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末期,列寧不惜割讓大片國土求和,是否合理?

ALuLLL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佈列斯特合約自然是喪權辱國的表現。

甚至可以說,該合約是上世紀最為屈辱和賣國的合約之一。

大家看一看,具體條款:

俄國放棄對波蘭、立陶宛、庫爾蘭、利夫蘭和愛斯特蘭的管轄與主權;

俄軍立即撤出阿爾達罕、卡爾斯和巴統地區(該地區實際由土耳其兼併);

俄國承認烏克蘭、芬蘭獨立,立即從芬蘭、烏克蘭和奧蘭群島撤軍,保證同烏克蘭立即簽訂和約並承認烏克蘭同德、奧、保、土之間的和約;

俄國付給德國60億馬克的戰爭賠款。

看看,這種條約意味著:蘇俄喪失了100萬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和高達6000萬的人口,同時也失去了全國54%的工業以及33%的鐵路。

這種讓步簡直是天大的,要知道俄國人口一共才1億出頭,國家領土雖大,但人口主要集中的歐洲部分不過400萬平方公里。這樣一來,等於人口少了一半,歐洲部分領土少了四分之一,這怎麼得了。

對於一個新生的政權來說,這種讓步簡直是奇恥大辱。

為什麼列寧要簽署這種喪權辱國的協議?

原因很簡單,當時紅軍沒有辦法繼續打下去。

首先俄軍因為和強大的德軍作戰,已經死亡100多萬人,幾乎所有官兵都強烈反戰,拒絕去送死。

而列寧也是打著反戰旗號上臺的,這個節骨眼上,他沒有繼續和德軍作戰,不然就會失去軍人和群眾的支持。

蘇俄內部矛盾重重,各路白軍紛紛起來反對,可以預見一場打內戰就在眼皮下。

而即便紅軍內部,也存在孟什維克等各種反對派,短時間內難以統一對敵。

這種情況下,紅軍如果同時和白軍以及強大的德軍作戰,形同自我毀滅,必敗無疑。

所以,現在比較實際的方法就是不惜一切代價和德軍停戰,然後全力攘外必先安內。

列寧認為,德軍其實也迫切希望停戰,因為德軍戰敗也幾乎是必定的事情,他急需要結束兩線作戰,將主力擊中到西線和英法拼命。

所以,只要滿足德軍的要求,德軍肯定會停戰。

同時,列寧的私下點子是,德軍預計或早或遲就會投降,簽訂的條約都會作廢,到時候在收復丟失的領土即可。

只是,這個合約不僅僅是這麼簡單。

首先,和德軍私下停戰,大大得罪了英美法。本來英美法還抱著可以和列寧打交道的心態,之後完全改變,開始公開支持列寧的反對派。

其次,德軍其實早在1917年就開始將部隊調往西線,大規模攻勢也基本停止。以德軍的現狀,不達成合約它也不會進攻,但通過合約德國向俄國敲詐了大批所謂戰爭賠款,還需要用黃金支付。

還有,列寧的盟友,對於這種合約的意見極大,很多人認為這是賣國行為,導致內部迅速瓦解,出現大量反對派。


薩沙


這就是著名的《佈列斯特和約》,被稱作是俄國最屈辱的條約,該條約規定俄國放棄323萬平方公里土地,包括烏克蘭、芬蘭及波蘭三國,並且賠償德國60億馬克。該條約意味著新生的蘇俄將失去最富饒的地區,以及主要的糧食產地,但是這個條約拯救了新生的蘇俄。

一戰時期的沙俄,可以說是參戰國中實力最不堪的,國內十分動盪,但是沙皇依舊參戰。武器十分落後,補給由十分困難,換句話說就是讓士兵去送死,而對手是當時的德國陸軍。開戰之後,沙俄就迅速的敗下陣來,不到半年的時間裡,沙俄軍隊因為疾病和戰爭損失了100多萬,擺明了是繼續不下去了的。

