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過年習俗正在慢慢消失,為什麼?

盼寶的快樂時光



#丁酉新春#

新年越來越沒意思。在於很多年俗的消失。各地年俗不同,會有差異化表述,就說說我老家消失的年俗。

一,除夕日的掃墓活動。

早年間,過年掃墓是要放在除夕日的。那一天提前準備好紙錢供品,約好堂兄弟族人,大家一起去給祖先掃墓。供品也非常豐富,饅頭,肉食,酒水,水果,都是需要做出來花式的,正式擺放,磕頭,燒紙,禱告,不許出錯。禮畢,再回程後各自回家過年。(現在掃墓都提前了,親屬間也變得生疏,大多小年後就掃墓完畢,更別提掃墓的供品提前準備了。都是現成的。)


二,準備祭品。

每年過年祭品的準備都是重頭項目。祭品包括掃墓祭品,春節各路神仙祭品,祖先家譜祭品。這是有嚴格區分的。而且要和家人食用的徹底去分開。規格裝飾完全不同。(這些曾被稱為四舊的東西,一度還流行於民間,卻在新時代的大潮下被歷史淘汰。可惜!)

三,糊棚貼年畫。

這是每年過年的大重頭戲。那時候家裡都是土坯房,需要帖牆紙。每年過年都要重新貼一層,看著家裡突然煥然一新,變得亮堂堂,心裡的開心難以言表。最後再貼牆精心挑選的年畫,無論是年年有餘胖小子,還是民間故事連環畫,都是那麼讓人開心,年就從那一刻開始。(現在極少有需要貼年畫的房子了,房子年復一年都一個樣子,年也過的和平時沒啥區別,讓人嘆息。)


四,拜年。

拜年現在還是拜的,但越來越簡化,往往一通手機短信就代表了心意。小時候拜年是非常正式的。除夕零點一過,就開始了拜年時間。對於家裡的長輩,小孩子是需要認真磕頭的,順序是家裡供家譜的話就先給祖先磕頭。沒有就家裡最老的老人磕頭,以此類推(現在除非小孩子四五歲,大家逗孩子,都沒有正式的要求了。)

五,除夕祭奠。

每年除夕年夜飯守歲是最重要的。和南方不同的是年夜飯正餐是半夜吃的。吃飯之前,需要在正院中擺供桌,將所有房門,院門都打開,供品,燃香,燒紙錢,禱告,恭迎祖先回家過年,一家人磕頭。


六,地域小風俗。

除夕夜祭祀之後。一家人需要往家裡抱柴禾。是抱財的意思。家裡適婚青年沒對象,就要抱一下葷油罈子。抱婚的意思。家裡垃圾往裡掃,表明聚財,不漏財的意思。

還有像接引財神,灶王爺,送瘟神等等,各地各有不同。歡迎大家指正補充。


君箋雅侃紅樓


現在的年味是越來越不如從前了。以前在老家的時候,過年永遠是一個家庭,一個家族一年當中最為隆重的日子,不管你平時多忙,不管你是在外面打工,還在日理萬機,到過年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過年回家團聚,然後在一起過年,一起做遊戲,一起吃飯,好不熱鬧,但是現在,我回去之後就會看到只有每家每戶的小孩,父母,但是好多人現在都基本上不回家來了,所以基本上沒有幾個人,有點冷清,沒有當年那種熱鬧喝繁華。

出現這種結果,我覺得第一點就是人們價值觀的改變。現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現在人們對於過年越來越不看重,對於金錢的重視是遠遠超過了對於過年回家團聚的渴望,所以導致了這種過年的習俗被大家逐漸忘記,所以趨於消失。

第二點就是有些東西確實是不在符合現在這個時代的發展,比如家鄉的一些陳舊的拜年。這種方式已經不再符合當下時代發展定位潮流了,在去給親戚拜年的時候,我們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給年長的長輩下跪磕頭,但是這種理解在現在這個時代顯然是應該淘汰的。

也許這就是這個時代帶給我們的好處和壞處,好處就是可以享受都這個科技帶給我們的各種便捷,但是壞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就是讓我們許多人迫於時代的壓力,迫於金錢的壓力,好多人都開始關注的不再是親情,不再是團聚,而是賺更多的錢。


盼寶的快樂時光



藍天白園


眼看又要過農曆大年了,每逢佳節倍思親,回想小時候過年的熱鬧勁真想再一次穿越回兒時,再重新去回味那些兒時過年的習俗和那些正在慢慢消失的年味兒。


家裡騰空大掃塵

過完小年第二天也就是臘月24是全家總動員打揚塵的時候了,北方稱之為大掃除,南方多稱為打揚塵。一大早爸媽便把我們姐弟倆從熱被窩裡叫起來,帶著我和弟弟把家裡的東西都先搬出去,等全部搬完騰空之後爸爸就會頭蓋草帽、嘴捂口罩、手裡帶著手套拿著很長很長的大掃帚,把家裡裡裡外外清掃一邊,小時候過年大掃除很累人但我和弟弟最興奮的事情就是每次在角落裡都會驚喜的發現曾經丟失的玩意兒,兒時那種失而復得的感覺是現在成人世界裡很難體會到的。

