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為何執意不聽取沮授建議,挾天子以令諸侯呢?

來不及說再見


應不應該挾天子

很多人估計會說:“當然因該,曹操不就是因為挾天子而崛起的麼?”這點其實是有問題的,因為曹操之所以能夠崛起,是因為打贏了官渡之戰!而漢獻帝在官渡之戰中基本沒起到什麼作用,所以說曹操是靠挾天子起家是有問題的。

同樣的情況,一千多年後的朱元璋也遇到過。當時朱元璋已經攻下了當時的金陵(今南京),在城中和文武百官對著一個空椅子,遙拜小明王,唯有劉基劉伯溫無動於衷的站在旁邊,好像看戲一樣。

於是朱元璋就問劉基為何不拜。劉基回到道:“小明王就是個放牛娃,這樣的人有什麼好拜的,咱們還是應該早點打出旗號,開始創業!”後來小明王兵敗被圍,劉基就勸朱元璋袖手旁觀,借元軍之手除掉小明王這個上層領導,可惜朱和尚沒聽,冒險去救小明王,差點被陳友諒把老家端了。把小明王救回來朱元璋就開始頭痛了,最後實在忍不了就把他做掉了。經過這麼一折騰,朱元璋心裡一定感慨:“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

對比下劉伯溫的觀點,袁紹反駁謀臣的觀點,真心不能說錯,甚至可以說是很有遠見的。但很可以後來袁紹犯了發起官渡之戰等一系列錯誤,讓袁紹最後淪為歷史中的失敗者。


想起前一陣看馬雲演講時觀眾的留言:“你成功了,當然說什麼都是對的。”換句話寫給袁紹,就是:“你失敗了,當然說什麼都是錯的。”


瓦爾登的船伕


很多人的意見是袁紹沒有政治眼光,見事遲。所以落在了曹操的後面等到曹操挾天子令諸侯的時候,袁紹才意識到漢獻帝的重要性。

我想袁紹之所以不採納沮授的建議,應該還有許多其他的原因,下面就簡單的分析一下。

第一,袁紹一直不看好漢獻帝劉協。

袁紹在何進手下的時候,一直主張的是立少帝劉辯。由此也引發了十常侍之亂,何進被殺。後來董卓進京,與大臣們商量廢立之事的時候,袁紹也是因此和董卓鬧翻,而逃出京師。後來袁紹還和冀州牧韓馥謀立劉虞為帝,只不過劉虞堅決不從。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袁紹對漢獻帝一直不是特別看好。如果此時將獻帝迎到河北,袁紹心裡應該跨不過去這個坎兒。

第二,迎接天子是一把雙刃劍。

當時袁紹就有一種考慮著將漢獻帝迎到河北之後。那麼漢獻帝就會和自己的權力之間發生衝突,那麼聽從皇帝的命令就要四處奔波勞累,不聽從皇帝的命令,就落一個犯上的罪名。所以袁紹出於這一方面的考慮,沒有及時作出反應,被曹操搶先了一步。

綜上所述,袁紹其實一直對漢獻帝表現的不夠熱情。他一直在質疑漢獻帝繼承的合法性,因為他自己所擁立的是少帝劉辨,他一直認為,漢獻帝能繼位,是董卓亂政的產物。

其次,袁紹也是為了保障自己權力的獨立性,因為之前有過聯合諸侯討伐董卓的前車之鑑,所以他也在考慮將獻帝迎到河北之後,其他諸侯是否會組成聯盟來討伐自己。

正是出於這種考慮,袁紹比曹操慢了許多,曹操搶先一步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他日後統一北方奠定了政治基礎。

以上為本人一家之言,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屏幕前的大神有什麼不同看法,不妨寫在評論區,供大家參考。


劍風先生


袁紹之所以沒有聽從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因為這以下幾個方面。

一。漢獻帝是董卓立的

董卓跟袁家是死仇,袁家自己吹噓四世三公。三公好幾個死在董卓手中。所以袁紹對董卓是噬骨之恨,董卓被呂布殺掉之後,袁氏門人就把董卓挫骨揚灰,以洩心頭之。所以袁紹打心底拒絕漢獻帝


