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家族簡介

百家姓李姓起源之李姓的來源

1.源於嬴姓和姚姓

源於嬴姓和姚姓,出自黃帝之後顓頊帝高陽氏的後裔理徵和舜帝姚姓的後代結合的後代,或出自道家創始人老子李耳,屬於以官職名為氏。顓頊和舜帝后代一說:李姓祖先之一是伯益,伯益是帝顓頊的裔孫。舜帝時候,伯益因幫禹治水有功,又為舜馴服鳥獸,被舜賜姓嬴氏,李姓出自嬴姓和姚姓,李姓祖先之一:嬴姓出現因為舜帝的賜姓給他的女婿姓為嬴,還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舜帝,姚姓,舜,黃帝子孫,生於姚地,以地取姓為姚,其後代就以姚為姓。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舜帝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概括有兩種: 一種說法是:商帝辛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 另一種說法是:據史籍記載,周朝以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百家姓李姓起源之李姓的來源

2.源於改姓、賜姓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平定哀勞夷後,曾賜當地各少數民族以趙、張、楊、李等姓。

北魏鮮卑族有複姓叱李氏,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全面漢化政策,改為漢字單姓李氏。

在回族姓氏中,有不少姓氏是歷代皇帝賜予的姓,如李、達、答、張、白、沐、陝、鄭、朱、金等姓。回族李氏是七世紀以來少數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來中國並定居;十三世紀以後又有一部分中亞細亞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遷入中國,他們在與漢、維吾爾、蒙古族相處的過程中形成回族,又稱“回回”。李氏在回族中所佔比例較高,有些直接來自古波斯或阿拉伯,如五代前蜀詞人李珣,其祖先就是波斯人,來中國後留居梓州(今四川三臺)。

李思摩:突厥頡利族人(東突厥),原名阿史那思摩,其酋長稱頡利可汗,名咄苾。頡利人曾屢次侵擾唐朝,咄苾與思摩於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擾唐時,被唐軍俘獲並送往長安(今陝西西安)。唐太宗李世民認為思摩忠誠可嘉,於是賜為李氏,令他統領頡利舊部駐守河南之地。

李突地,稽靺鞨酋長(分佈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龍江中下游),唐朝初建時即來唐朝貢,後曾擊敗進攻幽州的突厥兵,他於唐貞觀初年被唐太宗李世民任命為右衛將軍,賜為李氏。李嘉慶也是靺鞨族人,本姓茹,名常,徙幽州,為朔方部將,以戰功被賜姓李,更名嘉慶。其子李懷光,在唐德宗時被封為都虞侯。

李國昌:本為朱邪氏,名赤心,沙陀突厥酋長朱邪執宜之子。唐懿宗鹹通十年(公元869年)任太原行營招討等職,因隨從康承訓擊敗龐勳起義軍有功,升為單于大都護、振武軍節度使,被賜姓李名國昌。

李 勣:(公元594~669年),本姓徐,名世勣,字懋功,(徐茂公)曹州離狐(今山東東明東南部)。家富有,初從翟讓起義,參加瓦崗軍,因功封東海郡公,瓦崗軍失敗後降唐,被唐高祖李淵任為右武侯大將軍,封曹國公,賜姓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諱,單名勣(jì,同績)。其孫敬業起兵反武,賜姓剝奪。

李 粲:滑州人,本姓丙,在隋朝任屯衛大將軍,唐高祖李淵入關後,率眾歸唐,被授宗正卿,封應國公,賜姓李。

李子和:蒲城人,本姓郭,原在隋朝做官,曾以罪徙榆林,唐高祖武德初年獻款,被任為靈州總管,後又跟隨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劉黑闥起義,因有功,被賜姓李,封夷國公。

李抱玉:河西人,本姓安,唐高祖時功臣安興貴的後裔,原名重璋,善騎射。唐玄宗李隆基以其戰河西有功,為他改名抱玉。安祿山叛亂時,安抱玉鎮守南陽,上書朝廷,說恥與逆臣安祿山同宗,要求改姓,於是唐玄宗賜他姓李。

李忠臣:薊人,本姓董,名秦,少年時從軍,憨直不通書,但努力奮鬥,因有戰功,被唐肅宗李亨賜姓李,賜名忠臣。

李國臣:河西人,本姓安,膂力過人,積功升任雲麾大將軍,被唐肅宗李亨賜姓李。

李寶忠:奚族人,原為范陽守將張鎖高的養子,名忠志,字為輔,為安祿山、史思明的部屬,隨同安、史叛唐。公元761年史思明逝世後,張忠志獻恆、趙、深、定、易五州,唐朝宗李豫升他為禮部尚書,賜姓李,賜名寶忠,封趙國公。

李光進:其祖先為河曲羌族人(今青海黃河曲流處),姓阿跌氏,唐朝貞觀中期內屬,以其地為雞田州,光進隨從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收復兩京有功,於大曆年間被唐朝宗李豫賜姓李。