蘸著漿糊貼春聯

貼春聯的習俗現在還是有的,只不過現在大家為了省事都是用透明膠帶一貼草草了事,以至於過年沒幾天年味還沒過可春聯已經事橫七豎歪的躺地上了,有的直接被風吹破後不知去向。我記得小時候跟爸爸帖春聯媽媽會提前用麵粉在鍋裡煮半碗漿糊,看起來跟粥一樣,只是比粥更黏稠一些。

記得有一次我把媽媽做好的漿糊當成粥給喝了半碗,結果那一年我家的春聯還沒過完元宵節就給掉了,弟弟到現在都還打趣說是姐姐把漿糊吃了,剩下的漿糊太少爸爸沒貼牢!

圍著灶臺偷吃肉

北方一到臘月26左右就會陸續的準備過年的好吃的:蒸包子、炸肉丸、蒸粉蒸肉、做甜飯(用五穀雜糧做的八寶飯),小時候一到過年就喜歡圍著灶臺偷吃媽媽剛剛出鍋的肉丸子,那時候物質匱乏,也只有在過年的時候能酣暢淋漓的吃肉,好想天天過年。

現在物質生活提高了大家每天都能吃到大魚大肉,但是再也吃不出小時候見肉口水直流的稀罕勁。

興高采烈穿新衣

過年穿新衣是每個孩子最期待的事,我記得小時候因為家裡經濟條件有限,媽媽一年裡給我買的新衣服屈指可數,但是每到過年她都會給我買一件我喜歡的漂亮衣服,記得有一年除夕晚上我穿著新衣服滿大街的跑,也不知道是因為太高興還是激動地過頭了,去奶奶家顯擺自己的新衣服,過家裡的門檻的時候噗通一聲狠狠地摔了一跤,整個人摔得半天起不來,新衣服也弄髒了,瞬間就大哭起來,奶奶以為把我摔疼了,趕緊扶我起來給我到處揉捏,可我嘴裡邊哭邊喊:“我的新衣服髒了,新衣服髒了”,哭的跟個淚人一樣。

而現在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家長對孩子的投入也越來越大,不管是衣服、玩具還是其他小朋友想要的東西,只要父母有能力基本都會滿足小朋友的需求,這也是過年穿新衣這個習俗慢慢變淡的主要原因,不過小編還是希望小朋友們都能享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目不轉睛看春晚

小時候看春晚還沒到點就已經在電視機前等候多時,生怕錯過每一個節目,印象最深的就是本山大叔一出場全家人就笑的人仰馬翻了,所有人包括小朋友在內都很少睡覺,可現在看春晚基本是看著看著就睡著了,一覺醒來就到了李谷一老師的《難忘今宵》了。


紅紅火火放鞭炮

作為一個北方的女漢子每到過年我都會自己放鞭炮,記得第一次放鞭炮是我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把火點著之後猶豫了一下,就是那幾秒鐘的時間爆竹響了而我的小手也被炸的鮮血直流,當時真的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竟然沒有哭,不過從那以後我就不怎麼放爆竹了,都是玩煙花和摔炮的,更安全好玩。現在城市為了環保不提倡放鞭炮,農村也在發展新農村建設,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所以過年放鞭炮的習俗是一年比一年淡。

提著燈籠到處跑

記得以前在老家過年,農曆初十過後爸爸就會給我和弟弟熬夜做紙燈籠,裡面用細鐵絲做成燈籠的模型外面用彩色的紙胡上一層,底下用小木板做底座固定紅色的小蠟燭,正月十一到十五,小夥伴們兜裡塞滿了小炮,還有一包小紅蠟燭,夜很黑,但是一點也不怕。

這些即將消失的過年習俗有沒有喚起你對兒時年味兒的美好回憶呢?


持續關注“九味食記”和九姑娘一起深入產地,尋覓食材本真的味道,迴歸味蕾最初的感動!