二。袁紹有打算

袁紹有自己的打算,他不認可漢獻帝,他認可幽州牧劉虞,劉虞是一個難得的治世之能臣,真的是非常好,可是最後他被公孫瓚殺了。劉虞很賢明的。正因為賢明,所以打死都不願意當皇帝。袁紹和韓馥逼他的時候,他說你再逼我,我就跑匈奴去了,不回來了,所以最後沒有辦法只能放棄。

三。醒悟太遲

曹操把漢獻帝弄到了許昌之後,袁紹才發現,漢獻帝是奇貨可居,所以他反覆地寫信給曹操說,許昌破落不如來鄴城,鄴城才能夠讓漢獻帝好好生活,曹操又不是傻子。當然不願意讓漢獻帝出去了。

所以就這樣,袁紹錯過了一個很好的機會。我是今日頭條作者知常容。我關注的是三國方面的寫作。


知常容


其實很簡單,袁紹不是不聽,而是過於優柔寡斷,喜歡拖著,而拖著拖著就錯過了時機而已!

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讓曹操佔據了道義高地,做什麼都是名正言順,使其勢力逐漸闊大,成為一個當時大的割據軍閥,而當時更有資本和實力的袁紹卻沒去。


其實袁紹不是不想去,他很早就有這個想法,而且比曹操要早很久,當時的袁紹剛剛取下冀州,謀士沮授就勸諫了。

三國志有記載:從事沮授說紹曰: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擁百萬之眾,迎大駕於西京,覆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以討未復,以此爭鋒,誰能敵之?比及數年,此功不難。紹喜曰:此吾心也。

當時沮授進諫乘剛下冀州,士氣正旺,去長安迎獻帝,並恢復在洛陽的宗廟,以此號令天下、建立蓋世功勳,而當時袁紹說“此吾心也”,就可以看出袁紹對這個迎獻帝的想法是很看好的。

不過袁紹這個人喜歡拖,覺得還不著急,認為應該再等更好的時機。加上手下又有人說,冀州新定,不應再興戰事,袁紹沒主見,聽風就是雨,也就慢慢放棄了這個想法。

而後來獻帝東逃,沮授覺得這是大好時機,錯過了就沒了,於是又來勸諫。

沮授說紹雲:“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駕,安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紹悅,將從之。

從以上可以看出,沮授當時的進言還是說服了袁紹的。但正當其準備採納時,手下又有人進言了。

郭圖、淳于瓊曰:“若迎天子以自近,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者也。”

郭圖和淳于瓊覺得皇帝接來的話,服從命令就沒權了,而不服從就是抗拒詔命的罪名,相當不划算,而以後辦事還要向上請示,所以覺得不可行。袁紹是個沒主見的人,優柔寡斷,聽風就是雨,聽著覺得這兩人說的也有道理,又是二比一,就沒有去採納沮授建議,又是拖著。

而就這樣拖著拖著,就讓曹操捷足先登了,袁紹後來後悔想去接獻帝又沒有機會了,向曹操提出建議,讓獻帝遷居到靠近自己鄄城,也被曹操回絕了。


可以說袁紹不是不想接獻帝,只是太過於優柔寡斷,喜歡拖著、猶豫不決,從而錯過了最佳時機。

在他看來自己是個聽取諫言的明主,但實際上我們只能說沒主見。在他看來自己是想等最佳時機、小心謹慎,但實際上他這樣就是擔心怕事,誰叫他輸了呢!勝者王,敗者寇!


