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哪些城市才會是未來的“霸主”?

目前,國內超級城市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

齊魯大地的濟南,正在吵著鬧著要提高其在省內的首位度,甚至可能要進行區劃調整。而在此之前,山東的計劃單列市青島早已開始了與其他區域性大都市的比拼。不同於中西部省會“搶人”,海邊城市更願意搶大學。

原來偏居西北一隅的西安市,不僅在“搶人”上動作極大,招商引資動作頻頻,還整體獲得了西鹹新區的代管權,一個超級西安呼之欲出。中西部早已聞名的的成都、武漢、鄭州、長沙、合肥等更不必說,就連傳統的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也坐不住了。

01

在發展的初期,資源總是有限的,省會集中了全省最好的交通資源、經濟資源、智力資源,這樣的條件下,是做大省會,還是撒胡椒麵,均貧富,浪費省城的發展潛力就不言而喻了。省會因為具備太多的優勢,做大的可能和潛力往往也是較好的。而且,各類資源包括企業投資,更多願意砸向省會,這本身也是資本逐利的經濟規律。

國內哪些城市才會是未來的“霸主”?

因此,每個省也就有一兩個冒尖的城市,其他相對差一些。珠三角、長三角因為開放得早,人民的思想活躍,特別是省份的地理區位優勢形成了城市群。而中西部省份面積較大,資源相對不足,只能集中全省之力保一個大城市,也就造成了省會一家獨大的情況。

省會天然有太多優勢,把這些優勢利用好,做更強,這是非常正常的。如果整個省本身欠發達,省會一樣很弱,這反倒說明這個省更失敗。

實際上,放眼全世界,除了德國這樣的少數國家,大部分發達國家也是一樣,國內不同區域、城市之間有較為明顯的發展落差。

國內哪些城市才會是未來的“霸主”?

之於東亞發達國家的代表日本、韓國,更是如此。兩國首都經濟區(大都市區)無論經濟體量,還是人口,都佔絕對優勢。當然,他們國土面積和人口和我們比都不算大,出現上述情況倒也不奇怪。

02

從日韓的經驗,以及西方發達國家走過的路看,越大的城市,樓市價值越堅挺。這是最基本、最根本的信條。

城市,就是各種資源匯聚的總和,反映的最終結果就是體量、人口、GDP等。

隨著國家頂住外部壓力深入推進科技發展計劃,每個大中型城市都能從中分上一杯羹。就拿大熱的互聯網來說,北京是互聯網的聖地,BAT、TMD無一不在北京紮根。還記得三年前的“雙創”活動,中關村創業大街上遍佈創客。活躍的氛圍正是孕育巨頭的好時機,而科技創新,也正作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被反覆提及,這也註定了全國的智力資源、資本資源都往北京流動。

國內哪些城市才會是未來的“霸主”?

再看上海,長三角區域的頭牌,往年通常以中國金融中心的面貌示人,並以加工貿易業牢牢佔據經濟一哥的位置。近年來,隨著大飛機專項的入駐,上海正依託高校的智力資源和國家產業政策打造一流大城市。

南看深圳,如今已成為互聯網的另一極,還孕育出了諸如華為一樣的大公司。正是由於這一小漁村沒有過重的歷史負擔,才能在改革開放的春風裡走得那樣快,躋身於國內的一線城市之列。

除了一線城市,其餘的大型省會城市如成都、武漢、杭州、南京等要麼憑藉傳統工業的優勢力爭升級轉型,要麼依託快速發展的互聯網先人一步。總之,作為國家經濟結構調整的排頭兵,大城市不僅要產業升級,還要推動經濟新動能的產生,輻射周圍城市。

國內哪些城市才會是未來的“霸主”?

智力資源、資本資源的快速流入將保證大城市的勃勃生機。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將帶來無以倫比的消費能力,助推消費升級。

換句話說,大中城市的資產是不會貶值的,對於年輕人來說,大城市也就意味著充滿了機遇。

03

全國來看,有10多20個超級城市,以及他們背後的大都市區、城市群,未來發展會比較凸顯。

比如老生常談的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不管叫杭州灣、粵港澳大灣區還是渤海灣,反正還是那個城市群,他們肯定是我國最頂級的,也是最有可能具備世界影響力的城市群。

國內哪些城市才會是未來的“霸主”?

其他如海西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哈長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等,最終結果都不會差。

所以,作為年輕人應該怎麼選擇,其實是非常清晰的。

也不是說廣大三四線城市長期不怎麼發展,只是資源都在往一二線城市傾斜,三四線分到的自然要少一些。而且,如何平衡強省會和其他區域的發展,將是個嚴峻的考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