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歉少時打雀被誤殺的生靈們:傻老嘎、春暖兒、竄雞、老麥……

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和本文無關

致歉少時打雀被誤殺的生靈們:傻老嘎、春暖兒、竄雞、老麥……

小時候,家鄉一帶樹林多,墳場多,從而招致鳥雀也多。春季總有一些候鳥或路過歇腳,或覓食進養。早春的有春暖兒、山雀、傻老嘎、竄雞等,再過些天,老麥又過來了。此間正是孩子們打雀的好時機。

打雀多用鐵夾子(我們叫雀頭),主要用兩根鐵條和一根鋼絲做成。下邊那根鐵條前面呈半圓形,後面呈兩頭直中間向後凸形狀,在兩段直線處纏上鋼絲,鋼絲中間相連;上邊那根鐵條兩頭勾住下邊鐵條的兩端,與下邊鐵條半圓重合,能掀起落下,然後將鋼絲兩頭與上

邊鐵條固定在一起,鋼絲起彈簧作用,掀起上邊鐵條,落下時彈勁兒相當大。然後,還得用竹片兒做個支棍兒,筷子粗細,3 寸多長,一頭用細繩固定在下邊鐵條凸出處,一頭削成斜坡形;再找根約 1 分粗的去皮細棍(桑條或柳條最佳),截成半寸來長,一頭平,一頭削成斜坡,再從中間處削出前直後斜的槽兒,槽與尖端斜坡在同一平面(這物件我們叫銷銷兒),最後用縫衣針穿上較結實的線(雙股),頭上打“結”,再從銷銷兒的尖端穿過,從底部出來(注意“結”能卡在銷銷的尖部),拴在連結兩邊彈簧的鋼絲上。到此,雀頭的各部零件都配齊了。

打雀的時候,先在銷銷上銷上蟲子(一般從玉米秸稈上剝出),過程是,從線“結”處拉開個縫,將蟲子尾巴塞進縫裡,再拉緊線兒,蟲子就銷上爬不走了。接著就用雀頭撓地,撓出虛土堆成饅頭形,再把雀頭上邊的鐵條掀開,將支棍根部的繩卡住鐵條,支棍頭部卡在銷銷的槽裡,最後將整個雀頭偎進土堆裡,搞些偽裝。只見蟲子一個勁兒地原地爬,很顯眼。雀只要看見蟲子就去啄,蟲子帶動銷銷脫開支棍,藉助彈力,上邊鐵條迅速扣住雀脖子。有謎語曰:“遠看一座城,近看小白龍,誰要想吃我,他就活不成”。

以上說的是打雀用具及簡要過程。其實,打雀的講究還挺多呢!比如,不同的雀就得用不同的打法。

傻老嘎,羽毛呈灰藍黑色,比麻雀略小,獨來獨往,常到家中菜園覓食。這種鳥不機靈,人到近前幾步遠都不飛,叫聲嘎嘎的,故而得名。對付這種鳥,就在家中菜園的小樹根下早晨支上雀頭,中午放學一看,往往就能夾住一個,我們管這叫吃等食兒。

春暖兒、山雀一般愛結夥兒在墳場(我們叫墳圈子)裡活動,

那裡有草籽兒和昆蟲吃。這時就得選擇墳圈子的一邊下雀頭,然後悄悄繞到雀兒的身後,模仿雀兒的叫聲吹口哨(我們叫叮雀兒)。這類雀兒較機靈,只要發現人就飛走,所以打著的不多。

竄雞,一種比麻雀大,比老鴰小的鳥,淡紫色,叫時發出嘀嘀、嘀嘀的聲音;沒有大群,幾隻成群者居多,走路時雙腿齊動,向前一竄一竄的,故名竄雞。該鳥亦大都在墳圈子裡落腳覓食。因其體形較大,就得選用大雀頭。

竄雞愛向高處跳,雀頭一般下在墳頂上或半腰。這種鳥也發傻,只要人離得不很近就不飛。為了使其接近雀頭,人們不斷髮出嗯嗯的鼻聲來叮鳥。因為這種鳥較大,有時雀頭大小沒選好或銷銷距離沒調好,即使鳥啄食了,也夾不住(我們叫打踣【bò】兒了),鳥受驚嚇,全飛走了。有時誰打住了這樣的大鳥,大家都為之歡喜,不用多長時間,莊裡、學校就會傳開:“×× 打了個大竄雞”!

最有吸引力的是老麥。小麥長到 3 寸來高的時節,一撥撥兒老麥就過來了,專在麥田裡覓蟲吃,故名老麥。這種鳥兒比麻雀略大,灰白間帶些瓜條顏色,今兒今兒地叫喚,行動成群結隊。在麥壠背兒上逐壠下雀頭,有時下一、二十把。下好後,繞到雀後邊,嘴裡發出噓的(shīdì)噓的口哨叮雀兒,不過十幾分鍾,一隻只老麥先後喪命。多的,一天能打 30 多隻。老麥大約停留一個月就飛走了。我們當地說法是“豌豆開花,老麥回家”。來時每撥兒少則二三十隻,多則四五十隻;而到走時每撥兒大都只剩零零星星的幾隻了。這表明,不是被人打死了,就是被人打散了。

提到吸引力,這麼說吧,為了去打雀兒,要好的夥伴碰著了丟個眼色,下午就找個藉口不去上學了;還有時上了一兩節課後就悄悄溜走打雀兒去了。這樣的學生雖然不多,但也有一批。老師發現後,就將這些學生叫在一起,站成一排,批評的狠話什麼都有。有一次還編成歌兒讓我們唱:“打雀兒的人那不害臊,扯票撒謊把學逃……”

事已過去 60 多年,想起當年這事,既好笑,又懊惱。當年老師的批評固然沒錯,那是為我們好。但今日看來,老師還只是從違犯學校紀律的角度來批評的。假如老師要從鳥的益處,生態平衡,保護環境等方面循循善誘地講清道理,或許會有多少隻雀兒活下來……

我照本兒實發地將其寫出來,也許對今後的生態及環保有點兒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