夏目歷史君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這句話用在袁大嘴身上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中後期的袁紹不僅不聽沮授的話,而是任何人給他的建議他都基本不採納,究其原因,可能是覺得自己的才智比謀士們都高吧。

先說下劉協的這個事。在漢室衰落之際,大家都覺得這漢獻帝是個累贅,當時也沒幾家能“帶的動”皇上,所以這護駕之責基本就落到了孫笨、袁嘴、袁頭、表叔、曹操等大諸侯身上。這些諸侯有些只是想偏安一方,有的想好好經營自己的地盤,有的人更是也不想趟這攤渾水。那麼主公搖擺不定,自然謀士們就得體現自己價值了,於是袁紹方的郭圖、沮授等人建議把劉協接過來,這多少也是塊寶啊,但以袁紹當時的實力,他可能並不認為劉協還會有多大作用,更何況他也有一統天下之心,這皇帝來了我不是又成打工仔了?

所以,結局就是曹操借走了劉協,並且將這張王牌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眾諸侯也沒想到劉協居然這麼好用,於是多少為此忿忿不平,那怎麼辦,打曹賊唄,說是為了劉協著想,其實是想把皇帝拉倒自己身邊吧。

再說沮授,沮授剛出道就和給袁紹出了一份策劃書,他建議袁紹冀州為根據地,然後向東剿滅黃巾殘餘,再滅張燕、公孫瓚、平匈奴,橫掃河北,合兵四州,網羅人才以爭天下。袁紹聽完覺得靠譜,任命沮授為監軍,可以說是很高的待遇了。而面對曹軍,沮授一直襬出是打消耗戰的態度,官渡之戰沮授也是看出了曹軍的糧草的供給問題,因此曹軍必須得急攻,袁紹當然覺得沮授實在說廢話,毅然決然要和曹操拼刺刀。沮授長嘆一聲,說我怕是再也回不到河北了,大嘴聽完他這句話之後覺得他在擾亂軍心,於是立刻減少了沮授的兵力,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由於許攸的叛變袁軍烏巢被燒,袁紹大敗,沮授被擒不屈而亡。

反過來想想,袁紹前期連戰連捷好像並不是他有多英明,而是他的對手張燕、公孫瓚等人比他還發昏,等遇到曹操時,袁紹自然就玩不開了,又覺得自己牛逼的不行不願意聽從別人的建議,所以滅亡也是必然的了。


不助他袁家的不是老天,是他自己。


邏輯文史游


因為有董卓這個大前科啊,除了董卓,還有李傕。兩人都撲街了

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是那麼好玩的,玩不好就成眾矢之的。

當然了,淳于瓊也表示反對,反對理由很有效:

第一、皇帝縱然被挾持成為傀儡,但是動不動就要上書奏聞皇帝,皇帝也順便發表點意見,長篇大論滔滔不絕,最後執行還要蓋玉璽。總不能為這種事去教訓皇帝吧?

就算皇帝聽你話,辦事流程複雜,故意磨嘰拖你時間,戰機不都失去了?

第二、縱使皇帝能控制得住,漢獻帝身邊還是有一大幫人的,這些人可能是忠漢的

在朝廷上討論軍國大計?豈不是很容易洩密?

總之辦事流程複雜化跟洩密讓袁紹確實很擔憂,皇帝意見跟自己意見一致還好,萬一不一致,聽吧可能損失自己的力量,不聽吧逆賊的帽子跑不了。再加上董卓跟李傕的前科···

袁紹仔細一想,還是想同意沮授的意見。畢竟淳于瓊這智力渣渣怎麼比得上沮授的高智商

這時郭圖出來了。大說“不可,袁公忘了立劉虞為帝一事乎?”

“對呀,皇帝還活著,我就立別人為帝。皇帝來了,還不給我臉色看?”

而且郭圖智力跟沮授智力半斤八兩,講得話比淳于瓊靠譜。

於是執意不停沮授的意見迎接天子。


銫媒體




這原因得從袁紹志大而才疏,好謀而無斷的性格上找。

  • 早在袁紹主盟起兵討伐董卓的時候,袁紹、韓馥以及山東諸將就以獻帝年幼且被董卓控制為由,計劃另立漢室宗親劉虞為新皇帝。結果因為劉虞死活不答應沒能成功。所以袁紹一直耿耿於懷:“初,天子之立非紹意”。得說袁紹的起點要比曹操高出太多,在他心裡其實對於獻帝起初並沒有太看重,他想的是如董卓般自行操縱皇帝的廢立。


