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米機器人李晗:從眼球效應到解決真實痛點,服務機器人迎來“黃金十年”

钛米机器人李晗:从眼球效应到解决真实痛点,服务机器人迎来“黄金十年”

12月8日,2018年度CEO峰會暨獵雲網創投頒獎盛典在北京望京凱悅酒店隆重舉行,近百位知名資本大咖,獨角獸創始人、創業風雲人物及近千位投資人與創業者共聚“聚勢謀遠 創變未來——2018年度CEO峰會暨獵雲網創投頒獎盛典”。

在會上,上海鈦米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晗受邀發表《從眼球效應到真實剛需》主題演講。李晗表示,從最初的“眼球效應”到現在的真實剛需,未來十年是服務機器人大發展的黃金時間。

钛米机器人李晗:从眼球效应到解决真实痛点,服务机器人迎来“黄金十年”

服務機器人的核心是服務於人,人在一生的不同階段對服務的需求不一樣,因此,鈦米機器人選擇將醫療服務行業做為切入口。鈦米機器人成立於2015年1月,總部位於上海浦東新區張江高科技園區,專注於智能醫療服務機器人平臺研發,提供智慧醫院整體解決方案。鈦米機器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專利,目前已累計研發和生產近10款機器人產品。

李晗分享了鈦米機器人在醫療行業的具體應用:鈦米機器人針對手術室場景面臨的痛點,研發了鈦米醫療物資配送機器人,目前已經部署40多家醫院,服務4萬多臺手術;針對核醫學科場景的一對矛盾——痛點與剛需,研發了鈦米核醫學科病房服務機器人。

鈦米機器人在軟件和硬件方面高度模塊化,可以實現快速迭代,通過幾年研發可以迅速地打造出應用在不同場景的機器人。在產品佈局上,鈦米機器人將打造一個包括醫療服務機器人、PET/CT陪伴引導機器人、耗材配送機器人、垃圾回收機器人等在內的產品矩陣。

李晗介紹,鈦米機器人的技術研發路線是從“一般醫療服務機器人”到“診斷監測機器人”,再到“治療康復機器人”,從前到後,研發的技術挑戰也在增加。

李晗表示,鈦米機器人產品的定位是一個機器人平臺,該機器人平臺是應用、服務和管理的載體,並不只是一個單純的“服務人員”。機器人背後有鈦米機器人的系統做支持,從而實現為醫院提供整個物流的解決方案。此外,鈦米機器人也為自己的機器人產品建有云平臺,該平臺會在醫院許可的情況下蒐集其業務數據和機器人運行數據,以瞭解機器人實時工作情況。

以下為演講實錄,經獵雲網刪改:

我是來自上海鈦米機器人公司的李晗,剛才王總介紹了工業機器人的應用,接下來我會從醫療服務機器人場景來向大家做一個彙報。

我今天演講主題是《從眼球效應到真實剛需》,我先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鈦米機器人。鈦米機器人成立於2015年1月,地處上海張江科學城腹地。我們鈦米機器人有自己的自主知識產權和專利,我們專注於醫療服務領域。機器人這樣的產品,是一個跨學科的系統工程,它包括計算機軟件、硬件、人工智能、機電一體化、傳感器技術、視覺,還有語音識別等等,是一個綜合的產品。

鈦米的團隊具有非常強的戰鬥力,我們主要的技術骨幹都來自一家跨國企業的研發中心。從生產、機械、硬件、軟件、算法、市場到技術銷售,我們都有最強的人。正因為我們有最強的團隊,鈦米從2015年成立,從最開始的七、八個人,到現在七、八十個人,翻了十倍;

最開始我們有一款產品,到現在有十款產品,產品數量也翻了十倍;我們從天使輪融資,到現在完成B輪和B+輪2.6億軟融資,我們融資也翻了20倍。這些都是我們團隊實力的證明,也是資本市場和用戶對我們的認可。

接下來和大家分享一下醫療服務機器人,或者說服務機器人的趨勢。過去十幾、二十年是工業機器人高速發展的一個時期,產生了大量的生產線和應用,工業機器人日趨成熟。但是隨著各個行業技術不斷髮展、不斷進步,包括手機行業、互聯網行業、電動汽車、AR/VR、人工智能等行業的發展,它所帶來的技術變化和技術機遇促進了服務機器人的大發展。大家可以看到阿里、北京海底撈的無人餐廳。未來十年是服務機器人大發展的黃金時間。我們會越來越多地看到服務機器人走入我們的生活。

服務機器人的核心是服務於人。人在不同階段根據自身的情況對服務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服務機器人其實是這些服務方面的具體化。對於鈦米機器人,我們選擇了醫療服務這樣的行業做切入。