而此時列寧打著休戰的旗幟,號召蘇俄人民起來反抗沙皇的統治,最後成功建立了新生的蘇俄。列寧當時自然是知道不能繼續在打下去了,因為當時主要任務是肅清沙皇勢力,穩定新政權。所以列寧選擇了同德國和談,簽下這份條約也是不得已的,但是列寧卻算準了可以把禍水東引。

同德國簽訂和約之後,德軍便全力開始對抗英法,此時美國看英法德打的難解難分,便毅然而然的加入了英法,直接改變了力量的對比,最後以德國戰敗而結束一戰。而德國戰敗之後,列寧直接宣佈廢除《佈列斯和約》,由派出蘇軍奪回了失去的大部分地方,除了已經獨立的地區,其餘全部拿回來了。只能說列寧確實比沙皇厲害,這一招以空間換時間用的非常妙。


小司馬遷論史


一戰時期,為了個自己的利益,同盟國和協約國在歐洲開啟了爭奪世界的霸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因為俄國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是最不充分的,工業實力也是最落後的,所以沙俄在一戰的時候簡直就是被德國吊打。而其國內經濟也因為戰爭而受到了沉重的破壞。

當時國內的的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在這種內外交困中,發動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權。而沒想到資產階級還是堅決打這場帝國主義戰爭。在人民擁護下,布爾什維克帶領俄國人民進行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而當時最為迫切的便是和德古的戰爭還沒有,到底是戰還是和。

列寧當時為了徹底摧毀沙皇俄國的勢力和資產階級的勢力,和德國人簽訂了停戰協議,並簽訂了極為嚴苛的《佈列斯特和約》。眾所周知,《佈列斯特和約》割佔了俄國大量的土地,嚴重損害了俄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當時所有人都在懷疑這項決策是否正確,當然了現在也有許多人在質疑這項決策的正確性。下面小編就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小編認為這項決定絕對是體現出來了列寧的智慧了,這樣決策從日後來看絕對·是極其明治的。·

首先,俄國當時真的是內外交困,俄國當時在三年的戰爭中將自己的國力都消磨殆盡。可以說,此時的俄國已經沒有能力再和德國作戰了。而列寧的這個條約的簽訂使得俄國成功退出來第一次世界大戰,也為布爾什維克解決國內戰爭,在全國建立統治奠定了基礎。

佈列斯特和約

其次,列寧敏銳地意識到了,這場戰爭一定是以協約國的勝利而告終,即使是和德國簽訂了這個條約,這個條約也是不作數的。既然這個條約只是一紙空文,那麼籤不籤又有什麼關係呢?對於這個空手套白狼的事情,足見列寧的外交智慧和政治智慧。

所以說,無論對於當時的俄國還是布爾什維克黨,這個條約的簽訂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所以說,毫無疑問,這個條約的簽訂是合理的,也是俄國智慧的體現。


小林


這個問題,其實核心點就是《佈列斯特條約》簽訂到底合理不合理。

過往無論是蘇聯的歷史書,還是我們的歷史書,對於列寧力排眾議的這個決策都是高舉雙手喊英明的,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比如說,為蘇俄政權換來了喘息的機會,能夠抽出手來應對國內的反動勢力進攻。

現實是,這個說法根本靠不住。

俄國為了停戰,失去126萬平方公里土地,這是當時俄國總領土的1/10,也是歐洲部分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佔全國人口的44%。資源上,煤礦和鐵礦分別失去75%和73%,以及54%的工業和33%的農業。

蘇俄還要支付60億金馬克的戰爭賠款,必須在1918年年底前交割完畢,也就是說在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這筆保護費基本交完了,這個規模基本相當於蘇俄整個國庫的所有黃金。


而且,德意志帝國確實在簽訂條約之後將一部分兵力西調,但在東線仍保留了100萬人規模的大軍,弄得德國人自己都抱怨這100萬人沒能投入西線,造成了戰敗。

面對這100萬大軍,蘇俄政權是不是真的能夠高枕無憂呢?恐怕還是不行的。

另一方面,由於條約的“喪權辱國”屬性,讓大批的大俄羅斯民族主義者無法接受,開始組織大規模的白軍對蘇俄政權發起進攻。

當然,我們也可以說階級矛盾不可調和,沒有條約他們也是要進攻社會主義祖國的,但是“喪權辱國”對於俄羅斯農民的基層動員作用,實在是無法估量的,畢竟幾百年來,俄羅斯只有開疆擴土,哪有割讓土地的時候。