李元諒:安息人,本姓安,少為宦官駱奉仙所養,冒姓駱,名元光,勇敢有謀略,唐德宗時與李晟收京師,貞元年間因守備有方,避免了一次與吐蕃的戰爭,被賜姓李,賜名元諒。

李全略:本姓王,名日簡,以功累官橫海軍節度使、滄德棣州觀察使,被唐穆宗李恆賜姓李,賜名全略。

李茂勳:回鶻族(即回紇)阿布思後裔,降唐後,受到兵部尚書張仲武的重用,後因積功較多,被唐宣宗李忱賜姓李名茂勳。

在唐朝,還有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朱邪氏、董羅氏等人士因建國有功,被賜李氏。另外傳說大食國人李訶末將軍以及李彥升和波斯人李鉉、李珣均為皇帝賜姓。

百家姓李姓起源之李姓的來源

3.少數民族李姓

1.苗族:

苗族居住在南方,半數以上在貴州,其餘分佈於湖南、雲南、廣西、四川、廣東、湖北等省,與其他兄弟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約有五百一十萬人。李氏在苗族中佔有一定的比例,在黔西威寧地區的苗族中為大姓之一。漢姓為“李”、苗姓為“孟恩路”,這是他們實行“子父連名制”的一種特殊寫法。苗族中的李氏,有些是民族融合的產物,有的已與李氏的原義無關。例如,清朝咸豐、同治年間由張秀眉領導的貴州苗民起義中有個起義軍將領叫李洪基,但他並不姓李,“李”系他的苗語名字“擬”的訛寫,而“擬”在苗語中意為水牯牛,“洪基”為“彎角”之意,故“李洪基”即“彎角水牯牛”。據有關學者考證,清朝官府在登記戶籍冊時,用同音的漢姓代替男性戶主的苗名,因而形成了苗族漢姓。苗族中的一些李氏,就是這樣產生的。

2.壯族:

壯族系由古代百越的一支發展而成,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約有一千三百四十萬人,其90%以上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少部分居住在雲南、廣東等省。李氏在壯族中人數較多,曾出過一些有影響的人物,如太平天國著名將領李開芳、李錦貴、李文彩等,均為壯族李氏人。

3.瑤族:

瑤族主要由古代“長沙武陵蠻”的一部分發展而成。約有一百四十五萬人,分佈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貴州五省區的山區,其中廣西瑤族人數約佔總數的70%強。李氏為瑤族主要姓氏之一,在瑤族原有十二姓中居於第五位。瑤族李氏根據血緣遠近,分有若干“房”;各房都有稱呼,輩分稱謂有“本頭”、“巴比”、“九古”等。瑤族李氏具有反抗封建壓迫的精神,清朝有廣東八排瑤民反清首領李英,還:有湖南瑤民起義首領李元發。

4.白族:

白族自稱“白子”、“白尼”,主要聚居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並散居於雲南省碧江、元江、昆明、昭通及貴州省畢節等地,1982年統計約有一百十三萬餘人。唐朝史學家杜佑,曾任嶺南節度使,熟悉南方少數民族情況,他所撰寫的《通典》中記載有白族的姓氏:“其地有數十部落……有數十姓,以楊、李、趙、董為名家,各據山川,不相役屬。”從中可以看出李氏是白族中的大姓,至少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再往前追溯,三國時蜀相諸葛亮在賜給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以張姓時,又賜各酋長楊、李、趙等姓。這又說明一千七百多年前雲南白族已有李氏。三國以後,有不少李氏漢人徙居雲南,久而久之,與白族融合在了一起,如唐朝貞觀年間的“西洱河蠻”中的楊、李、趙等姓,都自稱本來是漢人

5.畲族:

畲,意為燒榛種田,即在播種之前將田中的草木燒去,以灰作肥料。畲族因從事畲耕(即刀耕火種)而得名,他們自稱“畲民”或“山客”,約有三十八萬人,分佈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五省六十多個縣(市)的部分山區,以福建、浙江兩省為最多。他們通用漢語,主要從事農業,長期和漢族人民雜居,關係十分密切。福建霞浦縣畲族族譜中記有“唐光啟二年(公元886年),盤、藍、雷、鍾、李有三百六十餘丁口,從閩王王審知為鄉道官,由海來閩”,這說明唐朝末年福建有畲族李氏。元末有福建農民起義首領李志甫,據說就是畲族人。

6.猶太族:

猶太人古稱“希伯來人”,公元前十三世紀曾在巴勒斯坦居住,用希伯來語(屬閃含語系閃語族),公元前十一世紀建立以色列王國,創猶太教。公元一至二世紀羅馬帝國統治期間,絕大部分被趕出住地,其中散入歐洲的受到迫害屠殺,或與當地民族結合。猶太進入中國,約始於唐朝;有較多的人來中國,是在北宋中葉。北宋時進入中國的這一批猶太人,其先祖在公元前二世紀七十年代離開猶太本土,流徙到印度的孟買地區,在那裡定居了一千一百多年之後,於十一世紀中葉或後葉,又循海道向東推進,到達了中國。與此同時,還有一些猶太人散居於洛陽、北京、南京、杭州、寧波、泉州等地,但人數最多是住在開封的猶太人。住在開封的這一支猶太人移民,以李氏為首,共有李、俺、艾、高、穆、趙、金、周、張、石、黃、聶、金、張、左、白等十七姓,其中兩李、兩金、兩張為“同姓不同家”。明崇禎皇帝十五年(公元1642年)9月明軍掘黃河堤放水淹李自成起義軍,使開封淪為澤國,開封猶太人逃亡各地,直到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重建開封城時,倖存的猶太人才隨同漢、回民返回開封,後又在寺院舊址上重建了清真寺。清初,開封猶太人有李、艾、趙、張、高、金、石七大姓,李氏仍居首位。現在開封猶太人尚有四姓,仍有李氏,他們已完全接受了漢族文化。

