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加字版大頭 及 暗記特徵

甘肅加字版大頭 及 暗記特徵

華光普先生所著《中國銀幣目錄》中稱之民國三年甘肅造袁像銀幣系:“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蘭州造幣廠鑄。”此係甘肅‘袁頭’之最初鑄品,花紋較粗,成色較粗,成色甚劣,鑄量稀少。”

甘肅加字版大頭 及 暗記特徵

然而,山東省銀幣鑑賞家周使芳先生則考證認為:“甘肅省在請代並沒有造幣廠之設,直到民國9年(公元1920年),孔繁錦擔任隴南鎮守使時,才從天津、上海購來機器,在天水設置造幣廠,鑄造銅元。民國15年(公元1926年)8月,孔被馮玉祥所驅逐,劉鬱芳到蘭州代理督辦,他將天水造幣廠的機器運到蘭州,成立甘肅造幣廠,次年11月由省財政廳撥款20萬元作為造幣廠經費,於民國17年(公元1928年)11月完工,並造出孫中山總理像的壹圓銀幣,以及為數頗多的民國3年版的袁像壹圓銀幣,俗稱甘肅版袁大頭,因成色較差,含銀量僅為77%,不受使擦黑能夠歡迎。”“甘肅加字版:此幣系民國19年(公元1930年)所鑄,但仍沿用民國3年版的舊模,在正面袁像左右加鑄‘甘肅’二字,標明是甘肅蘭州造幣廠鑄造。鑄額不多,僅數萬枚。所見之品大都為贗品。該幣特徵除在正面袁像左右加‘甘肅’二字外,餘均與開口貝版相同

甘肅加字版大頭 及 暗記特徵

特徵介紹:

1、甘肅兩字平整,“甘”字一橫的右端和“肅”字一橫的左端因為模具問題通常都嵌入底版,與底版溶為一體。仿品“甘肅”二字生硬無神,高高凸起,周圍包漿也略為不同。

甘肅加字版大頭 及 暗記特徵

2、長城暗記,在正面下方5點至7點位置若隱若現有長城形狀的暗記,小弟認為這是當年撞模所致,因為一枚打鑄過的銀幣還沒有完全從模具裡拿出來,衝壓機再次衝擊,導致銀幣的內齒將正面模下方損傷,就像十年通常背面出現的衣領一樣,說是暗記,其實只是一個特徵罷了。(這個話題有待探討)仿品暗記非常清晰,有點此地無銀的意思。

3、甘肅加字版背面的“壹”和普通甘肅版有很大區別,上方“土”字頭的兩橫左端都有點剪刀口的意思,並不平整,很多用普通甘肅版改刻的人往往忽視了這一點,單看這個“壹”字便立斷真偽。

4、背面“圓”字方框中“貝”部左上方有一小銀點,不知道是不是當年刻意留下的暗記,所見開門甘肅均有這個小銀點,沒有這個點基本可以說明是假,但有這個點不代表真,因為現在造假高手都知道加個點在這個位置。

5、甘肅加字版的基礎是“開口貝版”,它是在甘肅造幣廠生產的“開口貝版”民國三年袁像銀元上加鑄“甘肅”二字而成。所謂“開口貝”,即是“圓”字第9筆及第10筆(圓內貝字)沒有連接,形成一個小缺口,即稱開口貝(其它版別此二筆連接並稍有重疊)。

6、邊齒,由於當年的設備很陳舊,鑄造邊齒時有很大缺陷,邊齒鑄造越完美越漂亮多數為仿品,圖4呈現的是3、6、9、12點鐘四個方位的邊齒圖,四個方位都不同並且看上去很粗糙。

甘肅加字版大頭 及 暗記特徵

綜合上述,沒有以下幾個特徵就可認定為仿品:

1、袁像兩側鑄有甘肅二字,“中華”和“肅”字左半部多弱打,是當時的模具原因造成的。

2、“壹”字起筆和“豆”字的起筆分岔,形成剪刀口,“圓”字內有一個圓點暗記!

3、袁像胸襟前有長城暗記,背面嘉禾多復打!

4、邊齒是由夾絲齒(直齒中間夾細齒,夾絲齒是本人起的名字,其他人不一定贊同)和橄欖齒組成,缺一不可!

甘肅加字版大頭 及 暗記特徵

經小弟多年上手,觀察甘肅加字版最難仿造的部位就是正面“甘肅”二字和特殊的邊齒形態,只要認真觀察這兩個部位,仿品便無所遁形~!

以上觀點為小弟個人觀點,學識淺薄,不足或不正確的地方歡迎各位泉友批評指正探討。

甘肅加字版大頭 及 暗記特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