淺色為1918年蘇維埃控制的版圖,深色為同年夏天還在他們手裡的

正是由於這種俄國社會上下的反對,蘇俄內戰的慘烈程度遠遠超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當然,更大的作用是將各方面的反對勢力都在慘烈的內戰中一併消滅掉了,對於新生的紅色政權的鞏固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但是,我們回過頭來說,列寧的這個舉措對不對呢?

站在他的角度,站在布爾什維克的角度是非常合理的。因為布爾什維克在十月革命後,其實仍是全國範圍內的少數派,根本不足以控制全國,他們最可依賴的力量就是彼得堡、莫斯科的工人,以及後方的被滲透的軍隊。

而整個俄國的陸軍,在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精銳的德國軍團的洗禮之後,已經非常畏懼德國人,寧可發動革命,也不願意到前線戰鬥,推翻沙皇之後的臨時政府就是堅持繼續戰爭,而被軍隊所拋棄。

也就是說,有前車之鑑的情況下,列寧和布爾什維克必須改弦更張,結束戰爭,是在當時最現實的選擇,哪怕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德國戰勝,那些領土拿不回來,也在所不惜,起碼得把眼前這一關過來才有未來吧?


劉三解


非常合理。列寧是不惜割讓領土。列寧是為了讓俄羅斯趕緊退出一戰。沙皇參與一戰,戰爭後期,沙俄已經承受不住啦,國內哀聲載道,反對戰爭要麵包!國內起義不斷!國內糧食不夠,前線軍隊沒有食物,前線也不想打仗。列寧奪取了政權,首先就應該安撫社會大眾。退出一戰是符合國家政策。退出一戰,符合大眾呼聲!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這非常有利於後來蘇維埃的建設。



再說,蘇俄也沒有料到德國這麼快就失敗啦!德國失敗之後,列寧向全世界宣佈廢除與德國的協約,總得來說蘇俄割了那麼多土地,德國其實還沒有得到就回到了蘇俄!



總得來說,列寧的這個政策非常正確,符合蘇共和人民的利益。列寧是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



圖片源自網絡!歡迎評論點贊關注一下!感謝您!


飛鴿傳武


作為一個俄國人,和德國人簽署這樣的條約當然是賣國。


但是,作為一個政治領袖,和德國人簽署這樣的條約當然是明智而合理的。


首先我們要明白布爾什維克是靠什麼獲得支持的:布爾什維克是靠民族主義獲得俄國民眾和軍隊的支持的嗎?


當然不是。


布爾什維克恰好是靠“結束戰爭”獲得底層厭戰俄軍和俄國民眾的支持的。


而民眾和底層士兵之所以支持二月革命只是因為民眾和底層士兵把“立憲政治”=停戰了。


而二月革命後,俄國臨時政府繼續執行協約國義務,對德作戰的決定從事後諸葛亮來說,其實是很高瞻遠矚的,畢竟臨時政府能堅持到協約國獲得勝利,那麼俄國將獲得它應得的那一份,而一旦放棄協約國義務則意味著俄國幾年的鮮血白流了。


然而“高瞻遠矚”的臨時政府卻忘記了解決自己眼前的困難了:怎麼解決民眾和底層士兵厭戰問題?


這個問題不解決,臨時政府連一年都過不下去,還談什麼以後呢?


臨時政府所忽略的,恰好是列寧和布爾什維克所重視的。



為什麼兒戲一樣的“十月革命”能獲得成功?