7.蒙古族:

源於陳蒙古八旗李雅拉氏,原居於丹東岫巖奇風嶺地區,後取其姓首字諧音漢字“李”為氏,隸屬鑲紅旗蒙古。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駐守岫巖奇風嶺一帶,今後裔散居於岫巖湯池、鳳城賽馬等地。

8.回族:

回族中的李氏,主要源自賜姓。 據《中國曆代回教名賢事略》中記載:唐朝時的“李光顏,本阿跌失,敕勒十五部落之一也。因世有武功,賜以國姓榮之。” 此外,有個別的李氏則是源於改氏。《閩書方外志》中記載:明朝李蟄,本姓林,但祖上“性剛正不撓,為執政所嫌,從容畢命於福州”,其後便改氏“李”了。在清朝,內務府回回族人尼亞咱改氏為李,這也是回族李氏的又一支

百家姓李姓起源之李姓的歷史

1.先秦時期:

李姓形成時,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帶,春秋時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傳的首個李姓人物。李耳,字伯陽,外字聃,號老子,生於春秋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今河南鹿邑)人,做過周朝的“守藏室之史” (管理藏書的史官),傳說是春秋時的思想家和道家的創始人,傳為《老子》一書的作者。傳說他是周平王時(春秋初期)人,又說春秋末期的孔子曾向他問禮,於是說他活了160多歲或200多歲,是因為修道養壽才活了那麼大歲數。《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老子五千文》是道家主要經籍,用“道”來說明宇宙萬物的演變,包含著某些樸素辯證法因素,對中國後世哲學的發展產生很大影響,後來唯物、唯心兩派都從不同的角度吸收了老子的思想。據《新唐書》記載:李氏出自嬴姓。帝顓頊高陽氏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皐陶,字庭堅,為堯大理。生益,益生恩成,歷虞、夏、商,世為大理,以官命族為理氏。至紂之時,理徵字德靈,為翼隸中吳伯,以直道不容於紂,得罪而死。其妻陳國契和氏與子利貞逃難於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為李氏。李耳的後代李宗,字尊祖,在魏國做官,被封於段,為幹木大夫。李宗之子李同為趙國大將軍,孫李兌為趙相,曾孫李躋為趙國陽安君。李躋有兩個兒子:李雲、李恪。李恪的兒子李洪,任秦國(在今甘肅、陝西一帶)太子太傅,其孫李興族為秦將軍。李興族之子李曇,字貴遠,在趙國做官,封柏人(今河北唐山)侯,後又入秦,任御史大夫。李曇有4個兒子:崇、辨、昭、璣。他們及其後代因分別在外地任官、定居而分出兩支:長子李崇,任隴西(治所在今甘肅臨洮縣)守,封南鄭公,為隴西房;四子李璣,戰國末任秦國太傅,李璣的二兒子李牧在趙國做官,定居在趙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鄲市西南),為趙郡房。後來,隴西房又分為十三房,唐宗室39房,趙郡房又分為東、南、西、遼東、江夏、漢中六房。 李耳以後,李姓人口逐漸增多。春秋時晉文公(都城在今山西翼城東南)的理獄官李離、戰國時魏文侯(都城在今山西夏縣西北)相李悝,都是早期遷入今山西境內的李姓人;戰國時被秦昭王任為蜀郡(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守的李冰,是最早遷入今四川的李姓人;李耳之孫李同,到趙國(都城在今河北邯鄲)做官,是最早遷入今河北的李姓人;李同裔孫李恪的兒子李洪,到秦國(都城在今陝西咸陽東北)做官,是最早遷入今陝西的李姓人;李洪裔孫李曇,在秦國任御史大夫,其長子李崇開創隴西房,四兒子李璣的二兒子李牧開創趙郡房,形成李姓宗族最重要、最根本的兩大支派。

2.兩漢三國時期:

兩漢、三國時期,李姓人又在許多地方開闢出新的聚居點。西漢時,李姓有徙居今山東、江西者,如李耳裔孫李解,因在膠西國做官,留居高密(今山東高密縣西南);更始初任軍師將軍的李淑為豫章 (今江西南昌)人。到東漢、三國時,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東北已發展至今遼寧一帶,如東漢時率鄉勇抗擊海賊的李久為遼東 (今遼寧遼陽)人;向西北已發展至今寧夏一帶,如漢末三國時期涼州軍閥李傕為北地(今寧夏、甘肅一帶)人;向東南又發展至今江蘇,如東漢時善風角占候之術的李南為句容 (今屬江蘇)人;向南已發展至今廣東、湖南、湖北,如東漢時交趾刺史李進為高要 (今屬廣東)人,三國時吳丹陽太守李衡為襄陽(今屬湖北)人;向西南已發展至今雲南,如三國時蜀漢興亭侯李恢為俞元(在今雲南澄江縣境)人。 三國時,魏文帝立“九品官人法”,州設大中正,郡設中正,執掌用人權,從此形成把持政權的士族制度。東晉、南朝時期,排列士族姓氏等級,把北方山東(指崤山或華山以東地區)在一郡之內的大姓望族稱為郡姓,列王、崔、盧、李、鄭為一流冠族。因為士族門第大抵是由祖先有聲望、代代保持富貴、常有功臣名人、一家男女熟習禮教的形式和表現異於常人的風尚、能談論、有文章等各種因素構成的。十六國時,先後出現了兩個李姓政權--大成國和西涼國。

