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大米,從“假米”到“真米”

五常大米,從“假米”到“真米”

五常稻田

東北熟,天下足。在東北謀求再次振興的大背景下,說出這句話,東北人還是有底氣的。

東北作為“糧倉”,盛產大米,其中名氣最大的莫過於五常大米,五常自清乾隆年間開始有栽培水稻的歷史記載以來,不到200年的時間裡,就已名聲鵲起,譽滿天下。

在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等發佈的“2016年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榜單中,五常大米品牌價值由2015年的425.92億元上升至639.55億元,位列地理標誌產品全國第五、大米類全國第一。

五常大米,從“假米”到“真米”

稻花香

人們口中的五常大米,多指的是稻花香這一品種,具體說來,是採用稻花香2號稻穀進行種植加工的。

這個品種的稻穀是水稻種植專家田永太先生經過幾十年摸索,在2000年基於1號的基礎上培育,並在2004年推廣種植。這種米以香味著稱,甚至連葉子和稻花都香的,這是稻花香名字的由來。

“五常大米,不白,不好看,但好吃。一碗米飯折到另一個碗裡,空碗不掛飯粒,且碗內掛滿油珠,剩飯不回生,這是支鏈澱粉含量高的優點。”田永太曾經這樣評價五常大米,“五常大米成飯食味清淡略甜,綿軟略粘,芳香爽口,飯粒表面油光豔麗。”

五常大米能夠走在東北大米前列,得益於他們的品牌意識,五常市大米協會在哈爾濱市工商局指導下,於1997年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局申請註冊可保護原產地名稱的證明商標,2000年得到受理,2001年7月21日獲正式核准註冊,成為黑龍江省第一個證明商標。

但即便如此,關於五常大米的仿冒屢禁不止,很多外地大米被一車一車拉到五常,套上五常的袋子,便成了“五常大米”,而正宗的五常大米被假貨以低價排擠,生存即便談不上艱難,但至少達不到預期收益。

五常大米,從“假米”到“真米”

真米?假米?

而伴隨著消費者的購買需求提高,農民只得拼命設法提高畝產——大量使用化肥農藥。

不曾想到,農民成為農業價值鏈裡最薄弱的一環。

歷史上,考慮到國家糧食安全,大米作為國民主食,是以產量為導向,總是擔心不夠吃,其次才關心品質。

反觀日本,也曾經歷過這一時期。從二戰以前到戰爭中、戰爭後的糧食困難時代,主要以高產為最重要目標,直到1970年前後,進入稻米過剩時代,於是市場才開始評價好與不好為開端,日本農民開始把品質作為最重要目標。正是因為追求極致的“匠人精神”,讓日本不斷改良大米品質、提高栽培技術,從而成就了不一般的日本大米。

目前,國內也正在重複日本當年走過的道路,從重視產量向重視品質轉變。

五常大米,從“假米”到“真米”

人工插秧

金黃色的稻田一望無際。五常市安家鎮的綠野有機水稻種植合作社的水稻基地核心區,鴨舍分外顯眼。鴨稻田執行有機種植標準,一點農藥、化肥、除草劑都不會使用。

鴨稻田選用出生20天左右的雛鴨進駐稻田“服役”除蟲,這種新生態種植模式產出的大米色澤晶瑩,品質優越。

在五常市,政府提出了“三用三不用”行動計劃——用生物肥、有機肥、農家肥,不用化肥;用生物農藥,不用化學藥劑;用紙膜覆蓋、田鴨以及人工除草,禁用除草劑。

必須讓消費者覺得米飯是真的好吃,哪怕是白飯,也願意吃下去。這樣才會去重視,然後給予價格信號,刺激農民去種植。一切都要讓市場來決定,只有讓種出好米的農民先富起來,才會讓更多的農民,願意犧牲產量去提高品質。

田園風光的另一面,是現代科技的全面支撐——秋收結束地塊,平日“埋伏”在田間的自動澆灌網、實時監控攝像頭等現代設備清晰顯露。

稻田視頻與後期水稻加工數據同五常市物聯網中心相連,消費者可對大米全程溯源查詢……這是一個清晰的放心農產品生產經營體系。

傳統農業以人力為中心的生產模式,被以現代技術為中心、人力為輔的生產方式取代。

這就是五常正在有序推開的“互聯網+”精準農業。手握全國僅此一家的稀缺資源,五常以科技為手段,突出生態有機,全面實施產業提升工程。這種全鏈條的生產變局不放過任何一個環節。

五常大米,從“假米”到“真米”

稻田採風

在當前國內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快轉變的關鍵時期,五常通過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讓大米開啟一個從種得好到賣得好,再倒逼種得更好的農業循環。

這是一個傳統農業縣在變幻的市場格局中,緊抓市場導向,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踐——以全國稀缺的五常大米資源為主導,逐步帶動上下游產業與外圍產業實現多元化發展之路,走出一條區域發展的突圍之路。

11月,新一季稻米陸續上市。按慣例,兩種景象會在五常同時上演:中心層面,各大稻米加工企業大量收購農戶手中的稻子;外圍層面,外地新稻運入五常,進入各家米企的加工生產線……但這兩年,五常境內的稻米鏈條呈現明顯變化:外地稻米並未大量出現;一些企業違規使用“五常大米”標識也很少出現。

隨著民眾需求升級,國內消費市場已進入從產品營銷到品牌營銷轉型期。對此,五常的實踐是:抓住時機力推品牌建設和產品保護,提升品牌“從源頭到餐桌”的公信力與影響力。

在嚴格管控體系下,在源頭的稻農賣稻需憑身份證登記,一旦發現大米加工企業有質量問題,可以追溯到具體的種植戶進行處罰。

農戶家5畝地打了5000斤水稻,就不能賣5001斤。五常200餘萬畝水稻,只有23億斤左右的稻穀,超過部分溯源防偽體系就不予確認。

環環相扣的誠信體系構築,讓五常大米逐步擺脫了長期以來真假難辨的消費“痛點”,更為產業主體實現從經營到銷售的創新逆襲提供了可能。

這是產業鏈的重塑,也是一個系統工程。比如,要有專業技術人員給予農民品種選擇上的建議,當然還要推行大面積土地流轉,在田間管理上以方便管理控制質量。如果能夠組織全產業鏈上的合作社,讓農民全程入股深度參與終端利益的分配,就會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從而更加重視產品質量。

這一切的結果,使五常大米呈現出古法匠心的特質:人工種植、田間自然晾曬,脫粒後存入恆溫庫,確保水稻的營養不流失,全面保證產區內五常大米的純正品質,帶來的是收益顛覆性提升。

五常大米,從“假米”到“真米”

三隻看門狗

柴門方物,由三隻中國農業的看門狗創辦,他們分別叫大柴、二哈和三多。

我們的目標是:向城裡人敞開中國農業的大門。

本文作者 | 大柴

記得關注我們,一起走遍中國看農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