就是因為列寧和布爾什維克明把握住了“民眾和士兵厭戰”這一點。


利用厭戰水兵的支持成功的幹掉了臨時政府,順便說一句,十個革命後厭戰的水兵發現布爾什維克政府依然不準備停戰,本來是準備繼續發動兵變的,幸虧被托洛斯基給平定了。


而列寧為什麼在所有人反對的情況下堅決要和德國簽署“佈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


正是因為列寧比他的同僚更敏銳的發現了當時民眾和底層士兵真正在乎的就是“停戰”,而布爾什維克真正敵人也不是德國人,而是國內的保皇黨和臨時政府。


從馬基雅維利主義角度看,列寧的選擇是非常正確的。



假設不簽署“佈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導致布爾什維克被俄國內部保皇黨或者臨時政府派給滅掉,那麼即使之後保皇黨或者臨時政府派能帶領俄羅斯獲得偉大的勝利和光榮,那麼,這樣的勝利和光榮和布爾什維克有什麼關係?布爾什維克甚至會成為承託勝利和光榮的反面角色被世人唾罵。


而簽署“佈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就算最後德國獲得勝利或者保住了“佈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的果實,但是隻要布爾什維克還能領到俄羅斯,那麼對於布爾什維克來說就是勝利啊。


再說,只要布爾什維克還能執政俄羅斯,那麼“割讓大片國土求和是否合理”這個問題在俄羅斯境內就不是問題,列寧同志這個決定當然是偉大光榮正確的。


蘭臺


當代人不管認同不認同,其骨子裡的價值觀都是成者王侯敗者賊!

我不想去查列寧當時為什麼割323萬領土給德國,最終結果是他的蘇維埃跟他的繼承人奪回了這些領土,這就是合理的。

中國歷史上這種例子很多。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項羽如果破破釜沉舟敗了,項羽就是一個蠢材。勾踐為囚吳王,如果在吳病死了,或者後來沒滅吳,就是一個千古笑話。

歷史有很多偶然性,偶然性導致了很多的結果。我們後人在看待歷史的時候不能過於看重必然性,也要看重偶然性。

歷史上成為英雄的人:第一有堅持的能力,韌性。第二智慧,能夠看到危機中的機會。第三心靈強大,不輕易受外物影響。第四還天時或者上機會的運氣。

天時+地利+人和是成就一份事業必須的三要素。

  •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再回到列寧,列寧是有大智慧的人,先讓一步,攘外先案內!當然,如果德國在贏得了一戰,列寧的選擇就不是合理的。

但是上天選擇了列寧,沒有給德意志民族的機會。

上天並不眷顧德國,德國獨霸世界的雄心都撲空。


黑瞳視野


一戰末期,列寧割讓大片國土與德國求和是十分合理的。

首先對於當時的俄國來說,停戰才是第一要求。俄國經歷了四年的世界大戰,已經打不下去了,如果一個政府不支持和平停戰,那麼這個政府面臨的就是倒臺,沙皇俄國本來想繼續打下去就被推翻了,但是上臺的資產階級政權還是選擇繼續進行一戰,結果國內愈發不滿,最終又被布爾什維克推翻,布爾什維克上臺之後,自然也就只能選擇停戰了。

其次,布爾什維克的蘇維埃政權剛剛建立起來,需要一個和平的環境,與德國停戰是有必要的,否則如果不和德國停戰,而堅持與德國作戰,恐怕蘇維埃政權是很難應對國內的內戰。蘇維埃政權在俄國國內的敵人眾多,他們如果勾結德國一起從蘇維埃政權作戰,那麼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很有可能被顛覆。

最後,這個並不是當初簽訂條約時列寧能夠想到的,那就是德國很快就崩潰了,蘇俄也在之後奪取了很大部分割讓給德國的土地,但是還有部分土地,比如西烏克蘭的部分地區,在後來的內戰以及西方干涉蘇俄的過程中,被波蘭搶去。這些領土直到二戰的時候才被還給蘇聯。總而言之,列寧以領土換停戰是很合理的,後來他還把這些領土又奪回來了


葉子評論


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列寧割讓土地其實就是一場政治豪賭,賭贏了,就是民族英雄;賭輸了,則是民族罪人,很顯然,最後的賭局以列寧的勝利告終。(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至於說合不合理,在很長一段時間,《布里斯特條約》的簽訂都作為意識形態鬥爭的一個方面,是社對資的一場完勝,一次偉大的蔑視,因為這是列寧對於德國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一次偉大勝利,曾經是證明社比資好的一個重要佐證。