3.隋唐時期:

隴西李氏李唐支自西魏、北周至隋代,世代為皇親國戚,官位顯赫,至隋末,在朝廷內外已具有相當雄厚的實力,因之為唐代李姓的空前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這一歷史時期,李姓除分佈於上文所述的地區外,又有今內蒙古、浙江、安徽等省區的李姓人載入史冊,但總的來說,李姓仍主要是在北方發展。隨陳化父子入閩

唐朝初期,朝廷派陳政任嶺南行軍總管,率兵往閩南鎮壓“蠻獠嘯亂”,後其子陳元光繼任,平定了局勢。固始籍將佐李伯瑤隨陳氏父子入閩開發漳州,功績卓著,留居當地,其子孫散處龍溪、漳浦諸縣。 武周時避禍南逃 唐高宗皇后武則天,690年廢唐睿宗李旦,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周,史稱武周。她任用酷吏,屢興大獄,使宗室、朝臣不少人被牽連冤殺。為了避禍,宗室李姓部分人從長安、洛陽逃到比較安靜的江南定居。 避“安史之亂”南遷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冬,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及其部將史思明,以誅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歷時八年方被平定。這場戰亂,使中原人民遭受了空前浩劫,大批人被迫逃往江南避難,其中有一批李姓人。

李光弼徙居金陵 唐朝大將、營州柳城契丹族人李光弼,天寶末年任河東節度使,與郭子儀一同平定“安史之亂”,因功被封為臨淮郡王。762年出鎮徐州,進封臨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蘇南京),從此子孫蕃盛,形成金陵李氏,後分衍於江西、四川、雲南、貴州等地。

李德裕貶死崖州 始於唐穆宗時以牛僧孺、李宗閔為首和以李德裕為首的朋黨之間將近四十年的鬥爭,史稱“牛李黨爭”。唐武宗即位後,任李德裕為相,李宗閔被貶死,牛僧孺亦被黜。到了唐宣宗時,牛派得勢,李派則全遭罷斥,李派首領李德裕被貶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東南)司戶,於850年病死,其子孫有部分人留居當地,成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姓人。隨王氏兄弟入閩

唐末至五代年間,因中原地帶長期動亂,河南因始人王潮、王審知兄弟率眾起義,最後在福建創建閩國。河南一些李姓人隨王氏兄弟入閩,定居於莆田、晉江,後又分支寧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進而又向西發展,分佈於廣東、廣西的一些地方。

4.兩宋時期:

唐代以後,出於多種原因,李姓播遷更加頻繁,分佈地更為廣泛。其中,遷徙人數較多的是宋代“靖康之變”時的南遷。 例如,覃懷(今河南武陟)人李曾伯,舉家渡江,後居嘉興 (今屬浙江),宋理宗寶佑年間舉進士,後累官治海制置使;李芾從開封徙居衡州(今湖南衡陽),恭帝德佑初知潭州;開封飲食業以烹飪羊肉著名的廚師“羊肉李七兒”、以善於用肉和各種萊餚做湯聞名的“雜菜羹李婆婆”等南遷後在杭州重操舊業。

百家姓李姓起源之李姓的字輩

山東日照太平橋李氏派語:為予衍其緒,宗業宜慎守;忠厚作貽謀,家運乃克久;植基資篤信,敦行尚樸誠;敬共存世澤,懿訓栽心銘。

隴西堂李氏派語:國正添必茂,高騰秀起彰,宗榮徵瑞慶,祖澤遠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發久祥,於時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河南南陽李氏派語:興廣文明雲,石川人一家,萬代開中華。

東山李氏派語:世開國運,文士宏興,正心誠意,盛德日新,英才應遇,克建功勳,榮華繼美,光宗顯親。

高橋李氏派語:世德相承遠,揚澤錫恆光,文明昭裕啟,家聲慶福長。

善邑曲江李氏派語:本曰守承先世逢,紹廷政學安邦國,書田基業振家聲,景運文明光祖澤。

雲湖李氏原派語:義根思遠,榮秉丹良,應開永世,枝芳助茂。新派語:瑞集星垣,祥徵齊宇,德紹前徽,光昭祖緒。 錦瀟堂李氏派語:子民享盛世,國祚自長春,祖德周賢士,宗功漢彥臣,貽謀宏遠大,文允啟開新。

湖南邵陽八甲李氏派語:應嗣繼仁子,志文仲顯廷,祖宗永世德,時長開佑增。續班:本正發祥懋,肇啟有忠純,立學光前代,家傳瑞運新,聲華成盛業,孝義一庭榮。

湖南寧鄉李氏派語:鞠公口占原派:崇志奉正宗,祖方應兆龍,榮華髮達茂,永遠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緒,良澤啟廷封,長振家聲大,禎祥國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顯,詩書道業隆。派次:宏開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錫賢良。

