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事而懼 好謀而成

提要:子路問孔子:“如果統領三軍,您願意用什麼樣的人?”孔子說,“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臨事而懼 好謀而成

《論語·述而》裡的一段對話——子路問孔子:“如果統領三軍,您願意用什麼樣的人?”孔子說,“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這話大意是,孔子不願意用那些能空手搏虎但有勇無謀的冒險者,而青睞那些遇事有敬畏之心且善於深謀遠慮的將才。誠然,任何一個人,要想真正幹出一番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的事業,就必須有臨事而懼的心態、好謀而成的本領和久久為功的韌勁。

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領導幹部要始終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敬畏是一種美德,中國曆來強調敬畏。“畏則不敢放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於禍。”領導幹部手握權柄,更應心懷怵惕,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周恩來同志常告誡領導者要始終保持一種“總覺得自己對革命有所欠缺,總覺得工作做得不很好,不能滿意”的心理狀態。這種心態,其實就是領導者的“敬畏”,是一種對歷史和人民的敬畏,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鄧小平同志也講,領導幹部“一怕黨,二怕群眾,三怕民主黨派,總是好一些”。一些領導幹部之所以無所忌憚、恣意用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乏對黨章黨規黨紀的敬畏、缺乏對憲法法律法規的敬畏、缺乏對歷史和人民的敬畏、缺乏對規律常識的敬畏。

有了臨事而懼的心態,還要有好謀而成的本領。《孫子兵法》反覆闡明一個道理,就是“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長短經》開篇即講“好謀無倦”,可見謀略之重要。1948年5月,毛澤東同志的住處由河北城南莊遷到了北邊的花山村。有一天,他和身邊的警衛員聊“《三國演義》中誰的本事大”,大家把關羽、趙雲、呂布、諸葛亮、劉備、曹操、孫權、司馬懿等人說了一遍,毛澤東同志對這些歷史人物一一做了分析,然後很認真地對大家說:“戰爭上的事,是要講謀略的。”這一番分析,大大增長了戰士們分析問題、認識問題的能力,使他們在讀歷史演義小說中學會為人處世,增長統軍作戰、處理軍政事務的才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廣大黨員幹部在本領上的要求更高。“謀先事則昌,事先謀則亡。”謀劃能力是核心能力。我們必須反覆學思踐悟,切實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聚眾智、用眾力,真正做到未雨綢繆、有備無患,“計熟事定,舉必有功”。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是那麼容易幹成的,必須有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決心,善作善成、久久為功的韌勁。曹雪芹寫《紅樓夢》“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司馬遷寫《史記》花了13年,李時珍寫《本草綱目》用了27年,達爾文寫《物種起源》用了27年,馬克思寫《資本論》用了40年,歌德寫《浮士德》用了整整60年……這些先賢用自身經歷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方向正確、目標明確後,就要水滴石穿、久久為功。任何投機取巧、急於求成的心態都要不得,任何虎頭蛇尾、半途而廢的做法也要不得。(陳名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