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死病是如何肆虐歐洲數百年的?


1338年,英國的國王是愛德華三世,英王是個野心勃勃的人,他本來已經擁有法國的一部分土地,但還想要把整個法國佔為己有。就這樣,他為自己找藉口,聲稱自己是法國前國王的親戚,比現任法國國王更有資格擁有法國。當然,法國人並不同意他的說法,所以愛德華三世便發動了對法國的戰爭。或許就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他發動的是歷史上最長的戰爭,直到他去世,這場戰爭都沒有打完。

這場戰爭就是著名的“百年戰爭”。

英法之間的第一戰發生在一個叫克雷西的地方。

1346年,英國人乘船向法國進發。英國人的這支隊伍顯得有些散亂,隊伍裡的士兵都是些普通百姓,而且他們的裝備很簡陋。所以法國人一開始並沒有把英國人放在眼裡。他們認為,在設備精良的騎士組成的法國軍隊面前,英國的烏合之眾根本不值一提。

顯然,法國土兵小看了英軍。儘管英國的士兵不是正規軍,但是他們使用了一種叫做長弓的武器。這種武器在戰場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所以儘管裝備精良的法軍騎兵受過正規訓練,但他們還是被英軍徹底打敗了。據說到現在法國人對於“V”的姿勢(手握拳頭,食指和中指伸出,做分開狀,表示勝利)依然非常敏感,因為這是英國士兵拉“長弓”的手指形狀。

英國人在這次戰爭中首次使用了大炮。但是,當時的大炮不像今天這樣威力巨大,在當時,英國人把炮彈打到法軍那邊,就像是把一個籃球丟進法國軍隊裡一樣,除了讓法軍的馬受到驚嚇外,威力並不大。

克雷西戰役之後,歐洲爆發了一場可怕的災難,整個歐洲大陸被籠罩在瘟疫的陰雲下,一種名叫“淋巴結鼠疫”的傳染病襲擊了歐洲。這種病就是至今提起來仍讓歐洲人害怕的“黑死病”,人一旦得上這種病,渾身上下就會出現許多小黑點。這種小黑點會讓人在兩天、甚至幾小時內喪命,沒有任何藥物可以對抗這種疾病。人們非常害怕,有些人甚至是還沒有被傳上病,就被嚇死了。

黑死病持續了兩年,它奪去了三分之一歐洲人的生命。在當時,常常出現全村人橫屍街頭的場景,活著的人還沒來得及為死去的人掩埋屍體,自己便離開人世。田間的莊稼、牛羊馬匹,還有海上漂流的漁船,都沒有人照看,整個歐洲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即便災難如此嚴重,英法的百年戰爭仍然在持續。戰士們更換了一代又一代,而英國軍隊一直不停歇地向法國尋釁,好像戰爭已經成為日常行為了一樣。那時候,法國的國王是一個儒弱的小皇帝,法國人民開始絕望,沒有人能帶領他們戰勝強大的英國。

當時,在法國村莊裡生活著一個普通的農家女—讓娜·達克。有一天,讓娜來到貴族的城堡裡,告訴貴族們她做了一個夢,夢裡有個聲音告訴她說只有她才能帶領法國走出困境。看著眼前這個瘦弱蒼白的女人,貴族們的眼裡充滿了懷疑,不過,他們還是要準備考驗一下這個女孩。

於是,他們把讓娜帶到皇家大廳裡,那裡,王子正端坐在王位上。讓娜走到王子麵前,瞧了瞧王子,便徑直走到王子身邊的一個人面前跪了下來,對他說:“我是來帶領整個法軍取得勝利的。”原來,王位上的並不是真正的王子,而是貴族們找來假扮王子的僕人,真正的王子在旁邊站著。貴族們這麼做正是為了測驗讓娜,而讓娜果然通過了考驗。

王子和貴族們都大吃一驚,他們只好相信了讓娜的話。為了表示對讓娜的支持,王子把自己的令旗和盔甲送給了她。從此,讓娜開始帶領軍隊與敵人抗爭,並最終使王子順利登上王位。

讓娜神奇的經歷使法國士兵們備受鼓舞,因為在他們的心裡,讓娜就像是上帝派來拯救法國的天使。士兵們士氣高漲,英勇作戰,連接打了很多場勝仗。連連敗退的英國士兵們就不這麼想了,他們認為這個女孩是一個惡魔,於是設計把讓娜給俘虜了。

然而,法國國王並沒有去營救讓娜。讓娜雖然幫助法國脫離了險境,可是國王並不想讓一個女人指揮自己的軍隊,他的威嚴不能被一個女人所破壞。就這樣,讓娜被英國人判為女巫,然後被活活燒死在火刑柱上。讓娜雖然死了,但法國的好運並沒有結束。從那時開始,法國軍隊力量大增,最後他們終於打敗了英國人。

在這場百年之戰中,兩國損失無數,英國也沒有得到他們想要的結果。

黑死病那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鼠疫。最早記錄鼠疫的,是佛羅倫薩一位名叫博卡奇奧的人在1348年記錄下的。在他的描述中,染上鼠疫的人的腹股溝或腋下的淋巴會有腫塊。然後,青黑色的皰疹會在三天內長滿他的身體各個地方。三天後,這個可憐的人就死去了。

從這種病的名字,我們很容易想到,它一定是由老鼠引發的。但實際上真正帶來這種病的是老鼠身上的跳蚤。

1338年,中亞的一個小城中最先出現了鼠疫患者,然後,這種病沿著商道傳到了俄羅斯;1347年,鼠疫在君士坦丁堡肆虐,接著它踏過了西班牙、希臘、意大利、法國、敘利亞、埃及和巴勒斯坦。不久以後,它的魔爪就已經讓四分之一的歐洲人失去了生命。

然而不幸的是,當時的人們根本不知如何應對這種可怕的新傳染病。醫生想盡了各種方法,通便、催吐、放血、煙燻、燒灼淋巴腫塊、用尿洗澡……一切都是徒勞。人們為了防止死亡蔓延,吃精細的食物、飲用好酒,但是疾病還是不斷降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