湖南沅江李氏派語:景繼修鳳玉應,春世時之成,大學文名顯,鴻勳泰運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訓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恆斯建業,能立定增榮。

湖南嶽陽李氏派語,榮資成國澤,才之重南方。

南郭李氏派語: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獻日存,英明代作,規啟來哲,道裕先覺,美繼西昆,盛傳東洛,奕葉香騰,新枝秀擢,甘雨和風,增輝花萼。

龍船港李氏派語:德以仕大,萬李春勝,賜隆先光,開聯榮蔭,人文蔚起,升朝輔政,世澤孔長,家風愈盛。

騰衝疊水河李氏派語:自立根肇守,誠振本性生,天其鐘有慶,端顯永炳文。

甘肅隴西李氏初定派語:經綸道節展奇才,輔佐天家登相臺,憲章祖訓揚先澤,洪起心傳慶方來。重定:經綸承祖澤,光裕振家聲,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榮。通譜班次:享敘傳謨典,洪基肇吉安,泰和家政協,鼎甲煥新班。

京江李氏派語:福澤由天定,心田在而耕。

井崗李氏派語:秀公九族親,甲第冠千軍,石羊發基址,均志李連陛,應尚仕忠臣,國太永安寧,榮華光宗祖,富貴遠傳名,道德輝先澤,詩書裕哲昆,文章稱壽世,學業建經綸。

衍慶堂李氏偶公股前派:萬榮道興愷,明常崇德彰,春應貞元泰,雍熙樂允祥。賢公股前派:才文壽妙廣,永玉萬森崇,應一啟振家,聲川長必祥。偶賢兩支合汀後派:忠義開鴻緒,龍族著烈光,經綸昭實學,廉敬歷官方,根本培深厚,芝蘭奕世香。

三橋李氏字輩:遠世思明德,昌時衍令謨,彥奇蕃克紹,昭朗盛宏敷。

巖田李氏字輩:仁信興邦本,忠誠忠具輝,高實從正發,滋讚美明頎,俊秀潛龍躍,簪纓起鳳飛,詩書光德業,文采煥珠璣。

高密李氏字輩:元憲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傳贊厚。

贛榆白石頭李氏字輩:相為至寶,新作良田,忠厚傳家遠。

四川南充南部李氏字輩:朝元先庭維仕林,文昌定國勝聰明

四川廣元蒼溪李氏字輩:洪白斯林 春士中青 三元開太 定顯之雲 光華國啟 永世昌明.

永年李氏字輩:球璧延前代,簪纓發後昆,克家常德建,經國遠謀存。一本親惟篤,同寅誼尚敦,門威知允茂,不負隴人孫。 霍邱花園李氏字輩:字田臨三章,學為繼世長,新家傳道德,治國定安邦。

霍邱龍潭李氏字輩:乾坤毓敬楊,棟克海學章,保家立朝綱。

四川資陽李氏字輩:應文春先,單廷世雲,如恆其德,光宗必成。

河北勝芳李氏字輩:文耀裕光兆,嘉世守中和。

湖北程集李氏字輩:老派:維學師在賢,大振家國傳,智仁承祖德,孝友取宗光,作述芳名遠,修齊錫慶長。新派:繼世昌威治,詩文勝澤興。

保定府李氏字輩:德洪天喜貴,長久振家興。

百家姓李姓起源之李姓的人物

1.歷史名人歷史名人

李利貞(公元前1069年—公元前992年),原名理利貞,是李姓的得姓始祖,是老子李耳的祖先。 上古帝王顓頊之後皋陶後代理徵,字德靈,封為中吳伯,在殷紂王時任理官。老子

李耳(老子):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的創始人。著有《老子》,又稱《道德經》

李冰:戰國時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業生產、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被後世奉為川神。

李悝:(生卒年待考),又名李克,有的古書中還將李克寫成裡克,或訛作李兌、季充等。戰國初期魏國著名政治家。所著《法經》在中國古代法律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李牧:(公元前?~前229年),戰國時期趙國人,戰國末年著名軍事家。

李斯:(公元前?~前208年),上蔡人(今河南上蔡)。著名秦國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 李

信:戰國時代秦國將軍。

李廣:西漢名將,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爭,以勇敢善戰著稱。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匈奴數年不敢攻擾,稱之為"飛將軍"。飛將軍李廣

李陵:(公元前?~前74年),字少卿,隴西成紀人(今甘肅秦安),名將李廣之孫。著名西漢將領。

李忠:字仲都,東萊黃人。雲臺二十八將之十五。

李固:(公元94~147年),東漢大臣。字子堅。漢中南鄭人(今陝西漢中)。曾在東漢時任三朝(順帝、衝帝、質帝)太尉,博學多才、能言善變,不畏權貴、敢於抗爭,故有“北斗喉舌”之美譽。

李膺:(公元110~168年),字元禮,漢朝潁川襄城人(今河南襄城)。著名東漢政治家。滿腹經綸,被譽為“天下模楷李元禮。”