九味食記


#丁酉新春#

掛家譜少了

家譜是記載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蹟的書,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它不僅記錄著該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在東北一些家庭,每年一到過年家裡的長輩就會在屋裡向陽處懸掛家譜,家譜上的圖案全部為人工繪製。小時候,每到春節,我家就掛家譜,家譜下方擺放很多貢品。現如今,在撫順春節掛家譜的極少。

不再留隔年飯

除夕要留隔年飯。老輩人管“隔年飯”又叫“接年飯”,特指的是大年三十那天蒸熟的米飯,從中盛出一碗來不吃,留著轉天再吃。因為過了三十就是大年初一,所以留下這碗飯跨年再吃以求新的一年裡能天天吃飽飯,不斷了口糧,討個“年年有餘糧”的彩頭。早年間物資匱乏,能頓頓吃個飽飯就算是那一輩人最大的願望。如今,人民不再為吃不飽而犯愁,所以這個“隔年飯”也就漸漸地被人們淡忘了。

掛錢兒沒了

過去,人們為了將春節氣氛搞得喜慶、熱烈,除了大門兩側貼春聯外,還要在兩扇或一扇門上各貼上一個“門神”,門的上方還要貼上“掛錢兒”(有稱“掛旗兒”)。若是有小院的話,在小院的四面的牆壁上貼一個“滿院春光”;在自家院的最顯眼之處貼上“出門見喜”、“抬頭見喜”,凡此種種,無不充滿著濃濃的年味和喜慶。而如今,“門神”不見了,連古老而傳統的書法春聯也多被那呆板而單一的印刷品取而代之。

不再貼年畫

根據傳統年俗,農曆臘月二十五家家戶戶要在窗上和牆上張貼各式年畫,以表達內心對即將到來的新的一年的企盼之情。而現代人在張羅過年的同時,可還記得“年畫”為何物? 中國傳統年畫多以反映當地人民的生活和風俗**慣為主要內容,鮮豔濃烈、節日氣氛濃郁,畫面情趣盎然,例如“胖娃娃”、“五穀豐登”、“年年有餘”等,數百年來幾乎覆蓋了從南方到北方所有的中國家庭。而眼下不止是城市,就連年味頗濃的農村,年畫的影子也悄然循去。

穿新衣**俗淡了

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新年穿新衣的期盼已經不再像以前那麼迫切,從只有過年時才能做上一件新衣服到現在平時想啥時候買新衣服就啥時候買,這樣的變遷讓人欣喜的是市民的日子都越過越好,而遺憾的是年味兒卻漸漸地變淡了。

小孩不再提燈籠

燈籠是我國年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小時候,很多家長都帶著小孩子一起扎燈籠,東北的小燈籠多是用高粱秸稈紮成,外面糊上彩紙,小燈籠裡面立起一根小蠟燭。除夕晚上,小朋友們手裡都要提著一隻小燈籠四處玩耍。如今,基本見不到手工製作的小燈籠了,也見不到小朋友提著燈籠。現在的小孩子晚上除了看電視就是玩手機打遊戲,基本不出門。

消失的滾冰

在東北很多地方,正月十五這天吃過晚飯,伴著頭上一輪圓月,乘著皎潔的月光,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仨一夥、倆一串結伴走出了家門,大家說著笑著,走向井沿河邊溝旁,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滾冰活動。滾冰**俗很簡單,就是人在冰上來回的滾動,通俗一點說就是人在冰面上打軲轆、打滾兒。據說這一活動可以滾去一年的晦氣和疾病,滾來平安和幸福。如今,很多人都沒聽說過這個**俗。


每日三分鐘


第一個也就是現在最普遍的。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是為了減少霧霾。然而卻失去了過年的氣氛。

第二,生活節奏的加快,走親戚,也沒有以前那種隆重與正規。簡單的一頓飯可能還在各自玩手機中度過

第三以前晚輩要給長輩拜年,是真的要行跪拜之禮的。如今已經演化為只是為了紅包而去拜年。


第二次加油


在過去對於過年來說很是重視,如果這個年過好了,預示著下年的吉利,進財,進福,風條雨順等等祝福。一到臘月就算進了年門,開始準備年貨了。這不臘八節就要到了,要備好八種食材,做上一鍋紅色米粥,預示著過年紅紅火火,五穀豐登的年意就拉開了序幕。接著就是二十三過小年等等,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基本結束。在此期間我所觀察到的是鐘聲一響每戶鞭炮齊鳴和初一掃墓祭奠基本上是人人要舉行的。其餘的習俗就是老年人勉強過一過,年輕人因工作原因基本淡忘,也就不過了。


厚德載物262417


過年習俗有一個消失了:我們這裡叫開年寶,過年前,一般的人家都要養一頭豬,等到臘月近年關,叫上長輩,親朋好友一起喝血酒,殺一頭肥豬,歡歡喜喜,

然後,豬肉送的送,有地做臘肉、肉丸、扣肉等等好是熱鬧。


忠東\n


年味消失最重的應該是禁止放鞭炮!!


溫柔一刀78378088


因為假期太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