋家產,肯定不能一起帶走,誰捨得自己的家業就這樣失去。大臣們為了自己的利益肯定會勸崇禎死守。從崇禎剛開始召集各大臣,借錢以籌集軍餉,大臣們紛紛表示沒有錢。可是李自成破城之際,所抄沒的大臣家中財產數不勝數。可見,崇禎說這句話是有一定的道理,沒有一個是真心報君,更沒有一個忠心報國,有的只是自己的一己私利。

雖然崇禎是亡國之君,可是縱觀他執政的十幾年間,從不貪圖享樂,或許崇禎缺乏力王狂瀾的能力,可是他也不失為一個有為之君。所以歷來很多人都對崇禎十分的惋惜。


從前比較好吧


從某種意義上說,明朝的皇帝是所有皇帝中最可憐的。為何?因為明朝大臣對於皇帝的道德要求特別高,應該是歷朝歷代中最高的。

關鍵是,明朝的大臣幾乎個個是槓精。尤其到了明朝中後期,這種情況更加嚴重。皇帝只要在道德上犯了一丁點錯,那些槓精大臣們就會抓住不放,跟皇帝進行曠日持久的鬥爭。更關鍵的是,這些大臣都不怕死,以“武將死於戰,文臣死於諫”為至高信仰。

這就比較麻煩了。

比如萬曆皇帝,想要立幼子為太子。大臣們就抓住這一點,“自古立長不立幼”,跟萬曆皇帝進行了長期的鬥爭,最終硬是逼迫萬曆立了長子。

抓住一點,不計其餘,一不怕打,二不怕死,就是明朝槓精大臣的顯著特點。面對這樣的大臣,皇帝其實是很可憐的,不能在道德上犯任何一點過錯。

瞭解這一點,就能理解崇禎皇帝的處境了。

當年跟遼東的滿清與陝西的李自成兩線作戰,崇禎曾經想過暫時與滿清議和,騰出手來,先解決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但這事兒他不能說,只能暗示某個大臣提議此事。這個大臣答應了。可是沒等到朝廷議政,此事就洩露了,結果遭到了槓精大臣們的一直聲討。崇禎只好推脫說:這不是朕的主意。

從此無人敢提議和之事。

後來李自成眼看著就要打到北京城,遷都其實是明智之舉,因為南方的大半個中國還在明朝手裡。崇禎其實也想這麼做。但他仍然不能自己說,只能暗示大臣去提議。

此事洩露後,槓精大臣們又是一陣聲討。崇禎只好公開宣佈:朕並沒有這個意思。

看見了吧?崇禎是被大臣們放在了火上烤,可他又不得不烤。自古至今,道德大棒總能置人於死地,而且讓你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在這種情況下,崇禎敢跑嗎?他只有硬著頭皮殉國。

而那些槓精大臣們,一轉臉,就投降了李自成;後來又一轉臉,就投降了多爾袞。


趣談秘史


唐玄宗當政時期正處於盛唐,因為“安史之亂”,唐朝從盛至衰。唐玄宗雖說寵愛楊貴妃生活比較奢侈,但是國家還是比較富裕,人民安居樂業,並沒有失掉民心。所以,安祿山叛亂的時候,人民還是支持唐朝的。安祿山屬於胡人,挑起戰火,讓大唐民不聊生,人民比較厭惡他。唐朝內部最主要的矛盾,是奸臣當道,導致安祿山有機可乘。在馬嵬驛兵變的時候,殺了楊國忠和楊貴妃以後,軍隊還是向著大唐的,所以太子才能受人擁戴,繼續執政。

北宋在我國曆史上看上去很弱,但是經濟文化世界一流。據說在宋真宗當政時期,北宋的GDP佔世界比重的22%,可見北宋人民也很富裕。而導致北宋大亂的還是,北方少數民族不斷南侵導致的。而北宋的滅亡,也是北方的金人南下。當時的漢人也講究的是,安居樂業。而金人卻南下破壞北宋的安寧,導致戰火不斷。更可氣的是,金人在圍攻開封以後,對北宋兩位皇帝進行了侮辱,攻破開封以後大肆屠殺老百姓。所以,宋朝老百姓同情北宋的皇帝,而厭惡金人。所以,宋高宗趙構南逃還受到人民的支持。

而明朝的崇禎帝,是李自成推翻的,李自成屬於農民起義。要知道,大量的農民起義,說明這個朝代已經逐漸失去民心了。尤其是像李自成這樣擁有幾十萬規模的農民軍,說明明朝腐敗,人民反叛,已經不得民心。崇禎帝自縊煤山之前,頒佈罪己詔,當時京城的兵力其實可以抵擋農民軍。在李自成包圍北京以後,守衛京城的將領都投降了,導致崇禎帝無法逃跑。崇禎帝無法逃跑的根源在於,國庫空虛守衛京城的軍隊幾個月沒有領軍餉了,對皇帝很不滿,所以消極抵抗。不過話說回來,即便是崇禎帝逃出了京城,結局估計和南明王朝的永曆帝的結局差不多。如果,明朝深得人心,腐敗問題得到治理,南明王朝其實是可以反撲的。但是,明朝太腐敗,尤其是貪汙的問題,嚴重到估計只有皇帝不貪汙了。你說這樣的王朝還能堅持多久,大大小小的官員都貪汙。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對於明朝,人民已經恨入骨髓,這正是明朝不能復興最主要的原因。