李育:東漢一代名儒。

李尤:東漢文史學家。廣漢雒(今四川廣漢雒城)人。年少時以能文著稱,曾撰《蜀記》。安帝時為諫議大夫,受詔與謁者僕射劉珍等共撰《東觀漢記》。

李傕(?-198)涼州北地郡人,漢末三國時群雄之一。東漢末年的涼州軍閥、權臣,曾挾持漢獻帝,專政四年。

李典:(公元174~209年),字曼成,山陽鉅野人(今山東山陽)。

李登:(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國時期魏國音韻學家。任左校令。著《聲類》十卷,以宮、商、角、徵、羽五聲區別字音,尚未分立韻部,是最早的一部韻書。

李密:西晉文學家。所著《陳情表》以侍親孝順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廣為傳誦,影響深遠。

李充:東晉著名的文學家、文論家、目錄學家、書法家。

李式:東晉書法家。

李顒:東晉文學家。

李暠: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人。東晉十六國時期西涼武昭王。政治家,文學家。曾著有《述志賦》、《槐樹賦》、《大酒容賦》等多篇。

李衝: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人。北魏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李騫:字希義,趙郡平棘人。南北朝時文學家,博涉經史,富文藻。

李孝貞:趙郡柏人。南北朝時文學家,少好學,能屬文。孝貞著有文集二十卷,《隋書本傳》行於世。

李鉉:字寶鼎,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南北朝北齊名儒。

李同軌:東魏趙郡高邑(今河北柏鄉縣北)人。一代名儒。

李公緒:趙郡柏人(今邢臺市隆堯縣)。約北齊文宣帝天保初年前後在世。撰有典言十卷,又撰質疑五卷,喪服章句一卷,古今略記二十卷,玄子五卷,趙記八卷,趙語十二卷。

李概:趙郡柏人人。撰戰國春秋及音譜,並行於世。又自簡詩賦二十四首,謂之達生丈人集。

李神威:趙郡人。撰樂書近百卷。

李安世:趙郡人。北魏政治家,上疏建議實行均田制。

李謐:趙郡人。少好學,博通諸經,周覽百氏。初師事小學博士孔璠。數年後,璠還就謐請業。同門生為之語曰:"青成藍,藍謝青,師何常,在明經。"著有《明堂制度論》。

李德林:(530-590),字公輔,博陵安平人。生於魏廢帝中興元年,卒於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年六十一歲。少有神童之譽。

李百藥:(565--648),字重規,定州安平(今屬河北)人,唐朝史學家。除擅長文章外,還很善於寫詩。現在他的傳世之作有詩20餘首,文章13篇,以及被列入二十四史的《北齊書》。

李延壽:安陽市人。唐代史學家。曾參加過官修的《隋書》、《五代史志》(即《經籍志》)、 《晉書》及當朝國史的修撰,還獨力撰成《南史》、《北史》和《太宗政典》。

李嶠: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唐代政治家,文學家,少有才名。前與王勃、楊炯相接,又和杜審言、崔融、蘇味道並稱“文章四友”。

李華: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唐代散文家,與蕭穎士齊名,世稱"蕭李"。並與蕭穎士、顏真卿等共倡古義,開韓、柳古文運動之先河。其傳世名篇有《弔古戰場文》。亦有詩名。後人輯有《李遐叔文集》。

李翰: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唐代文學家,為文精密,為序張巡守城事蹟,文有前集三十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

李守素:趙州人。唐初十八學士之一。尤諳氏族學。

李端: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輩較輕,但詩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聽箏》入選《唐詩三百首》。今存《李端詩集》三卷。

李嗣真:趙州柏人。撰明堂新禮十卷、孝經指要、詩品、書品、畫品各一卷。博學曉音律,兼善陰陽推算之術。工畫鬼神,舉李仲昌同師於尹琳,亦工雜畫,有禮圖等雜畫五十六卷傳世。見於《歷代名畫記》、《新舊唐書本傳》、《藝文志》、《榆園畫志》。

李觀:先為隴西人,後家江東。為文時謂與韓愈相上下。韓愈稱其“才高於當世,而行出於古人”(《李元賓墓銘》)。大順中,(公元八九一年)陸希聲集其遺文,為文編十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全唐文》錄存文四卷,《全唐詩》錄存詩一卷。

李翱:隴西成紀人。唐代思想家,文學家。他曾從韓愈學古文,協助韓愈推進古文運動,兩人關係在師友之間。

李乂:趙州房子人。年十二,工屬文,與兄尚一,尚貞俱以文章見稱。兄弟同為一集,號為李氏花萼集,凡二十卷,並行於世。 李善:所注蕭統(文選》六十卷,至今被視為《文選》最主要的注本之一。

李邕:廣陵江都(今江蘇省揚州市)人。唐代書法家,文學家。李邕的行書對後世行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宋元的幾位大書法家如蘇軾、黃庭堅、趙孟頫等無不受其影響。

