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崗村帶頭分地單幹,現在為何有些地方土地又流轉為集體?你怎麼看?

在逆境中行走


分分合合,合合分分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人類進步的必然過程。

分開單幹,首先是責任和分工明確,能調動每個人的積極性,能發揮個人潛能,能促進個人的責任感,也可降低管理成本,減少工作生產的好多內部矛盾。

合作生產,能體現人多力量大,集體智慧優越,集體榮譽感明顯,國家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共有資經財產壯大。減少外來騙壓和略奪。

人是慾望十足的動物,慾望決定宿求,宿求決定動向,動向決定動力。

分分合合能滿促人們對新生事物想望和追求感,想望和追求決定人心所向,人心所歸,所以社會要求人類的生活,必須分分合合,合合分分!


秦川農家


小崗村帶頭分地單幹,現在為何有些地方土地又流轉為集體?你怎麼看?

我們先來看看小崗村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吧,典型最有說服力。

1978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按下紅手印,隨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小崗村因而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帶頭村。當時的小崗村,全村只有20戶人家百十號人300多畝地,分田到戶第一年就結束了吃救濟糧和出門討飯的日子,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地的積極性。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確立,邁出了我國農村改革的第一步,人的積極性被充分激發出來。就小崗村來說,改革使他們迅速解決了溫飽問題。但是,糧食豐收了,又出現賣糧難,他們也探索過積極發展發展養殖業,也想開辦其他工副業。但是在致富的道路上卻沒有跟上整個農村發展的步伐。雖然村民也住上了瓦房,開上了拖拉機,但是“一年越過溫飽線,20年沒過富裕坎。”到2003年,小崗村人均收入只有2300元。

事實證明,單打獨鬥的小農經濟,雖然能夠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但在市場經濟大潮下,這種方式很難應對生產生活中的風浪,沒有新一輪改革,傳統農業就邁不上現代農業,農民就走不上富裕之路。因此,2005年小崗村開始嘗試進行土地流轉,把土地集中起來,讓有實力的公司進駐,實施現代農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如今的小崗村有23個村民組,1000多人家,4000多人,全村有1.45萬畝,流轉土地近9000畝。2016年,小崗村又在全省率先開展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成立集體資產股份合作社併發放股權證,村民從“戶戶包田”改成“人人持股”。小崗村的產業經濟正在起步,各種合作社蓬勃發展。2017年,小崗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06元。

改革開放40年,小崗村從村民按“紅手印”點燃改革,到“紅證書”土地確權,再到“分紅利”增收富民,小崗村見證著農村改革。這個村子的經驗告訴我們,改革不是一勞永逸,只有不斷探索,不斷解決改革中的實際問題,中國才會不斷髮展。

從我們當地情況來看,哪個村子比較好過,哪個村子就有集體經濟支撐。沒有集體經濟的農村,農民有個別暴發戶,但大部分農民只是解決了溫飽問題,共同富裕成為空談。集體經濟時整的大寨田,分產到戶後分割成了小塊塊,你趕我趕,最後地中間起了籠成了分割線,沒有集體經濟和上級撥款,農田水利無從建設,大型機械進不了田地,嚴重製約了現代化農業的發展。

所以,農村土地流轉,引進農莊式集體經營,農民持股分紅,願意在農莊打工就在農莊,願意外出打工就放心外出打工掙錢,目前是農民增收致富的一個重要途徑。至於日後中國農業向何方向發展,中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還需要不斷探索不斷解決,我個人以為,隨著時代發展,農民也將像產業工人一樣,健壯時有合理的收入,年老時也將有著可靠的養老金,社會差別差逐步縮小。“讓農業成為一個有前途的產業,讓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這個中國夢實現的時候,農民真正的好日子就來了。


齊東晏子


要理性看待建國後的集體生產,如果沒有那時的大集體時代,全國修建大大小小几萬個水庫,恐怕現在很多地方吃水都成問題。這叫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至於說那個時候餓肚子,那不是集體主義的原因,新中國成立前也是單幹,同樣也有餓肚子的。原因在於當時新中國白手起家,沒有資金,科技落後,沒有多少化肥,也沒有培育出高產良種,糧食產量低,這才是主要原因。如果沒有那20多年打下的基礎,你現在改革開放等於在沙灘上修房子。能成功嗎?

團結就是力量,眾人拾柴火焰高,

這些道理永遠都不會過時。


井底之蛙163243299


小崗當初分田包乾的出發點是不外出要飯,事實證明這是死衚衕,沒有出路。毛主席早就指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機械化!分田到戶搞單幹,是走回頭路,完全是釘耙鋤頭手工勞作,根本不適合大規模機械化作業。五六十年代農田基本建設時搞成的割田成方,大好良田,被一家一戶分割成豆腐塊。江蘇的華西村,山西的大寨村,河南的南街村等等許多沒有分田到戶,走集體化道路的村組這些年來的現實證明,集體化,機械化,才是發展農業的康莊大道!看看華西,大寨,南街,再去看看小崗,毛主席發出的“農業學大寨”號召無比正確!