  • 沮授從投靠袁紹開始定下的戰略藍圖就是要去長安迎回天子。在漢獻帝輾轉流離到河東地區,又勸諫袁紹迎接天子遷都鄴城,明確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思想。袁紹派郭圖為使給獻帝上貢,郭圖回來也提出迎天子都鄴的建議。

  • 可淳于瓊等人反對。認為興復漢室又難又不符合自己利益需要,把漢獻帝弄回來是自找麻煩。於是袁紹拒絕了沮授、郭圖等人的提議,錯失良機。


  • 次年,漢獻帝就被曹操迎接到許都,又收地盤又得大義。袁紹馬上就後悔了,想以武力脅迫曹操再把天子遷都到離他比較近的甄城。曹操哪裡會答應,不但拒絕還以天子的名義下詔譴責袁紹。讓袁紹倍感屈辱。

  • 隨後田豐馬上勸諫,既然不能逼曹操遷都,應該趁早進攻許都,搶回天子,變被動為主動。可惜袁紹依然沒有采納。

  • 再到後來袁紹集中力量平滅公孫瓚,統一河北,虎踞四州之地,勢力極度膨脹。袁術趁機要歸帝號於袁紹,蠱惑他稱帝。雖然袁紹因屬下的極力反對按捺住了慾望,但此時自恃強大的他已經根本不在乎是否擁有天子的名義了。


所以我認為袁紹沒有采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還是因為他志大才疏,自己沒能力做出英明的戰略規劃,還往往聽不進、採納不了正確的意見。簡直是無謀也無斷,最終導致他一把好牌打得稀爛,白白做了魏武帝曹操光輝業績的註腳。


如切如磨


袁紹不聽沮授的建議,不把漢獻帝迎接過來,以拉大旗做虎皮,挾天子以令諸侯,有他優柔寡斷、遇事不決的原因,但是,這並非說明袁紹就是個膿包傻蛋。


袁紹有袁紹的打算,他知道一件事總是有好和壞兩面性。把漢獻帝接過來也是如此,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可以用漢獻帝的名義發號施令,彈壓諸候,師出有名,名正言順。壞處是漢獻帝畢竟不是個木偶、泥人,想怎麼擺佈就怎麼擺佈,想怎麼捏把就怎麼捏把。如果和漢獻帝搞不好關係,說不定還會落個架空皇帝、獨斷專權的“漢賊”惡名。所以袁紹聽了謀士們接漢獻帝和拒漢獻帝兩方面的建議之後,又再三權衡,反覆算計,掂量利弊,最後才決定不把漢獻帝迎接過來。試想,如果袁紹看準了迎接漢獻帝對自己百分之百的有利,或者是利大於弊,他已經拿定了主意,能不想盡千方百計,把漢獻帝搞到手嗎?他還會一拖再拖嗎?


袁紹之所以在群雄爭霸中失敗,有其品德性格、戰略謀劃、選人用人、戰役指揮等多方面的原因,不去迎接漢獻帝,沒能做到“挾天子以令諸侯”,只能說是其中一個很小的原因。


菜根漫譚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袁紹私心太重。

沮授跟隨袁紹,其實就和荀彧跟隨曹操一樣,都是想匡扶漢室,恢復漢室江山。但是袁紹並不這樣想。

沮授一開始建議袁紹迎天子都鄴城,袁紹同意了。袁紹之所以同意,是因為挾天子已令諸侯能帶來好處。但是淳于瓊等人提出反對意見,認為迎了天子,自己的權力會被削弱。袁紹立馬就認同了這一點,拒絕了沮授的主張。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袁紹對自己的權力看得非常重,有任何削弱他權力的可能都會被拒絕。