李頎:趙郡(今河北趙縣)人。詩內容涉及較廣,尤以邊塞詩、音樂詩獲譽於世。擅長五、七言歌行體。後人輯有《李頎詩集》 。

李益:隴西人。著名詩人。貞元末,與宗人李賀齊名。每作一篇,教坊樂人以賂求取,唱為供奉歌辭。其《徵人歌》、《早行篇》,好事者畫為屏障。又是中唐邊塞詩的代表詩人。

李公佐:隴西人。唐代小說家。撰有傳奇:《南柯太守傳》。

李朝威:隴西人,唐代著名傳奇作家。著有《柳毅傳》,本人也被後來的一些學者譽之為傳奇小說的開山鼻祖。

李復言:隴西人,唐代小說家。著有《續玄怪錄》。

李思訓:著名畫家。擅畫青綠山水。明代莫是龍和董其昌等人提出繪畫上的南北宗論,則將他列為“北宗”之祖。

李昭道:著名畫家。

李陽冰:趙郡(治今河北趙縣)人。唐代文字學家、書法家。以篆學名世,精工小篆,圓淳瘦勁,為秦篆一大變革,被譽為李斯後小篆第一人,對後世頗有影響。

李龜年:著名樂曲兼演唱家。後人稱其為“歌聖”。

李春:隋代造橋匠師。現今河北邢臺臨城人士。隋開皇十五年至大業初(595~605)建造趙州橋(安濟橋)。趙州橋存世1400多年,堪稱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蹟之一。

李靖:(公元571~公元649年),字藥師,京兆三原人(今陝西三原)。隋朝名將韓擒虎的外甥,著名唐朝將領。

李淵:唐高祖(566~635)。唐代開國皇帝。字叔德。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人,祖籍趙郡隆慶(今邢臺市隆堯縣)。 李建成:(公元589~626年),小字毗沙門,唐高祖李淵長子,隴西成紀人(今甘肅秦安)。唐太宗

李世民:唐太宗(599~649年),創造了“從諫如流,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盛世。

李隆基:唐玄宗(685年~762年),大唐皇帝(712年-756年在位),李隆基為睿宗李旦第三兒子,廟號“玄宗”,又因其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玄宗在位年間,是大唐由盛變衰的關鍵時期。

唐憲宗(778年~820年),憲宗在位期間,勤勉政務,著手削藩,開創了唐朝的中興氣象,史稱“元和中興”,是唐朝後期最傑出的皇帝。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人稱“詩仙”。

李晟:(公元727~793年)中唐將領。字良器。洮州臨潭(今屬甘肅)人。勇烈有才,善騎射,平朱沘之亂。

李愬:(公元773~821年)中唐將領,雪夜入蔡州,平吳元濟之亂。

李吉甫:趙郡人,唐朝宰相,地理學家

李德裕:(787—850),趙郡(今河北趙縣)人。唐代文學家﹑政治家。代表作有《會昌一品集》、《左岸書城》、《次柳氏舊聞》等。

李賀:(公元790~816年),中國唐代詩人。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李商隱畫像

李頻:著名詩人。

李谷:(903—960),《宋史·李谷傳》。

李煜:(公元937~978年),南唐李後主,被稱為“千古詞帝”。

李穆:善篆、隸,工丹青。

李沆:北宋“聖相”。

李維:博學,少以文章知名,至老手不廢書。嘗預定《七經正義》,修《續通典》、《冊府元龜》。

李淑:著有文集一百餘卷,嘗修國朝會要、三朝訓鑑圖、閣門儀制及康定行軍賞罰格,又獻擊訓三篇,均《宋史本傳》並行於世。

李虛己:著有《雅正集》十卷。

李成:北宋著名畫家。和范寬與另一位山水畫家關仝一起被稱為“三家鼎峙”、“百代標程”的大師。

李常:黃庭堅之舅。有文集、奏議六十卷,《詩傳》十卷,最早的會計學著作《元祐會計錄》三十卷。

李格非:北宋學者。著《洛陽名園記》。

李清照:南宋女詞人。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李公麟:北宋著名畫家。傳寫人物尤精。李清照

李之儀:能為文,尤工尺牘,蘇軾謂入刀筆三昧。

李廌:蘇門六君子之一。蘇軾謂其文章筆墨瀾翻,有飛沙走石之勢,說其是子之才,萬人敵也。

李誡:北宋著名土木建築家、《營造法式》一書的編纂者。

李從周:著有《字通》。

李綱:北宋名相。李唐:南宋著名畫家。

李侗: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老師。

李燔:南宋著名學者。 李覯:南宋名儒,著《周禮致太平論》、《平土書》、《禮論》。

李攸:南宋學者、藏書家。撰有《宋朝事實》一書,對考證北宋一代典章制度有幫助。

李冶:宋元四大數學家之一。對天元術進行了全面總結,寫成數學史上的不朽名著——《測圓海鏡》。

李杲:中國醫學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醫“脾胃學說”的創始人,著有《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蘭室秘藏》、《活法機要》、《醫學發明》、《東垣試效方》等。

李俊民:金代文學家。有《莊靖集》十卷。 李孝光:元代詞作家。少年時博學,以文章負名當世。著作有《五峰集》11卷。

李釜:明代著名圍棋棋手。 李夢陽:(公元1473~1530年),明代文學家。前七子之一。字獻吉,號空同子。慶陽(今屬甘肅)人。 李攀龍:明代文學家。後七子之一。

李春芳:有“青詞宰相”之稱。在數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李廷機:著有《四書臆說》《春秋講章》《通鑑節要》《性理刪》《燕居錄》《李文節文集》等。 李中孚:明清之際哲學家。在理學上的造詣,被稱為“海內大儒”。