謀士說


實名反對最高票答案。

現在有種特別不好的風氣,說起明朝張口就是“不稱臣、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稱臣納貢確實沒有,放下不談。

先說“天子守國門”。想當初朱元璋可不是北京戶口,人家照樣統一中國、北伐西征,打出了大片的江山。

朱棣搬到北京居住,當時邊境線還在北京的幾百裡外。人家也不是天子守國門。

隨著國力衰退,蒙古諸部經常來一次北京半月遊。皇帝嚇得躲在城裡不敢出門,這特麼也叫“天子守國門?”

綜合來說,是被人家打的出不了長城,只能說縮在北京城,才只好“天子守國門”了。

這真的是一句諷刺的話。



“君王死社稷”,說的就是崇禎帝朱由檢。

崇禎帝做為亡國之君,其實是被人為的加了很多光環,並且掩蓋了很多的不足。

在李自成、皇太極南北大鬧的時候,他曾經想過要跟皇太極議和。本來都由兵部尚書談好了,但是卻被家裡的奴才給傳出去了。

自從“靖康之變”以後,中國人真的對議和這件事太敏感了。更何況,明朝已經有了“土木堡之變”,要是再來一次真的太丟人了。

這一次一聽到議和,大家那根敏感的神經瞬間引爆。

崇禎不願意背鍋,殺了兵部尚書了事。



直到李自成即將進入北京了,崇禎開始準備後路。

先是將兩個兒子通過運河送往南方,剛走到山東,李自成就進京了。劉澤清為了先新皇帝邀功,就把這兩個孩子送給李自成。

在把孩子送走以後,崇禎也開始準備走。

但是,他不願意主動說撤退。非要大臣們集體提出來,他再勉為其難的同意,這樣皆大歡喜的去南方。

大臣們傻啊,跟他玩這一套。如果有人提出來,被政敵攻擊,那麼崇禎是絕對不會背鍋的,反而會主動處死他。

就這麼拖啊拖,實在拖不下去了,崇禎收拾好東西自己走。還沒出宮呢,李自成就進京了。

崇禎想要趁亂跑出去,結果被守門的小太監集體堵門,不讓他跑。

17年的皇帝,當到這個地步,也是挺可悲的。



綜合來說,崇禎帝根本沒有“死社稷”的打算。

他是想跑的,但是沒跑成。到最後走投無路,只能去煤山吊死。

身邊只有一個大太監陪同,其他大臣早已經去向新主子磕頭了。

他親自提拔的內閣大臣,還對著他的棺材大聲唾罵:“獨夫民賊,死何組惜。”

你們這麼用力的誇獎崇禎皇帝,如果他能夠知道,也許只會送你們兩個字:

呵呵。


溫乎


崇禎自己的性格:猶豫不決,心存幻想。這是主要原因。當時的文官把道德標準提高到了極高的標準,崇禎也是以“聖君“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不願意給自己的人生留下汙點,所以猶豫不決。以前北京也遭遇過危險,被蒙古人、滿洲人包圍了也不止一次兩次了,但都保住了,所以崇禎心中有僥倖心理,覺得這會說不定還能度過難關。



明朝皇帝不能跑的恐怕不對,南明永曆皇帝也是被南明承認的皇帝,一遇到危險跑得比誰都快,最終直接跑到緬甸,也沒有理會“天子不棄國“的說法,因為他沒有僥倖心理。宋朝也一樣,宋高宗跑了,跑得非常徹底,但是宋徽宗和宋欽宗可沒跑,無非也是心存僥倖和幻想而已。


象眼觀天下


崇禎想跑,可惜地下一棒子道德楷模不會讓他跑,明白人想跑,道德楷模會嗤之以鼻,所有人都知道形式已經危如累卵, 不走就完全死路一條,可是沒有人敢提逃跑這兩個字,這被視為是懦夫的表現。我們常說死要面子活受罪,但崇禎君臣的一場死要面子去要了他的命。

崇禎死的時候大呼群臣誤我,可以說是非常痛恨下面這幫終日只會嘰嘰喳喳的大臣們,到了關鍵時刻滿肚子仁義道德,根本拿不出一點實際的解決方案,崇禎哪怕是試探性的問問有沒有往南京走的可能,都會被群臣們唾沫星子給淹死。不但崇禎沒走,連崇禎的兒子也沒有走,結果白白斷送了大明朝最後的希望,南明就是因為新皇帝的繼位問題吵得不可開交,甚至到了自相殘殺的地步,就是因為最初被道德綁架,誰也不敢先提出逃出北京城。

明朝君臣關係惡劣是出了名的,皇帝權力再大,最終還是被一幫文成氣的七竅生煙,最後當國家有難,對於那些大臣而言,不過是換個皇帝而已,不管是李自成還是順治,誰當皇帝到一樣,投降的無恥之人,真是如過江之鯽。

朱元璋的子孫多多少少都有的一根筋,最後一根筋的崇禎算是徹底葬送了大明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