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 P2P之殤


互聯網金融 P2P之殤


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墨菲定律


雷暴就在身邊

可兒是我大學畢業後為數不多的、還有聯繫的女性同學,印象中的她,家境優越,始終保持著大小姐任性、張揚的做派。之前聽說她家裡為她購置了房產、豪車,而她卻依舊過著趕公交上班的日子。近日閒聊起來,我便打算調戲她一番:

“是不是收入都加不起油,所以你把那輛大奔閒置在一邊坐公交了?”

“......是吧”可兒略顯尷尬地遲疑了下。

“所以你爸給你買豪宅購豪車的目的不是讓你享用,而是讓你出去裝X,釣個金龜婿回家嘍?”我乘勝追擊。

這回,可兒遲疑比較久,過了好一會兒才說:“我爸生意上出了事......"

原本,她不願將這些告訴朋友,之前,與我們同為好友的小馬因為投資P2P虧掉了全部積蓄來向她訴苦,她覺得同病相憐也便將家事傾吐而出:小草的父親之前從事某品牌服裝連鎖店的生意,收入相當可觀,2014年以後他發現P2P行業來錢快,便攜所有資產投身其中;之後,跟這幾年我們常見於報端的新聞一樣:資金斷流,兌付困難,平臺關閉,公司破產,轉輾囹圄數次,目前已身背上千萬鉅債,被警方控制中。

其實,在更早之前,我就知道小馬在投資P2P,收益相當可觀,偶爾平臺還會搞點回饋客戶的活動,贈送他一些貴重的禮物,他也甚是欣喜。當時,我就勸他減少在P2P平臺的投資比重,說句玩笑話,人家胡搞裸條貸,尚且知道拿女生裸照來做抵押,投資P2P基本沒有保障,風險很大;再者,平臺所對應的公司大部分也只是些名不見經傳的私人小企業,一旦出現問題,還不是說跑路就跑路。更何況,當下已有不少P2P雷爆事件被曝出。然而,小馬不以為意,認為平臺之間是存在區別的,而且他堅信自己選擇的平臺是安全的。

大半年後,小編的一位摯友阿杰偷偷地告訴小編,他投資的P2P平臺已停止兌付,目前十幾萬本金全部被套,好在公安機關控制住了企業法人,該平臺也表示採用分期付款+債轉股的方式來實現兌付。也就是說,債還是會還的,只是現在沒錢。得知此事後,我趕緊詢問了小馬的情況。小馬似乎比較反感,承認確實有踩雷,但是對他影響不大,末了還怒懟我一句“難道你因為一次食物中毒,以後就不吃飯了嗎?”如今想來,小馬當時應該已經被套,只是假裝淡定強撐著面子罷了。同時,我也意識到,用對方的慘痛損失來向對方證明之前自己是對的,對對方來說真的很殘忍,沒有意義。當然,我也並不想證明什麼,只是出於關心。

什麼是P2P

聊天的結尾,我無意地問了可兒一句:“你知道什麼是P2P嗎?”

可兒一臉茫然,而我,不禁啞然......

那麼,什麼是P2P呢?以下是百度賦予它的定義:

P2P是英文person-to-person(或peer-to-peer)的縮寫,意即個人對個人(夥伴對夥伴)。又稱點對點網絡借款,是一種將小額資金聚集起來借貸給有資金需求人群的一種民間小額借貸模式。屬於互聯網金融(ITFIN)產品的一種。屬於民間小額借貸,藉助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網絡信貸平臺及相關理財行為、金融服務。

看上去很學術化的介紹,不過倒也通俗易懂,畢竟這也不是什麼高大上的東西。該模式最早由美國人首創,於2012年進入中國,之後便迎著互聯網金融的風口,一飛沖天,從2013年的幾百家一下瘋長至2014年的2000多家,註冊用戶數與融資金額飛速增長,據統計,2017行業融資成交金額將近4萬億元(什麼概念,當年全國GDP82.71萬億元,P2P要佔到4.7%左右)。

P2P本身的模式思維其實跟共享單車、滴滴打車是一致的,即集中社會閒散資源進行優化配置,之後服務於有需要的主體單位及個人,與當下國內“普惠金融”的政策不謀而合,對提高社會閒散資金利用率,扶助中小企業,促進經濟發展有重大的意義。

這些,聽上去格局很大,願景很美,事實情況如何呢?

2013年末,中寶投資跑路,至案發,涉案金額已達4.6億元,尚有1100多名投資人未歸還本金。

2014年3月15日,元壹創投,上線1天,隨即跑路,創造P2P行業最快逃跑記錄。

2015年末,e租寶跑路,累計交易發生額做到高達700多億元,實際非法集資500多億元,涉及90餘萬人。

2016年初,大大集團旗下項目CTC的資金兌付方面遇到困難,陷入了300億元兌付危機,開始逼迫內部全體員工購買公司產品來度過危,累計交易額接近千億。

······

互聯網金融 P2P之殤


以上只是選取幾個觸目驚心的,另外還有上千家平臺也發生過或正發生著類似欺詐、跑路的情況,雷聲滾滾,不絕如縷······

初見P2P

那是2013年的6月,小編大學還沒畢業就考上了國企,正式報到的日期是9月份。小編尋思著提早去國企荒廢人生實在不值,還不如先找份軟件開發的工作多掙點錢。於是乎,在機緣巧合下就進入到了一家剛成立的P2P公司。作為公司唯一的IT人員,小編馬上被委以重任,去貸齊樂公司接手一套網貸平臺系統(後來發現,江浙地帶,幾乎所有的P2P平臺都是源自這一套系統,只是網站門戶的樣式和圖片做了改動),那是一套用PHP+MySQL開發的B/S結構的網站,架構相對比較簡單,業務邏輯也並不複雜,只要確保數據準確、安全即可。印象中,那會兒平臺上的標都是後臺管理人員胡亂編的,由於前期用戶少,每天穩定上線2個,借貸規模不是5萬就是10萬,期限也只有一週到兩週,利率卻高達20%。