李鱓:清代著名畫家。揚州八怪之一。

李方膺:清代著名畫家。揚州八怪之一。

李漁:(公元1611 ~1680年),戲曲理論家、作家。原名仙侶,字謫凡,號天徒,中年改名李漁,字笠鴻,號笠翁。浙江蘭溪人。

李氏,女,廣東番禺(有史料作廣州三元里)人,順治七年(1650),清軍圍困廣州,被朔騎所擄,為免其辱,賦詩10首自縊而亡。在今人編輯出版的《三編清代稿鈔本》中,收入有其詩若干,可管窺其部分詩作精華。 李調元:清代戲曲理論家,詩人。其詩作《萬善堂詩》清婉雍容,名震一時。

李兆洛:清代學者、文學家。精輿地、考據、訓詁之學。為文主張混合駢、散兩體之長,與桐城派散文立異,是陽湖派代表作家之一。所選《駢體文鈔》為歷來最好的駢文選本,標舉魏晉、六朝宗旨。書學功底極深,尤善行草。

李審言:江蘇興化人。國學大師。工詩文考證,著作豐富,著有陶齋藏石記釋文《楓園藝友錄》。

李惺:清代教育家。有《西漚全集》10卷、《西漚外集》8卷刊印行世。

李汝珍:博學多才,精通文學、音韻等,留存現世最出名的作品就是《鏡花緣》。

李伯元:多才多藝,擅長制藝詩賦,繪畫篆刻,金石考據。《官場現形記》是晚清譴責小說的代表作。

李慈銘:(1830~1894)晚清著名文史學家。嗜書成癖,承乾嘉漢學之餘緒,治經學、史學,蔚然可觀,被稱為“舊文學的殿軍”。 著有《越縵堂日記》。

李毓秀: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家。著有《弟子規》。

李善蘭:近代著名的數學,天文學,力學和植物學家。

2.現代名人

李大釗:(公元1889年~1927年),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 李大釗

創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省樂亭縣人。 李四光:(公元1889~1971年),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著名地質學家。 李宗仁:(公元1891-1969年),廣西臨桂人,字德鄰。黃埔軍校南寧分校總負責人。國民黨高級將領,軍事家。中華民國副總統、代總統。 李可染:(1907年~1989年)江蘇徐州人。著名國畫藝術大師。其長子李小可為北京畫院一級美術師,次子李庚為日本京都造型藝術大學教授、畫家。 李銳(1917年)湖南平江人。原名李厚生,著名中共黨史專家。 李光耀(新加坡):(1923年)新加坡前總理大臣,任新加坡內閣資政。 李政道:(1926年),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57年,他31歲時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默然(Li Moran, 1927.12.21-)中國話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 李先念: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將領,政治家,在第六屆人名代表大會中當選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李鵬:(192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前任國務院總理、前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 李嘉誠:(1928年),香港著名的塑膠商、房地產鉅商,香港地區首富,熱心慈善和教育。 李昌鈺:(1938年),刑偵與鑑識專家,華人神探,“當代福爾摩斯”、“現場重建之王”。 李祖原:(1938年-) 臺灣著名建築師。 李小龍:(1940年~1973年),著名武術家,著名電影演員。英文名字 李小龍

Bruce Lee,中文原名李振藩。 李安(英文名:Ang Lee1954年),臺灣屏東潮州人,臺灣著名導演、編劇。 李鵬飛:香港商界的知名人士,前立法會議員,前行政局議員,自由黨首屆主席,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李國豪: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澤楷:香港企業家,李嘉誠次子,電訊盈科主席。 李兆基:香港企業家,恆基兆業及中華煤氣主席。 李家誠:李兆基之子。 李顯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之子。 李國寶:香港東亞銀行主席,香港立法會議員。 李國章:前任香港教育統籌局局長及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李國寶胞弟。 李國能:香港終審法院首席法官,李國寶及李國章堂弟。 李柱銘:香港資深大律師,香港民主黨首任主席,香港立法會議員。 李遠哲: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李敖:臺灣作家、中國近代史學者、時事批評家、思想家。 李連杰:國際功夫巨星、武術家、慈善家。 李雙江:中國著名男高音歌唱家。 李逸朗:香港藝人。 李福深:香港賽馬會前主席。 李家文:香港無線新聞助理採訪主任兼主播。 李臻:香港新聞臺首席主播。 李以莊:香港新聞臺高級記者。 李玉堂:陸軍中將;前海南島防衛副司令(已故)。 李友邦:抗日名人,白色恐怖受難者。 李銀河:王小波的女人,美國匹茲堡大學社會學博士後,中國性女社會家。 李珊珊:同名同姓人物。1、香港娛樂明星。2、中國女子體操隊隊員、奧運冠軍。 李寧:體操王子,奧運冠軍,企業家。 李幼斌:中國內地演員 李雪健:中國內地演員 李大雙:中國男子體操運動員、奧運冠軍。和李小雙為體操界的一對兄弟世界冠軍。 李小雙:中國男子體操運動員、奧運冠軍。 李伯清: 川渝地區著名民間藝術家。法名廣慈法師。 李碧華:同名同姓人物。1、香港作家;2、臺灣歌手 李東東:河南杞縣人,歷任河海大學校長,江蘇省教育廳副廳長,河南省教育廳廳長,現任教育部副部長。 李猛:世界舞蹈家。 李永波,中國羽毛球隊總教練,優秀羽毛球運動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