從袁紹的很多事例都可以看出,他遇到事情,首先考慮的都是如何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袁紹年輕時,拒絕朝廷的辟召,“隱居”洛陽。他表面上不通賓客,暗中結交黨人和俠客。引起了當時執掌東漢朝政的宦官勢力的注意,中常侍趙忠警告說:“袁本初抬高身價,不應朝廷辟召,專養亡命徒,他到底想幹什麼!”袁紹的叔父袁隗聽到後,斥責袁紹說:”你這是要讓我們袁家被滅啊!“但袁紹並不為所動。其實漢末宦官和黨人,也談不上誰好誰壞,純粹就是為了權力爭鬥。袁紹不顧家族,可見私心之重。

漢靈帝死後,劉辯繼位,太傅袁隗和大將軍何進輔政。這是外戚和士大夫集團對宦官集團的勝利。宦官想殺掉何進,結果被何進知道了。袁紹便建議殺掉所有宦官。他見何進猶豫,便提議讓外兵進京。在袁紹的一味逼迫下,宦官們不得不鋌而走險,殺了何進。導致了京城大亂,而董卓乘機率軍進京。袁紹作為士人集團的代表,一意孤行,如果不是因為私心,很難理解他的行為。

董卓西走長安後,袁紹曾經打算另立新君,他找到幽州牧劉虞,打算讓劉虞當新皇帝。劉虞識破了他的計謀,拒絕了他的計劃。

袁紹和公孫瓚大戰期間,魏郡發生兵變,佔領了鄴城。當時袁紹部隊正在開慶功宴,部下們得到消息,因為家屬都在鄴城,一個個大驚失色,有的嚎啕大哭,唯獨袁紹容貌自若。可以說袁紹心理素質好,但也從側面說明袁紹只顧自己,不顧別人。

隨著實力的增長,袁紹的野心也在膨脹。袁紹之所以拒絕迎天子,恐怕還是因為他自己想當皇帝。

袁術在淮南稱帝后,成為眾矢之的。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他寫信給袁紹,要將帝號轉讓給袁紹。袁紹見信求之不得,指使主簿耿苞為自己當皇帝尋找根據。耿苞私下對他說:“赤德已經衰敗,袁氏是黃帝后裔,應該順天意、從人心。”意思就是袁家為黃帝的後代,所以袁氏取代漢朝是“天意”。袁紹後來公開耿苞的這些言論,遭到下屬們的一致反對。袁紹見時機還不成熟,不得已令人殺了耿苞。

因此,像這樣一個一心只為自己考慮的人,當然不願意迎天子了。


迷蝶夢文史社


看了一位答友的回答,我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那就是漢獻帝劉協,實質上並不被袁紹所承認。獻帝是董卓殺死了少帝和少帝的母親何太后之後所擁立的,在當時並不具有合法性,至少不是那麼充分,但是考慮到靈帝只有兩個兒子,一個劉辨一個劉協,大家也就勉強承認。但是袁紹心裡是不願意承認的,沮授在那個時間點上向袁紹進言,將漢獻帝劫持到袁紹自己的地盤,袁紹是肯定要猶豫的,況且在那個時候,漢獻帝還沒有表現出特別大的政治價值,估計當時大多數人都沒有看到。而曹操之所以會將漢獻帝接到自己的駐地許昌,估計也不是看到了漢獻帝的政治價值,大多數的原因還是那個時代的曹操還是感激漢朝皇室對他們家族的恩典,曹操的祖父是個太監,深受當時的大漢皇帝的寵信,而他的父親也貴為太尉,也是大漢皇帝的選拔,當然,在那邊花點錢買了個官職。但無論怎麼講,大漢皇室對曹家是有大人。曹操是想報恩的,這一點從關東諸侯討伐董卓時,就能看得出來,關東的諸侯都不想去進攻董卓,只有曹操雖勢單力孤,但還是想進攻董卓,救出皇帝。所以根據曹操之前的表現來說,我想他還是主要想報大漢皇室的恩情。至於漢獻帝的政治價值,那也是後面顯示出來的。

所以我們不要苛求袁紹,而且我認為歷史學界對袁紹也不公平,袁紹最後失敗了,但是也沒有必要象那樣貶低他。袁紹在當時被認為是儒家的代表,讓儒家代表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事兒好說不好聽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