當然這種摻雜意識形態鬥爭的認識並不能幫助我們真正合理的評價《佈列斯特條約》的合理與否,反而是欲蓋彌彰。

當時的沙皇俄國被推翻,正是因為參加一戰,打的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沙皇在國際上參與世界大戰之際,列寧等就在沙皇俄國內部搞事情。

等到列寧推翻了沙皇政權,仍然面臨著同樣的內外威脅,唯一不同的是沙皇國內保皇派與列寧等人的地位對調了個個。

如果列寧不能採取有效措施,停止沙皇俄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扮演的角色,那麼列寧政權的未來並不難想見,在外國干涉軍以及保皇派的內外夾擊下,迅速敗亡。


這就有了列寧不惜一切代價,要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從條約本身來說,不管是沙皇俄國還是什麼“埃”俄國。

其實都是難以接受的,《佈列斯特條約》幾乎割盡了沙皇俄國工業革命以來取得的成就,在33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幾乎彙集了俄國最好的工業和企業。

當然,作為後世來看前事,那簡直太合理了,但這是在知道結果的情況下做出的判斷,在最初的時候,其實列寧這一步邁出去,賭注就是整個政權,好在他贏了,政治,不就是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事情嗎?


歷史三日談


你指的是蘇俄為了退出一戰而和德國,奧匈帝國,土耳其和羅馬尼亞簽訂的佈列斯特合約。




首先指出的是,這個合約並非列寧一個人就能簽訂的,他是整個蘇俄中央委員會激烈討論後的結果,當然,列寧本人傾向於同意德國及其盟國提出的苛刻條件,不過,列寧的意見也被否定過數次,最終才勉強通過。



此合約中,蘇俄不但要承認芬蘭,烏克蘭獨立,還要把白俄羅斯和沙俄時代侵吞的波羅的海沿岸和波蘭的土地讓出來,並且還要割給羅馬尼亞和土耳其一些地區,總計超過一百萬平方公里,更重要的是,還要向德國賠償60億馬克的賠款。



從蘇俄中央委員會的激烈爭吵就可得知這一合約的屈辱性,而當時大部分人都不覺得此合約是合理的。但是我可以告訴你,在支持列寧簽約的六個中央委員中就有斯大林!



當時的蘇俄政權剛剛建立,如果不簽約,就得繼續打,可是俄國實在是打不下去的,沙皇就是因為一戰被拖垮倒臺了,二月革命新上任的資產階級政權由於繼續一戰導致戰敗又被推翻,如果蘇俄接著打下去,其結果只能是再次被國內推翻。雖然布爾什維克掌握著城市裡的工人武裝,但當時的俄國真正的主力是農民以及由他們建立的軍隊。只有退出一戰,緩解農民的痛苦,爭取到他們的支持,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才能存活下去!



當然,面對這樣苛刻的條件,誰都會有所顧慮。很多人認為這是緩兵之計,因為簽訂條約僅僅八個月後德國就投降了,而簽訂條約時美國已經對德宣戰,德國戰敗似乎已成定局。但我可以告訴你,誰也不是神仙,能預料這麼充滿偶然性的結局,從事後看,被割讓出去的國土也並沒有因為合約的廢除而全部收回,甚至到今天都沒能完全收回。



很多人覺得不合理的地方是俄國人對土地有著很深的情結,歷史上只有侵佔別國的,從未出賣過這麼多土地,那我要告訴你,你並不瞭解俄國人,某些情況下,他們也捨得出來,比如以720萬美元將阿拉斯加賣給了美國。



可以說,為了保衛新生的政權,列寧的選擇,蘇俄中央委員會最後的決定是合理的,因為按當時俄國的現實情況看,即便不籤這個合約,土地也不可能保全了,像芬蘭,波蘭還有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以及波羅的海這些小國,趁亂都會獨立,而俄國已經無力保全,無論誰上臺都保全不了,面對德國的進攻,就更加的雪上加霜!



這個爛攤子本來就是沙俄造就的,這些土地也是成也沙俄,敗也沙俄,只不過問題要新上任的布爾什維克去解決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