接下來我向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在醫療行業的具體應用。首先,我們來看一段視頻,這段視頻是真實拍攝於某家醫院的門診部。大家可以看到這個機器人非常可愛,眼球效應絕對是足足的,但是它真的是一個剛需嗎?可能對於改善醫療場景的緊張氣氛,吸引眼球也許是有幫助的。但是對真實醫院場景能滿足需求嗎?我相信大家都有答案。

我們再來看看第一個場景:手術室。醫院手術室是絕大多數人沒去過的,大家也不瞭解的。手術室是一個相對比較封閉和比較傳統的地方,但也是每個醫院最核心的地方。

手術室現在存在哪些痛點呢?首先,在每日手術室備臺的時候存在排隊領物的情況,大型醫院可能四十多個手術室,一大早排隊領物,需要的東西很多,各種手術包、藥品等等,會造成備臺的時間過長。第二,目前手術室配送還是人工配送為主。第三,臨時取物。因為手術過程中情況是瞬息萬變的,有時候缺少一些東西,可能就要派尋回護士趕快去取。

臨時取物存在什麼問題呢?會延長手術時間,以及增加手術的中斷次數。這對於病人來說,手術時間的延長,意味著麻醉時間更長,意味著傷口暴露在空氣中被感染的機會更大。同時臨時取物對醫護人員來說也是比較大的體力勞動。一場手術還好,一天十場手術,是非常辛苦的,有些護士腳都是腫的。

最後,是人工核對的情況。我們在國內最頂尖的一些醫院都可以看到,醫生使用的一些高質耗材,包括他們使用的一些重要器材的核對,仍然是手工的,用筆打勾叉這樣的方式。這會導致更大的誤差,同時這也是醫院信息化的最後一里路——沒有完成信息化的情況。繼藥品零加成後,現在醫療改革的焦點之一是耗佔比的問題。耗佔比的問題就是耗材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所佔用的比例。使用機器人,它不單是完成這樣的配送,我們還有大量的系統在後面做支持,從而實現臺清、日清,這也是醫院智能化管理,降低耗佔比一個重要的抓手。

對於在中國手術的一個更大的環境來說,我們人口眾多,手術量非常巨大——一家醫院手術量一年可以達到20萬臺。通過我們機器人對耗材、機械包等等進行管理,我們可以極大地促進手術室的手術效率,同時減少醫護人員工作的體力消耗,也提升了醫院管理能力。手術室配送機器人的外形是很簡單的,在手術室有一個控制終端,護士需要什麼耗材或者藥品,通過平板下單,機器人自動到庫存取物,取完後再回到手術室。

去年11月份到今年的10月份,據統計數據,我們部署了40家三甲醫院,累計服務了4萬多臺手術,代替護士完成了5萬公里的行程,同時極大地提升了手術室團隊效率,包括差錯率、手術中斷時間等等,這都是我們取得的成績。

我們合作的一家醫院,護士發在自己微信上說,她在跟我們的機器人工作了一天之後,和機器人合了個影。說明她對我們產品的認可和依賴,這也是我們這幫做技術人的最大的情懷。

第二個場景,是核醫學科的場景。我先和大家說一個背景:在過去的十來年,甲狀腺疾病,特別甲癌、甲亢發病率很高。對於甲癌,目前治療手段是這樣的:首先進行手術,對甲狀腺進行切除,之後需要服用碘131這樣的藥物進行清甲。對於甲亢的治療來說,雖然不用做手術,也是用同樣的辦法來降低甲狀腺的分泌情況。這個時候產生了一對剛需矛盾。

首先,因為碘131具有放射性的,國家規定的是2.5微C服每小時照射量。實測情況是,對於服藥24小時後的病人,他甲狀腺輻射量最高達到了480微C服每小時,超過國家的標準的數百倍。對於這樣的一個科室,使用的是鉛門、鉛玻璃,進出人員、護士醫生需要穿藍色的鉛服。對於絕大多數醫院來說,醫護人員不願意過多進去接觸病人的,所以首先帶來職業防護的一個痛點。對於另一邊的病人來說,因為病人服用了碘131清甲藥物後,甲狀腺會出現水腫,同時造成體溫升高,嚴重的會造成窒息的風險。但對於在隔離病房的病人,醫護人員又不願意過多地接觸。我舉一個例子,他們需要每天服藥,但是絕大多數醫院會先把一個星期的藥一次性發給你,然後一般情況下他不會再進去了,而是通過電話方式進行溝通。但這樣對於隔離病房的病人來說,他會遭受生理和心理的雙重摺磨——在隔離病房是非常壓抑的,我本人也進去過很多次。在隔離病房,因為屏蔽作用,想拿起手機刷微信都不行,所以是非常壓抑的。同時由於缺少及時的監護,也增大了醫療事故的風險。