陳剛良


證明單幹是錯誤的,永遠也富不起來,還是靠集體,


海納百川76527489


總有人說是單幹讓我們吃飽了肚子,這很不客觀,事實是,中國單幹了五千多年了,到解放前仍然是畝產二百斤就是好年景,五千年來老百姓吃飽過嗎?所以單幹只能餓肚子。讓我們吃飽飯的原因是毛澤東時代的糧食種子的改良,化肥的廣泛應用,土地、水利基礎建設的完成的結果,這是鐵的事實,這才是讓我們吃飽肚子的根本原因!跟單幹沒有屁的關係。糧食種子改良一代,糧食產量就增產一次,到主席去世時糧食種子以改良了好幾代,雜交水稻就是毛澤東時代研製成功的!特別是第一次用化肥,大隊給每個生產隊兩袋化肥(我說的是我們村)讓試用,因為第一次試用,大家擔心減產造成了損失,所以就選擇了一小塊地試用,收割、打場都是分開的,記得老師帶我們去現場參觀,隊長告訴老師現在用化肥的地小麥產量已經達到八百斤了,老師懷疑隊長造假,隊長就把小麥倒在地上,讓老師自己看用化肥的小麥麥籽和沒用化肥的麥籽比較,很明顯,用化肥的麥籽,麥粒粒粒飽滿,和沒用化肥的差距確實很大,回到學校老師特別興奮的告訴我們,以後不用吃窩窩頭了,你們趕上好日子了!當時我不知道別的村,反正我們村,已經很少吃窩頭了!而且逢年過節個生產隊就會都會分發牛肉、羊肉、豬肉!因為我們村有養殖隊,就是負責養牛、養羊、養豬。豬是按國家要求上預購,上完預購剩下的豬就會等到過節時殺了分給老百姓……

感謝毛澤東時代科學家!感謝毛澤東時代辛勤勞動的全國老百姓!更感謝為實現農業機械化而努力工作的全國工人同志!祖國今天的繁榮昌盛是您們付出心血和汗水的結果!


社會要進步先縫專家嘴


說明小崗村走的是一條死路,毛澤東時代的集體化是解決農民問題的根本出路,因為水利,機械化,抗災能力都需要集體的力量。


靜虛4


分田單幹正是鄉村工業大發展,機械化興盛時期,以我的家鄉村為例,每個生產隊都有工副業企業,大隊有兩個企業,大隊有農機站,鏈軌東方紅拖拉機2臺,28,60.12馬力膠輪拖拉機,和各種配套的農業機械,翻地,耙地,種地,全部機械化,以我公社為例,有企業十多個,大型農機站,汽車隊,農業技術站,插秧機120多臺,水稻收割機80太臺,水旱田全部機械化。水利設施齊全。文化生活多樣。基本上家家有工人在企業上班。但後來一聲令下,全部分田單幹,結果大隊和小隊的企業都黃了,全部農業機械都賣廢鐵了。道路,水利設施沒人維修了,就連辦公地點都沒了。沒過幾年,鄉鎮企業也全部賣給私人了。全鄉沒有一分錢集體資產,沒有一個集體企業。現在想重新搞集體企業,沒有一分錢,沒有廠房,沒有設備,沒有技術,沒有市場,好機會錯過了,根本不可能了。現在是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窮富嚴重兩級分化,富得流油,窮的吃穿都成問題。不知別處是什麼狀況。


真誠555888


往好裡說:分田單幹,是權宜之計,調動了部分人的積極性。但往深裡說:分田單幹簡直就是自私自利,為什麼在集體就不能發揮每個人的積極性呢?還不是偷懶耍滑的那部分人,搞的人心渙散。若人人都有集體主義觀念,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共產主義道德品質,堅持走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光明大道,如今的新農村,不能說都像南街村,大寨,華西,周家莊吧 起碼現代化要提前幾十年,也就早日奔小康了。誰之過?過來人,都明白。好多地方,分田單幹後,還不是吃集體的老本兒,把幾十年積攢的設施都分光了。算了,說多了,都是淚。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永遠活在人民心中!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永放光芒!


慈祥老人14


單幹才有積極性,實踐證明是一種謬論。單幹的思想基礎是自私自利,如果人人自私自利產生的積極性,對這個社會能起到什麼積極的意義或說是能產生什麼正能量呢?

實踐證明,用單幹調動積極性來促進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其結果適得其反,路越走越窄。這種積極性也不過早晨的露瓦上的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