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从沈阳到北京竟要21小时21分

百年前从沈阳到北京竟要21小时21分

百年前从沈阳到北京竟要21小时21分

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车轮上的生活跑得越来越快,正是40年来中国变化的一面镜子。11月27日,京沈高铁辽宁段开通前的最后一次大型施工——京沈高铁引入沈阳枢纽按本格开通施工顺利完成,这标志着京沈高铁辽宁段正式具备开通条件,而京沈高铁建成通车后,北京至沈阳的旅行时间将缩短至2.5小时左右。

那么问题来了:你知道100年前这段旅程要花多长时间吗?今天,让我们透过一本本尘封的列车时刻表感受中国铁路沧桑史。

列车时刻表记录历史 百年前从沈阳到北京要走京奉铁路

著名历史文献收藏家、沈阳晚报文史顾问詹洪阁从1987年开始收藏列车时刻表,从光绪三十四年(1908)的列车时刻图表,到最新出版的《列车时刻表》,31年获得数百本不同年代、版本的列车时刻表,从旧到新,薄厚不一,大小兼有。当数百本列车时刻表展现眼前时,透过时代痕迹的质地和封面,阅读其中串串数字和分分秒秒,如同阅读一部中国铁路编年史。

詹洪阁介绍,早在100多年前,沈阳到北京之间就通了铁路,这条铁路叫京奉铁路,它的前身是我国第一条自建铁路——唐胥铁路,而唐胥铁路的建设也揭开了中国修建铁路的序幕。

值得一提的是,刚刚退出历史舞台的皇姑屯站就曾是京奉铁路的一个站点,原名“沈阳站”。随后,京奉铁路延长,在奉天城根修一新站,起名为“沈阳站”,原沈阳站因在皇姑庙和皇姑坟附近,因此改名为“皇姑屯站”。

1916年出版的列车时刻表上标明,从北京到沈阳800多公里路程,3时出发,直到次日零时10分到达沈阳,足足需要花上21小时10分。

据了解,京奉铁路从1877年始建,1930年随着辽宁总站(沈阳北站)的落成而竣工,前后经历了53年的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京奉铁路更名为京沈铁路,经过大规模的修缮与扩建,如今成为北京通往东北各地重要的铁路动脉。

詹洪阁介绍,1927年,为了与日本人经营的沈阳站抗衡,张作霖开始修建辽宁总站。1930年,辽宁总站竣工开通使用。辽宁总站由著名建筑设计师杨廷宝设计,总面积8485平方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小木格窗,绿色铁瓦顶,是当时京奉铁路上最大的车站建筑,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铁路客运站。“九·一八事变”后,辽宁总站更名为奉天总站。1934年,奉天总站更名为北奉天驿站。1934年9月,北奉天驿站改称沈阳北站,即原沈阳北站。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原沈阳北站和沈阳站各成体系、布局零乱、设备陈旧等状况,几经扩建改造,终使原沈阳北站成为东端连接哈大、沈吉、沈丹各线,西端与京沈、京广、京沪、京包等铁路线相通的重要车站。1988年6月25日,原沈阳北站停止办理客运业务,计划修建新沈阳北站。1990年12月22日,新沈阳北站及其站房、机车折返段、客车技术作业站等设施竣工并投入使用,新沈阳北站为当时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铁路客运站,中国五大铁路交通枢纽之一。2012年,原沈阳北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列车时刻表由薄变厚 铁路车次多了,里程长了

詹洪阁介绍,新中国成立前,铁路长期被军阀和列强割据,铁路建设虽经70多年的发展,营业总里程只有2.18万公里,能运行的仅有1万多公里。其中,1927年9月竣工的奉海铁路作为我国东北第一条自建铁路,填补了东北国有铁路的空白,有着特殊的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

据了解,张作霖主政东北后,筹划在南满铁路东侧铺设奉天至海龙(今吉林省境内)的铁路,以使铁路运输摆脱满铁的控制,争取更多的资源流动和军事运输的自主权。如今的沈阳东站就是奉海铁路的始发站,所以当初的名字就是“奉海站”。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很快就掀起了铁路建设的高潮。成昆、湘桂、贵昆、鹰厦、京包等一批干线相继动工建设,60多年来中国铁路的骨架日益完备,火车通天山、抵海岛、跨沙漠。翻开1959年铁道部编制的列车时刻表,薄薄的一本小册子,只有100页。到2006年10月,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的列车时刻表已经有279页。等到了2007年4月,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发行的新版列车时刻表厚达329页,“D”“Z”“T”“K”等符号,令人眼花缭乱。

据了解,1997年到2007年,我国铁路事业进入新的“快车道”。6次大提速,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动车组,车型不断更新换代,主要铁路干线时速达到250公里,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高铁动车组引领世界高铁最高运营速度。而中国高铁运营里程更是超过2.5万公里,占全球高铁运营总里程的近七成,两地千里一日还在越来越多的城市之间变作现实。

詹洪阁向记者展示了一件有着特殊意义的藏品,那就是他和父亲乘坐哈大高铁的首发车票。哈大高铁是世界上第一条投入运营的新建高寒地区高铁,标志着中国高速铁路已经成功破解速度、温度两大难题。

“哈大高铁开通当天,我手持高铁车票的照片被全国数百家网站转载,用现在的时髦嗑儿来说,那就是当了一把网红。”詹洪阁笑着说。而这两张火车票在詹洪阁看来,不仅是一家人的记忆,也是东北一步步走向振兴的见证。

沈阳晚报、沈报融媒高级记者 白昕 图片由詹洪阁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