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如果德國有像日本一樣的強大海軍,能征服英國嗎?

家象1


假如二戰時納粹德國的海軍力量與日本海軍同等實力的話,那大英帝國恐怕真要不保了。德國放棄“海獅計劃”的主要原因也是由於其海軍無法與英國對抗。

本來德國的陸空力量就碾壓英法,如果德國再擁有強大海軍力量,那麼德國完全不會將英國皇家海軍放眼裡。但是這是一系列的問題,假設在德國陸空力量不變的前提下,再有日本海軍同等實力的海軍,那說明德國的國力是非常強大的,各項資源及產能也將更高。

納粹德國空軍





這樣的話英國基本要將海外所有的艦艇全部調回本土防禦,而且德國有能力像日德蘭大海戰那樣與英國進行海上決戰,個人感覺再加上德軍的空中優勢,本人對英國海軍持悲觀態度。

日本強盛時期的聯合艦隊可以匹敵當時世界任何一隻海軍





要知道強盛的日本海軍他們除了有十多艘大型航空母艦艦外,還有相當數目可觀的戰列艦,尤其是大和、武藏兩艘超級戰艦。再者日軍航母上擁有幾千名精銳飛行員,他們有相當豐富的實戰經驗。從甲午戰爭和對馬大海戰開始,他們的水手都受過高強度訓練和夜戰訓練,有很好的戰鬥素養,戰列艦艦炮射擊也在當時二戰各國擁有極高水準。



所以這樣一隻極為強悍的海軍在加上德國空軍的支援,德軍橫渡英吉利海峽登陸英國本土是不成問題的。當然除非德軍在英吉利海峽遭遇了與日軍在中途島同等的失敗,海上力量受到重創,這樣德國可能會登陸失敗。



如果海戰勝利,那麼德國海空軍完全有能力摧毀英國岸上防禦,進行登陸,從而全力對付英國,佔領英國全境也只是時間問題。



戰爭沒有如果,以上為個人看法,歡迎補充交流,發表不同的看法。我是軍武奇兵,謝謝你的關注與支持!


軍武奇兵


如果德國試圖建設像日本一樣強大的海軍,那麼早就被英法推平了,根本不會等他建完。

一戰以後,《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軍事力量做出了嚴格限制:

萊茵河西岸的領土(萊茵蘭)由協約國軍隊佔領15年,東西岸50公里以內德軍不得設防。

陸軍被限制在100,000員以下,並且不得擁有坦克或重型火炮等進攻性武器,取消德軍總參謀部的設置。

海軍只能擁有6艘10160噸,裝備280毫米主炮的非無畏戰列艦,6艘輕巡洋艦、12艘驅逐艦和12艘魚雷艇。不得製造及擁有潛艇。

不得組織空軍。

不得進出口武器,出口商品額外徵收26%的費用。

不得生產、儲存化學武器。

為了限制接受軍事訓練的人數,廢除義務兵役制,士官士兵的役期延長到12年、軍官25年。

在這樣苛刻的條件下,德國等於被解除了武裝。希特勒能夠冒險重新武裝德國,無非是因為英國和意大利對德國的同情。而法國和蘇聯對德國再次武裝是非常警惕的。


但是法國得不到足夠的外交支持,只有蘇聯願意支持法國,但是法國並不希望因此和英國交惡,所以對蘇聯的態度並不積極。

英國這麼做一是在民間輿論上對德國的同情,二是英國不希望過度削弱德國,使得歐洲大陸上的力量失衡。可是如果德國在重建陸軍的時候還重建海軍性質就不一樣了,英國絕對不會容忍在歐洲大陸上出現一支可以和自己匹敵的海軍力量,那麼等待德國的只有英國、法國和蘇聯的聯合干涉。


不沉的經遠


日本也好,英國也好,都是島國。島國在防禦上具有先天優勢,那就是水體的阻隔效應。海洋是阻擋入侵者的天然屏障,海軍強大了本土就安全(讓我們先忽略日本和英國從地方政權小範圍內開始擴張的歷史),陸軍要麼是國內政治的重要組成,要麼就是對外擴張的工具,陸軍的對外防禦作用遠不如海軍。

德國不一樣,身處中歐地區,波德平原和西歐平原都擋不住入侵者的來回拉鋸。所以,德國的安全基於龐大的陸軍,沒有海軍也不太要緊。

德國要是有英國和日本一樣規模的海軍,自己的財政會先崩潰。維持英國龐大海軍的是廣闊的殖民地和同時期一流的制度效率,這些都不是德國具備的,特別不是繼承經濟和政治秩序混亂的魏瑪共和國的納粹德國具備的。

然後由於海軍擠佔陸軍資源,德國陸軍會不如法國和波蘭還有奧地利。結果就可能是德國自身安全無法保障,弄不好就出現法波奧三國瓜分德國這種慘劇(誤)。

改變態勢的是1940年6月法國投降,德國確立了西歐陸權,實質上也確立了在歐洲大陸的陸權。因為從後面看,至少1941年的蘇聯如果強行進攻德國幾乎必然失敗。這才給德國具備整合歐洲大陸能力和挑戰英國海上霸權的可能性。海陸複合型大國的出現這也動搖英國離岸平衡手的地位,在1940-1941年,德國尚且還比較有限的潛艇部隊就已經給英國巨大的戰略壓力。如果假以時日,經過連綿不絕的海戰,並且有效利用法國等戰敗國的海軍,在美國不參戰的情況下,德國確實有可能在或長或短的消耗戰中(取決於德國自己的效率)勝出,最終迫使英國投降。

但是最大的前提別忘了,德國必須獲得歐洲陸權。


怪蜀黍老囧曾


英軍在科技,軍力大部分比德差,但有一樣,有個有錢的表弟美國,還有一樣雷達,最後是獲得了德的密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