當時小編萌新一枚,不懂社會套路,問經理:老闆是不是錢太多沒處花,藉著投標的由頭給大家發利息?經理聽了一臉嫌棄,罵道:傻屌,這叫取信於民,培養用戶習慣,懂不?後來時間久了,小編髮現老闆其實是個放高利貸的,線上的標是假的,線下放貸倒是真的,公司設有催賬經理一職,說白了就是找了個黑社會老大整天在辦公室閒聊打遊戲,遇到欠賬不還的先打電話恐嚇,恐怖不成,便糾集一幫小混混去鬧事。

互聯網金融 P2P之殤


後來,小編才明白江浙一帶,素有高利貸在地下蓬勃發展,P2P的出現給了他們一套華麗的裝扮,他們也因此從地下走到了檯面上來。

坑從何來

發展初期的P2P處於法律的灰色地帶,監管空白+進入門檻低,導致了大批80後、90後的青年創業者前赴後繼地進入其中,這幫人懂互聯網,引領時代潮流,然而他們之中半數以上並沒有金融領域從業背景,更沒有風險管控的意識,猶如囚徒出獄、羈鳥歸林一般在資源豐滿的中國市場肆意攫取。為了吸引用戶,擴大融資額,發展時期的P2P平臺的年華收益率普遍在10%以上,超過15%的也比比皆是,更有甚者超過了20%;而這些標的物也是形式多樣、參差不齊,有企業經營臨時週轉借貸、購車貸款、購房貸款等等,借款期限也是長短不一,長的3-5年,短的1個月、1禮拜,甚至3天的都有,這些標的到底是真是假,我們不得而知。

不過我們可以粗略地做個計算,以吸納年化收益率15%的標的資金為例,平臺正常運行,還需加上10個點的渠道、運營、人力、推廣等綜合成本,如此,借款方的借款利息至少要達到年化25%及以上,才能保證平臺不虧。

到此,你也許會問:25%的年化利息處在什麼樣的水平,到底算不算高呢?

第一,根據我國於2015年9月頒佈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的文件表示,年化利率不超過24%的部分才受法律保護。所以,普遍意義上來說,年化利息在25%及以上已經屬於民間高利貸的範疇,是非法的。

第二,眾所周知,近幾年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GDP增長率控制在6.5%左右,已沒有早些年保持2位數增長的勇猛勢頭。25%的年化利率意味著GDP增長率的四倍,國內能達到這個水平的行業屈指可數,而且並不能保證年年如此。

第三,縱觀A股中國內最優秀的百強企業,年淨資產收益率平均也只維持在15%左右,那麼試問,到底是什麼樣的企業和個人會去借這麼高利息的貸款呢?

互聯網金融 P2P之殤


真實的情況是:P2P的草根創業者們一下聚集了大筆的財富,瞬間慌了神。膽大的開始肆意揮霍,大步踏入高風險領域;膽小的保守投資,卻發現怎麼都會跑輸平臺利息,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龐氏騙局。

關於投資

俗話說:土豪死於信託,中產死於理財,屌絲死於P2P。現實生活中,通貨膨脹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敵人,炒房,門檻太高,炒股,十賭九虧,唯有P2P,收益喜人,而且到手的是實實在在現金。一開始不放心,投入少一點,期限短一些,循環往復,長此以往,到手的利息越來越豐厚,風險意識逐漸淡薄,日漸麻木。即使知道有風險存在,只因還沒切實發生在自己身上,也便不願意去相信它會發生。殊不知,你看中的是別的人利息,而別人看中的是你的本錢。

在金融領域,高收益始終伴隨著高風險,所以,請記住,風險控制永遠是金融投資的王道。

當然,P2P也並不是不能投,我們要相信,隨著政府監管的跟進、相關法律的完善以及市場的自我調整,在雷爆鬧劇之後,P2P行業並不會一地雞毛,將仍會有一批優秀且富有資信的企業破繭重生,健康成長。對於投資者來說,評價一個平臺的可靠性可以從以下兩點出發:

其一,能否保證資金完全由銀行託管,平臺絕不觸碰。

其二,標的年化利率在8%及以下,借款週期不小於3個月。

最後,關於投資,小編這邊又要老生常談一下兩條大家聽得耳朵生繭的原則:

第一,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裡,即便某件事情變壞,也不至於讓你萬劫不復。

第二,小馬同學說的對,我們不能因為存在食物中毒的可能,就不去吃東西了。東西要吃,但要儘可能吃安全的食物,

應用到投資學,就是要儘可能去識別優質的資產或標的

真理往往是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

互聯網金融 P2P之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