針對於這樣的情況,我們核醫學科推出了服務機器人。機器人適合幹什麼?適合幹人幹不了的,人不願意乾的,以及人反覆重複乾的,我們可以進行標準化。這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人不太願意幹的輻射場景。對於機器人來說,它的機器人元素可以很方便地實現隔離病房裡獨立完成導航、避障、充電,以及執行任務的移動功能。我們搭載核醫學科日常需要的基本醫療設備,包括血壓、脈搏、體溫、輻射測量。輻射測量不光可以對病人的輻射值進行局部的和全身的測量,還可以對病區環境的輻射值進行測量。

與此同時,這個產品也是一個科教平臺,它可以搭載新的熱成像技術,應用深度學習,通過另外一個角度——從熱成像角度對甲狀腺疾病做一個初判,同時可以對整個治療過程中的結果進行評估。

最後,因為機器人本身是一個信息化平臺,它可以很方便地使用多媒體的手段,對病人進行宣教。這裡面還有一個現象,就是在甲狀腺病房,對於一些老年病人來說,他們使用機器人設備,包括智能設備是存在比較大的困難的。最典型的一個情況就是在這些病房的牆角會放著血壓計,一般是病人自己去量。但是對老年病人來說,會存在操作上的障礙,這時候他會用病區電話和醫生護士溝通怎麼使用,然後再回來進行操作。我們的機器人可以一步一步地引導病人完成這樣的體徵測量,從而實現一個很順利的七天隔離治療。

接下來給大傢俱體看看機器人是怎麼工作的。在上海同濟醫院,機器人呼叫病人,通過人臉識別確認病人身份,接下來用多媒體方式一步一步引導他完成相關的特徵測量。整個操作都是獨立自主完成的。

剛才我提到了,經常有醫院把病人的藥物一次性發放,有了機器人可以每天發放,然後通過人臉識別來識別病人。對於核醫學科,它是一個特殊的學科,我們從中華醫學會了解到每年進入這個科室的醫生數大概只有200多名。我們有這麼多畢業生,可是進入這個科室的只有200多人,可見這個科室存在著這樣的剛需和職業防護得多厲害。我們的機器人對於保護我們的白衣天使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與此同時,這個產品也是一個科教的平臺,醫科學生通過機器人可以進行遠程的視頻查房,從而增加他們的實踐機會。另一方面,對於病人的家屬也可以通過機器人進行視頻通話,可以更多地和病人進行交互。所以說這也是我們現在治療手段AI化的一個重要體現。

我們鈦米現在也在在研發一些新產品。通過我們很有戰鬥力的團隊,幾年就可以迅速地打造出應用在不同形態的機器人。我們的機器人在軟件和硬件高度地模塊化,所以我們可以實現快速地迭代。

我們的機器人產品定位是一個機器人平臺,是一個應用和服務,包括管理的載體。它並不只是一個單純的服務人員,或者一個快遞小哥。在我們的機器人背後,有我們相關的系統做支持,包括一物一碼系統,包括其他機器人的語音系統等等的,從而可以實現整個醫院物流的解決方案。

我們為機器人也準備了雲平臺,對於雲平臺,我們蒐集兩方面的數據:在醫院許可的情況下蒐集他們的業務數據。比如我們可以看到哪一類藥品,怎麼樣尺寸的藥品,以及什麼樣的醫療服務會佔到使用的最多數。同時我們也蒐集機器人運行數據,我們可以看到機器人實時的工作情況,可以看到機器人故障的情況。

分享一個案例,當時在某一家醫院,我們監控到機器人沒有回到充電樁,出現了一些故障。我們電話打過去,醫生說挺好的,沒什麼問題。技術人員說再看看。就是我們這種主動服務使他們感動。目前我們鈦米機器人已經在全國40餘家三甲醫院進行了部署。

最後我再分享一下鈦米產品發展技術路線。我們作為商業公司需要一步一步走,在我們的技術、資金、行業經驗上積累,所以我們從一般醫療服務機器人切入,就是剛才說到的手術室配送機器人、冷鏈藥品配送機器人入手。接下來往診療監測機器人深入,像剛才提到的核醫學科機器人,這個機器人使用大醫療設備,所以它需要CFDA二類證,我們也拿到了。

未來我們會再接再勵往手術機器人推進。最後我們會再接再厲,砥礪奮進。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