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歉少时打雀被误杀的生灵们:傻老嘎、春暖儿、窜鸡、老麦……

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和本文无关

致歉少时打雀被误杀的生灵们:傻老嘎、春暖儿、窜鸡、老麦……

小时候,家乡一带树林多,坟场多,从而招致鸟雀也多。春季总有一些候鸟或路过歇脚,或觅食进养。早春的有春暖儿、山雀、傻老嘎、窜鸡等,再过些天,老麦又过来了。此间正是孩子们打雀的好时机。

打雀多用铁夹子(我们叫雀头),主要用两根铁条和一根钢丝做成。下边那根铁条前面呈半圆形,后面呈两头直中间向后凸形状,在两段直线处缠上钢丝,钢丝中间相连;上边那根铁条两头勾住下边铁条的两端,与下边铁条半圆重合,能掀起落下,然后将钢丝两头与上

边铁条固定在一起,钢丝起弹簧作用,掀起上边铁条,落下时弹劲儿相当大。然后,还得用竹片儿做个支棍儿,筷子粗细,3 寸多长,一头用细绳固定在下边铁条凸出处,一头削成斜坡形;再找根约 1 分粗的去皮细棍(桑条或柳条最佳),截成半寸来长,一头平,一头削成斜坡,再从中间处削出前直后斜的槽儿,槽与尖端斜坡在同一平面(这物件我们叫销销儿),最后用缝衣针穿上较结实的线(双股),头上打“结”,再从销销儿的尖端穿过,从底部出来(注意“结”能卡在销销的尖部),拴在连结两边弹簧的钢丝上。到此,雀头的各部零件都配齐了。

打雀的时候,先在销销上销上虫子(一般从玉米秸秆上剥出),过程是,从线“结”处拉开个缝,将虫子尾巴塞进缝里,再拉紧线儿,虫子就销上爬不走了。接着就用雀头挠地,挠出虚土堆成馒头形,再把雀头上边的铁条掀开,将支棍根部的绳卡住铁条,支棍头部卡在销销的槽里,最后将整个雀头偎进土堆里,搞些伪装。只见虫子一个劲儿地原地爬,很显眼。雀只要看见虫子就去啄,虫子带动销销脱开支棍,借助弹力,上边铁条迅速扣住雀脖子。有谜语曰:“远看一座城,近看小白龙,谁要想吃我,他就活不成”。

以上说的是打雀用具及简要过程。其实,打雀的讲究还挺多呢!比如,不同的雀就得用不同的打法。

傻老嘎,羽毛呈灰蓝黑色,比麻雀略小,独来独往,常到家中菜园觅食。这种鸟不机灵,人到近前几步远都不飞,叫声嘎嘎的,故而得名。对付这种鸟,就在家中菜园的小树根下早晨支上雀头,中午放学一看,往往就能夹住一个,我们管这叫吃等食儿。

春暖儿、山雀一般爱结伙儿在坟场(我们叫坟圈子)里活动,

那里有草籽儿和昆虫吃。这时就得选择坟圈子的一边下雀头,然后悄悄绕到雀儿的身后,模仿雀儿的叫声吹口哨(我们叫叮雀儿)。这类雀儿较机灵,只要发现人就飞走,所以打着的不多。

窜鸡,一种比麻雀大,比老鸹小的鸟,淡紫色,叫时发出嘀嘀、嘀嘀的声音;没有大群,几只成群者居多,走路时双腿齐动,向前一窜一窜的,故名窜鸡。该鸟亦大都在坟圈子里落脚觅食。因其体形较大,就得选用大雀头。

窜鸡爱向高处跳,雀头一般下在坟顶上或半腰。这种鸟也发傻,只要人离得不很近就不飞。为了使其接近雀头,人们不断发出嗯嗯的鼻声来叮鸟。因为这种鸟较大,有时雀头大小没选好或销销距离没调好,即使鸟啄食了,也夹不住(我们叫打踣【bò】儿了),鸟受惊吓,全飞走了。有时谁打住了这样的大鸟,大家都为之欢喜,不用多长时间,庄里、学校就会传开:“×× 打了个大窜鸡”!

最有吸引力的是老麦。小麦长到 3 寸来高的时节,一拨拨儿老麦就过来了,专在麦田里觅虫吃,故名老麦。这种鸟儿比麻雀略大,灰白间带些瓜条颜色,今儿今儿地叫唤,行动成群结队。在麦垅背儿上逐垅下雀头,有时下一、二十把。下好后,绕到雀后边,嘴里发出嘘的(shīdì)嘘的口哨叮雀儿,不过十几分钟,一只只老麦先后丧命。多的,一天能打 30 多只。老麦大约停留一个月就飞走了。我们当地说法是“豌豆开花,老麦回家”。来时每拨儿少则二三十只,多则四五十只;而到走时每拨儿大都只剩零零星星的几只了。这表明,不是被人打死了,就是被人打散了。

提到吸引力,这么说吧,为了去打雀儿,要好的伙伴碰着了丢个眼色,下午就找个借口不去上学了;还有时上了一两节课后就悄悄溜走打雀儿去了。这样的学生虽然不多,但也有一批。老师发现后,就将这些学生叫在一起,站成一排,批评的狠话什么都有。有一次还编成歌儿让我们唱:“打雀儿的人那不害臊,扯票撒谎把学逃……”

事已过去 60 多年,想起当年这事,既好笑,又懊恼。当年老师的批评固然没错,那是为我们好。但今日看来,老师还只是从违犯学校纪律的角度来批评的。假如老师要从鸟的益处,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等方面循循善诱地讲清道理,或许会有多少只雀儿活下来……

我照本儿实发地将其写出来,也许对今后的生态及环保有点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