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動陝南的袍哥大爺高彥發

名動陝南的袍哥大爺高彥發

整理人:串劍博


羅麴院地處秦嶺南麓,漢水支流酉水河畔的半山區,現屬洋縣槐樹關鎮羅曲村,是一個群山環抱,山水相連有著3000多年曆史的古村落。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放眼望去,周圍五座山一座連著一座,猶如蓮花的五個花瓣,村民們居住的小山坡處在五座山圍成的圓形凹地的正中,它獨立於五座山峰又與其中兩座山的半坡相連,它低於五座山峰而又高於周圍的田野,猶如蓮花的花蕊,左有酉水做伴,右有群山相連。當地老人世代相傳,左青龍,右白虎,風水先生稱其為“蓮花寶地”。羅麴院周圍五座山,五條龍,中間的高地酷似“大佛”,人們又把它稱為“五龍捧聖”之地。

名動陝南的袍哥大爺高彥發

羅曲大樹

洋縣清末有名的袍哥大爺、農民起義領袖高彥發(別號高膽大)就出生在這裡,是此地高家溝村人。

高彥發幼年時父母雙親亡故,靠親戚鄰里接濟養活,等稍微長大,開始賣工度日。光緒元年(1875)後,當了挑夫,往返於洋縣和四川萬源縣之間。這時往來川陝間的挑夫多達千人,常風餐露宿,飢寒交迫,又遭掌櫃、豪強欺凌和土匪搶劫,急需相幫自衛,乃組織“洪幫”,兄弟相稱,患難相扶,同路共濟,高彥發被推為“大爺”。為能立足外地,高彥發和萬源縣“洪幫大爺”易連升聯譜,結為異姓兄弟。

高彥發向財主借貸以解幫內兄弟臨時危難,極有信用,有借有還。光緒八年(1882),彥發向西鄉縣桑園鋪財主鄧克勳借貸,鄧不僅不借,反誣告彥發。彥發氣極,夜入鄧宅,取其雙眼,以示懲戒。此後,彥發常領眾抗捐抗稅,打富濟貧,聲名日盛。

名動陝南的袍哥大爺高彥發

西鄉桑園鋪

光緒二十二年(1897)九月,洋縣民團團總李岱嶽帶人捉拿高彥發“二才子”楚玉、姚宏未獲,抄了姚家。彥發聞訊,即派人四處聯絡。十一月初二日,高彥發率五百餘人攻佔洋縣石關鄉石關埡,殲滅當地民團,宣佈起義。義軍以洋縣東南黃家營與桑園鋪之間的黃老爺山為營地,修壕溝,築寨牆,造土槍和榆木炮,準備滾木擂石,命黃家營財主李樹林、劉萬鑑運糧草上山。彥發於山上、山下各部署三百人,另派流動哨和聯絡員以通消息。彥發一面備戰,一面遣人請易連升前來助戰。

名動陝南的袍哥大爺高彥發

洋縣黃家營

十月九日,洋縣知縣張鵬翼和團總李岱嶽率一千五百多名團丁包圍黃老爺山,又續調三千團丁前來增援。民團分五路進攻,先放火炮擊斷系滾木擂石的葛條,又擊毀火藥房。山上防衛能力大減。高彥發以少拒眾,奮力抵抗,苦戰月餘,被迫自峰北鐵姜崖突圍。高彥發重傷被俘,因傷重而死。其他骨幹遭官府剿殺,義軍逸散。

待易連升率部趕赴西鄉,見高部已敗,乃遣人至羅曲鄉接走高彥髮妻兒去四川撫養。

高彥發起義雖然失敗,但鼓舞了陝南人民的抗清鬥志,其後洋縣鍋灘大刀會起義也發生在同一片土地。高彥發起義成為波瀾壯闊的清末農民鬥爭史的一部分,理應受到後人的銘記和傳頌。


附記:袍哥通常指的是在四川的哥老會成員。有兩種解釋,一說是取《詩經·無衣》:“與子同袍”之義,表示是同一袍色之哥弟;另一說是袍與胞諧音,表示有如同胞之哥弟。袍哥會是清末民國時期四川(包括現在的重慶)盛行的一種民間幫會組織名稱,在其他地區被稱為哥老會。袍哥會發源於晚清,盛行於民國時期,與青幫、洪門為當時的三大民間幫會組織。袍哥會在清代的四川曾經是少部分人的秘密組織,在辛亥革命之後,它長期成為四川大多數成年男性都直接加入或間接受其控制的公開性組織。

乾隆以後在四川社會中出現的以劫奪謀生的異姓結拜團體,被稱為嘓嚕,其成員被稱為嘓嚕子。他們具有分散性,各群之間沒有聯繫,並在陝南、湘鄂西、貴州、雲南等地活動。這些遊民團伙平時在各州縣場市,或偏僻的道路地區、或在江、河、湖上,帶刀搶掠民間財物,並從事賭博、殺人、放火、強姦等各種犯罪活動。嘓嚕並無嚴密組織、章程,也無明確政治目標和信仰。

嘓嚕,亦稱嘓嚕子,早在乾隆初年已見於政府文書。當時四川巡撫在給皇帝的奏摺中說:四川經明末兵災,人口銳減,及本朝克定禍亂,倡導移民四川。但各省移民進川后失業者甚多,遂以作奸犯科為生,即所謂“嘓嚕子”。

哥老會組織在陝南地區也有發展。

名動陝南的袍哥大爺高彥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